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祎楠;张兰;董佳妮;李叙颖;王琳;许可;董天娇;
"形神共养"的理论内涵体现了治未病和中医整体观念的特色思想,为从肝脾肾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期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从肝脾肾防治甲状腺特异性自身抗体对甲状腺组织及功能的破坏和逆转疾病衍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形神共养"理论指导下,分别从肝讨论"神"的紊乱在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的潜性作用和从脾肾讨论"形"的损伤是桥本甲状腺炎的发病基础,强调了神形共养即疏肝健脾兼补肾是早期防治桥本甲状腺炎的重要原则。
2021年12期 v.41 1550-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美珍;郝晓晖;史丽伟;倪青;
温阳化湿贯穿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整个治疗过程,仔细论治须究三焦,不离气血。甲减初期,病在上中焦,气滞明显,涉及肝脾,治宜温阳疏肝;甲减中后期,病在中下焦,阳虚明显,涉及脾肾,治宜温阳利水;甲减迁延,因虚致瘀为主,涉及多脏腑,治宜温阳活血;故虽甲减难愈,以三焦气机失常为主,但整体调治,多法并举,则效如桴鼓。
2021年12期 v.41 1554-1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晓晴;崔永佳;卢雯平;
"治未病"的思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粹,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的各阶段诊疗中皆有所体现,与现代预防医学所提倡的"三级预防"有共通之处。本文从乳腺癌高危人群、巩固治疗的无瘤患者和生命体征稳定的带瘤患者,这三个阶段、三种人群,阐述中医"治未病"的主要特点,结合患者常见临床症状,浅析了治疗的思想和用药原则,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1年12期 v.41 1558-1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郭薇薇;倪磊;李磊;
《傅青主女科》诊治月经病以五行学说为指导,重视脏腑气化,临证以肾为核心,注重肝、脾、肾及奇经的协调作用,并创制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补肾方法及方药。傅氏从肾论治月经病,强调培固先天后天,阴阳既济调和,采用滋水泄火、滋水舒肝、温肾健脾、益肾通络、滋水养血的补肾方法;用药方面,以扶正调理为主,尤重补肾,善用引经药。
2021年12期 v.41 1562-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唐程;王涵;赵锡艳;
呕吐作为临床常见症状,可伴见于多种内科疾病,虚实寒热皆可见。仝小林院士认为呕吐发生的核心病机在于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在治疗中强调牢握病态,紧抓证靶,态靶同调。在治疗上以调理中焦大气运转,恢复气机升降为基本原则,在经典名方"连苏饮"的基础上联合生姜组成辛开苦降基础方,苏叶、生姜辛开,黄连苦降,以通肺胃、降胃火,调气机。方中苏叶的临床常用剂量为 9 ~ 15 g,黄连为 6 ~12 g,生姜为 15 ~ 30 g。
2021年12期 v.41 1565-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鲍婷婷;王涵;顾成娟;于同月;蒋子云;
息肉的发病总由脾虚为先,湿浊、痰结、血瘀在后;以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故治疗应当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如此标本同治才能恰对息肉之病机。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合成三味小方。方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调整机体脾虚之态,且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皂角刺搜风通络,化痰散结,其锋锐引诸药直达病所,威灵仙涤痰逐瘀,通行十二经络,可以消痰瘀凝滞之癖积,皂角刺和威灵仙同为治疗息肉的靶药。该三味小方态靶同调,标本兼治,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健脾祛湿、涤痰逐瘀、软坚散结的目的。方中威灵仙常用剂量为15~30 g,皂角刺常用剂量为15~30 g,生薏苡仁常用剂量为15~60 g,临证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2021年12期 v.41 1568-1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马晶;王健;兰天野;徐鹏;吕志国;张影;张冬梅;
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和脑髓的生理病理特征,探析任继学教授从伏邪脑髓论治出血性中风的学术经验。邪气隐匿于脑髓,久病化热、成痰、结瘀,遇其他诱因而导致出血性中风的发生或反复发作,因此,伏邪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疗上不仅要重视予伏邪以出路,更要兼顾脑髓的生理病理特点。急性期着重以"破血化瘀,泻热醒神,豁痰开窍"为法,方以三化汤加减化裁;恢复期以"补肾生脑,益气化瘀"为法,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2021年12期 v.41 1571-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0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杨文波;徐炎;吴佳琦;孙丽平;
风邪是小儿肺系疾病的主要病因,本文总结了王烈教授从"外风"论治小儿肺系疾病所提出的解表散风、化痰除风、活血祛风、解毒消风四法,及应用以上四法治疗小儿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喘嗽等疾病的临床经验。
2021年12期 v.41 1575-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范建民;姚福胜;田晶;张稳;
本文论述王行宽教授从"痰、瘀、郁"病机立论,运用"杂病治肝,肝心同治"思想论治心胀经验。王行宽认为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心阳、气营亏虚,标实为痰湿、瘀血、气郁夹杂,且标实决定了本病的变证。本病位在心,涉及肝、脾等脏,而"肝"与本病发展密切相关。依据"痰、瘀、郁"病机不同,将心胀分为初、中、后三期,以"益气养营,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为总的治则,临床疗效显著。
