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于“三焦-玄府”一体观初探内外合治高脂血症

    许韵;冯玲;

    三焦与玄府功能相似,皆是人体气机、津液、气血运行的门户通路。三焦者宏观推动,玄府者微观调节,“三焦-玄府”一体推动人体气化功能及津液输布。本文在总结“三焦-玄府”一体观的基础上,认为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为湿浊痹阻三焦-玄府,在治疗上不拘泥于传统内治法,提出内外合治,内治强调逐湿浊、畅三焦以推动玄府开阖,芳香逐秽开玄府;外治创新性提出熏蒸微汗法,启玄府通三焦治疗高脂血症,并附以临床研究,证明疗效突出。

    2023年05期 v.43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基于络病学说从“虚气留滞”理论浅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发展与治疗思路

    段莹莹;安学冬;张月红;康晓敏;连凤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或失明,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疗法存在不良反应多、适应证严格等诸多不足,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有助于医者从多角度论治疾病。本文以络病学说为基础,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变化,并借此拓展临床治疗思路。“虚气”是病机之本,发病之因,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和阴阳两虚。“留滞”为病机之标,“虚气”之果,且“留滞”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代谢产物与现代医学的病理表现有一定相关性。“虚气”与“留滞”相互影响,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中应以“补虚通滞”为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健脾补中、调肝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2023年05期 v.43 5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叶天士络瘀则胀思想论治痛风性关节炎

    赖楚儿;刘燊仡;靳雁岚;宋锦辉;王义军;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2023年05期 v.43 506-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诸病源候论》妇科疾病病因病机及体质思想析要

    唐皓洁;吕喜月;黄玉容;刘迎辉;

    《诸病源候论》提出,凡妇人发病皆与之阴血亏虚或素体虚弱的体质因素有关,且妇人经期、孕时及产后更易为风冷寒邪等淫气所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常、冲任督带损伤、胞宫受损,甚则影响胞胎发育。故在疾病预防、临床诊治及保健养胎方面均当重视妇人自身的体质状态,做到辨体论治,从而更好地实现“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理念。

    2023年05期 v.43 510-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东垣阴火理论与脾胃的关系及四时用药法微探

    张雪梅;王鲲鹏;刘俊楠;赵东凯;

    李东垣独创阴火理论指导内伤脾胃而导致的诸多疾病,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被后世誉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经典名方,用药符合四时脏腑运行规律,将补脾胃,伏阴火,甘温除热之法运用于中。

    2023年05期 v.43 515-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脑-心-肾-精室”轴的用药观探讨菟苓方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王浩;郭军;张继伟;赵明;马东岳;杨九天;王福;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生是阳气亏虚、湿浊内生进而阻滞精室的过程,可表现为肾虚湿阻证。结合“脑-心-肾-精室”轴的用药观,应用菟苓方治疗本病,以其禀“整体与局部同治”之意,补肾阳而助一身之阳,利水湿而祛一身水湿,同时重视祛除精室局部痰浊、瘀血,并兼具以平为期、补而不滞等特点。因此,通过探讨肾虚湿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引出“脑-心-肾-精室”轴用药思路的重要意义,并据此探讨菟苓方的具体方义及相关临证经验,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43 519-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周丽雅中医治疗肺结节的经验

    韩明烨;郭继强;张益蒴;周丽雅;

    周丽雅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对于肺结节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结节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失健运、肺气不足、肾气虚弱为本;以痰瘀、气滞等因素为标。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的方法,临证效果显著。

    2023年05期 v.43 524-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斌六经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经验

    高才植;张群;许斌;

    许斌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为外感内伤共同致病,外感多为风温阳邪始犯太阴之表,继可内传阳明、少阳,七情内伤太、少二阴之里,而生气滞、血瘀、痰湿之有形之邪循经上结于颈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出初犯太阴、顺传阳明、止于少阳、太少二阴具虚的疾病传变顺序。本病病机关键为风温侵袭,痰气瘀热互结。治疗原则总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散阳邪、清内热、行气化痰活血、内补二阴之虚为治疗之法,并在脉证结合基础上分经论治。

