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姜泉症-证结合论治活动期银屑病关节炎经验

    常甜;姜泉;彭秋伟;王一燃;徐浩东;张富渊;夏聪敏;李达;管津智;陈芊莼;

    活动期银屑病关节炎以皮损及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姜泉认为血热内盛,泛溢肌肤,湿热胶结,痹阻关节是活动期银屑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可根据皮损、关节炎之轻重采用症-证结合辨治。皮损为甚者,当先治之,以热入营血为核心,易裹挟湿热,故于犀角地黄汤凉血之中合苦参、蛇莓之类清热燥湿。关节肿痛者,以湿热痹阻为核心,掺挟血热,方用二妙散加土茯苓、萆薢清利湿热,配合牡丹皮、赤芍之类清血中伏热,可使血凉而湿热俱清,守方缓缓图之,病乃渐愈。

    2024年01期 v.4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理论研讨

  • 从“络病-风药”理论探讨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张楠;郑碧如;辛小红;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痹病”范畴,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络病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微小血管新生的病理状态与络脉生理和络病病机特点,以络脉为其邪伏、邪发、邪伤及邪阻之所展开论述,可认为“络病”是其病理基础,络虚是其根本病机,风挟寒湿之邪内侵络脉为发病关键。基于“络病”理论和“风药”理论相关认识,从独活寄生汤为治风之剂视角认识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并提出病变早期络脉郁滞、风药先行,中期络脉瘀塞、健脾化瘀,晚期络脉空虚、风引入肾,探讨独活寄生汤在病变不同时期风药与他药的组方原理,丰富独活寄生汤的组方配伍理论,扩展独活寄生汤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4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从“态靶结合”探讨中风病的辨治策略

    黄燕;王睿弘;

    “态靶结合”辨治是将中医传统宏观理念与现代研究的微观标靶相结合的辨治模式,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中风病分为缺血中风和出血中风两大类型,根据病程发展的先后顺序,缺血中风可分为“郁”-“闭”-“虚”三个阶段,出血中风可分为“亢”-“火”-“虚”三个阶段。在明确各阶段的“态”后可结合临床证候、中医证型、药理学研究成果找到“态靶同调”的方药,实现精准化治疗。

    2024年01期 v.4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佩衡疫病辨治思想浅析

    向阳;张敏;曾楚华;

    为探寻吴佩衡疫病防治思想,本研究以吴佩衡所撰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瘟疫辨治思路与用药特点,发现吴佩衡疫病辨治思路有“洞达阴阳,精辨寒热”“羽翼伤寒,崇尚经方”“明辨疠气,输转膜原”“注重配伍,善用主帅”等特点;临床善于活用吴又可达原饮与仲景白虎汤、大小承气汤、生脉散等经典方剂;常以主帅中药石膏、大黄、芒硝、黄连灵活配伍治疗各阶段疫病。吴佩衡以《黄帝内经》阴阳理论、仲景伤寒六经气化思想、吴又可疫病辨治体系为指导,为疫病的有效辨治做出了贡献。

    2024年01期 v.4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叶天士开宣肺痹法内涵探微

    张莉唯;付守强;朱晓云;刘喜明;

    肺主一身之气,禀清肃之体。若浊邪凝滞,肺气痹阻,扰及周身,可见咳喘、憋闷、呃逆、呕恶、痞胀、二便不通等多脏腑病症。叶天士独创开宣肺痹法,其常法有三,清内伤外感之邪以畅肺气、清肺卫、通肺络;其变法有三,清上焦肺痹以和中焦胃气、通大肠腑气、行膀胱水气。叶天士开宣肺痹法用药特点鲜明,苦辛轻剂合化以复肺气宣肃,取药材表皮、嫩心与药汁以使轻清气药上浮于肺,取柔润通行之品护娇脏之体。叶天士处方用药灵活多变,临证可宗其开宣肺痹法随证发挥。

    2024年01期 v.4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细胞自噬在桥本甲状腺炎中的作用

    司新颖;李会龙;郭志卂;李欣怡;吴艳珂;马文源;耿文倩;丁治国;

