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于形神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五神脏病机

    付阳茜;韩旭;梁硕;林芳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是炎-癌转化的关口,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又因恐癌心理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焦虑抑郁问题愈发明显,严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五神脏”是在形神一体观指导下从脏腑和神志整体辨治疾病的中医特色理论,对现代治疗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并发的疾病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在形神理论指导下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五神脏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4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理论研讨

  • 《伤寒论》厥阴病证治探析

    吕艳杭;韩景波;吴姗姗;陈卿倩;张以昆;

    《伤寒论》中记载了厥阴病篇的概念、立症、病机及主方治疗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体系,为厥阴病之厥阴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厥阴病的主症是胃脘疼痛、知饥不欲食、食后吐、渴欲饮水、气逆、腹泻或大便次数多;病因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病机是寒凝阳郁;治疗厥阴病主要采用寒热并用、通理气血、攻补兼施等综合论治方法,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吴茱萸汤为主方,同时结合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诊治思路。

    2024年02期 v.44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对失眠的作用机制

    刘杨圣洁;张红石;矫俊东;郑旭;纪媛媛;郅晓宇;刘家邑;佟雪;刘鹏;

    《素问·逆调论》中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然而由饮食不节引起的失眠,此病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代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肠和脑的中间纽带,将胃肠道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这与中医论述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观点不谋而合。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讨胃肠不舒与失眠发生的内在联系,将现代发病机制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发病机制,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2024年02期 v.44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心神、君火、相火理论探析恶性肿瘤的形成机制

    李振宇;刘继民;王科举;徐佳男;李安冬;王檀;

    心神、君火、相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以心神为主宰,君火为承载,相火为辅佐的人体调控机制。心神、君火、相火的失调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心神不利,君火不明,相火失位的共同作用下,受到心神全面掌控的正常组织开始向完全脱离心神掌控的恶性肿瘤组织发生转变。文章基于心神、君火、相火理论,分析恶性肿瘤形成的中医病机演变过程,探索恶性肿瘤的中医本质,为中医药辨证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思路及参考依据。

    2024年02期 v.44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三焦气化”探析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动态病机观

    宁天宇;刘松江;

    三焦气化理论指体内精血津液在上、中、下三焦输布代谢的气机变化,上焦气化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有关,中焦气化与脾胃的水谷运化有关,下焦气化与肝肾的疏泄封藏有关。本文基于三焦气化探析原发性肝癌的“气郁-邪实-癌毒炽盛-阴阳离决”病机动态,认为癌毒既是人体脏腑阴阳失衡的病理产物,又是进一步损伤机体功能的致病因素。在癌毒的最初阶段重视三焦分治,兼以清毒排毒,行气化痰散滞活血;随着病情进展,需要顾护中焦,上下兼顾,益气扶正与攻邪逐邪相结合;到了疾病的终末期,应予平调阴阳,延迟寿命,防止阴阳离散。以期基于三焦气化辨治肝癌的思维诊疗方式,将病位-病性-病势的多重思路整合,从而更加有益于临床应用发挥。

    2024年02期 v.4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基于五脏相关理论分期辨治慢性心衰

    辛宇咛;刘爱东;刘迎辉;成光宇;李双娣;吕珊;韩蕙泽;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的复杂综合征,其发生发展是各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邓铁涛教授均倡导从五脏相关出发辨治慢性心衰,刘爱东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深入体会五脏相关理论与慢性心衰的科学内涵,探讨在该理论指导下分期辨治慢性心衰。根据病程不同阶段,主要分为三期,Ⅰ期多以心气不足,肺气壅塞为主,Ⅱ期多见脾虚肺闭,心肝血瘀,而病至Ⅲ期多为五脏衰弱,虚实夹杂,并附医案一则详细阐释临证思路,以飨同道。

    2024年02期 v.44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倪海雯基于“癌毒-态靶”理论探讨恶性淋巴瘤临证思维模式

    孙剑声;倪海雯;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精准分层、靶向治疗是淋巴瘤新药时代主要治疗模式;耐药复发、并发症、不良反应管理是真实世界的主要挑战;减毒增效是中西整合的优势和目标。癌毒病机学说是周仲瑛国医大师倡导的肿瘤辨治体系;“态靶理论”是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现代中医辨治新模式,即“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通过中医辨证“宏观调态”,借助现代医学“微观打靶”,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中西整合。导师倪海雯教授以癌毒病机理论指导淋巴瘤临床实践,结合态靶理论的核心理念,创新提出“癌毒-态靶”结合的淋巴瘤中西整合临床辨治新模式,紧扣“正虚癌毒”的核心病机,以“消癌解毒方”作为核心靶方,扶正抗癌,贯穿全程;癌毒易损正,把握正邪交争,邪正消长的规律,区分不同阶段;癌毒多夹杂,多因复合,辨析“痰、热、瘀、虚”之夹杂,谨守病机,分别投以化痰、清热、化瘀、益气、养阴以调偏态;针对淋巴瘤常见症状施以对症靶药,结合分子机制进展,针对关键靶点投以相应“标靶”药以精准打靶。构建新药时代“癌毒-态靶”辨治模式,“态靶同调,病证结合”,优化中西整合淋巴瘤临床实践。