    2023年05期 v.43 528-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571例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临床症状动态变化规律及中医诊疗特征分析

    丁齐又;杨映映;田传玺;林家冉;李修洋;

    目的 探讨轻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中医核心病机及临床诊疗特点。方法 2022年12月27日-2023年1月7日,选用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进行网络调查,采集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感染时间、核酸或抗原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演变特征、舌象、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共回收问卷573份,删除无效问卷2例,最终571份问卷被纳入分析。感染者发病初期以发热、乏力、恶寒、头身疼痛、食欲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味觉或嗅觉丧失等症状主要在患者发病2 d后逐渐达到高峰。感染者舌象以淡红舌白厚腻苔为主。大部分中医从业人员认为感染病邪以寒(84.33%)、湿(72.1%)邪气为主,其次还有风(62.07%)、毒(40.44%)、热(23.2%)等病理因素存在;临床多以散寒化湿为主要治法。结论 轻型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动态变化特征提示新冠病毒感染属于“寒湿疫”范畴,其病机演变规律及临床诊疗特点均符合“寒湿疫”特征。

    2023年05期 v.43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舌象特点

    王科举;王檀;田琳;王子元;李振宇;张琳琳;刘格戈;吕志国;徐云龙;吕清国;

    目的 分析1112例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舌象与症状表现,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2年3月15日-4月7日吉林省长春通源方舱医院无症状及轻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患者1 112例,观察舌色、舌苔、舌形,总结舌象特点与疾病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舌色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淡红舌352例(31.65%)、绛舌255例(22.93%)、淡白舌215例(19.33%)、青紫舌187例(16.82%)、红(边尖、全舌)舌113例(10.16%)、其他8例(0.72%);舌形中由高到低分布为齿痕舌374例(33.63%)、胖大舌339例(30.49%)、瘦薄舌182例(16.37%)、质嫩舌108例(9.71%)、裂纹舌107例(9.62%)、其他舌59例(5.31%);舌苔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白腻苔443例(39.84%)、薄白苔262例(23.56%)、白滑苔152例(13.67%)、黄腻苔87例(7.82%)、少苔78例(7.01%)、薄黄苔60例(5.40%),燥苔48例(4.32%),其他17例(1.53%)。结论 结合舌象及症状分析,本次奥密克戎感染人群以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状态人群为主,症状较轻,以肺卫表现为主,舌色多为淡红舌,舌型常见胖大、齿痕;舌苔多为白腻苔、白滑苔。根据病情及人体特点,多数患者存在表证,治疗上应先驱散卫表邪气,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可辨证斟酌应用荆防败毒散、柴葛解肌汤等方剂。同时要注意对脾胃的保护,可选用健脾除湿类药物,如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等,慎用苦寒泻下药物,以免重伤脾胃,引邪入里。随着中医药信息化的发展,舌诊在中医诊断及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年05期 v.43 538-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

    黄勋;周海燕;陈黎;姚俊丽;孔令万;

    目的 探讨和分析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寒型的治疗疗效。方法 选择84例中寒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抗感染或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每组42例。治疗2周后,比较2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淋巴结大小变化及安全性评价。跟踪随访1个月,对比分析2组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3.33%,35/42)(P <0.05)。治疗后2组的主症和次症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患儿腹痛消失时间、体温、食欲、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0.05);2组肠系膜淋巴结长轴直径、短轴直径、纵横比较治疗前均缩小(P <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 <0.05)。跟踪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热奄包治疗中寒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治疗病程,缩小肿大的淋巴结,降低疾病复发率。

    2023年05期 v.43 542-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涤痰汤治疗脑卒中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陈丽丽;林任;刘燕;林小珍;

    目的 探讨涤痰汤治疗脑卒中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0例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予以膈肌起搏、呼吸肌训练及体外震动排痰等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涤痰汤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血栓弹力图、炎症指标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 <0.05)。治疗4周后,2组口舌歪斜、感觉消失或减退、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蹇涩、咳嗽、发热、咳痰、喘息评分、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最大血块强度(MA)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咳嗽、发热、咳痰、喘息评分、α角、MA与血清TNF-α、IL-6、IL-8、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2组血小板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反应时间(R值)高于治疗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涤痰汤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肺部感染患者中医症状,抑制血栓形成,减轻炎症反应,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2023年05期 v.43 546-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理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严明月;杨震;刘汶睿;张威;李宗广;朱筱慧;程改存;