    桥本甲状腺炎(HT)中医病机以脾气亏虚为本,以气火痰瘀为标,其因虚而滞,因滞更虚的动态病机特点,可以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学说概之。中医学认为,细胞自噬为气化的微观表现,具有清除病邪,维持内环境稳态之功。自噬水平不足可导致受损细胞器等废物无力清除、异常蓄积,或可看作虚气留滞病机的微观体现。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桥本甲状腺炎与细胞自噬的相关性,确立“补虚化滞”治法,以调控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自噬功能为治疗靶点,为中医药防治桥本甲状腺炎病变提供新思路。

    2024年01期 v.4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 ]

经验传承

  • 国医大师王烈基于“平以制动”分期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经验

    肖瑶;孙丽平;王烈;

    总结王烈基于“平以制动”分期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将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以“妄为证”论治,临证分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发作期以气郁化火、引动肝风为关键病机,治以平肝泻火、息风止动,常用妄为散加减;缓解期以肝脾失调、痰湿阻窍为关键病机,治以柔肝敛阴,化痰醒神,常用安脑饮加减;稳定期以脾肾亏虚、虚风内动为关键病机,治以益气滋肾,固本防动,常用固肾方加减。临证验方随症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2024年01期 v.44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肝硬化腹水经验

    周丽平;周静汶;叶放;

    总结周仲瑛辨治肝硬化腹水的学术经验。中医学认为肝硬化腹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邪盛,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致气、血、水互结形成鼓胀。整理分析周仲瑛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相关病案,发现湿、热、郁、气滞、血瘀、水停等多种病理因素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正虚证混杂出现,动态演变,呈现复合病机。针对肝硬化腹水的复合病机,周仲瑛强调审机论治,多法并用,灵活运用通利二便法、理气开郁法、清热祛湿法、化瘀通络法、扶正补虚法等,复法组方,随症配伍,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介绍如下。

    2024年01期 v.44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国医大师王庆国基于玄府理论运用荆防肾炎汤治疗蛋白尿经验

    宋丹萍;柳红芳;陈佳慧;武怡平;李婷;陈聪爱;王雪茜;王庆国;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控制或消除蛋白尿是多种肾脏疾病治疗的核心环节。目前西医对蛋白尿的干预多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中医药对蛋白尿的探讨也多局限于单一疾病之中。国医大师王庆国在继承刘渡舟先生学术思想基础上,从少阴肾之枢机运转不灵,玄府开阖失序的角度认识该异常指标背后的中医病机,并拓展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经验方荆防肾炎汤的临床应用。从肾之枢机与玄府理论的宏观、微观两重视角,探讨荆防肾炎汤对蛋白尿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蛋白尿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2024年01期 v.4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锐治疗脆性糖尿病经验

    齐昊天;闫淼;陈锦英;聂维辰;陈锐;

    脆性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陈锐基于仝小林院士理论思想,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脆性糖尿病病位主要在脾肾,涉及肺心。脆性糖尿病主要病因病机为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寒邪内侵,肾阳亏虚关系密切,“阳气不足”贯穿该病始终,故以“去阴霾,温补脾肾之阳,兼顾养心固肺”为治疗原则,全程应用“重阳思想”辨治。自拟中药复方消肾方为治疗脆性糖尿病基础方,态靶兼顾,剂量精准,既病防变,巩固疗效。

    2024年01期 v.4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随证施量

  • 水蛭和黄连随证施量策略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运用

    高晴;姬航宇;连凤梅;

    糖尿病肾病是主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疾病早中期,患者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有蛋白尿,ACR升高等异常指标,因此在准确辨证基础上,应用针对降蛋白尿和降糖的中药水蛭和黄连,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对于此类药物的剂量,要结合随证施量策略,选定调整剂量的指征,找准变量的时机,控制好药物用量的范围,才能在确保用药安全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疗效。

    2024年01期 v.4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颈源性高血压验案1例

    张湘苑;王涵;鲍婷婷;赵林华;

    颈源性高血压(CHBP)是颈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直接或间接对交感神经、椎动脉刺激或压迫而形成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病。本文围绕颈源性高血压医案一则,介绍仝小林院士“通督降压”的实战经验,补通消通共用,结合精准打靶,收效明显。

