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伏邪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关系探讨

    吴雷;张冬梅;吕志国;兰天野;王百通;卢靖;常天瀛;徐鹏;张艺缤;亢泽峥;吴桐;徐寒莹;陈助明;王健;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属于中医病因学范畴,后经诸多医家发挥,在指导中医临证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提出的“伏邪致病”理论应用到多种疾病中效果显著。重症肌无力具有病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究其根本在于伏邪潜藏,稽留不去。脾肾虚损是伏邪潜藏的根本,影响筋脉经络、气血津液、营卫失调三个方面。因此本篇基于“伏邪致病”的角度,探索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以求为重症肌无力的中医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2024年06期 v.44 6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泄泻从肾论治的源流及现代内涵

    方乐瑶;谭周进;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历代医家治疗泄泻多从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与大便的生成与排泄密切相关,肾病与泄泻也存在联系。通过梳理历代古籍文献,明晰泄泻从肾论治的理论来源及发展过程,探讨肾泄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通过初步总结肾脏与肠道相关的现代研究,阐述泄泻从肾论治的科学内涵。

    2024年06期 v.44 625-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金匮要略》“下利病”探析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思路

    邱丽;刘焜剑;尹玉;闫成秋;杨玥;雷雨婷;李国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炎症性肠病,其治疗迄今为止仍是国际难题,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下利病范畴,基于《金匮要略》中“下利病”条文及现代研究成果,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及处方遣药,并根据脉象和症状推测疾病的预后。结果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或湿热壅结,腐蚀肠络,或饮食不慎,实滞内结,或日久不愈,损及脾肾。治疗应分清寒热虚实,标本缓急。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通因通用”为治疗原则,虚寒者,当温阳散寒,涩肠固脱;实热积滞者,当通腑泄热,荡涤积滞;湿热蕴结者,当清热燥湿,凉血止利。若脉数而阳气来复,提示预后较好,若脉紧阳气不复,提示预后较差。通过对《金匮要略》中“下利病”的探析,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理论根据和参考价值。

    2024年06期 v.44 630-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抗疫中的温疫学派透法理念与实践论要

    苏金峰;李富震;张福利;

    明清温疫学派透法治疫之精髓在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及时祛除阻滞气机之病理因素,郁闭内伏之疫邪方能顺利透达于外。文章回顾性考察近百年来波及范围广、中医介入多的四次抗疫历程,从中探究今人对于温疫学派透法理念的继承与发挥。文章以透法治疫为主线贯穿上述中医抗疫历程,主要从宣透清解、复合透邪以解毒开闭、先期透邪、扶正透邪、全程通络与细化通络等五个方面进行挖掘阐述,对现代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4年06期 v.44 634-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李睿;王玉光;

    清代医家王旭高以肝气、肝火、肝风、肝虚为纲,总结创立了《治肝三十法》。以《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探析肝气、肝火、肝风、肝虚的源流及内涵,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与其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分析并探索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有效方剂,并应用典型案例验证其临床疗效,希望能对中医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2024年06期 v.44 637-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杂病论》中“王不留行散”的价值探究

    韩云婷;柳万;张茂云;

    王不留行散作为《伤寒杂病论》中治疗“金疮类”外科用方,其临床探究价值巨大。本文基于王不留行散的药物组成进行考究,对其版本问题、药物采收时日、药物修制以及方中“蒴藋细叶”的考证,明确其真实性,同时阐明其疗效在内科、外科、妇科、眼科等领域的可靠性,以响应国家号召,鼓励挖掘经典名方。

    2024年06期 v.44 64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态靶辨治

  • 基于态靶理论辨治特应性皮炎

    金秋百;张丹丹;赵月纯;李佳琦;宋坪;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态靶辨治理论是仝小林院士提出的创新性中西医汇通诊疗模式,本文旨在构建特应性皮炎的态靶辨治理论体系,实现特应性皮炎宏观调态与微观打靶的有机结合,以期促进态靶理论在特应性皮炎诊疗中的应用。

    2024年06期 v.44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彭培初运用对药及角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经验集萃

    徐新宇;彭煜;朱文静;徐静;梁文浩;刘彦飞;刘治;翟靖;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正气亏虚、阴阳失衡为病机核心,癌毒内生为发病关键。彭培初教授总结晚期前列腺癌“阴阳两虚、脾肾不足、寒湿凝滞、癌毒蕴积”的病机规律,治疗上重视调节肺、脾、肾,主张虚实兼顾、寒温并用以使阴阳平衡,正气化生,并形成了一系列对药和角药的配伍,起到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2024年06期 v.44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檀教授运用“分层治疗”思想论治肺痹经验