    目的 探讨理肺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于2021年1月-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COPD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理肺汤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7 d。比较2组治疗7 d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 d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症状(CAT)评分、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6 min步行距离(6 MWT)、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肠道菌群及血清学指标。结果 治疗7 d后,B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A组(70.00%,21/30)(P<0.05)。治疗7 d后,2组各项症状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症状(CAT)评分、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黏蛋白5AC(MUC5AC)水平均比治疗前低,B组低于A组(P<0.05);6 min步行距离(6 MWT)均比治疗前长,B组长于A组(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最大呼气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pred),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比治疗前高,B组高于A组(P<0.05);肠道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数量均比治疗前多,B组多于A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均比治疗前少,B组少于A组(P<0.05)。结论 理肺汤有助于促进COPD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促进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抑制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情况,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高临床疗效。

    2023年05期 v.43 5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芒硝外敷辅助治疗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

    张新欣;张红强;

    目的 分析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经穴位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各40例。对照组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1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穴位针刺治疗:治疗组2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穴位针刺、芒硝外敷治疗,3组均治疗7 d,并观察14 d。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7 d后,胃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营养状态、免疫功能,治疗期间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安全性及结局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3组胃窦运动指数(MI)、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升高,且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呈升高趋势(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7 d后3组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转铁蛋白(TF)、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降低,但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呈升高趋势(P <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差发生率呈降低趋势(P <0.05),肠内营养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呈缩短趋势(P <0.05)。结论 重症脑卒中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经穴位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后可提高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调节胃肠道功能及胃肠激素水平,控制机体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的下降,安全性良好,可改善患者结局指标。

    2023年05期 v.43 556-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辨证施治的效果研究

    褚乙晓;杜进璇;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五个证型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与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结果分为肝肾不足组(n=21)、痰瘀互结组(n=17)、肝郁脾虚组(n=27)、脾虚痰湿组(n=29)、湿热内蕴组(n=26),分别给予一贯煎合二至丸、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和平胃散、连朴饮治疗,另选取同期接诊的2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对比6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检测5种中医证型组ALDH2基因多态性,Hardy-Weinbery平衡检验分析有效/无效组、有无不良反应组ALDH2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总有效率肝肾不足组(95.24%)、痰瘀互结组(94.12%)、肝郁脾虚组(92.59%)、脾虚痰湿组(93.10%)、湿热内蕴组(92.31%)均高于对照组(60.00%)(P <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肝肾不足组(9.52%)、痰瘀互结组(5.88%)、肝郁脾虚组(3.70%)、脾虚痰湿组(6.90%)、湿热内蕴组(3.85%)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无效组ALDH2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不良反应组、无不良反应组ALDH2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中医辨证施治可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不良反应与ALDH2基因多态性无关联。

    2023年05期 v.43 56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黄芪-莪术协同作用调节SIRT3/HIF-1α通路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周豫昆;苏海华;

    目的 观察黄芪-莪术药对通过调节SIRT3/HIF-1α信号通路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复制C57BL/6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黄芪-莪术不同配比(1:1、2:1、3:1)干预14 d后对移植瘤重和肺转移的影响,计算抑瘤率,以抑瘤率优选黄芪-莪术配比;体外培养人肺腺癌A549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芪-莪术提取物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筛选其最佳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凋亡率,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549细胞移动性及侵袭能力变化,Western-blot检测侵袭相关蛋白(COX-2、CD44v6、MMP-9)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SIRT3/HIF-1α通路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黄芪-莪术不同配比干预后,小鼠瘤重和肺转移灶数明显减少(P <0.05),其中3:1配比抑瘤作用最显著(P <0.05);黄芪-莪术提取物0.4~0.8 mg/mL干预48 h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应用0.4、0.6、0.8 mg/mL浓度处理48 h后,A549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提升,迁移能力减弱,创面愈合率明显降低,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 <0.05),细胞COX-2、CD44v6、MMP-9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05),同时明显下调了HIF-1α的蛋白和m RNA表达,上调了SIRT3的蛋白和m RNA表达(P <0.05)。结论 黄芪-莪术药对可有效抑制肺癌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能通过调节SIRT3/HIF-1α信号通路发挥对A549细胞的促凋亡和抗侵袭、迁移作用。