    2024年01期 v.4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益气活血法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效果

    翟向红;刘亚丽;李冬玉;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对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1月-2023年3月郑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8周后的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颈动脉彩超结果、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情况及血脂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8周后心电图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1/40)(P <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组神疲、乏力、气短、脉络瘀血、疼痛评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博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SPV)、T波倒置导联数、T波低平导联数、ST段下移导联数、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益气活血法可明显改善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症状体征、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心肌供血及血脂水平,有利于提高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疗效。

    2024年01期 v.4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蠲郁安神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抑郁障碍

    梁超;吴萃;史野;刘春禹;

    目的 观察蠲郁安神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肝郁气滞型失眠伴抑郁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西药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采用蠲郁安神方加减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睡眠情况,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抑郁状况,使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评价临床症状。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肝郁气滞型失眠伴抑郁障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0%,27/30)高于对照组(63.3%,19/30),观察组PSQI总评分、HAMD总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蠲郁安神方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伴抑郁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2024年01期 v.4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芪续命汤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NE、DA、ChAT表达的影响

    陶录岭;鹿滨麒;袁艳;袁磊;

    目的 探究黄芪续命汤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认知功能及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多巴胺(dopamine,DA)、乙酰胆碱转移酶(acetylcholintransferase,Ch AT)表达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A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配合小续命汤治疗,研究组使用多奈哌齐配合黄芪续命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 CA)评分变化、神经精神量表(NPI)、日常生活能力(ADL)、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NE、DA、Ch AT、血清同型半胱胺酸(Hcy)、血清淀粉蛋白前b位分解酶1(BACE1)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指标变化。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o CA评分中的回忆力、命名力、抽象、语言、注意力、视空间和执行、定向力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均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的Mo CA评分相比,研究组的回忆力、命名力、抽象、语言、注意力、视空间和执行、定向力评分更高(均P <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研究组的NPI、ADL评分明显降低而MMSE评分明显提高(均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的NPI、ADL评分更低而MMSE评分明显更高(均P <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研究组的NE、DA、Ch AT指标水平明显提升(均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NE、DA、Ch AT指标水平均更高(均P <0.01);与本组治疗前相比,研究组的Hcy、BACE1水平降低而BDNF水平提高(均P <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的Hcy、BACE1水平明显更低而BDNF水平明显更高(均P <0.01);治疗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 <0.05)。结论 黄芪续命汤结合多奈哌齐治疗AD患者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状况、智能水平,可提高患者NE、DA、Ch AT、BDNF水平,降低患者Hcy、BACE1水平,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4年01期 v.44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优化方案筛选研究

    韩继成;张云松;刘茜;邓伟;高宏伟;孙宁;郭珈宜;

    目的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中医临床治疗优化方案的筛选研究,明确中医治疗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的最佳临床方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9例,随机分为A、B、C组,3组常规进行推拿及功能锻炼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药物疗法,B组联合针灸疗法,C组联合药物疗法及针灸疗法,疗程2周,于治疗后1周、2周及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视觉模拟标尺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量表、肩关节活动范围、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生化指标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共92例患者完成研究。相较于本组治疗前,3组在治疗后1周、2周及3个月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有显著改善(P <0.05),完成治疗后ESR有显著改善(P <0.05),肝肾生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2周后及3个月效果明显优于A、B组(P <0.05)。完成治疗后的ESR及肝肾生化指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中药内服及外用等疗法对于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应用中医治疗手段2周后的中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手段。

    2024年01期 v.4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加味沙参麦冬汤调控PTEN/PI3K/AKT通路对CAG大鼠的治疗作用

    刘远婷;赵磊;丁甜甜;李慧;李国英;

