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长春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及兼夹规律的横断面研究

    臧晓宇;吕志国;常天瀛;徐鹏;史钊;陈鸿雁;张冬梅;王健;

    目的 分析长春市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偏颇特点。方法 收集305例长春市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医体质资料,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单一体质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兼夹体质进行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平和质占39.0%,偏颇体质占61.0%。单一体质占70.2%,兼夹体质占29.8%。性别在中医体质的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段上体质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分析兼夹体质规律,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有较强的兼夹倾向,阳虚质不易兼夹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与气郁质、阳虚质关联最为紧密。结论 长春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以气虚、阴虚、阳虚、痰湿的偏颇体质为主要类型,有气虚质、痰湿质为主兼夹其他体质的基本特点。

    2023年06期 v.43 62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德尔菲法结果分析

    刘良;魏丽娜;郭亦男;丁利忠;孙莹莹;郭磊;孙晓舟;孙丽平;

    目的 制定《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方法 通过前期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及专家讨论,编制专家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Delphi)法对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名专家发放问卷,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轮分别发放60份、4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57份、40份,专家调查问卷回收率(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100%。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共调查了1 014个指标,最终纳入386个指标,专家调查问卷各项最终纳入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结论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较好地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的专家意见,可为临床采用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提供循证依据。

    2023年06期 v.43 626-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从三焦“阳虚痰凝”论治恶性淋巴瘤

    秦晓艳;曹璐畅;韩莹莹;李杰;

    恶性淋巴瘤发病机制复杂,是临床防治中的难题。本文基于“阳虚痰凝”理论,依据三焦与淋巴组织在位置及生理功能上的相关性,以阳虚导致三焦疏泄失常,凝痰成核为主要病机,提出防治恶性淋巴瘤应重视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情况,在疾病初起之时以温阳化气行水为主,进展期重视祛瘀排毒消积,后期则主扶阳益阴培本,进而达到恢复三焦正常疏泄功能、化痰消瘤的最终目的,为探求更高效安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6期 v.43 63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伏邪”探讨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

    吴娇;李中玉;吴煜;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其潜藏在体内,发病隐匿,并且发病后缠绵难愈,其与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证特点极为相似。本文基于“伏邪”从“湿热潜伏,裹邪而发”“痰瘀互结,引邪而发”“情志不畅,气郁而发”“癌毒久羁,正虚引发”等探讨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病因病机;基于“伏邪”从“清热祛湿,通降肠腑”“化痰活血,解毒散结”“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健脾补肾,滋养正气”等方面探讨结直肠癌的防治。以期能为临床上结直肠癌复发转移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3年06期 v.43 636-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态靶辨证理论在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刘明达;王旭凯;陈建业;王希元;冷向阳;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因果”辨证及组方思想临床疗效显著,本文以“以病为参,以态为基,以症为靶,以因为先,以果为据”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当以调“湿热态”“湿浊态”为治疗的切入点,运用四妙散等“靶方”加减治疗,并用黄芪、鸡血藤、土茯苓等“靶药”针对“症靶”“标靶”做到精准“打靶”“态靶同调”,为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用药提供了思路。

    2023年06期 v.43 640-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医经津渡》医学思想探颐

    朱小艳;徐方易;苏颖;

    《医经津渡》为清代医家范在文所著。该书基于《内经》《难经》阐发了脏腑的形态及作用,提出了五行与脏腑合参、三关与八卦相应等医学观点,阐释了五运之理与六气升降的源流,将医理与易之卦理及诸子百家之说相结合,以阐明四时顺摄之法,对后世临床诊治疾病及养生调摄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本文从图辨脏腑经络,详解三焦五色;五行与脏腑合参,三关与八卦相应;探五运六气之源,究四时顺摄之术3个方面对其医学思想予以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治疾病有所帮助。

    2023年06期 v.43 64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论治消渴肾衰风毒十法

    林鸣浩;刘世林;张慧;南征;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2023年06期 v.43 648-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胃风”理论探讨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经验

    崔松香;陆为民;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提出“胃风”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临证以胃风理论为指导,在泄泻的治疗中提倡重视“风药”的运用,取其健脾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畅风、条达肝气宁风、开通玄府疏风之功,常获良效。本文分析徐景藩从“胃风”角度以风药治疗泄泻的丰富经验与独到见解,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2023年06期 v.43 652-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谢道俊教授用“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法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经验

    何钰珺;闫鹏轩;谢道俊;

    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在中医上归属于“不寐”“郁证”等范畴,“郁证”多由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而“不寐”的主要病因包括情志失常、劳逸失调、饮食不节等,其中情志因素占主导作用。谢道俊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肝,与脾、肾有关,主要病机为情志失调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治法当以疏肝解郁、畅达气机、宁心安神、调和阴阳为主。在用药上根据临床经验自创“轻可去实”与“重可去怯”相结合的方法,疗效颇为显著。

