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针刺单穴与配伍腧穴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参数的影响差异研究

    曹家桢;莽靖;徐忠信;杜广中;岳公雷;王富春;李铁;

    目的 评估针刺配伍腧穴和单穴在对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参数影响的差异。方法 使用中央随机系统将2015年5月-2018年5月3个临床中心门诊和住院的144名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1比例随机分为配伍组、单穴组、非经非穴组,接受不同针刺治疗。3组所有参与者接受5周共25次针刺治疗。所有原发性失眠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天22:00至第2天6:00进行多导睡眠检测,并完成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结果 共纳入128名参与者,3组的基线期特征具有可比性。配伍组与单穴组PSQI和AIS评分、多导睡眠参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 <0.05)。与单穴组、非经非穴组比较,配伍组PSQI评分显著改善(P <0.01),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显著增加(P <0.01,P <0.05),但AIS评分、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快速眼动睡眠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配伍腧穴可有效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调整睡眠结构,总体疗效优于针刺单穴治疗。

    2023年03期 v.43 249-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基于《金匮要略》探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诊治

    廖奕娇;杨曙东;易铁钢;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病,具有渐进性肾功能减退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本虚标实,禀赋不足兼有瘀、痰、热、毒。治疗以补虚为主,兼以祛瘀、温化、清热、下浊毒,结合《金匮要略》杂病论治特色辨治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进展各过程,可缓解因瘀、痰、热、毒等病理因素导致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2023年03期 v.43 25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朱丹溪学术思想探讨中风病机及防治

    宋婷;丁元庆;徐胤聪;

    朱丹溪一生著述颇多,他提出的“痰热致中”学说丰富了中风的病机理论。本文系统梳理朱丹溪学术思想中的“六郁学说”“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提出在中风发病过程中可以借助“六郁”认识中风病理要素的发生,“阳有余、阴不足”论揭示阴虚(肝肾阴虚为主)是中风的发病基础,相火妄动是中风的诱发因素。本着未病先防的治病理念,将中风的防治关口前移,扶正祛邪,针对阴虚为本的病理基础,防治过程中重视滋阴及顾护津液,借助六郁学说辨识病理要素不同,遣方用药,以期达到预防中风发病的目的。

    2023年03期 v.43 258-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从三焦论治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

    吴静远;朱潇雨;李杰;曹璐畅;卢泰成;李君毅;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放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病情易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疗效颇佳,但存在理论基础和机制尚不明确的问题。近现代研究逐渐发现脾与三焦均和淋巴系统有一定联系,故提出治疗上健脾利湿、恢复三焦气化功能的观点,以期为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43 264-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鞠通温病养阴学术思想探析

    赵月;岳冬辉;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2023年03期 v.43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仝小林院士“脾瘅-脉损”防治经验

    方心怡;王涵;田佳星;仝小林;

    仝小林院士提出脾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代谢综合征基本一致,均以肥胖为始动因素,最终进展导致严重的大血管(脉损)和微血管(络损)并发症。在脾瘅-脉损的发展过程中,膏脂充溢,浊邪内生是其发病基础,痰瘀积脉是其核心环节,脾肾亏虚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临证时一方面需要消膏降浊、化痰祛脂,消除病理因素;另一方面需要活血化瘀通脉,兼顾全程通络,使脉络畅通;还需注重补虚,健脾益肾。中医在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防治过程中,可充分发挥其“治未病”的优势,攻补兼施,临床疗效显著。

    2023年03期 v.43 27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丽平辨治小儿热病经验

    王雷;杨福双;王中天;孙丽平;

    孙丽平教授治疗小儿热病,认为现代小儿体质和发病特点与以往不同,应从热邪与各脏器的关系入手,提出“清热即是扶正”理论,主张小儿常见反复发作性疾病从热论治,热因清则正气自复,以“清壮火,食少火”为基本治法,注重治病求本,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2023年03期 v.43 276-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永佳运用“气伤痛,形伤肿”理论辨治下肢静脉曲张经验

    唐珍珍;周毅平;

    罗永佳教授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少气证、气滞证、寒湿阻络证、血瘀伤络证四型,治以补气、行气、温阳散寒祛湿、活血化瘀通筋为法,不仅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还可极大地降低下肢静脉曲张的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23年03期 v.43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成荣“滋清汤”在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中的应用