2021年12期 v.41 1579-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沈东;熊壮;刘铁军;
刘铁军教授认为,基于"脏毒腑秽学说",肝癌应以脏毒立论。肝失条达,久病入络,毒伏脏腑是肝癌脏毒产生、发展的基础。脏毒流窜是肝癌并发症发生和肝癌转移的根本原因。临床将肝癌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血瘀、气虚血瘀、肝胆湿热、脏毒伤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阴阳俱虚等证型,以肃清毒源为治疗根本原则,施以疏泄、化瘀、通腑、扶正四法,分别予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中益气汤合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合(或)茵陈蒿汤、大黄蛰虫丸、化癥散积方/一贯煎、真武汤/实脾饮、八珍汤加味治疗,大黄运用贯彻在治疗始末,体现扶正祛邪的特点。
2021年12期 v.41 1583-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袁慧贤;江钢辉;
杨文辉教授创立了头颅CT定位围针法,运用其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两大方面对杨文辉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经验进行了总结。
2021年12期 v.41 1587-1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耿朋博;魏志军;李伟林;吴喜华;
成人顽固性便秘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难治病,魏志军教授从《黄帝内经》中"督脉生病治督脉"的原则出发,依据正常排便的神经生理,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索该病的发生机制,认为成人顽固性便秘与腰骶神经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系,运用奇经八脉辨证法,从督脉辨证,创制了专方升督平木汤,通过临床观察,在该病的治疗中有独特疗效。
2021年12期 v.41 1590-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白晓辉;陈剑坤;李际强;
膀胱咳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咳则遗尿",其病位除肺与膀胱外,与脾、肾、三焦也有密切关系。治疗膀胱咳应首辨虚实,实者为邪气阻滞,三焦气机不利;虚者为肺脾肾虚,膀胱失约。根据病机将膀胱咳分为三型:三焦不利,气机逆乱,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肺寒水饮,膀胱不利,甘草干姜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主之;肺脾肾虚,气化失常,黄芪建中汤、金匮肾气丸主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辨证治疗,疗效较好。
2021年12期 v.41 1594-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文昕;胡文虎;刘秀丽;刘博;田洋;胡妍;
肱骨髁间闭合性骨折要求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连贯,合而为一。施术时守诀取巧,手随心动,要求动作"一气呵成"。正骨手法做到拿捏精巧稳准,不可粗暴,当患者"知痛"瞬间,遂复位已成,痛即散解;理筋手法起到疏经络、散瘀结、舒筋合骨之用。胡氏夹板特点吻合肢体,可随体塑型,缚定作用稳定可靠,更利于功能锻炼。
2021年12期 v.41 1597-1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晓霞;龙云;王月爱;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对冠心病痰浊内阻证患者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血管内超声(IVUS)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62例冠心病痰浊内阻证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进行治疗,对比分析2组2D-STE指标、IVUS指标、血液流变学、血脂及中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倦怠乏力、气短痰涎、头重腹胀、纳呆便溏、胸闷痛评分降低(P<0.05),血管体积、管腔体积、斑块体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P<0.05),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痰浊内阻证患者在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2D-STE指标、IVUS指标的检测可为临床评估预后提供新标准。
2021年12期 v.41 1600-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云丽;韩永斌;田玉静;顾洁;李俊巧;刘艳林;杨忻;
目的探讨回阳复脉汤对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血压调控及心功能改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60例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回阳复脉汤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LVESV、LVEDD、LVEF)、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改善状况,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SV、LVE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BP、DBP、LV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7%(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回阳复脉汤能够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合并低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升高血压,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较好。