    2023年06期 v.43 656-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裴晓华教授运用“以通为补”理论治疗产后缺乳经验

    赵乐;裴晓华;

    根据缺乳患者产后气血亏虚的病因病机,裴晓华教授认为“虚”应理解为气血的绝对不足及因热毒、痰湿、气滞等实邪阻滞乳络导致气血的相对虚少2个方面。“以通为补”的理论既符合乳房的生理特点,又对产后缺乳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临证应辨明证候的虚实,虚者补益,实者通调,使气血运行趋于常态,可以明显提高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

    2023年06期 v.43 662-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卫华教授“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经验

    王健;张卫华;

    张卫华教授应用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认为颈椎的正常功能是依靠“气血”“筋肉”“骨”的共同作用,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3个发展阶段(“气血失和”“筋失所养”“骨失其位”),治疗上采用独创的特效针法“尺胫针法”“滞动针疗法”与“筋骨同调”手法联合,三法并用,标本兼治,缓急兼顾,使项部气血畅通,筋柔骨正,疾病向愈。

    2023年06期 v.43 66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促愈汤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研究

    周昊;董青军;潘一滨;王琛;曹永清;

    目的 探讨促愈汤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102例2020年12月-2022年5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收治的混合痔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1例。对照组常规专科换药,并给予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或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专科换药及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促愈汤进行治疗,治疗组持续治疗2周,对照组持续抗感染治疗3 d,并同治疗组随访至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创面愈合情况、肛门直肠肌电测量指标、新生血管形成指标及炎症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8.43%(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2组创面疼痛、创面渗液、肛缘水肿、肉芽形态积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肛管最大收缩压(MS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静息压(RRP)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促愈汤可有效调节混合痔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机体炎症,并可改善肛门直肠功能,缓解疼痛,进而可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疗效。

    2023年06期 v.43 669-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解郁化痰饮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王海霞;秦晓敏;吴珊珊;赵自冰;牛燕运;

    目的 观察解郁化痰饮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冠心病PCI术后焦虑抑郁患者100例,纳入时间2020年9月-2021年6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解郁化痰饮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评分、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84.00%)相比,观察组(96.00%)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 <0.05);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较低(P <0.05);2组SAS、SDS、HAMA、HAMD评分有所降低(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SDS、HAMA、HAMD评分较低(P <0.05);2组CQQC各项评分均有所提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QQC各项评分较高(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常规西药联合解郁化痰饮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焦虑抑郁患者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胸闷(痛)、心悸等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2023年06期 v.43 674-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益肾健脾方对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贫血指标和消化道症状的改善作用研究

    张莉;张静;蒋宇峰;

    目的 探讨益肾健脾方对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贫血指标和消化道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等西医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肾健脾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评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肾功能指标、贫血指标的改善状况,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胃肠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GSRS评分,RDQ评分,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78.26%)(P <0.05);2组均未发生药物过敏或治疗不耐受情况。结论 益肾健脾方能够有效改善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消化道症状、贫血症状及残余肾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2023年06期 v.43 679-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分析清热去湿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急性湿疹的疗效

    吴含;杨雪丽;

    目的 基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分析清热去湿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2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治疗的180例急性湿疹患者,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肤型,分别随机纳入治疗组1、治疗组2及对照组。治疗组1接受清热去湿汤治疗,治疗组2接受卤米松乳膏涂抹于皮损部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酒精涂抹于皮损部位治疗,3组均治疗10 d。比较治疗10 d后3组疗效,治疗前、治疗10 d后症状积分、免疫功能、炎症反应,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 治疗10 d后,治疗组1总有效率(93.33%)高于治疗组2(80.00%)、对照组(63.33%),治疗组2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3组面积、色泽、丘疹、瘙痒、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均下降,治疗组1、2及对照组呈降低趋势(P <0.05);3组全血CD4+、CD4+/CD8+,血清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1、2及对照组呈升高趋势(P <0.05)。治疗期间,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清热去湿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急性湿疹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皮损症状,分析可能与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有关,安全性良好。

    2023年06期 v.43 684-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清热化痰活血方加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及抗炎作用的研究

    易晓净;王红胜;郑开明;赵义纯;

    目的 探讨清热化痰活血方加减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其抗炎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及宿迁市中医院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0例,接受常规西药联合清热化痰活血方加减治疗)与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疗程10 d。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白细胞计数(WB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SS-QOL、NEUT、FMA、WBC、NIHSS、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s-CRP、WBC、NEUT水平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S-QOL、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清热化痰活血方加减治疗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患者局部炎症反应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3年06期 v.43 689-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鳖甲扶正化瘀方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

    杨旭;阿依古丽·若曼;吴晋;彭建中;