    2024年02期 v.44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谢晶日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刘思邈;谢晶日;饶显俊;梁光烨;孙志文;

    胃食管反流病是我国高发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本文从“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以郁、酸、热、逆为主的病机特点,旨在总结谢晶日教授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特点。提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密切相关,治疗从肝胃出发,主要采用疏肝解郁、调和肝胃以泄郁热制酸,和胃降逆、通腑降气以畅中焦气机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同时,谢晶日注重身心调养。其疗效确切,以资借鉴。

    2024年02期 v.44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气虚宜掣引之”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治思路及方法应用

    张迪;李富震;姜德友;

    姜德友教授基于“气虚宜掣引之”理论,从“气虚”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以“掣引”立论治之法,提出了脾胃同调、体用兼顾、疏肝理肺、温行肾气等辨治思路,以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2024年02期 v.44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医大师刘敏如辨治经水早断诸证(卵巢功能减退性疾病)经验

    陈思达;梁雪芳;刘永波;温丹婷;胡向丹;肖静;刘敏如;

    卵巢功能减退性疾病是妇科疑难杂病,国医大师刘敏如教授首创并补遗相应中医妇科学病名——“经水早断诸证”,并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刘敏如认为该病病机为肾本不足,心肝脾郁滞。临床诊治首辨分期,包括肾气不足、天癸不裕,肾气亏虚、天癸早耗的早期阶段;天癸早竭,经水不复的晚期阶段。再辨阴阳气血及受累脏腑:肾阴虚、肝气郁结证;肾阳虚、脾阳不运证;肾水亏、心血不足证;肾精虚、髓海空虚证。治疗大法为平衡阴阳,重视补肾填精,调理心肝脾,临床随证化裁,收效良好。附医案一则。

    2024年02期 v.44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国医大师刘柏龄运用补肾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

    张宪帅;石明鹏;刘世林;周国徽;马悦;赵长伟;李绍军;孙凤玲;李振华;

    介绍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运用补肾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经验。刘柏龄主张“治肾亦即治骨”,认为膝骨性关节炎以肝肾亏虚为根本原因,瘀血痹阻为标实,病位在肝肾,治疗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补肾壮骨为主,祛瘀通络为辅,补肾祛瘀法贯穿膝骨性关节炎整个疗程的始终。临证常选用膝痛1号方化裁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善用海螵蛸、藤类药、虫类药,内外兼治,临床疗效显著。

    2024年02期 v.44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为民教授基于“蓄水体质”运用五苓散经验拾萃

    严晓双;陆为民;郑浩;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主治太阳蓄水证,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陆为民教授师承国医大师徐景藩,博采众长,对经方颇有研究,概括出适用五苓散的“蓄水体质”,临证时谨守病机,不拘病证,将其加减化裁治疗腹泻、水肿、湿疹等疾病,屡获良效,故浅析陆为民应用五苓散经验,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2024年02期 v.44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随证施量

  • 三表汤“首剂大量”随证施量策略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运用

    姬航宇;王新苗;安学东;连凤梅;

    通过分享仝小林院士应用三表汤为基础方治疗外感发热的一则病例,阐释其运用“首剂大量”随证施量策略治疗疾病的体会:此法多用于治疗急症或急重症,如外感急症早期,以求迅速起效;使用首剂大量必须重视“症靶”,作为及时调量的指征,中病即减/止;可采用调整服药间隔时间和每服量灵活控制方药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2024年02期 v.44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态靶辨治顽固性便秘验案一则

    周丽娟;李敏;唐程;田佳星;

    顽固性便秘是严重的便秘,且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中医认为便秘有虚实之分,邪滞胃肠、壅塞不通则致实秘,肠失润养、推动无力而致虚秘。治疗上当明辨病因病机,把握疾病之态,态靶同调,且注重药物量效,方能疗效显著。本案患者长期便秘,排便艰难,为顽固性便秘,且随着年岁增长,气血阴阳皆现不足,故便秘病性为虚,虚态显而易见,因此治疗上以虚态靶方为基础,酌加打靶药物,调态打靶,重视量效,从而攻克顽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2024年02期 v.44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基于AI的肺磨玻璃结节中医临床特点研究

