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勤;吴瑞;郭丰年;安然;石白;
目的 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脾虚痰湿型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脾虚痰湿型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生活方式指导,对照组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加味苓桂术甘汤颗粒治疗,观察治疗12周后,对2组中医证候变化、体质量(Wt)、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FPG、2h PG、Hb A1c)、血脂(TC、LDL、HDL、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4.6%,33/39)明显优于对照组(53.8%,21/39)(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中形体肥胖、头身困重、脘腹痞满、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淡无味、头面眩晕评分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组除头晕目眩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2组Wt、BMI、WHR、FPG、2h PG、Hb A1c、FINS、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治疗组TC、TG、LDL-C降低明显(P <0.05),治疗组除WHR及HDL指标外,其余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型T2DM患者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患者体质量,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2023年07期 v.43 78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陈晓东;黄金鑫;唐睿;李甫;丁俊;张晞文;
目的 观察芍药甘草汤在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例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100例,对照组101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研究组同期加用芍药甘草汤,药物为配方颗粒,每袋4.9 g,每次1袋,每日2次,温水冲服,疗程28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胆汁中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的浓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01例患者中,11例患者脱落,可评价患者190例,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5例。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01),且研究组出院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后,研究组ALT、AST、TBIL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治疗后,研究组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1),研究组胆汁中总胆汁酸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1)。治疗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芍药甘草汤应用于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指标恢复,改变患者胆汁成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3年07期 v.43 789-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寒莹;张影;张冬梅;徐鹏;吕志国;李鹏飞;杨秀璐;王健;
目的 收集青年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进一步指导青年卒中早期预防。方法 对长春市内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64例青年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64名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组与出血性卒中组,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比、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水平。分析青年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464例(缺血组394例,出血组70例),2组在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方面差异显著(P <0.05);出血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缺血组(P <0.05);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与TOAST分型关联显著(P <0.05);在165例具备中医证型的患者中,缺血组频率最高证型为风痰阻络证72例(51.8%),出血组频率最高证型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12例(46.2%);缺血组中血脂异常、饮酒与中医证型关联显著(P <0.05);出血组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方面与中医证型关联显著(P <0.05)。结论 青年应注重预防早发动脉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高三酰甘油血症在青年卒中发病中作用凸显,建议制定个性化调脂方案进行预防。青年卒中的中医证型分布主要集中在风、痰、火3个病因要素为主的证型,青年可在未病时进行针对性中医特色预防。
2023年07期 v.43 793-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施喆;赵国栋;韩艳珍;周丽媛;孙树刚;
目的 探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持续热灌注化疗(CHPPC)用于进展期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进展期胆管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于胆管癌姑息切除术后给予CHPPC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PPC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评价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TB、AST、ALT、γ-GT)水平变化,ELIS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125)水平变化,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2组TB、AST、ALT、γ-GT肝功能及CEA、CA19-9、CA125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5),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观察组TB、AST、ALT、γ-GT及CEA、CA19-9、CA125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 <0.05),生活质量改善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CHPPC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进展期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和生活质量,疗效更好,能够减轻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2023年07期 v.43 799-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徐芳;马建明;
目的 观察膈下逐瘀汤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慢性肝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肝病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肝功能指标变化,ELISA检测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肝纤维化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2.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39/50),2组血清中ALT、AST、TBIL、PA肝功能指标,Ⅳ-C、HA、LN肝纤维化指标及TNF-α、IL-6、IL-8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中ALT、AST、TBIL水平明显降低,PA水平显著提升(P <0.05),同时显著下调了Ⅳ-C、HA、LN和TNF-α、IL-6、IL-8水平的升高(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膈下逐瘀汤联合熊去氧胆酸能够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对慢性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纤维化,且不良反应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相关。
2023年07期 v.43 804-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琳;李国林;初晓;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体外反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血流变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进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比、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63%,58/64)优于对照组(76.56%,49/64)(χ~2=4.614,P <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心胸刺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悸出汗、证候总积分、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比、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14.06%,9/64)显著低于对照组(31.25%,20/64)(P <0.05),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PCI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预后。
2023年07期 v.43 808-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莹;王雅宁;吴爽;柯慧娟;陆晓娟;
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经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灯盏花素组,各60例。对照组按照指南标准治疗,灯盏花素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辅助治疗,2组均以连续治疗10 d为1疗程。结果 治疗10 d后,灯盏花素组总有效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33%(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d后2组患者血清NF-κB、IL-6和TNF-α指标,Murry肺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 <0.05),且灯盏花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d后2组Pa O2/Fi O2明显升高(P <0.05),且灯盏花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灯盏花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者的炎症水平,发挥肺保护作用。
2023年07期 v.43 813-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海姗;杨宏杰;方舒;刘琨;姚卫国;
目的 观察降尿酸方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血管保护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80例尿酸性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西医组(40例,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治疗加降尿酸方),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内皮功能、肾功能、氧化应激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4);治疗结束1周,与西医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血清内皮素-1(ET-1)、血尿酸(SU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较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一氧化氮(NO)、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较高(P均<0.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P> 0.05。结论 降尿酸方治疗尿酸性肾病患者显著,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肾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且安全性理想。
2023年07期 v.43 817-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君维;李荣华;
目的 研究益肺祛毒法对原发性肺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 04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益肺祛毒组190例和对照组852例。结果 益肺祛毒组1、2、3、5生存率分别为81.57%、43.68%、23.68%、11.05%,MST为44.26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生存期与治疗方案分组(P=0.000)、性别(P=0.000)、年龄(P=0.000)、病理类型(P=0.000)、临床分期(P=0.000)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益肺祛毒法可能是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 益肺祛毒法在益气养阴的同时,清热、化痰、攻窜、软坚四法合用祛毒攻癌,有助于延长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2023年07期 v.43 8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