    李安冬;王檀;刘世林;李振宇;徐佳男;袁成波;

    王檀认为,间质性肺疾病以肺肾虚冷、痰瘀痹阻为病机关键并贯穿疾病始终。临床常分为邪盛痹重期和邪微痹缓期,根据病程病性分为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脾经伏火,痰热内蕴证、肝阳上亢,肺络痹阻证、肠胃湿热,痰饮痹肺证、肺肾亏虚,寒瘀阻络证等层次,进行分层治疗,辨证施治。治疗上常以发时(邪盛痹重期)祛邪,缓时(邪微痹缓期)治本为主,取得良好疗效。

    2024年06期 v.44 653-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医大师王晞星辨治肺腺癌靶向相关性药疹经验采菁

    石智尧;孙佩飞;高宇;刘佳佳;王晞星;

    王晞星教授认为少阳枢机不利,风湿热毒之邪侵袭为靶向药酪氨酸酶抑制剂所致药疹之核心病机。治法上强调以“和解”为本,通过和枢机、解郁结、清热利湿解毒之法治疗本病,并在此基础上创制柴胡土茯苓合剂方。临床中若治疗得当,病邪可从少阳经外出入太阳表经;若失治误治,病邪可内传少阴出现少阴热化证。强调应重视疾病所处病机阶段,准确辨证,方能取得佳效。

    2024年06期 v.44 657-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治疗胃痛临床经验

    胡金霞;

    国医大师沈宝藩临证善于治疗胃痛,辨证上首先辨虚实与寒热,以胀与痛辨气血,重视兼证,常常用香苏散治疗胃痛,体现胃腑“以通为补,以降为顺”的治疗理念。

    2024年06期 v.44 66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随证施量

  • 黄药子随证施量策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的运用

    陈钰冰;谢晓燕;姬航宇;连凤梅;李昀熹;徐诗晴;李艳;杨玲玲;

    通过仝小林院士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验案1则,阐述黄药子“随证施量”策略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的应用:黄药子治疗甲亢的常用剂量为9~15 g,患者病势轻重程度决定用药剂量;根据患者服用后“症靶”及“标靶”的改善程度调整用量;毒性药物需配伍减毒药物以减轻其毒性反应,两者用量呈正比关系,并在用药过程中实时监测相关指标变化,及时减量或停药;基于病情,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精准把控毒性药物在治疗中的“剂量阈”。

    2024年06期 v.44 664-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儿童罕见特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剧烈腹痛1例

    王昭博;谢伟楠;高佳琪;金籽杉;章洪涛;王佳;唐程;鲍婷婷;

    汇报1例仝小林院士治疗儿童罕见特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剧烈腹痛病案。该患者胰岛自身抗体检测阴性,基因检测未见异常,而胰岛功能呈显著下降趋势,且起病伴见剧烈腹痛。仝小林院士根据患者年龄特征及证候表现,考虑该患者为儿童罕见特发性1型糖尿病,并基于“少阳主枢”理论,从伏邪燥病角度出发立法处方,取得了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2024年06期 v.44 668-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中药热奄包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朱崎;李佩芳;张慧慧;刘霞;范秀敏;

    目的 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热奄包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干预前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肌力状况、肢体功能、步行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Lovett 肌力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WT)和Barthel指数量表(BI)]。最后统计2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呈下降趋势(P<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ovett 肌力评分、FMA评分、10 MWT和BI评分均有增加趋势(P<0.05),且研究组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SF-36量表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活力(VT)、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机能(PF)、社会功能(SF)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热奄包联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确切,能改善肌力、肢体功能,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

    2024年06期 v.44 672-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IgA肾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何鸣宇;金迪;张守琳;南赫;

    目的 研制IgA肾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小组讨论、术语规范化、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等方式,筛选量表核心条目,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赋予权重,最终进行专家共识论证,确定诊断量表的分级划分界限、诊断方式及呈现形式等。结果 确定IgA肾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12个核心条目及具体权重划分界限,临床症状(总权重0.68)>舌象(总权重0.23)>脉象(总权重0.09),以主次症结合的形式呈现。结论 IgA肾病气阴两虚证诊断量表符合临床实际,可为各级中医师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可为相关临床试验及其他量表研制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4 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承气汤加减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肠梗阻的疗效

    郑婉群;赵杰;周雪;季乔雪;李家丽;周岱磐;

