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运用“不温则痛”理论辨治痛证探析

    许倩;孙西庆;张风霞;

    痛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因多样,病位不同,表现各异。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主持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痛证的发生取决于阳气的变化。不温是痛证发病的始动因素,阳气不足使然,日久或易感外邪,或变生内邪,缠绵难愈,治疗不可一以蔽之,当析证审机,把握整体,灵活机法,缓急有度、标本兼顾,以求阴阳调平。孙西庆教授结合时代特点提出的“不温则痛”理论,为临床痛证的诊疗提供了思路,临床可资借鉴。

    2022年10期 v.42 1117-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从“脑-心-肾-精室”轴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中医康复思想

    赵明;郭军;王福;王浩;邓楹君;赵丰;高庆和;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病程长,病情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探寻治疗BPH有效合理的方法十分重要。BPH的治疗除缓解局部症状外,还须考虑患者的整体状态。笔者认为,BPH病位不仅在精室,还与脑、心、肾密切相关,“脑-心-肾-精室”轴功能失调是促进BPH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BPH“脑-心-肾-精室”轴失常的病机,归纳总结出了以脑心同调、益肾通癃为主的核心药物法,以调神养心、固肾缩尿为主的针灸康复法,以动而生阳、平衡阴阳为主的运动养护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BPH提供新的思想。

    2022年10期 v.42 112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陈修园《女科要旨》产后病学术创新及用药经验

    左新;刘文琼;

    梳理《女科要旨》产后病内容,挖掘陈修园治疗产后病的辨治思路。产后虚损病本在阴阳,陈修园将脾胃与阴阳相联系,治疗重视调补脾胃,但不拘泥于补虚,敢用重剂。产后热证当分经论治,产后腹痛应辨虚实,产后阴阳不和所致郁冒、大便难,予小柴胡汤。其用药精简,谙熟药性,配伍灵活,为产后病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22年10期 v.42 1125-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阳火、阴火”理论探讨陈士铎治疗乳蛾经验

    钟珍;李耀辉;王琳君;刘砺寒;

    清代名医陈士铎在论治乳蛾上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从病机及治法两方面探讨清代名医陈士铎治疗乳蛾之经验。病机上,陈氏善分火之阴阳,注重肾之阴火论的发挥。治疗上,阳火乳蛾以治肺为主,宜清润宣散;阴火乳蛾以肺肾同治为法,宜滋阴之下兼同气相求,调和阴阳。

    2022年10期 v.42 1130-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院士从“四焦八系”谈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

    陈科宇;刘文科;高泽正;谢伟楠;张海宇;李修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我国中医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方向,旨在从传承中医经典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创新发展。三焦理论由《黄帝内经》提出,经《难经》的“形质之争”,至《伤寒论》三焦辨证应用,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三焦辨证体系。仝小林院士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在传统三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认识,提出了“四焦八系”理论,丰富了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理论体系,为未来中西医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2年10期 v.42 1134-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杨宇飞治疗结直肠癌常用药对举隅

    宁春晖;闫蕴孜;孙凌云;陈悦;吴娜;杨宇飞;

    杨宇飞教授认为结直肠癌的核心病机为“正虚为本,邪气为标”,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并根据不同的邪气灵活运用驱邪之法,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状态。临证运用药对治疗结直肠癌,常用药对黄芩配黄连以燥湿解毒,女贞子配墨旱莲以滋阴补肾,川楝子配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山慈菇配全蝎以解毒散结,桑白皮配地骨皮以凉血泻热,地榆配槐花以凉血止血。

    2022年10期 v.42 1139-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祖成从痰、瘀、虚论治顽固性失眠经验

    惠波波;张晓乐;王翠;王渊;韩祖成;

