- 唐茹梦;鲍婷婷;王涵;顾成娟;
慢性肝病是慢性肝损伤所致病理表现的统称,疾病早期若不及时治疗会衍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仝小林认为慢性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毒瘀作祟、阻滞于肝络,其核心态为“肝毒”,临床常用熊胆粉、土茯苓、鬼箭羽三味小方治疗“肝毒”。方中熊胆粉保肝清热解毒,常用剂量为0.25~0.5 g;土茯苓除湿解毒,常用剂量为30~60 g,最大用量可至240 g,视其湿毒程度而定;鬼箭羽破血通经解毒,常用剂量为15~45 g。
2025年03期 v.45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润;鲍婷婷;王涵;赵林华;
早衰是人体运动、认知、性功能减退过早发生,主要表现为虚弱、睡眠障碍、情绪异常、女性卵巢功能早衰、男性阳痿、遗精、早泄及不孕不育等,命门虚衰是其核心要素,治疗以温肾阳、补肾精为主。人参、淫羊藿、生地黄是仝小林治疗早衰、性功能减退的基础小方,临床常用剂量为人参3~15 g,淫羊藿9~60 g,生地黄9~15 g。
2025年03期 v.45 29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悦;南征;朴春丽;杨明;
国医大师南征通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首次提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为“消渴肾病”,认为本病的病位在散膏,与肺、胃(脾)、肾、三焦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毒损肾络”。治疗上以调散膏、解毒通络保肾为基本大法,结合外用灌肠,增强解毒祛瘀、泄浊导邪之功,临床疗效显著。
2025年03期 v.45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卓尔;黄婉欣;马锌;张维;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骨重建失衡与钙磷代谢异常。中医认为肾精亏虚、脾失健运致骨髓失养是发病关键。首届国医大师刘柏龄基于“肾主骨生髓”理论,提出“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强调肾中阴阳互济对骨骼代谢的调控作用,注重后天脾胃对先天之精的滋养功能。脾肾阳虚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病机演化呈现“肾虚髓减-脾虚失运-气血瘀滞”的传变规律。张维教授针对此证型创制的仙灵健骨汤,温肾壮阳,填精益髓,补肾强骨,活血通络,健脾益气,形成补肾为主,脾肾双补,通补兼施的组方特色。
2025年03期 v.45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宇;杨岚;曹宇翔;曾光;
介绍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自拟方疏肝消瘰丸治疗结节肿块疾病的临证经验。结节肿块疾病是以全身范围内出现硬结、肿块,患处或胀或痛,或无痛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包括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病症。熊继柏认为肝气郁结是结节肿块疾病的重要病机,确立了疏肝理气、软坚散结的治法,临床应用疏肝消瘰丸治疗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25年03期 v.45 303-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胡云泽;宫晓燕;王爽;朱同刚;
宫晓燕教授认为,感染后慢性咳嗽的病机主要为风寒邪气闭肺伤肺,导致肺阳受损,风、痰、瘀等病理产物停聚。其致病特点以“风、寒、热、痰、虚”为主,治疗时需注重宣肺、清热、化痰、降气、解痉、补虚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感染后慢性咳嗽的病因多与风寒侵袭肺卫有关,若治疗不当或迁延日久,邪气内伏,影响气机运行,可导致咳嗽迁延不愈。宫晓燕临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润燥利咽、降气平喘、祛风解痉、健脾化痰、温肺补虚等多种治法,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025年03期 v.45 307-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程雪云;刘泽;王承祥;刘伟;谭松;慕岳俊;侯爱画;
靶向治疗可显著延长肺癌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但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明显影响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侯爱画认为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主要责之于阳郁化热、瘀血阻滞,肌肤失养、阴液亏虚,病邪留滞、阴血亏虚,肝旺风动,脾虚生湿、蕴热致痒,治疗当清解郁热、活血祛瘀,养血润燥、益气养血生津、养血敛阴,柔肝熄风,辛开苦降、健脾化湿、清泻湿热,临床当结合脏腑、六经、气血等多种辨证,脏腑平调,气血兼顾,分别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大黄蛰虫丸,升麻鳖甲汤,桂枝新加汤加竹叶石膏汤,芍药甘草汤等方剂治疗,疗效明显。
2025年03期 v.45 3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艳;余文奇;
慢性胃炎发病机制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民众过服寒凉、久居寒湿之地,素体脾胃虚弱,导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出现湿热、寒湿等病理产物。岭南以寒湿之邪为患,寒性收引,湿性黏滞,故久病不愈、筋脉拘急,是岭南地区慢性胃炎发病关键。岭南地区慢性胃炎的治疗当尊仲景学说,重视温阳之法,提倡温阳散拘急、重视顾护阳气,以甘草干姜汤为基础,组方时活用附子、干姜等温阳之品,结合患者情志、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多因素,辨病辨证用药,方可获良效。
2025年03期 v.45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