    目的 研究小承气汤加减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术后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照2:1分别纳入60例行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西医常规组和30例联合小承气汤加减口服治疗的患者作为小承气汤组,观察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恢复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及生活能力评分、实验室指标。结果 小承气汤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常规组(P<0.05)。小承气汤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西医常规组,住院总费用低于西医常规组(P<0.05)。2组疼痛评分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降低,小承气汤组低于西医常规组(P<0.05);2组生活能力评分及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升高,小承气汤组高于西医常规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相对于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小承气汤加减口服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梗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水平,缩短病程的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安全有效。

    2024年06期 v.44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李宇栋;张书信;许云霞;吴承东;刘建乔;芦煜;李雪;周仲伍;

    目的 探索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21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110例进行常规治疗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的对照组和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补中益气汤治疗的观察组,各55例,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便秘症状、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4周后大便干结、腹痛、排便困难、神倦乏力、CCS、SAS、SDS评分及血清TLR4、MyD88、NF-κB p65、NPY、SP、5-HT、VIP、S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IBS-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中医证候,调节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指标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改善其便秘症状及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2024年06期 v.44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疏肝健脾活血汤辅助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效果分析

    薛敏;冯帆;田源;

    目的 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汤辅助治疗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C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期间医院收治的97例HT合并CH患者,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n=49)与对照组(n=48)。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左甲状腺素钠片,试验组:左甲状腺素钠片联合疏肝健脾活血汤。2组均治疗12周。对比2组中医证候评分、甲状腺功能、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抑郁情况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及总评分、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分、抑郁情绪量表(PHQ-9)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更低(P<0.05)。治疗后,2组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FT3)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更高(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3.33%)(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疏肝健脾活血汤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可改善HT合并CH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疗效确切,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减轻抑郁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06期 v.44 692-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探析

    王婷;吕洪雪;叶小汉;

    目的 探讨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疗效及穴位的温度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东莞市中医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31例CHF患者,均给予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在治疗前后,比较血清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脏彩超射血分数(LVEF)]、膻中与跗阳24 h的温度变化(平均温度、昼夜温度)。结果 治疗后,BN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超声心动图LVEDd参数值低于治疗前,LVEF参数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膻中与跗阳的24 h平均温度均高于治疗前的平均温度(P<0.05)。结论 气虚血瘀型CHF患者近心端及远心端不同穴位具有温度差异,心功能不同患者也具有穴位温度差异,通过穴温变化可评估心衰的病情变化和用药疗效。

    2024年06期 v.44 697-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益气清利化瘀方治疗原发性IgA肾病

    陈小娟;艾望;闻春月;

    目的 探讨益气清利化瘀方对脾肾气虚兼湿瘀证IgA肾病患者症状改善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4例脾肾气虚兼湿瘀证原发性IgA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132例。对照组予以氯沙坦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益气清利化瘀方治疗。分析益气清利化瘀方对该证型肾病患者中医症状改善状况、肾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情况,以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尿红细胞数、24 h-UTP、Scr、BUN、UA水平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益气清利化瘀方组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益气清利化瘀方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益气清利化瘀方组治疗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68.18%),治疗后,2组hs-CRP、TNF-α、IL-2、IL-4、IL-5、IL-6水平降低,IFN-γ、IL-10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益气清利化瘀方组变化幅度更显著(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清利化瘀方对脾肾气虚兼湿瘀证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中医症状、尿红细胞计数及肾功能改善作用明显,可降低炎性反应,安全性可靠。

    2024年06期 v.44 700-7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金振口服液对支气管炎豚鼠气道炎症和咳嗽的影响

    樊钦华;杜雅薇;谢雁鸣;张泽灵;王子卓;徐畅畅;申艳;李雪珂;吴圣贤;

    目的 研究金振口服液(JZOL)对支气管炎咳嗽模型豚鼠气道炎症反应和气管炎咳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空白对照组、JZOL高剂量组、JZOL低剂量组和阿莫西林组5组,制备支气管炎咳嗽模型,给药后观察各组咳嗽敏感性;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CRP含量;qPCR技术测定气管组织CysLTs、MCP-1、TRPA1、CGRP mRNA水平;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JZOL可以降低咳嗽敏感性;血清IL-1β、CRP含量虽未见显著差异,但JZOL具有明显下调趋势,其中JZOL高剂量组最低,作用强度较阿莫西林组明显;JZOL可抑制气管组织中MCP-1、CGRP、CysLTs和TRPA1的mRNA表达;JZOL对肺组织病理变化有改善作用,病变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JZOL低剂量组、阿莫西林组、JZOL高剂量组。结论 JZOL可以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支气管炎咳嗽,其可能通过调控TRPA1通路发挥止咳作用。

