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院士三味方萃

  • 从仝小林三味小方谈现代临床遣方用药思路

    王涵;顾成娟;赵林华;仝小林;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在准确诊断、合理辨证的基础上,处方用药便成为治疗的关键环节。仝小林院士提倡选方用药宜精宜纯,并且需要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手段,关注临床客观指标,以选取有效靶方靶药。本栏特以仝小林院士该临证理念为基础,选取其临床常用三味小方,围绕其配伍特点,针对疾病或证候进行阐释,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及态靶因果辨证组方思路,以"病靶""症靶""标靶"三个治疗层面为导向,全面分析小方的组成、功效、配伍、剂量、安全性及作用之"靶"。通过这些简单易记,疗效显著,便于传承的精简小方,总结仝小林院士临证精华,守正创新,为现代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全新的思路。

    2020年01期 v.4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黄芪、水蛭粉、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王新苗;杨浩宇;顾成娟;刘文科;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的核心病机为虚、瘀、浊,益气活血降浊是其主要治则。临床上,常用黄芪、水蛭粉、大黄合成的三味小方进行治疗。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涩精微,水蛭破血通络,大黄祛瘀泄浊,三药合用,益气活血降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气虚血瘀之病机。其中黄芪常用剂量为30~90 g,水蛭粉常用剂量3~6 g,大黄常用剂量为3~15 g。

    2020年01期 v.40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1 ]
  • 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调整肠道菌群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罗金丽;顾成娟;赵林华;

    肠道微生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肠道及肠外疾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可直接改变肠道微生态,导致肠道菌群中度失调,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口服益生菌、通便药,甚至行粪菌移植术。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相互调节作用,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体治疗,在临床中取得不错的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均属于动物粪便药,三药合用能清热化湿,消积导滞,以复中焦升降气机之功,且三药均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可作为天然的肠道菌群调节剂,靶向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有望成为未来治疗糖尿病的重要靶点。

    2020年01期 v.4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黄连、清半夏、瓜蒌子治疗痰热互结型代谢综合征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李贺赟;刘文科;

    黄连、清半夏、瓜蒌子三味小方组合取小陷胸汤之意,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仝小林教授常用之治疗代谢综合征中医辨证为痰热互结者。仝小林教授认为,黄连可清热降糖,常用剂量9~30 g,热较重或血糖明显偏高者可酌情用至60 g;清半夏辛温,可化痰涤饮、消痞散结,临床常用剂量9~30 g;瓜蒌子甘寒,润肺消痰、清火止渴,既可助黄连泄热,又能与清半夏共奏涤痰之功,临床常用剂量15~30 g。全方合用可很好的改善患者代谢状态。

    2020年01期 v.40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蝉蜕、藏青果、胖大海治疗风热咽炎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顾成娟;刘文科;王涵;

    风热咽炎为门诊常见疾病,中医药在急慢性咽炎的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呼吸道黏膜喜润,易感受各种热邪而发病,常表现为咽炎,常见的热邪包括外感风热之邪或是吸烟、吹热风空调等,均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仝小林教授认为,临床中风热咽炎患者,治疗需要疏风清热,透邪出表,可选用蝉蜕、藏青果、胖大海配伍治疗外感风热、长期抽烟、吹热风空调引起的急慢性咽炎。方中蝉蜕味甘质轻药性升浮,其功能疏散宣透,能引邪上行发表而散郁火;青果擅消咽喉肿痛,胖大海清肺热散上焦郁结。仝小林教授常用剂量为蝉蜕9 g,藏青果15 g,胖大海30 g。

    2020年01期 v.40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茵陈、赤芍、金钱草治疗胆汁淤积及转氨酶升高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杨浩宇;王新苗;顾成娟;赵林华;

    高胆红素血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可由各种原因导致胆汁淤积、从而直接引起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伴有肝功能损伤、引起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仝小林教授认为此病可参照中医的黄疸病论治,其主要为湿邪致病,湿可挟热、挟寒、挟瘀等。治疗时以茵陈利胆退黄,临床常用剂量为15~120 g;赤芍凉血散瘀,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金钱草利湿退黄、排石通淋,临床常用剂量为15~90 g。三味药组成湿热态下的态靶同调小方,有良好的保肝利胆,降胆红素、降酶的功效。

    2020年01期 v.40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髓虚毒损的脑病病机关键在认知功能损害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胡云峰;熊华忠;陈琳;曾雪元;师雨晴;谢红艳;陈青;赵建军;任吉祥;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在脑病领域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脑髓理论,提出了"髓虚毒损"的脑病病机关键。研究团队在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中,以"髓虚毒损"的脑病病机关键为指导,创新的指出:"益肾"为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核心,"健脾"为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重要环节,"化浊"贯穿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始终。团队结合临床研究,运用这一创新理论,在临床上总结出适用于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0年01期 v.4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五运六气论小儿肺炎喘嗽病因病机及治则