    刘言;安鹏;侯海军;边灵杰;李雁;王林洋;王洪武;

    目的 通过客观、规范的方法分析肺磨玻璃中医临床特点,利用人工智能(AI)分析肺磨玻璃结节恶性风险,初步探究不同风险肺磨玻璃结节中医临床特点,为中医药干预肺结节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75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证素辨证方法提取证素;利用AI判读患者胸部CT,分析不同风险肺磨玻璃结节中医临床特点。结果 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中医证素以阴虚(77.33%)、气虚(56.00%)、阳虚(54.67%)、血虚(52.00%)等证素多见,亦可见痰(40.00%)、寒(37.33%)、气滞(32.00%)等实性证素;AI判读为高风险组较中低风险组气虚证素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中医辨证以虚证为主,中医病机为气虚或气滞导致肺之气机不畅,引起局部痰、湿聚集于肺络而形成,而热证、瘀血证较少。

    2024年02期 v.44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青柏溃结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研究

    周晓丽;高宗跃;刘一帆;吴婧;

    目的 研究青柏溃结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疾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青柏溃结汤灌肠治疗。14 d为1个疗程,2组均持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及不同时间点(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71.79%)(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Th17细胞比例、血清IL-6、CRP、I-FABP、p-ANCA水平均呈现降低的趋势(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增加,且试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大肠埃希菌的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减少,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2组Treg细胞比例、血清CD3~+、CD4~+与治疗前相比,均呈现升高的趋势,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柏溃结汤灌肠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可辅助减轻机体炎性损伤、改善免疫功能。

    2024年02期 v.44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探究化瘀明目饮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疗效及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的作用机制

    李铭;王晓培;陆骏;郁炜;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DC)患者应用化瘀明目饮对临床疗效、黄斑视网膜厚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眼部注射康柏西普3个月,观察组采用化瘀明目饮联合康柏西普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2组治疗前后黄斑视网膜厚度、黄斑总容积、眼压、视力、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黄斑视中心凹处的视网膜厚度、周边部视网膜厚度和黄斑总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眼压和视力均上升,且观察组更高(P <0.05);治疗后2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均下降,且观察组2项指标水平更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 <0.05)。结论 化瘀明目饮可改善DC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血管生成,提高视力并减轻炎症,从而提升临床疗效,对后续治疗DM患者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2024年02期 v.44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消走泄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代谢、应激、炎症状态的影响

    马远新;王振强;吕树泉;乔凯明;苏秀海;范立荣;王庆海;张淑芳;谢丽娜;王健;苏凤哲;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路志正“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代谢、应激、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3月-2020年4月湿热型代谢综合征患者20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吡格列酮)和试验组(祛湿降浊方),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代谢相关指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尿酸(uric acid,UA)]、应激和炎症相关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 in-1,MCP-1)、脂联素(adiponectin,ADP)、脂蛋白(lipoprotein,L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 <0.05)。治疗前,2组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症状总分、代谢、应激、炎症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中医症状总分、TG、TC、ALT、FBG、UA、MPO、MDA、IL-6、MCP-1、LP均降低(P <0.05),HDL-C、GSH-Px、T-AOC、ADP均增高(P <0.05)。结论 路志正“分消走泄法”可用于治疗MS,可明显改善湿热型MS患者的症状、代谢、应激、炎症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2024年02期 v.44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基于ERS信号蛋白异常表达探讨清肝降浊方治疗NAFLD的机制研究

    丁云录;薄天儒;王铁成;李驰坤;李晓兵;欧喜燕;刘彦晶;

    目的 通过试验研究探讨清肝降浊方基于ERS信号蛋白异常表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饲喂的方法,诱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动物模型。给药8周后,进行肝功能指标AST、ALT、AKP检测、血清中TC、TG、NEFA及肝组织匀浆中TC、TG检测、肝组织匀浆中SOD、MDA检测,检测信号通路相关蛋白ATF4、eIF2a、CHOP的表达水平。结果 清肝降浊方865.1 mg/kg、432.6 mg/kg和216.3 mg/kg给药组动物血清AST、ALT、AKP活性及肝组织中ATF4、CHOP表达量、TG含量均明显的低于模型组,而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1或P <0.05);865.1 mg/kg和432.6 mg/kg 2个给药组动物血清TC、TG、NEFA含量及肝组织中TC、TG、MDA含量、e IF2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 <0.01或P <0.05)。结论清肝降浊方治疗NAFLD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ERS信号蛋白异常表达,从而达到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024年02期 v.44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地龙