    2023年05期 v.43 56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VEGF/DLL4信号研究桃红四物汤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马泽冰;冯海波;熊辉;王怡璇;姚金龙;

    目的 通过观察桃红四物汤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的VEGFA、DLL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其防治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低剂量组、桃红四物汤中剂量组和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每组8只,共5组。正常组大鼠予以常规喂养加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手术造模成功后予以常规饲料喂养加生理盐水灌胃;桃红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正常喂养并分别予以桃红四物汤9 g/kg、18 g/kg、36 g/kg的标准进行灌胃。持续干预4周后,采集股骨头标本,观察股骨头组织形态学、Micro CT、股骨头血管微密度、VEGFA和DLL4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Micro CT可见:桃红四物汤能有效改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股骨头关节面塌陷,以中高剂量组改善明显。病理学形态可见,经桃红四物汤灌胃干预后,大鼠股骨头的骨小梁结构、局部血液供应及空骨陷窝较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以桃红四物汤中高剂量组为佳。股骨头微血管密度,与模型组相比,其余4组大鼠股骨头微血管密度都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股骨头微血管密度较低剂量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VEGFA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股骨头VEGF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LL4蛋白表达,桃红四物汤低、中、高组均具有促进股骨头DLL4蛋白表达,并随着药物浓度的提升上升;与低剂量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桃红四物汤中高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具有改善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股骨头的形态、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改善骨质代谢,延缓股骨头坏死的进程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VEGF/Notch信号通路,提高VEGFA和DLL4蛋白的表达,促进股骨头局部血管新生有关。

    2023年05期 v.43 572-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态靶辨治糖尿病足溃疡验案一则

    王天铬;仝小林;赵锡艳;翟天纲;谢伟楠;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合并血管、神经病变,进而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深部组织坏死,所引发足部感觉异常、疼痛、溃疡、坏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糖尿病足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创口难愈合,愈合后易复发,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有限。从古至今中医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仝小林院士基于态靶医学理论体系,分析患者病情,以糖尿病损证阶段为“纬”,以“老、虚、水、湿、瘀”五态交叠所成的复合态为“经”,把握病情,调态打靶,调态以治水、湿二态为主,瘀态次之,老、虚态再次之,故以利水渗湿,益气温阳化瘀通络为主要治则以调水、湿、瘀三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该医案总结分析如下,望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经验。

    2023年05期 v.43 578-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茵陈

    谢伟楠;张晶;张湘苑;陈科宇;王楚盈;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茵陈的功效主要为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症靶为黄疸,标靶为高胆红素、高转氨酶、脂肪肝。现代药理发现茵陈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利胆、保肝、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抗炎、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平喘、调节代谢、神经保护、抗氧化等作用。茵陈无毒,但微寒苦泄,故脾胃虚寒者、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阴虚者慎用。临床常用剂量为6~60 g,先煎利胆退黄效果更显著,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配伍使用,并积极探索茵陈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3年05期 v.43 582-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海金沙

    陈佳;张湘苑;赵林华;周丹妮;张伟;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海金沙功效主要为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症靶为小便涩痛。标靶为泌尿系统结石及胆结石、胆汁排泄障碍。现代药理发现海金沙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利胆、抗炎、抑制结石生成、抗氧化、抗菌促毛发生长、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海金沙无毒,安全性相对可靠,但肾阴亏虚慎服。临床使用剂量为6~12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海金沙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3年05期 v.43 58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丹参

    张湘苑;王阁;张伟;黄晓巍;谢伟楠;金籽杉;赵林华;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丹参:功效主要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其症靶为心绞痛、月经不调;其标靶为蛋白尿、肝硬化;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肝肾损伤、抗纤维化、抗缺血性脑病等作用;丹参不宜与藜芦同用,月经过多者及孕妇慎用;临床医家使用剂量为10~37.3 g。