2021年12期 v.41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萌;赵冬雪;刘俊楠;王冬梅;赵东凯;
目的观察温肺消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两虚,饮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两虚,饮瘀互结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温肺消胀方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思力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AT评分、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FEV_1% pred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CAT评分降低、6 min步行距离增加、呼吸困难指数下降、肺功能FEV_1%pred增加(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肺消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两虚,饮瘀互结证)患者可温补肺肾,逐饮化瘀,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体适能。
2021年12期 v.41 1609-1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鸿;计忠宇;陈维;赵辉;卢丽艳;张丽;季辉;代良田;
目的观察平喘固本膏联合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血EOS、IgE、VEGF、INF-γ以及 IL-4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喘固本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ACT和AQLQ评分及血EOS、IgE、VEGF、INF-γ及 IL-4的水平变化,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CT和AQL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EOS和IgE的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EGF、INF-γ以及 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结论平喘固本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可通过降低和调节患者气道炎症指标与血清炎症指标(包括血EOS、IgE、VEGF、INF-γ及 IL-4的水平),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2021年12期 v.41 1612-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琪;张会芳;李兆洋;曹玉萍;张国彦;郑洋;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1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评分(BISAP)、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的改善状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及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6%,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和BISAP评分下降(P<0.05),血清SOD水平上升(P<0.05),血清MDA、内毒素、D-乳酸水平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对疾病的预后转归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021年12期 v.41 1616-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敏;徐和祥;张薇;姚国晋;张利;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内服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脉冲磁治疗仪治疗,观察组采用脉冲磁治疗仪联合中药内服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纵经、横径、纵经/横径值、临床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纵经、横径及纵经/横径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复发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脉冲磁治疗仪结合中药内服能够有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气滞血瘀型),在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结肿大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比单纯脉冲磁治疗仪更具优势。
2021年12期 v.41 1620-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佳霖;王革生;周玉嘉;王文鑫;杜勇;蔡旭;刘金民;
目的基于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探讨消瘀康胶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硬膜下血肿患者1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8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瘀康胶囊治疗(当归、苏木、木香、赤芍等)。观察患者出入院时MGS-GC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记录服药前后CT结果显示的血肿量变化及拔除引流管时间;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至出院时,观察组GC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MGS-GC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拔除引流管时间(3.49±1.30)d,优于对照组(4.38±1.51)d(P<0.05);血肿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良好率为44.64%,显著率为30.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2.50%和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优于对照组58.03%(P<0.05)。结论基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消瘀康胶囊,可以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血肿吸收,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改善生活能力。