    顽固性失眠是各种原因导致长期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并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性疾病,为临床常见疾病。陕西省名中医韩祖成认为其病机可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主要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临床中以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为本,以痰瘀互结、心神受扰为标,其病变过程特点概括为“痰、瘀、虚”;治疗上以祛实补虚为原则,实证辅以重镇安神,虚证兼以养心安神。具体治疗可分为化痰祛湿安神、活血化瘀安神和健脾养心安神;以痰为主方选加减二陈汤,以瘀为主则以血府逐瘀汤加减,以虚为主方选归脾汤加减,并辨证论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临床疗效显著。

    2022年10期 v.42 114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倪青基于百合病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

    汤怡婷;陈玉鹏;倪青;

    倪青教授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本病机为阴虚阳亢,为本虚标实之症。倪青取法自《金匮要略》百合病篇,根据甲亢阴液亏损的不同程度分为初、中、后三期,依阴虚、阴虚内热、阴虚阳亢,选用百合病滋阴七法进行治疗,疗效较佳。

    2022年10期 v.42 1149-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许广里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经验

    宋义;白伟;王志英;龚海平;刘春禹;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许广里教授认为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足”,并根据带状疱疹的不同类型与临床特点,采用不同的刺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证实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独特优势,本文就其临床治疗经验作出总结。

    2022年10期 v.42 1153-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活血法治疗男性少弱精子症临证撷要

    王浩浩;孟繁超;王继升;徐洪胜;李海松;

    男性少弱精子症是男科临床上的疑难病,本文基于李海松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男性少弱精子症的核心病机总结为“肾虚血瘀”,主张以“补肾活血”为男性少弱精子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肾精不足、血虚不化者,以填肾精、益精血为主,方选中和种子丸加减;肾气亏虚、血运不行者,以补肾气、运气血为主,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肾阴耗伤、血枯不荣者,以滋肾阴、养阴血为主,方选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衰、血瘀不畅者,以温肾阳、行瘀血为主,方选右归丸加减,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减变化,希望能够为临床男性少弱精子症的诊治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2022年10期 v.42 1156-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仝小林运用地锦草、重楼、穿山龙治疗带状疱疹经验

    耿雯雯;乔丽萍;王佳;

    仝小林院士临床注重调态打靶,认为湿热与火毒是带状疱疹形成的基础,湿态与热态最为常见,湿热内蕴加之火毒内袭,在局部皮肤搏结气血是其核心病机。据此,针对带状疱疹之病机,以地锦草、重楼、穿山龙三味中药行清热解毒,除湿止痛之效,意在气血同治,态靶同调。临床常用剂量:地锦草9~20 g,重楼3~9 g,穿山龙20~45 g。

    2022年10期 v.42 1160-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宫晓燕治疗哮病经验

    殷凯;宫晓燕;王爽;

    宫晓燕教授认为哮病的病因多涉及风邪、伏痰、瘀血及脏腑虚损等,病机关键在于气道挛急,肺失宣降,急性发作期多见实邪犯肺,缓解期责肺脾肾三脏之虚。宫晓燕教授治疗哮病过程中切中病机,以急缓论治,提出“急则解痉宣肺,缓则温肾健脾”的治疗原则,体现宣降合施、寒温共济、补泻同调用药特点,临床疗效明显。

    2022年10期 v.42 1163-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治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郭建波;柳琳琳;刘潇;杨丽珍;栾金琦;张伟;

    目的 探讨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治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纳入研究,以电脑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甘花漱口液漱口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的中医辨治。分析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长,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2(IL-2)、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56/60)高于对照组(75.00%,45/60)(P<0.05)。观察组各项症状消失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2水平为(38.24±4.06)μg/L,高于对照组的(25.46±3.20)μg/L,血清CRP、IL-17水平分别为(17.79±4.16)mg/L、(35.79±4.97)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6.88±4.29)mg/L、(60.83±6.72)ng/L(均P<0.05)。2组恶心呕吐、头晕以及皮疹发生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治儿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较佳,可促进患者症状早日缓解,升高IL-2水平,降低CRPP、IL-17水平,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2年10期 v.42 116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加味麻杏石甘汤对儿童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病菌含量及血清FBG、G-CSF水平的影响