    张湘苑;张伟;方晓蕾;金籽杉;乔丽萍;李丽静;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专家的应用经验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学者的认识,归纳出地龙功效主要为: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症靶为咳喘。标靶为血压升高及脑血栓形成。现代药理发现地龙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癫痫、平喘等作用。本品咸寒,孕妇、脾胃虚弱或无实热者忌用。本品含有异体蛋白,过敏体质者慎用。本品临床使用剂量为3~60 g,具体应用时应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最佳用量。

    2024年02期 v.44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黄药子

    胡诗宛;沈梦菲;林潼;周凌;金籽杉;张伟;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了黄药子功效主要为: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标靶为甲状腺肿物,高甲状腺激素和低促甲状腺激素。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药子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补碘、调节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具有肝肾毒性,黄独素B是主要的肝毒性成分。临床使用剂量为6~15 g,首次使用不超过15 g,使用时需配伍“保肝”中药,并在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以及时减量或停药。总之,需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黄药子用量与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2期 v.44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作用机制

    谢晶日;郭辉;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手段较为局限,并且存在较大的不良反应,疗效难以维持等诸多问题。中医学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在治疗本病时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改变现代医学的治疗困境。白头翁汤作为中医典籍名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然而关于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无定论。系统论述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作用机制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2024年02期 v.44 21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金匮要略》之针药并用临证探微

    陈红秀;王宏烨;孟祥宇;李铁;

    分析《金匮要略》中涉及针灸和针药结合的条文,总结归纳《金匮要略》中仲景运用针药的临证学术思想特点,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针药辨治体系。从欲行针药,首辨阴阳;针药临辨,脉证合参;针药法变,杂合以治;针灸误治,药灸予之的角度,浅析了相关针药结合之理,期望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些许指导和启迪。

    2024年02期 v.44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富春教授运用四神聪配伍经验

    薛靓;于涛;赵晋莹;王富春;

    四神聪是针灸临床常用的腧穴之一。本文结合王富春教授在针灸临床中运用四神聪的配伍经验,介绍四神聪的取穴方法、穴性、配伍规律等,认为四神聪具有通督补髓、散瘀通脉、补肾聪耳、镇静安神、健脑开窍、舒筋通络的作用,配伍相关腧穴可治疗眩晕、头痛、耳鸣、失眠、震颤麻痹、小儿脑瘫及面肌痉挛等临床常见疾病。同时王富春在取四神聪时,常在百会前后左右凹陷处取穴,在针刺前先进行揣穴,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表里虚实调整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促使得气,提高临床疗效。

    2024年02期 v.44 227-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近5年临床研究进展

    石宇森;王富春;赵晋莹;蒋海琳;

    坐骨神经痛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刺疗法由于其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回顾近5年内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着重从治疗方法方面概述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现状,总结研究中的进展与不足,以期为本病开展相关研究和治疗提供较好的科研思路和针刺临床治疗方法。

    2024年02期 v.44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厚朴在古今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孙琦;刘俊楠;刘通;赵东凯;

    疫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文章在历朝历代的疫病中厚朴的使用以及厚朴的现代化进展,厚朴在古今疫病中的应用。厚朴与众多中药配伍皆效用良好,且对医方有着增强药力与降低不良反应的双重影响,厚朴的提取物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抗炎、护肝、抗纤维化等作用在临床皆大有前景,对疫病防治有巨大应用价值。

    2024年02期 v.44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睡眠剥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杨未婉;潘婷;郭晓乐;卢琦;王洪峰;

    睡眠剥夺(SD)目前已成为部分工作者的常态化工作模式,受其影响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发展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可对活体脑功能产生的变化进行可视化分析,是研究睡眠剥夺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基于rs-f MRI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其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低频振幅分析法、局部一致性分析法、功能连接分析法等。本文拟从目前睡眠剥夺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睡眠剥夺发病机制的了解,并对其诊断及治疗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帮助。

    2024年02期 v.44 240-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珂;张雪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最严重的后遗症,疼痛或者皮肤异常感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和身心健康。临床上的抗病毒药、止疼药、麻醉药等,以及一些阻断手术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治愈疾病,并且不良反应多。近几年中医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不易复发。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医对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机证型的总结较少。因此文章系统的搜集相关病因病机,阐明理论基础以及相适应的治疗方法。便于医者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证型的把握,准确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指数,提高患者康复率,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提供新的方向。

    2024年02期 v.44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