2021年12期 v.41 1624-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楠;周静冬;虞坚尔;廖芳菊;吕琦;朱迪;冯晓纯;
目的评价和解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优效试验设计。治疗组选用和解2方颗粒剂(柴胡16 g,黄芩6 g,太子参6 g,菟丝子9 g,姜半夏6 g,生黄芪9 g,防风6 g,白术9 g,炙甘草6 g),对照组选用泛福舒。结果治疗组228例,临床痊愈率为86.8%;对照组229例,临床痊愈率为62.9%。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用药1年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发作次数,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热时间的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和解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缓解期疗效优于泛福舒,尤其在缩短发热时间、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更具优势。
2021年12期 v.41 1627-1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范明明;韩海瑞;林伟;张嘉裕;王顺;
目的观察柴术理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肠运动及下丘脑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NF)-κB p65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复合因素(慢性疲劳加悬尾加饮食失节)方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柴术理胃饮低、中、高剂量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计算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P38MAPK、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结果柴术理胃饮各剂量组皆可升高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P38MAPK、NF-κB p6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不同剂量的柴术理胃饮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P38MAPK、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P<0.01)。结论柴术理胃饮通过改善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排空功能、小肠推进功能和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中p-P38MAPK、NF-κB p65蛋白和基因表达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021年12期 v.41 1631-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韦佳佳;廖建青;张英杰;王琦;
目的体外培养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小鼠凋亡软骨细胞模型,对凋亡软骨细胞模型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传代培养第一代凋亡软骨细胞模型。培养成功后,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骨痹合剂以及氨糖美辛、生理盐水干预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确定凋亡软骨细胞变化最明显的时间点以及促进凋亡软骨细胞增殖的最佳给药浓度,观察活血通络药物对凋亡软骨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PF级小鼠80只,20只用于软骨细胞取材,60只用于含药血清制备。首先取正常小鼠、KOA造模小鼠各10只,处死后取软骨细胞,对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培养成功后对小鼠正常软骨细胞和小鼠KOA退变软骨细胞进行形态特征染色观察以及细胞比较鉴定。取SPF小鼠60只,随机分为骨痹合剂组、氨糖美辛组、生理盐水组,每组20只,分别以3种药物灌胃3 d后取含药血清保存备用。以第一代软骨细胞,加入5%、10%、20%不同浓度骨痹合剂、氨糖美辛、生理盐水含药血清进行细胞干预,2、4、6、8 d后,同时观察3组血清不同药含药浓度分别对凋亡软骨细胞模型增殖的影响。结果由甲苯胺蓝染色后发现,正常软骨细胞以及KOA软骨细胞均成功培养及传代。检测后发现,KOA模型分离出的软骨细胞凋亡程度较高。经含药血清干预后发现,骨痹合剂和氨糖美辛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对细胞起保护作用。经MTT检测后发现骨痹合剂组中,10%含药血清相对于5%和20%含药血清浓度更加促进细胞增殖,说明10%含药血清浓度相对为最佳浓度,2 d的时间点各组增殖变化最为明显。结论 10%的含骨痹合剂血清相较其余组别可更好地抑制小鼠KOA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2021年12期 v.41 1636-1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芬;吴丽丽;焦婷婷;何华亮;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对自发型2型糖尿病KKAy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发型2型糖尿病SPF级KKAy小鼠65只及C57BL小鼠13只,高脂饲料喂养,血糖>13.9 mmol/L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阳性组(3.9 mg/kg)、葛根芩连汤高、低剂量组(18.2、4.55 g/kg)及模型组(生理盐水20 mL/kg)。