    缪醇;赵蕾;曹亚芳;季成琼;鲁智惠;亓筱筱;

    王成荣提出“冲气偏旺”为病机,以“滋阴凉血”为法,自拟经验方“滋清汤”治疗因稀发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在中医表现为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的病症,收效良好。该方药味精炼、配伍精妙、药效平和,无一味止血、收敛、固摄之品,却对多种经血失约之症有效,一方治多病,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优势与特色。

    2023年03期 v.43 284-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阙华发教授辨治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经验撷萃

    曹恒劼;阙华发;

    阙华发教授强调脾虚生痰、五脏失调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病之本,而局部淋巴结肿大是痰浊为患、疾病之标的具体体现。在治疗过程中,应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贯穿始终,同时注意和调五脏,辨证施治;亦根据患处局部辨证,运用药膏外敷,发挥顾氏外科内外结合的治疗特色,并附上验案1则。

    2023年03期 v.43 28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型急性脑梗死

    沈金亮;崔文旺;陈伟;

    目的 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型急性脑梗死(AIS)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风阳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除基础治疗外,加服天麻钩藤饮加减。总疗程共14 d。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评分、m RS评分及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综合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m RS评分、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 <0.05);2组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1%,49/5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42/56)(P <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型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疾病预后,为中医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了有效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2023年03期 v.43 29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理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王双乐;宋伟静;高亚军;李伟;苏连华;

    目的 观察理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理气化痰活血方,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预计值)、FEV_1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42/4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36/44)(P <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 <0.05),且观察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FEV_1、FEV_1%预计值、FEV_1/FV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上升(P <0.05),且观察组FEV_1、FEV_1%预计值、FEV_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IL-6、白细胞计数、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0.05),且观察组IL-6、白细胞计数、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理气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

    2023年03期 v.43 296-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藿朴夏苓汤加减方对脾虚痰湿型肥胖症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王梦旻;陶智;

    目的 探讨藿朴夏苓汤加减方治疗肥胖症脾虚痰湿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2例肥胖症脾虚痰湿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饮食干预和运动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藿朴夏苓汤加减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身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腰围、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 INS)、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改善情况,并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身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含量、FINS、2h INS、FBG、TG、TC、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38/41)高于对照组(73.17%,30/41)(P <0.05);2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藿朴夏苓汤加减方能够调节脾虚痰湿型肥胖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减轻体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2023年03期 v.43 3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玉泉丸合生脉散对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李艳秋;崔文旺;

    目的 研究玉泉丸合生脉散对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T2DM)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玉泉丸合生脉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并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PBG)、餐后2h血糖(2h PBG)及高血压、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等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统计随访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72.09%,31/43)(P <0.05);2组治疗后PBG、2h PBG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血脂、血压、BMI达标率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玉泉丸合生脉散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能够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糖水平,改善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023年03期 v.43 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膝痹康汤剂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

    李书博;庄世伟;陈赫;孙云;于斌;尹宏兵;崔镇海;

    目的 观察口服膝痹康汤剂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72例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依托考昔片进行治疗,治疗组给予口服膝痹康汤剂联合依托考昔片进行治疗。3周后对比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VAS评分)、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膝关节Lequesne指数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1.67%,33/36)优于对照组(80.56%,29/36)(P <0.05)。2组治疗后各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口服膝痹康汤剂联合依托考昔片可以明显减轻湿热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23年03期 v.43 308-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补阳还五汤改善阿司匹林致消化道溃疡的机制

    路美娟;徐永康;李烨;孙立倩;李晓函;杨培丽;刘毅;徐强;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对阿司匹林致消化道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胃溃疡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和双抗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均灌胃阿司匹林水溶液300 mg/kg,并于灌胃6 h后各给药组分别灌胃相应药物,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4 d。检测各组大鼠凝血四项功能;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皮生长因子(EGF)、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达水平及相关m RNA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与正常组凝血酶时间(TT)时间明显延长(P <0.05);与正常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和双抗组大鼠血清PAF水平明显提高,各给药组大鼠血清EGF水平明显降低(P <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补阳还五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双抗组大鼠胃组织PI3k、Akt、PA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GF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强有力的抗凝作用,且能够抑制细胞因子PAF基因的表达以及胃组织中PI3k-Akt mRNA激活,提高细胞因子EGF的表达,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