    2024年06期 v.44 704-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枳壳(枳实)

    张维丽;于同月;冯艳娇;谢沛霖;张伟;

    通过中医经典古籍等文献调研、中药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等成果的整理和汇总,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及研究,经讨论认为:枳壳的功效为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枳实的功效为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症靶为胸腹胀满、脏器下垂、便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壳与枳实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降低血脂、免疫调节、抗炎等作用;枳壳与枳实均无毒,但孕妇、脾胃虚弱者慎用;临床常用剂量枳壳为3~30 g,枳实为6~15 g,根据不同疾病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并积极探索枳壳与枳实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6期 v.44 710-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重构本草——巴戟天

    孙文杰;孙玉婷;安学冬;姬航宇;连凤梅;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巴戟天功效主要为: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症靶为阳痿、月经不调、哮喘。标靶为少精死精。现代药理发现巴戟天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免疫调节、抗疲劳、抗骨质疏松、平喘、改善生殖功能、抗炎、调血糖、降压、心脑血管保护等作用。本品无毒,但阴虚火旺有热者,不宜使用。临床常用剂量为10~20 g。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巴戟天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6期 v.44 714-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金匮要略》七方中黄芪的应用探析

    李怡憬;曹方;张益蒴;张乐;刘彦晶;

    黄芪味甘性温,善补胸中大气,入肺脾二经,能大补中气,培土生金,调营和卫,温化水饮,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七方应用黄芪,组方配伍精良,笔者总结黄芪药物性味功效并对其在《金匮要略》七方中的配伍特点和组方应用详细论述,分析得出黄芪与桂枝、芍药、甘草配伍可补气调营、助脾升阳,亦可益中舒木;与茯苓、防己配伍可补气助阳、利水除湿;与麻黄、桂枝、芍药配伍可益气实表,温阳散邪、通行荣卫的结论。由此阐述仲景在《金匮要略》运用黄芪的诸多规律,以期对黄芪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思路。

    2024年06期 v.44 718-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解析眩晕中继洲针法的诊治之道

    郭凯新;李明珠;卢岩;

    基于《针灸大成》《病机秘要》总结继洲针法,解析其在眩晕中的诊治之道。继洲针法辨证审因,治病求本,三因制宜,通权达变,善用奇穴,远近相配。针对眩晕,重视其病因分类,从因而治,讲求针灸并用,重调肝脾肾,多从阳经取穴,擅取末端穴,巧用特定穴,穴少而效彰。

    2024年06期 v.44 722-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时机的维筋相交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分析

    郎显兵;谭曦;黄翔;李佳;马晨阳;刘爔;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介入维筋相交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于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样本,共94例。根据维筋相交针刺法不同介入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47例。观察组在发病后10 d内给予维筋相交针刺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10~30 d给予维筋相交针刺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口舌歪斜、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分别通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能力,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负性情绪和睡眠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BS评分和吞咽能力高于对照组,且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更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介入维筋相交针刺法有助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

    2024年06期 v.44 728-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浅析明清医家论治近视学术思想

    吕喜月;商蕴波;黄玉容;杨森;刘迎辉;

    近视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明清医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近视的理论研究和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清代《目经大成》首次将近视作为独立病名论述。广大医家多从虚损的角度分析近视的病因病机,认为近视的发生主要与脏腑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劳瞻久视以及瞳神破损有关,尤其重视肾水肾火衰微对近视的影响。近视的治疗以内治疗法为主,具有古方新用、同名异方、审因施治的特点;外治法以针灸为主。明清时期是中医眼科学发展的繁荣时期,近视的诊疗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积极挖掘此时期辨治近视的学术思想,对现代防治近视具有积极意义。

    2024年06期 v.44 73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肛瘘术后外用中药与其促愈机制的研究进展

    韩海涛;柳越冬;张双喜;郭海霞;

    肛瘘是指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据报道,在我国肛门直肠部位疾病中肛瘘约占总发病率的3.60%。目前,临床治疗肛瘘的方式仍以手术为主,但因肛瘘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肛瘘复发等问题,进而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索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相关机制,对临床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肛瘘的治疗效果尤为关键。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手段多用于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已成为该疾病主要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将肛瘘术后外用中药与其促愈机制进行归纳与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及指导依据。

    2024年06期 v.44 739-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