连续8周后留取粪便,采用16S rRNA检测菌群结构。结果因高脂饲料喂养,各给药组体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葛根芩连汤组有相对控制体质量上升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血糖的作用(P<0.05、P<0.01)。同时,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及阳性组能够明显提高KKAy小鼠肠道菌群的群落丰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P<0.01),包括OTU、ACE、chaol及shannon、simpson。在菌群结构方面,从纲、属、科水平发现葛根芩连汤能够提高Bacteroidia的丰度,降低Bacilli、Clostridia和Saccharimonadia丰度、占比。降低Lactobacillus丰度,提高Akkermansia和f_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 ed丰度。提示葛根芩连汤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于乳酸杆菌的调节作用,同时能够调节脂代谢达到缓解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论葛根芩连汤能够改善糖尿病动物模型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多样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慢性炎症水平,改善机体糖脂代谢,而达到改善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2021年12期 v.41 1641-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吴晓玲;李力强;吴伟斌;胡钰颖;杨坚;祝晓忠;张贵锋;
目的探讨鳖甲消癥丸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肝功能及血管内皮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四氯化碳复合诱导法建立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采用直接穿刺门静脉法测定大鼠门静脉压力,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利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AST、ALT、TP、ALB、TBil、NO、ET-1、VEGF水平及肝组织VEGFR2表达水平。结果普萘洛尔与鳖甲消癥丸均有效逆转模型大鼠体质量的减轻,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门静脉压力,改善模型大鼠肝功能,下调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NO、ET-1、VEGF及肝组织VEGFR2的表达量,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鳖甲消癥丸能显著改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肝组织纤维化、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NO、ET-1、VEGF含量及肝组织VEGFR2表达水平相关,治疗效果与普萘洛尔相当。
2021年12期 v.41 1647-1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楚欣;于征淼;林培政;吴智兵;
目的评价半夏生物总碱(PTA)对癫痫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92只SPF级雄性SD大鼠在首次行为学测试(强迫路线转换测试、旷场活动及自发路线转换测试)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模型组经癫痫造模后再分为癫痫对照组、托吡酯组(0.06 g/kg)、PTA低剂量组(0.4 g/kg)和PTA高剂量组(0.8 g/kg),与正常对照组同时灌胃14 d后复查行为学测试。检测海马结构的组织形态改变、苔藓纤维发芽(MFS)现象及BDNF和Trk-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痫对照组的强迫路线转换行为比和自发路线转换行为比下降(各P<0.05),旷场活动进入格数升高(P<0.001);海马CA3区(P< 0.01)、CA1区(P<0.01)及齿状回门区(P<0.05)的神经元数量下降,见苔藓纤维发芽现象(P<0.01);mBDNF和Trk-B表达下降而proBDNF表达上升(各P>0.05)。与癫痫对照组比较,半夏生物总碱提高自发路线转换行为比(0.4 g/kg,P>0.05),提高CA3区(0.8 g/kg,P<0.01)及齿状回门区(0.8 g/kg,P<0.05)的神经元数量,降低苔藓纤维发芽程度(各P<0.05)及mBDNF(各P<0.01)的表达量。结论半夏生物总碱对癫痫大鼠存在神经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海马结构神经元的减损、苔藓纤维发芽的程度及m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改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
2021年12期 v.41 1652-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郝民琦;卫若楠;朱向东;于同月;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虎杖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4.5~40 g,常用剂量为10~15 g,散剂常用量为0.15~2.48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清热解毒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乙型肝炎、肝炎黄疸)、内分泌疾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高胰岛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痛风)、呼吸系统疾病(如新冠肺炎)、皮肤病(如银屑病),汤剂为10~30 g,散剂为0.814~2.484 g;活血化瘀治疗内分泌病(如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并眼底黄斑区缺血)、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癌、肺纤维化)、肛肠疾病(如嵌顿痔),汤剂为10~40 g,散剂为0.15~1.45 g;清热利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代谢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特发性肾病,汤剂为10~40 g;苦寒泄热治疗肥胖、便秘、冠心病、胃痛、围绝经期综合征,汤剂为4.5~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清热解毒常配伍土茯苓、茵陈等;活血化瘀常配伍鬼箭羽、姜黄、枳壳等;清热利湿常配伍葛根、黄芩等;苦寒泄热常配伍泽泻、瓜蒌等。
