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齐又;杨映映;田传玺;林家冉;李修洋;
目的 探讨轻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中医核心病机及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2022年12月27日-2023年1月7日,选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进行网络调查,采集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感染时间、核酸或抗原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演变特征、舌象、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共回收问卷573份,删除无效问卷2例,最终571份问卷被纳入分析。感染者发病初期以发热、乏力、恶寒、头身疼痛、食欲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味觉或嗅觉丧失等症状主要在患者发病2 d后逐渐达到高峰。感染者舌象以淡红舌白厚腻苔为主。大部分中医从业人员认为感染病邪以寒(84.33%)、湿(72.1%)邪气为主,其次还有风(62.07%)、毒(40.44%)、热(23.2%)等病理因素存在;临床多以散寒化湿为主要治法。结论 轻型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寒湿疫”范畴,其病机演变规律及临床诊疗特点均符合“寒湿疫”特征。
2023年05期 v.43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科举;王檀;田琳;王子元;李振宇;张琳琳;刘格戈;吕志国;徐云龙;吕清国;
目的 分析1112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舌象与症状表现,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3月15日-4月7日吉林省长春通源方舱医院无症状及轻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1 112例,观察舌色、舌苔、舌形,总结舌象特点与疾病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舌色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淡红舌352例(31.65%)、绛舌255例(22.93%)、淡白舌215例(19.33%)、青紫舌187例(16.82%)、红(边尖、全舌)舌113例(10.16%)、其他8例(0.72%);舌形中由高到低分布为齿痕舌374例(33.63%)、胖大舌339例(30.49%)、瘦薄舌182例(16.37%)、质嫩舌108例(9.71%)、裂纹舌107例(9.62%)、其他舌59例(5.31%);舌苔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白腻苔443例(39.84%)、薄白苔262例(23.56%)、白滑苔152例(13.67%)、黄腻苔87例(7.82%)、少苔78例(7.01%)、薄黄苔60例(5.40%),燥苔48例(4.32%),其他17例(1.53%)。结论 结合舌象及症状分析,本次奥密克戎感染人群以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状态人群为主,症状较轻,以肺卫表现为主,舌色多为淡红舌,舌型常见胖大、齿痕;舌苔多为白腻苔、白滑苔。根据病情及人体特点,多数患者存在表证,治疗上应先驱散卫表邪气,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可辨证斟酌应用荆防败毒散、柴葛解肌汤等方剂。同时要注意对脾胃的保护,可选用健脾除湿类药物,如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等,慎用苦寒泻下药物,以免重伤脾胃,引邪入里。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舌诊在中医诊断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年05期 v.43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勋;周海燕;陈黎;姚俊丽;孔令万;
目的 探讨和分析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的治疗疗效。方法 选择84例中寒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每组42例。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淋巴结大小变化及安全性评价。跟踪随访1个月,对比分析2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3.33%,35/42)(P <0.05)。治疗后2组的主症和次症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患儿腹痛消失时间、体温、食欲、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0.05);2组肠系膜淋巴结长轴直径、短轴直径、纵横比较治疗前均缩小(P <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5)。跟踪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寒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病程,缩小肿大的淋巴结,降低疾病复发率。
2023年05期 v.43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丽丽;林任;刘燕;林小珍;
目的 探讨涤痰汤治疗脑卒中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予以膈肌起搏、呼吸肌训练及体外震动排痰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涤痰汤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血栓弹力图、炎症指标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 <0.05)。治疗4周后,2组口舌歪斜、感觉消失或减退、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蹇涩、咳嗽、发热、咳痰、喘息评分、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咳嗽、发热、咳痰、喘息评分、α角、MA与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血小板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高于治疗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涤痰汤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状,抑制血栓形成,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2023年05期 v.43 54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严明月;杨震;刘汶睿;张威;李宗广;朱筱慧;程改存;
目的 探讨理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于2021年1月-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COPD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理肺汤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症状(CAT)评分、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T)、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肠道菌群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治疗7 d后,B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A组(70.00%,21/30)(P<0.05)。治疗7 d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症状(CAT)评分、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黏蛋白5AC(MUC5AC)水平均比治疗前低,B组低于A组(P<0.05);6 min步行距离(6 MWT)均比治疗前长,B组长于A组(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最大呼气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比治疗前高,B组高于A组(P<0.05);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比治疗前多,B组多于A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均比治疗前少,B组少于A组(P<0.05)。结论 理肺汤有助于促进COPD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抑制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情况,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高临床疗效。
2023年05期 v.43 5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新欣;张红强;
目的 分析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经穴位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各40例。对照组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1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穴位针刺治疗:治疗组2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穴位针刺、芒硝外敷治疗,3组均治疗7 d,并观察14 d。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7 d后,胃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治疗期间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安全性及结局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3组胃窦运动指数(MI)、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升高,且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呈升高趋势(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3组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转铁蛋白(TF)、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降低,但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呈升高趋势(P <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差发生率呈降低趋势(P <0.05),肠内营养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呈缩短趋势(P <0.05)。结论 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经穴位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后可提高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调节胃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水平,控制机体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下降,安全性良好,可改善患者结局指标。
2023年05期 v.43 556-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褚乙晓;杜进璇;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五个证型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分为肝肾不足组(n=21)、痰瘀互结组(n=17)、肝郁脾虚组(n=27)、脾虚痰湿组(n=29)、湿热内蕴组(n=26),分别给予一贯煎合二至丸、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和平胃散、连朴饮治疗,另选取同期接诊的2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对比6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5种中医证型组ALDH2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y平衡检验分析有效/无效组、有无不良反应组ALDH2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总有效率肝肾不足组(95.24%)、痰瘀互结组(94.12%)、肝郁脾虚组(92.59%)、脾虚痰湿组(93.10%)、湿热内蕴组(92.31%)均高于对照组(60.00%)(P <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肝肾不足组(9.52%)、痰瘀互结组(5.88%)、肝郁脾虚组(3.70%)、脾虚痰湿组(6.90%)、湿热内蕴组(3.85%)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无效组ALDH2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不良反应组、无不良反应组ALDH2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与ALDH2基因多态性无关联。
2023年05期 v.43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