    目的 探讨鳖甲扶正化瘀方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对肿瘤标记物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昌吉州中医医院就诊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介入化疗方案;治疗组在介入化疗基础上连用鳖甲扶正化瘀方,连续观察8周。评价2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治疗前后Ca199及CEA肿瘤标记物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腹胀、腹痛、便秘、腹泻、食少、疲乏、呕吐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频次少于对照组,1年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Ca199及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鳖甲扶正化瘀方联合介入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3年06期 v.43 693-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肾健脾定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

    秦董怀;顾振宁;薛益兴;

    目的 探讨温肾健脾定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4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雷公藤多甙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温肾健脾定脊汤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关节疼痛评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降低(P <0.05),且研究组更低(P <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关节疼痛评分,BASDAI和BASFI均降低(P <0.05),且研究组更低(P <0.05);治疗后,2组ESR、IL-1β、IL-17水平均降低(P <0.05),且研究组更低(P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温肾健脾定脊汤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同时可以改善脊柱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安全可靠。

    2023年06期 v.43 698-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散结消瘤颗粒及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茂;王华中;吴玉华;贺佐梅;陈思勤;欧阳灿;

    目的 观察散结消瘤颗粒联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肿瘤标志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IV期乳腺癌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颗粒组和化疗组,各36例。化疗组给予脂质体紫杉醇单药化疗,颗粒组在化疗组基础上加用散结消瘤颗粒口服治疗,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疗程结束后,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的变化,取患者治疗前后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的水平变化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颗粒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KPS评分显著提高(P<0.05),血清CA15-3、CA125和CE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颗粒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化疗组,KPS评分较化疗组明显提升(P<0.05),CA15-3、CA125、CEA水平明显低于化疗组,外周血CD3~+、CD4~+及CD8~+绝对值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 散结消瘤颗粒联合化疗可有效改善晚期乳腺癌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损伤,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023年06期 v.43 702-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乌梅丸对乳腺癌MDA-MB-231-GFP细胞小鼠移植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姜玉婷;李湘奇;张莉;孙淑梅;徐信杰;张萌;张明;

    目的 探讨乌梅丸对乳腺癌MDA-MB-231-GFP细胞小鼠移植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雌性小鼠为试验动物,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GFP细胞小鼠移植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灌胃口服0.9%氯化钠溶液)、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紫杉醇20 mg/kg)、乌梅丸组(灌胃乌梅丸颗粒剂药液),每日1次,连续30 d。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利用荧光成像系统采集肿瘤图像,以系统自带软件计算肿瘤面积;称取小鼠肿瘤质量和肺癌转移灶数;q PCR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Fas、Fas L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肿瘤组织MDA-MB-231细胞中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活性半胱天冬酶8(cleaved caspase-8)、Fas、Fas L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乌梅丸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肿瘤面积持续增大,呈时间依赖性(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肿瘤面积较小,肿瘤质量较低,肺癌转移灶数量较少(P<0.05);与乌梅丸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小鼠瘤面积较小,肿瘤质量较低,肺癌转移灶数量较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小鼠Fas m RNA相对表达量较高、Fas L mRNA相对表达量较低,FADD、cleaved caspase-8、Fas蛋白相对表达量较高、Fas L蛋白相对表达量较低(P<0.001)。结论 乌梅丸对乳腺癌MDA-MB-231-GFP细胞小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并抑制肺转移,其可能机制与调控Fas/Fas L通路蛋白有关。

    2023年06期 v.43 7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验案1例

    周凌;罗金丽;唐程;张莉莉;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群体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心理和经济负担重大。现代医学对于该病采取药物、认知、体育锻炼等方法协同干预,但目前无法逆转其病程。仝小林院士从“态靶辨治”及“四焦八系”理论体系出发,围绕老年性痴呆伴脑萎缩病例,提出该病以虚态、老态以及瘀态复合态为主,核心病机是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位在神系(脑)。治疗时以补虚、化瘀、通络法为主,并以麝香为靶药开通神系气络。本案将中医传统临床诊疗思路与现代医学中的疑难问题有机结合,把控疾病本质和病机关键,态靶同调,合理施量,展现了态靶理论指导下的疑难病辨治过程。

    2023年06期 v.43 7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基于态靶辨治理论探讨中成药治疗潮热的用药特点及量效规律分析

    张伟;张湘苑;卫若楠;赵林华;