    赵琦;李珊珊;袁红亮;孙敬波;刘冰;

    目的 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对儿童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病菌含量、血清FBG、G-CS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院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将受试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联合中药组。对照组入院后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注射液和口服阿奇霉素片,联合中药组在阿奇霉素治疗基础上服用加味麻杏石甘汤,疗程均为12 d。对比2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并对比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清学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 治疗后,联合中药组各项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中药组疗效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中药组支原体病菌含量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中药组血清G-CSF、血浆FB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中药组CD3~+和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麻杏石甘汤可有效降低患儿支原体病菌含量,降低血清FBG和G-CSF水平,通过增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发挥抗炎作用。

    2022年10期 v.42 1170-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失笑散外敷防治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硬结的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研究

    陈娟;陈拉斯;王自强;朱美娟;张琼果;林亚妹;

    目的 探讨与研究失笑散外敷防治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硬结的效果与机制。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7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失笑散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血液透析结束后,给予常规治疗;失笑散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失笑散外敷治疗。结果 失笑散组的穿刺部位局部硬结发生率、局部硬结发生程度、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动脉阻力指数、血管壁厚度、血管弹性、杂音比例、血清炎症因子(CRP、PCT、TNF-α、IL-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失笑散组总有效率(98.3%)显著优于对照组(8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笑散外敷能有效防治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硬结的形成,也能提高内瘘血流速度与降低静脉压,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总体疗效。

    2022年10期 v.42 1175-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自拟益气解毒方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宫颈癌前病变高危HPV感染

    冷静;徐颖;孙娟娟;赵旭晖;

    目的 探讨自拟益气解毒方结合中药灌肠疗法对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50例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1采用自拟益气解毒方口服治疗,观察组2采用口服自拟益气解毒方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治疗结束后对3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HPV感染转阴及复发情况,检测3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和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2、IL-4、IL-10)的水平变化。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2临床总有效率和HPV感染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1,中医主要证候出现率和HPV复发率则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2血清中IgA、IgG、IgM及补体C3、C4含量较对照组和观察组1明显升高(P<0.05);阴道灌洗液中IL-4及IL-10水平较对照组和观察组1显著降低,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自拟益气解毒方结合中药灌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及单纯中药口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提高HPV转阴和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恢复患者阴道Th1/Th2免疫失衡相关。

    2022年10期 v.42 1179-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重症肌无力临床结局预测相关设计研究分析

    吕志国;常天瀛;徐鹏;王百通;张冬梅;李巧莹;张艺缤;王健;

    目的 针对近年重症肌无力临床结局预测文献进行分析,客观分析模型建立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以便准确的预测疾病预后。方法 首先构建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终点结局指标的核心指标集,从指标集中针对终点指标确定检索关键词,再进行文献评估及分析。结果 目前预测研究主要终点指标更关注于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状态、病死率、复发、转化等方面,但目前预测模型建立尚无统一规范。结论 近些年重症肌无力临床结局预测设计中,终点指标均来自于核心指标集,相关预测结论具有较高可信度。

    2022年10期 v.42 1183-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滋阴温阳序贯方对卵巢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调节作用

    顾仁艳;何丽;张秋梅;宋国宏;庞保珍;