    目的 观察加味沙参麦冬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及对PTEN/PI3K/AKT通路的作用。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加味沙参麦冬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饮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以复制CAG模型。阳性对照组以维酶素作为阳性对照,于造模完成后给予0.3 g/kg维酶素混悬液灌胃,加味沙参麦冬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加味沙参麦冬汤不同剂量灌胃,每日给药1次,持续12周。采用中性红清除法观察胃黏膜血流量,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Fas、Fas L的含量,TUNEL染色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PTEN/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加味沙参麦冬汤不同剂量灌胃治疗后,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升高,血清中Fas、Fas L的水平显著降低,胃黏膜TUNEL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减少,胃黏膜组织中AKT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 <0.05),胃黏膜组织中PTEN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I3K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 <0.05),且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加味沙参麦冬汤对CAG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过度凋亡保护黏膜上皮,同时通过增加PTEN的表达有效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发挥对CAG的防治作用。

    2024年01期 v.4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健脾化瘀解毒法对结肠癌裸鼠模型癌及癌旁组织中AKT、m TOR、p-4EBP1表达的影响研究

    宁康文;简小兰;曾普华;邝婉婷;杨家翔;周婉双;刘伟;兰东强;

    目的 研究健脾化瘀解毒法对结肠癌原位种植瘤癌及癌旁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磷酸化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裸鼠结肠癌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健脾益气组、化瘀解毒组、健脾化瘀解毒组、雷帕霉素组及5-氟尿嘧啶组,每组5只。干预各组4周后,检测各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KT、m TOR、p-4EBP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KT1、m TOR、p-4EBP1的表达均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且AKT、m TOR、p-4EBP1的表达水平均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肠黏膜组织。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瘀解毒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肠癌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KT、m TOR、p-4EBP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脾益气法、化瘀解毒法均能下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KT、m TOR、p-4EBP1蛋白,但其降低水平不如健脾化瘀解毒法。结论 健脾化瘀解毒法能够降低AKT、m TOR、p-4EBP1蛋白的表达,健脾益气法与化瘀解毒法协同增效,以获得最佳疗效。

    2024年01期 v.4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牡蛎

    沈梦菲;张伟;赵林华;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牡蛎:功效主要为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症靶为眩晕,失眠,汗出过多,白带过多,反酸。标靶为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淋巴结结节。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牡蛎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肝损伤、镇静、抗惊厥、抗癫痫、镇痛、增强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胃溃疡等作用,牡蛎多糖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等作用。在临床应用经验与使用注意事项中,牡蛎质重,宜先煎。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生用,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煅用。临床使用牡蛎煎服剂量多为9~12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牡蛎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1期 v.4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栀子

    马晶;孙郡;沈梦菲;胡诗宛;仝小林;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医药现代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归纳出栀子:功效主要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症靶为心烦、黄疸。标靶为高血糖。现代药理发现栀子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解热、保肝利胆、保护神经、降血糖、降血脂、镇痛等作用。栀子具有肝肾毒性,栀子苷是主要的肝毒性成分,临床中应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同时注意合理配伍。临床使用剂量为3~3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栀子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4年01期 v.44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鳖甲煎丸调控miR-140对肝癌干细胞致瘤性及干性的影响

    谭钦文;徐健;朱荣火;杜沅沁;吴颖升;彭嘉敏;梁向娟;农耀斌;黄晶晶;

    目的 探讨鳖甲煎丸对裸鼠皮下成瘤、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干性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选取12只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即肝癌干细胞皮下成瘤+生理盐水灌胃组(A组)、肝癌干细胞皮下成瘤+鳖甲煎丸灌胃组(B组)、miR-140过表达慢病毒肝癌干细胞皮下成瘤+生理盐水灌胃(C组)、miR-140干扰慢病毒肝癌干细胞皮下成瘤+鳖甲煎丸灌胃(D组),将分选出肝癌干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瘤体,记录瘤体体积大小,并进行多组间对比。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瘤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PCR和Western Bolt分别检测肝癌组织中CD133、CD24、EpCAM、AFP的mRNA表达、蛋白表达以及miR-140的基因表达。结果B组、C组瘤体体积均小于A组,D组瘤体体积大于B组;HE染色结果提示瘤体组织呈恶性后进行PCR与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提示B组、C组的CD133、CD24、EpCAM、AFP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相对含量均小于A组,D组以上检测指标小于B组;予鳖甲煎丸灌胃后,瘤体中miR-140的表达升高。结论 鳖甲煎丸能抑制肝癌干细胞的致瘤能力以及降低肝癌组织中CD133、CD24、EpCAM、AFP,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LCSCs中miR-140的表达有关。