    目的 以“态靶辨治”理论为指导,通过治疗潮热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分析,为中成药的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所有治疗潮热的中成药数据库,通过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频数统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特点及量效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30种中成药,中药为133味,药物总频次为298次。其中频次排名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熟地黄、茯苓、山药、麦冬、生地黄,最大剂量药物分别为茯苓18.53 g和熟地黄13.33 g。症状-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阶关联规则盗汗→潮热关联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咳嗽+盗汗→潮热关联度最高,四阶关联规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关联度较高。药物-症状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阶关联规则生地黄→潮热的关联度最高,三阶关联规则天冬+麦冬→潮热的关联度最高,四阶关联规则天冬+生地黄+麦冬→潮热和天冬+麦冬+熟地黄→潮热的关联度最高。结论 治疗潮热的中成药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针对肝肾阴虚引起的潮热。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根据“态靶辨治”理论进一步探索潮热的发病特点,围绕“态靶同调”对中成药进行针对性新药研发。

    2023年06期 v.43 715-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临证指南医案》中石斛的运用特色

    杨一点;赵玉清;张立平;

    石斛是公认的名贵中药材,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但目前对其临床功效总结甚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总结了《临证指南医案》中石斛的运用规律,并结合古代各医家的论述及现代对石斛药理的研究文献,分析总结了叶天士运用石斛的规律,发现叶天士运用石斛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清养胃阴治伤中、清肺肃金以制阳、通宣胃腑以利气、理水之上源以补肾水之虚、清热生津以护阴。常与麦冬、茯苓、茯神、生地黄、熟地黄、沙参等药物配伍使用。其主治广泛,配伍灵活,值得进一步挖掘。

    2023年06期 v.43 720-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针刺联合自拟盆炎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观察

    聂婷;田丽颖;王芬;成自霞;程晓嫚;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自拟盆炎方治疗慢性盆腔炎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到本院妇科就诊的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生素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盆炎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前后NE、hs-CRP、炎症包块直径和盆腔积液深度。结果 治疗3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P <0.05);治疗30 d后,观察组带下量多、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等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NE、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炎症包块直径和盆腔积液深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联合自拟盆炎方可降低CPID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炎症消失,加速血液循环。

    2023年06期 v.43 724-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5-HT、DA、NE、5-HIAA及睡眠质量评估腹针联合调神解郁针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疗效

    韩宇樱;吴小玲;李杏昌;冯吉源;周超敏;

    目的 分析腹针联合调神解郁针法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血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吲哚乙酸(5-HIAA)水平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76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和联合针刺治疗组,各38例。西药治疗组采用艾司唑仑片、谷维素片进行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调神解郁针法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8周。统计2组治疗8周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多导睡眠图检测指标及症状情况、睡眠质量、心理状况。结果 治疗8周后,联合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西药治疗组(73.68%,P <0.05)。治疗8周后,2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睡眠不安、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心烦心悸、潮热盗汗评分、血清DA、NE、5-HIAA水平、觉醒次数(AT)及Kupperman指数(M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联合针刺治疗组低于西药治疗组(P <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5-HT水平及快波睡眠(REM)、睡眠维持率(SE)较治疗前升高,联合针刺治疗组高于西药治疗组(P <0.05);2组睡眠潜伏期(SL)缩短,联合针刺治疗组短于西药治疗组(P <0.05);2组睡眠总时间(TST)延长,联合针刺治疗组长于西药治疗组(P <0.05)。结论 腹针联合调神解郁针法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心理状况,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3年06期 v.43 728-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黄芪提取物对糖尿病脑损伤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姜梦雨;姜立娟;张文风;

    糖尿病脑损伤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的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中国传统医药理论记载显示,黄芪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多机制、多靶点改善糖尿病脑损伤。本文综述了黄芪总提取物、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调控PI3K/Akt、AMPK、NF-κB等信号通路、通过抗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抗氧化、抑制炎症等改善糖尿病脑损伤,以期为黄芪作为糖尿病脑损伤潜在防治药物的早期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年06期 v.43 733-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志与女性三联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峻宁;刘畅;汪佳乐;卢佳;李韬芝;贾立群;

    女性三联征是指甲状腺、乳腺、子宫卵巢系统先后或联合出现结节性病变的现象(包括良性结节和恶性肿瘤)。本文对情志与女性三联征的流行病学、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西医方面,焦虑、抑郁、压力与女性三联征发病相关。情志主要通过影响雌激素的内分泌轴导致肥胖、增加自身免疫和癌症风险而间接增加女性三联征的风险。中医方面,情志和女性三联征关系体现在病位在肝经,病因病机为情志不畅,肝郁脾虚,冲任失调,治法上体现同病异治,通法为开郁基础上理气、化痰、活血、散结、补虚。

    2023年06期 v.43 737-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外泌体在中医诊疗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韩明烨;张益蒴;周丽雅;

    近年来,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医诊疗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外泌体作为包裹在生物膜中的纳米级囊泡,包含各种复杂的mi RNA和蛋白质,是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交换的重要中间载体。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外泌体在中医诊疗心血管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外泌体出发探究其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疗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对外泌体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当前研究方向和未来治疗策略提供了见解,为中医药诊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6期 v.43 74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