    目的 探寻滋阴温阳序贯方对卵巢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有规律动情周期SPF 级 SD健康雌性大鼠按照随机数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滋阴温阳序贯方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共4组,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均予雷公藤多甙片75 mg/kg混悬液2 mL,每日1次,灌胃,连续14 d,建立卵巢功能减退动物模型。西药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按0.09 mg/kg灌胃给药,中药组给予滋阴温阳序贯方药按10 mL/kg灌胃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2周。分别于给药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卵巢系数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_2)和抗缪勒管激素(AMH)的水平;HE检测卵巢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手段检测IGF-1和SCF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给药第14天,大鼠卵巢病理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各级卵泡数量减少,颗粒细胞完整度破坏;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小鼠卵巢内可见新生卵泡,颗粒细胞层数增加。卵巢系数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较对照组低,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_2与AMH含量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FSH和LH浓度含量比较,西药组和中药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IGF-1表达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SCF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滋阴温阳序贯方可以通过增加卵巢系数、卵泡数量和质量、改善激素分泌和细胞因子表达,进而改善卵巢功能。

    2022年10期 v.42 118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疑难病例

  • 仝小林院士治疗反复发作性坏死性组织淋巴结炎验案1例

    郝瑞;李敏;苟筱雯;唐程;仝小林;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以淋巴结肿大、发热、一过性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少见、特发性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反复发作或失诊误诊也可造成多脏器官受损的并发症并演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故应尽早治疗及长期随访。本案报道此例患儿3年内多次复发,反复发热5次,属疑难病例。本病病因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有限,无疗效显著的针对性疗法,仝小林院士基于“伏气温病”思想治疗本病,收效显著。

    2022年10期 v.42 1195-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张红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组方规律

    阿依达娜·毛兰;梁婧;张红;钟观兰;刘琦;

    目的 借助Excel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初讨张红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组方规律,传承张红教授临床诊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方法 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张红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医案处方进行收集并整理,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熵层次聚类、处方规则等分析对处方应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张红教授诊疗思路对数据挖掘进行阐释。结果 共录入134首有效处方,137味中药,分析得出张红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药物有鸡内金、白术、香附、桂枝等13味药物,其功效主要为健脾消瘕,温通行气。从药物性味、归经频数结果可知,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脾、心、肾经为主;演化得到核心组合共10个,新处方5首。结论 张红教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以痰瘀互结、寒凝血瘀,虚实夹杂为主,治疗注重温通祛浊,活血化瘀,佐以健脾补肾;祛邪与扶正兼顾,气血调和,邪去病安。

    2022年10期 v.42 1198-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探讨石膏在经方中的应用

    肖钰雪;刘宏岩;

    各时代不同医家对石膏功效的认识众说纷纭,现代中药学将石膏归为清热药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石膏只清里热,但从历代本草对石膏功效的认识,并结合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石膏的方剂来看,石膏的功效应用不仅如此,还具有解肌发汗,化饮等功效。故参考以《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为代表的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石膏功效,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石膏的代表性方剂及相关条文进行分析,以期还原张仲景运用石膏思想的本来面目。

    2022年10期 v.42 1203-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9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韦杰;张萍心;李东阳;张慧杰;美依尔·欢地克;柴立民;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方法,研究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诊治糖尿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近年来吕仁和教授临床诊治糖尿病的首诊患者1 134例,应用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诊治糖尿病处方涉及中药饮片508 种,总频次60 418次;药物频率分析显示,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丹参、牡丹皮、赤芍、猪苓、太子参、川芎、川牛膝、炒栀子、泽兰、生甘草;药性以微寒为主,五味以苦味为主;药物-药物关联分析显示,牡丹皮与赤芍、牡丹皮与丹参、赤芍与丹参、猪苓与丹参、太子参与丹参、川芎与丹参是常用药对配伍;聚类分析显示出3个药物群组,体现了吕仁和教授活血、补气、利水的糖尿病诊治思路。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明确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多用性味苦而微寒的药物,善将活血药与利水药、补气药配伍,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治则。

    2022年10期 v.42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药引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陈飞;韩洁茹;姜德友;

    中医药应用药引由来已久,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亦是药引应用的典范。药引具有显效、增效、引药达病所、减毒纠偏、调和药性、矫味、心理治疗等作用。笔者基于CNKI药引文献,结合本人的教学与临床经验,对药引的概念、作用和常用药引进行梳理和研究,为未来开展药引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10期 v.42 121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芪甲苷对肾脏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冀;王田;付强;胡晓阳;殷越;