2021年12期 v.41 1657-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金德;于同月;安学冬;邵蒙苏;
通过搜集古代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文献,总结出三棱具有以下特点:三棱的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3~60 g,常用量为4.5~9 g,丸散剂常用量为0.75~11.25 g。临床根据不同的疾病,证型,症状可选择不同的剂量,如行气化瘀,治疗肺胀、咳血等肺系疾病以及瘀血阻滞,心脉痹阻所致的心悸,应用剂量为18~30 g(汤剂);消癥止痛,治疗以妇科为主的疾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常用量6~30 g(汤剂),4.68~11.25 g(丸剂);化瘀消积,治疗新生儿黄疽兼肝脾肿大、小儿疮积、食滞、血小板减少等,常用量10~15 g(汤剂),0.75 g (散剂);行气化瘀,治疗男子不育症、阳痿、黄褐斑等,常用量6~30 g(汤剂);破血行气,治疗脏器纤维化、肝硬化、反复发作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症等疾病,常用量3~60 g(汤剂)。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化瘀,用三棱配伍金荞麦、枳实、厚朴、薤白等;消癥止痛,配伍莪术、紫石英、淫羊藿、花椒、川芎、丹参;化瘀消积,配伍莪术、旱莲草、青皮;行气化滞,配伍萆薢、黄芩、熟地黄、莪术等;破血行气,配伍郁金、三七、赤芍、莪术、猫爪草等。
2021年12期 v.41 1661-1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欢;卫若楠;朱向东;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灶心土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为4.14~800 g,常用剂量为10~30 g,煎汤代水剂量为60~120 g,丸、散剂常用量为1.44~2.5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行气通便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便秘),为10 g;调理中气、降逆止咳、升降气机治疗消化科疾病(胆汁反流性胃炎)、呼吸科疾病(咳嗽)等,为10~30 g(汤剂)、2.5 g(丸剂);温中燥湿止泻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泄泻)、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为10~300 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胃止呕治疗消化科疾病(小儿呕吐、妊娠呃逆等),为10~300 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中摄血治疗消化科疾病(便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等),为10~300 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温经止血治疗妇科疾病(经间期出血、崩漏等),为4.14~500 g(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1.44 g(散剂);平肝降火,降气止血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肺癌并发咳血),为80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行气通便常配伍甘草;调理中气、降逆止咳、升降气机常配伍木香、大黄等;温中燥湿止泻常配伍肉豆蔻、诃子、肉桂等;温胃止呕常配伍柴胡、藿香等;温中摄血常配伍肉桂、白术、大黄等;温经止血常单用或配伍赤石脂、肉桂、干地黄等;平肝降火,降气止血常单用。
2021年12期 v.41 1665-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光月;姜璐璐;霍若琳;黄金凤;谷乐;李勇;王烨;
目的建立连花清瘟胶囊的质量评价方法,优化其定性鉴别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连花清瘟胶囊中广藿香、板蓝根、红景天、绵马贯众、炒苦杏仁五味药进行定性鉴别研究。结果经本实验优化后的薄层色谱法简便、准确、可靠,且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所优化的方法重现性好,可全面有效的控制连花清瘟胶囊的质量,为该药品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21年12期 v.41 1669-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辛宇;邱智东;陈天丽;王伟楠;曲墨;
目的优化冬虫夏草菌发酵人参药材的工艺。方法采用双向固体发酵技术,以冬虫夏草菌丝形成明显的菌蕾结构即为发酵终点,记录的发酵周期为响应值,药材粉碎粒度、基质含水量、CaCl_2浓度为自变量,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进行设计实验,筛选出冬虫夏草菌发酵人参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优的发酵工艺为药材粉碎粒度80目,基质含水量为28%,CaCl_2的加入量为206 μmol/g,冬虫夏草菌丝体湿重与人参固体培养基干重的比例(m:m)=200%;按照以上条件接种后放入微生物培养箱中28 ℃避光培养,发酵周期为27 d即可得到成熟的发酵人参产物。结论优化后的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为后续发酵人参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2021年12期 v.41 1673-1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