    2023年03期 v.43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肝源性糖尿病伴肝纤维化1例

    胡诗宛;姚晨思;唐程;陈科宇;赵林华;

    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隐匿,在诊断和治疗时易被忽略。若不能及时诊治,可进一步出现肝纤维化,继而进展为肝硬化与肝癌,同时肝纤维化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加速糖尿病进展。仝小林院士从“态靶同调”角度出发,围绕1例乙肝源性糖尿病肝纤维化病例,提出肝纤维化以瘀态为本,肝络瘀滞为其核心病机,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通络,强调需早期治络、全程通络。运用中医思维审视疾病全过程,厘清疾病各阶段发展脉络,关注发病之前的“因态”和预后过程中的“果态”,体现态靶理论视角下的全方位治疗。

    2023年03期 v.43 317-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重构本草

  • 重构本草——桑寄生

    金籽杉;张湘苑;张琪棋;乔丽萍;张伟;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桑寄生:功效主要为祛风除湿,补肝益肾,强筋壮骨,安胎元;症靶为胎动不安、肾虚腰痛;标靶为肾虚型高血压;现代药理发现桑寄生及其有效成分等具有抗肿瘤、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及抗炎作用;本品无毒;临床使用剂量为10~30 g。

    2023年03期 v.43 32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杜仲

    何莉莎;刘莹莹;宋攀;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杜仲:功效主要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症靶为腰痛、胎动不安。标靶为高血压。现代药理发现杜仲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血压、预防骨质疏松、拮抗子宫收缩、抗炎、保护神经等作用。本品无毒,但阴虚火旺者慎用。临床使用剂量为3~60 g,内服时当根据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并积极探索杜仲用量与症靶、标靶的量效关系构建。

    2023年03期 v.43 324-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黄芪

    洪玉书;张晶;黄一珊;张伟;赵林华;王楚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结合中医古籍、医家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认为黄芪的症靶为肢体活动不利、肌肉无力、疮毒内陷、脏器下垂、肢体麻木等,标靶为尿蛋白升高、血糖不稳、白细胞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等;此外,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肿瘤等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黄芪的综合毒性试验显示其无明显长期毒性和急性毒性,《中国药典》规定黄芪用量为9~30 g,临床内服多应用9~120 g,最大可至500 g。临床应结合症靶、标靶灵活应用。

    2023年03期 v.43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连翘

    康梦娇;张伟;赵林华;鲍慧玮;

    通过古籍文献调研、中药现代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学科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的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连翘: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症靶为乳痈、痤疮、咽痛、牙龈肿痛。标靶为高白细胞、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现代药理发现连翘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保肝、抗菌、抗病毒、解热等作用。本品无毒,但是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服用。临床使用剂量为6~3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不同,连翘的用量与配伍亦不同。

    2023年03期 v.43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重构本草——天花粉

    周凌;张伟;张子微;罗金丽;韩林;

    经文献典籍调研、中药现代研究及其成果的梳理,结合中医临床及中药学等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认识及应用经验,经讨论认为:天花粉功效主要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其症靶为口干口渴。其标靶为高血糖。现代药理发现天花粉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降血糖、终止妊娠、抗炎及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菌等作用。天花粉无毒,但是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临床医家使用剂量为6~60 g,内服根据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使用。

    2023年03期 v.43 33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张仲景治疗下利方药规律探析

    赵桂丽;阚俊明;郭迪;高艺嘉;邢崇溢;柳万;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2023年03期 v.43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iteSpace分析血府逐瘀汤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

    黄舒淳;张秋雁;杨漾;李静;