    中医药在细胞分子方面的作用研究逐渐增多,中药方剂在治疗肾脏疾病及改善症状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黄芪作为肾病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利尿,生肌之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是黄芪甲苷(AS-IV)。该文通过对近年黄芪甲苷在保护肾脏细胞方面的现代药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系统总结凝练黄芪甲苷的药理研究成果,深度探究其抗炎、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代谢调节、抗纤维化、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同道相互研究提供参佐,推进黄芪甲苷今后在肾脏疾病临床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彰显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力量。

    2022年10期 v.42 1214-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清肝泻热针法联合通窍耳聋丸治疗肝胆火旺型突发性耳聋

    邵静雯;龚明杰;叶昀旖;

    目的 观察清肝泻热针法联合通窍耳聋丸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旺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肝胆火旺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泻热针法联合通窍耳聋丸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2组的临床有效率、纯音听阈(PTA)值、症状改善时间,监测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细胞比容(Hct)、血浆黏度(PV)]、内耳炎症状态相关指标[胱抑素C(CysC)、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变化。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耳闷、耳鸣、耳聋等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CysC、HMGB1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肝泻热针法联合通窍耳聋丸可有效降低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纯音听阈,促进凝血状态的改善,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内耳微循环、炎症损伤,值得推广。

    2022年10期 v.42 1219-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穴位埋线减肥影响因素的研究概况

    高敏香;郑伟峰;张敏;沈凯;胡超俊;哈丽娟;高美云;齐泰煜;

    穴位埋线疗法具有针、线、穴三重作用,其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显著,以安全有效、简便省时、无不良反应等优势备受欢迎。但穴位埋线在减肥方面的疗效受临床操作因素的影响,目前尚缺少统一临床操作标准。现从埋线线体、埋线层次、治疗周期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影响埋线减肥疗效的作用因素,旨在提高埋线减肥的临床疗效,将埋线减肥疗法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2022年10期 v.42 1224-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2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穴位电阻特性探测的研究进展

    贾佳琳;张余威;

    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电阻特性,即穴位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与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存在相关性,可用作反应经络系统客观性的生物物理指标,穴位电阻特性的探测技术未来也将在穴位识别定位、指导疾病诊治等应用中展现巨大价值。此文就探测电阻特性的穴位敏化原理、两电极与四电极的探测方法、在实验观察及临床诊治上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干扰因素等问题和未来针灸自动化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2022年10期 v.42 1229-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明清时期疫病病因及治法研究

    王爽;高滢;赵东凯;

    明清时期是“疫”发生的高峰时期之一,涌现出了诸多杰出的医家和代表性典籍,积累了丰富的中医防治疫病的经验,形成了辨证论治疫病的基本体系,值得进行疫病理论梳理与挖掘研究。文章通过研究明清时期医家的理论观点和相关典籍内容,梳理总结了对于疫的认识、发病原因和治法,以期对于疫的诊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2年10期 v.42 123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医代谢病诊疗单元构建思路与方法

    乔丽萍;耿雯雯;王昭博;王佳;

    诊疗单元模式是以多学科专家共同诊疗及管理为特色的新型诊疗管理模式。通过单元化诊疗专家组多学科、多专业的联合会诊,形成专家诊疗共识,并共同拟定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诊疗单元模式打破了精细分科所导致的学科局限性,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学科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决策偏差。中医药在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延缓并发症的进展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因此,本文探索构建以糖尿病为中心的中医代谢病诊疗单元模式,以仝小林院士“态靶辨治”指导的现代中医代谢病诊疗体系为指导,依托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和代谢病诊疗设备,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对患者进行分级诊疗和全方位管理,旨在助力提升我国代谢病防治能力。

    2022年10期 v.42 1237-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