    姚博;孙丽平;

    在中医辨治过程中,五运六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四时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可以防治疾病。肺炎喘嗽作为儿科常见病,常因外邪侵袭所致,岁运的太过不及,六气的主客之分均可影响气机的开阖制化,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肺炎喘嗽一病,多为外邪侵袭,痰热内阻,肺气郁闭所致,故治疗须以清热为本,兼以宣降气机、化顽痰,使热不与痰结,以清热化痰,调畅气机为基本治则。

    2020年01期 v.40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理论研讨

  • 肺痿、肺痹与肺间质纤维化证候认识

    魏媛;郭思佳;宋雅琳;封继宏;孙增涛;

    弥漫性肺间质疾病是一类以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疾病总称,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慢性进展、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亦可造成肺损伤而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表现,症状均以咳、痰、喘等为主。现代中医学者认为肺间质纤维化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肺痹、肺痿、喘证等范畴。古代文献中对肺痿的认识基于《金匮要略》,其证候特点以肺胃气阴两虚为主,亦可见肺气虚冷;肺痹则是尊崇《内经》中"五脏痹"的理论,主要证候特点为肺气闭阻;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现代研究则表明其证候特点多以气虚为本、瘀血为标。因此,二者分别代表了肺纤维化的不同阶段和(或)不同证候特点,即肺纤维化患者表现出气阴两虚、虚热灼肺或肺气虚冷的证候特点可参照肺痿论治,若表现为肺气闭阻之实证特点则当以肺痹论治。

    2020年01期 v.4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谈张仲景三焦整体论

    刘派;刘宏岩;

    从"三焦者,谓上中下也"论述张仲景对三焦整体的认识。"三焦"概念是人体气化功能的高度概括。张仲景以三焦为工具阐述人体的气化功能,提出"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生理观,三焦生理特性为"气之终始""三焦分部"。疾病的病因、发病、发生发展均由"三焦竭部"(即气化失常致三焦阻竭,相互不通)产生。疾病的病因为外邪干忤经络;根本病机是三焦不归其位,上中下相逆。诊治疾病应"审查表里,三焦别焉",即根据疾病的病位、病形、病势进行诊治。张仲景对三焦整体认识是在《黄帝内经》《难经》等为代表的秦汉医家对三焦认识基础上的综合和超越,丰富了"三焦"的概念,为后世医家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2020年01期 v.4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立足陈无择辨运论治思想探讨不孕症的中医治疗

    樊毓运;金鑫;王善超;刘江涛;

    陈无择的辨运论治思想根源于《内经》的运气7篇,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天地运气格局,考察患者时气体质,辨别脏腑气血虚实,参考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根据药物性味浮沉而审察病机,遣方用药。立足陈无择的辨运论治思想,以苁蓉牛膝汤为切入点,针对不孕症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临床案例,重新审视不孕症的中医病机,可扩大陈无择运气方的应用范围,拓展治疗不孕症的临证思路。苁蓉牛膝汤依六丁年岁木不及的运气格局所设,针对病机是水火失调,阴阳两虚,肝肾不足。基于辨运论治的临床思想,抓住虚、瘀之病机要素,参考岁木不及的运气格局特点,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型不孕症的治疗。

    2020年01期 v.40 38-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五诊十纲在辨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

    李秀秀;李世梅;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2020年01期 v.40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肾性水肿

    付琳;向光维;李小会;

    肾性水肿临床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仲景继承《内经》理论,著《伤寒杂病论》并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现代肾性水肿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体系囊括了经络脏腑、气血津液、体质禀赋等理论基础。根据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各经辨证要点,将《伤寒论》六经辨证引入肾性水肿的临床诊疗。拓展六经辨证理论在肾性水肿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

    2020年01期 v.40 48-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1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戴丽三运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经验

    李翔宇;周青;夏丽;孙艳红;任廷浩;韦姗姗;

    原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戴丽三先生,尊崇仲景,以善用、活用经方闻名。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出自《伤寒论》,现代医家运用较少。《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中记载了其运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疑难杂症和临危重症的病案。其临证谨守阳气虚衰、阴阳失和的病机,运用二方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温阳利水、促消水肿,阴病转阳、驱邪外出,病后调理、恢复体功,扩展了两方的运用范围。

    2020年01期 v.4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小儿推拿广意》探析熊应雄“从脾胃论治”儿科病

    任诗音;孔士琛;张仕年;