    2023年05期 v.43 589-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赤芍

    张博荀;鲍慧玮;

    中药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赤芍的症靶为斑疹、吐血、衄血、瘀热型疼痛和黄疸,标靶为胆红素、转氨酶及血糖升高;此外,赤芍及其有效成分还具有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保肝作用、抗肿瘤作用等。赤芍的综合毒性实验显示其无明显毒副作用,不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风险,但血虚有寒者及孕妇应慎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赤芍用量为6~12 g,医家经验用量为0.925~300 g。临床应在辨病、辨证基础上,结合症靶、标靶灵活应用。

    2023年05期 v.43 592-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熟地黄

    田传玺;张伟;张宇昕;万砺;赵林华;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熟地黄功效主要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症靶为肾虚咳喘、肾虚耳鸣、肾虚腰痛、月经不调。标靶为低血红蛋白和低血小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熟地黄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焦虑、增强记忆力、促进造血、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耐缺氧、促进肝糖元合成等作用。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与陈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临床使用剂量为1~120 g,若应用大剂量熟地黄,常同时增加泽泻用量以利湿泄浊,防止熟地黄滋腻恋邪。同时可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切莫刻意追求大剂量使用,并积极探索熟地黄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3年05期 v.43 596-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方药纵横

  • 柴芎头痛颗粒中阿魏酸含量的HPLC测定

    李杰;张忠君;南敏伦;张文;陈珍;位鸿;赵德喜;

    目的 探究柴芎头痛颗粒中指标性成分阿魏酸含量测定方法,为柴芎头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乙腈-0.1%磷酸溶液(13:87);检测波长320 nm。结果该方法阿魏酸峰面积和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3%,RSD为0.68%。结论 本文建立的柴芎头痛颗粒HPLC指标性成分阿魏酸含量测定方法,可以为柴芎头痛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43 599-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养肝解郁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HPLC测定

    张文;陈少波;张忠君;李杰;陈珍;位鸿;冷炎;

    目的 探究养肝解郁颗粒中指标性成分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为养肝解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乙腈-0.1%磷酸水(14:86)为流动相;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色谱柱;检测波长230 nm。结果 该方法芍药苷峰面积和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为1.000 0,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9%,RSD为1.01%。结论 本文建立的养肝解郁颗粒HPLC指标性成分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可以为养肝解郁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3年05期 v.43 603-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针刺联合平衡训练仪对老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患者认知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王岩;董旭;牛秀茹;王红;王润霞;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平衡训练仪治疗对老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MCR)患者认知功能和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平衡训练仪治疗,试验组在平衡训练仪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Koreblance平衡仪静态(睁眼)平衡评分、静态(闭眼)平衡评分、动态平衡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试验组治疗前后Koreblance平衡仪轨迹图。结果 治疗后,2组MOCA评分、BBS评分均升高,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01);2组静态(睁眼)平衡评分、静态(闭眼)平衡评分、动态平衡评分均降低,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治疗后,试验组静态闭眼平衡仪轨迹图、静态睁眼平衡仪轨迹图、动态平衡仪轨迹图均较治疗前更稳定。结论 针刺治疗联合平衡训练仪治疗老年运动认知功能减退综合征患者,能提高患者认知和平衡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2023年05期 v.43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苏婧;潘韦韦;崔镇海;金美英;

    骨质疏松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一半以上,轻者可致骨折风险增加,重者可致骨骼畸形甚至瘫痪,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家庭关系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涉及糖代谢、骨代谢双系统,发病机制复杂,牵扯因素众多,而目前的研究过于碎片化,系统性研究不足,为临床规范化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系统化了解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措施,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丰富治疗思路。

    2023年05期 v.43 61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孟晓媛;张艳;陈智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对医疗产业赋能,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针对医学文本、影像图文等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对核心要素进行多角度挖掘,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应用于文献整理、健康管理以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之中。从中医大数据应用、数据化基础建设、中医智能化应用三方面探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中医模式融合与发展,强化中医文化传承、规范中医诊疗发展、提升中医诊疗全面发展。

    2023年05期 v.43 618-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2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