    2024年01期 v.44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王海强;周千瑶;李冰琪;王瑶;

    柴胡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材,其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梳理近年来柴胡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阐述柴胡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24年01期 v.4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5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6 ] |[阅读次数:5 ]

针灸推拿

  • 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朱建;王缘;桑穆惠;范涛;

    目的 探讨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对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江阴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收治的81例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27例。其中中药组患者服用熄风化痰止眩汤,悬灸组患者采用悬灸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熄风化痰止眩汤及悬灸联合治疗。各组治疗周期为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评分[Berg平衡表(BBS)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60%(25/27),中药组为70.37%(19/27),悬灸组为74.07%(20/27),联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的BBS评分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而DARS评分显著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 <0.05);联合组BA、LVA、RVA明显高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 <0.05);中医症状积分在联合组明显低于中药组和悬灸组(P <0.05)。结论 熄风化痰止眩汤联合悬灸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后循环血流和眩晕症状,具有明显优势。

    2024年01期 v.4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火针放血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临床疗效

    蒋丽媛;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孙铭梓;聂颖;周红梅;张馨月;刘恩知;

    目的 探究火针放血联合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 按标准筛选符合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自拟除湿消痤汤治疗)和治疗组(自拟除湿消痤汤联合火针放血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后症状及皮损变化评分、真菌检查、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的显效率为65.38%,组间疗效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2组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组间对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真菌清除率组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出现明显皮肤局部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不良反应(P> 0.05)。结论 火针放血联合除湿消痤汤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显著,且能抑制真菌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局部皮肤炎症水平下降及微循环改善等相关。

    2024年01期 v.44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骑竹马灸法考证与应用

    刘丽娟;张佳丽;鄢梁裕;惠宏;

    骑竹马灸法最早出现于宋代《卫济宝书》,操作为病人跨坐于竹马之上,联合应用竹量法与手指同身寸法定位取穴施灸。骑竹马灸法对痈疽类外科疾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穴位于背俞穴附近,灸此可流通气血、凉血理气,并且艾灸配合病人骑竹马出现的急性短暂性心理应激反应,能共同提高人体免疫力。骑竹马灸穴既能单穴使用治疗痈疽,又可与腧穴配伍治疗变证,更有与配伍汤药巩固治疗。骑竹马灸法操作简单风险低,扶正祛邪,配合现代手术治疗与抗生素治疗,能有更好的预后效果,望其成为治疗痈疽的术前治疗、术后保健的要穴。

    2024年01期 v.4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基于病证结合特点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分析

    陈明;周帅琪;王尚全;展嘉文;董永丽;齐保玉;王达;尹煜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较多,但建立方法各式各样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出发,就目前PMOP模型动物选择、构建方法和模型动物与临床吻合度进行对比,结合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思路,从PMO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PMOP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4年01期 v.4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脓毒症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王龙;王广军;梁群;

    脓毒症是一种危重病,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目前认为,脓毒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方法也逐渐得到了研究与应用,属治疗脓毒症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脓毒症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24年01期 v.4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吉林中医药》稿约

    <正>《吉林中医药》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T2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第四届吉林省政府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辟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理论研讨、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综述等栏目。现诚向国内外征集优秀论文,要求来稿须保证稿件真实性以及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对于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形成的论著尤为欢迎,一经录用,将优先发表。1.投稿请登录本编辑部网站(http://qks.ccucm.edu.cn)或中国知网采编平台注册投稿。要求务必填写真实作者信息及完整稿件信息,并以Word文件格式上传原稿;以PDF格式或图片格式上传基金资助任务书及作者亲笔签署的“版权转让协议”。稿件首页下方位置注明的项目: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最高学位、职称、研究方向),通信作者信息(姓名、性别、职称、是否为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基金资助单位全称、项目名称及课题编号。编辑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作者欲改投他刊,请在投稿系统提交撤稿申请,编辑部同意后方可撤稿。

    2024年01期 v.44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