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智鹏;张钰琴;曾国圆;陈玮钰;张荣臻;王明刚;张日云;彭梦如;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44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李岩珂;马源;王杨;罗绍东;研智;张文风;
《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均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用药多继承于《神农本草经》之功效。从《伤寒论》张仲景对茯苓的临证应用可知,张仲景深得《神农本草经》中茯苓功效之要义,并在其基础上多有发挥。互参《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经文,将《伤寒论》中茯苓量效规律总结为3个层次:二两(31.2 g)及以上茯苓主利水化饮,平胃降气以伐水邪;一两至一两半(15.6~23.4 g)茯苓主利尿理气,健脾宁心以安心神;一两(15.6 g)及以下茯苓主健脾渗湿,通利三焦以散津液。将3个茯苓量效层次中蕴含的仲景对痰饮疾病的论治思想总结为温阳气,以标本兼顾;利小便,以通阳安神;存津液,以顾护正气。
2024年03期 v.44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新宇;殷一红;崔云;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位在精室,发病和衍变不离热邪,且兼夹湿、瘀、肝郁气滞等。《伤寒论》中共4处论及“热入血室”,条文中描述的血室范畴非女子特有之子宫,亦包括肝脏、冲脉及男子精室,因此“热入血室”可转化为“热入精室”,进而解释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并指导治疗。期门属肝经,与精室相连,通过针刺期门疏肝泄热能够对慢性前列腺炎起到针对性治疗效果。针刺期门当重视辨病辨证、合理选经配穴、重视针刺手法,综合运用刺络、扣刺、拔罐等治疗手段,并联合中药诊治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2024年03期 v.44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心愉;宋晓动;周红海;
由颈椎引起的与肝脏密切相关的疾病属于“筋病”与“情志病”的“合病”。肝在体合筋,主疏泄、调畅情志;肝郁不达则情志郁结,气血凝滞,筋脉不利。肝脏相关疾病如高血压、失眠和郁病等与颈椎关节紊乱引起的脑-交感神经症状有关。基于肝脏的生理功能特征,论述颈椎与肝脏相关疾病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脊柱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2024年03期 v.44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家慧;
中医圆运动理论提出人体秉承阴阳圆运动之大气而生,人之五行土居中、木火金水居四维,以中气为轴,四维如轮。轴轮运行、轮运轴行为核心阐述了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基础,并为2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2024年03期 v.44 27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千惠;盛诗淼;王富春;李铁;
心身医学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突出了心理因素与躯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这与中医整体观具有一致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病位在心与脑,二者共为藏神之所,因此治疗当以调神为主。“镇静安神针法”是王富春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模式提出的针刺方案,在减轻患者失眠症状的同时注重调神,进而形神共调,可提高临床疗效。通过中医学与心身医学相结合的方式理清疾病脉络,从调“神”角度剖析镇静安神针法的选穴原则、针刺手法、治疗时机,探讨其治疗失眠的整体治疗思路,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44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