    目的 运用CiteSpsce软件分析血府逐瘀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方法 通过挖掘2010-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与血府逐瘀汤相关的中文文献,对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4 055篇文献,平均发文量约337篇,整体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发文量≥10篇的作者共有8位,形成了以高冬教授和张秋雁教授为主中心的两大团队。主要研究机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与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疗效”和“冠心病”是最高频次的关键词,研究热点集中于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子宫肌瘤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以及血府逐瘀汤药理作用机制的探索。结论关于血府逐瘀的研究涉及临床研究和药理作用机制等多个领域,近年来,血府逐瘀汤在临床研究方面涉及心力衰竭与抑郁等疾病;药物机理方面,血府逐瘀汤与炎症因子的相关研究或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

    2023年03期 v.43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针灸推拿

  •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防治术后使用止痛泵致呕吐

    古冬英;卢树乾;于玉秀;毛雪妹;黄冬婉;钟琳;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普外科术后使用止痛泵患者呕吐的效果。方法 选择普外科术后呕吐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与联合耳穴压豆组,各64例。所有患者术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均使用止痛泵镇痛,穴位贴敷组采用穴位贴敷进行干预,联合耳穴压豆组在穴位贴敷组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进行干预,2组均干预48 h。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疼痛情况、呕吐发生分级情况及术前、术后48 h生活质量,统计2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干预完成后满意度。结果 术后6、12、24、48 h,2组疼痛评分呈降低趋势,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12、24、48 h,联合耳穴压豆组疼痛评分低于穴位贴敷组(P <0.05)。术后12、24、48 h,联合耳穴压豆组呕吐一级患者占比(64.06%、75.00%、93.75%)高于穴位贴敷组(35.94%、51.56%、70.31%,P <0.05),术后12、24 h呕吐四级患者占比(14.06%、0.00%)低于穴位贴敷组(42.19%、14.06%,P <0.05)。术后48 h,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2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升高,联合耳穴压豆组高于穴位贴敷组(P <0.05)。干预完成后,联合耳穴压豆组总满意率(92.19%)高于穴位贴敷组(75.00%)(P <0.05)。结论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缓解术后使用止痛泵患者呕吐症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影响,患者满意度更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023年03期 v.43 348-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TRPV1受体在针刺镇痛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沈海月;詹逸珺;裴建;

    TRPV1作为一种新型离子通道,在疼痛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型靶向镇痛药物开发遇到挑战,非药物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近年来,研究表明TRPV1受体与针刺镇痛疗效高度相关,TRPV1通过上调启动兴奋性p NR1-p Ca MKII通路介导针刺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而发挥针刺效应。对于各类疼痛,针刺的缓解机制主要以抑制外周、脊髓、中枢及内脏的TRPV1信号表达为主,类似于TRPV1拮抗剂作用。但对于炎性疼痛,针刺对不同脑区TRPV1的调节同时有拮抗和激动,而对于精神性疼痛,则以上调TRPV1信号为主。

    2023年03期 v.43 353-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吴瑞华;陀鹏;贾思;邓海霞;蓝洲;龚玉芳;肖桂兰;李怡璇;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心肺复苏是救治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临床上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复苏后期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有效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中枢神经损伤,是增加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关键。参附注射液由古方参附汤改制而来,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在2018年的专家共识中被推荐用于多种急重症的救治。参附注射液机制复杂,至今仍值得进一步研究。现将近年来参附注射液在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43 358-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延胡索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晓旭;孙琳;葛乃萁;王伟楠;邱智东;何天竺;

    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利气止痛等功效,是中医常用于治疗痛经的药物。然而,由于延胡索化学背景较为复杂,成分研究与药理活性结果沟通较少,导致其治疗痛经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不明。本文通过文献信息学技术获取延胡索中的天然产物组成,并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等数据库归纳其与痛经相关的潜在功效物质和药物-疾病互作靶点,通过文献数据和分子模拟对接技术进一步聚焦和确证延胡索治疗痛经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应的分子信号网络。最终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客观、详细、可靠的文献调研数据,以便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顺利开展。

    2023年03期 v.43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近5年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机制的研究进展

    崔俊宇;王嘉欣;刘柏岩;胡冠宇;王洪峰;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常用方法,疗效确切,近年来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本研究将近5年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针灸主要是通过调节高血糖状态、肠神经系统、Cajal间质细胞、胃肠平滑肌、胃肠激素及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对糖尿病胃轻瘫产生治疗作用,同时本文也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2023年03期 v.43 368-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