    《小儿推拿广意》成书于清代,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儿推拿专著之一。熊应雄在审病辨证、推拿治疗、选方用药、药物炮制、方药用法等方面尤重视后天调护,并以"脾胃"为中心,辨治小儿脾系疾病时以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为重,辨治小儿肺系疾病时重用培土生金法,辨治小儿肝系及心系疾病时巧用抑木扶土法,辨治小儿肾系疾病时把握"先天和后天并重"的原则。用药方面善用甘味及归脾胃经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剂量以保护脾胃功能,并采用姜制法、麸炒法、蜜制法等药物炮制方法及温服法如米汤化下、姜枣汤下等服药方法,进一步增强运脾和胃、温阳散寒之功效。

    2020年01期 v.4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孙丽平辨啰音治疗小儿肺系疾病

    孔一卜;孙丽平;

    孙丽平认为小儿"肺脾肾常不足",且"脏腑薄,肌肤嫩,易感外邪",导致小儿"内有痰、外感邪"的病理状态是小儿肺系疾病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从啰音入手,重在"疗痰",并结合病情辨证加减。对于啰音难消、顽痰难除的患儿根据其体质佐以活血、温阳、固肾等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2020年01期 v.4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消糜颗粒治疗Hp阴性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

    闵沙;王再见;李会霞;

    目的探讨消糜颗粒治疗Hp阴性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2例患者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联合组和西药组,各84例。中药组予以消糜颗粒治疗,西药组予以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与瑞巴派特治疗,联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消糜颗粒。治疗4周后,观察3组临床疗效、证候积分、镜检疗效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镜检疗效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 <0.05),且中药组、联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 <0.05),中药组与联合组疗效相当(P> 0.05);3组治疗后,证候积分、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下降(P <0.05),且中药组、联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 <0.05),中药组与联合组评分相当(P> 0.05)。结论消糜颗粒对于Hp阴性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能有效地降低炎症反应及保护胃黏膜组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01期 v.4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形寒寒饮伤肺”理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内外合治诊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

    蔡鸿彦;王春兰;武晓璐;李睿;

    目的基于"形寒寒饮伤肺"理论,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核心病机"寒饮伏肺",中医辨证治疗应"不远温",制定了内外合治的特色诊疗方案并验证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选用内外合治诊疗方案,对照组选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结果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3.42%,对照组有效率为87.8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在改善肺功能(FEV_1、FEV_1占预计值%、FEV_1/FVC)、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内外合治诊疗方案,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候及肺功能等均有一定疗效。

    2020年01期 v.40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休克

    牛杏果;张思森;焦宪法;郭宇红;王小雯;李锦绣;王红宇;

    目的探究参附注射液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予CRR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乳酸(La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氧合指数(Pa O_2/Fi O_2)、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汗出、肢厥及紫钳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65.38%(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PCT、IL-10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Pa O_2/Fi O_2较对照组高,Lac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BUN、Scr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CD8~+、CD4~+/CD8~+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联合采用CRRT、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有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改善T细胞亚群,促进症状及肾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2020年01期 v.40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归仁润肠颗粒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肠道动力的影响

    李国峰;李庆杰;金世峰;孙一涵;

    目的研究归仁润肠颗粒对慢传输便秘小鼠肠道动力影响。方法将40只KM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归仁润肠颗粒组、莫沙必利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归仁润肠颗粒组、莫沙必利组小鼠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2.5 mg·kg~(-1)·d~(-1),正常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注射45 d,建立慢传输便秘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归仁润肠颗粒组、莫沙必利组给予对应药物灌胃,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按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灌胃14 d。灌胃14 d后,收集24 h粪便干重及测定肠道推进率,分析数据。结果给药后,归仁润肠颗粒组小鼠24 h平均粪便干重(2.15±0.21)g、莫沙必利组(2.11±0.19)g均大于模型组(1.82±0.22)g,归仁润肠颗粒组肠道推进率(81.80±6.65)%、莫沙必利组(78.71±6.93)%高于模型组(72.59±4.65)%,归仁润肠颗组与莫沙必利组肠道推进率相似(P> 0.05)。结论归仁润肠颗能提高小鼠肠道推进功能。

    2020年01期 v.4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加减膈下逐瘀汤对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ICAM-1、NF-κB表达影响

    郑跃;刘丽;刘建秋;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探究膈下逐瘀汤对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52只雌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K)、模型组(M)、对照组(D)、膈下逐瘀汤组(G),每组13只,并将M、D、G组造成气滞血瘀型慢性输卵管炎模型。于第6周G组予膈下逐瘀汤灌胃,D组予康妇炎胶囊悬液灌胃,M组用等体积纯净水代替,疗程28 d。随后即取双侧输卵管,以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形态,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病理学HE染色显示,M组输卵管炎症表现最重,G组炎症表现最轻,并可有效下调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且均优于D组。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调节模型大鼠输卵管中炎性因子ICAM-1、NF-κ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对慢性输卵管炎(气滞血瘀型)治疗效果显著。

    2020年01期 v.4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补肾活血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

    刘盼兴;王旭;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内GFAP、Iba1表达的影响,分析该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7月龄的SAMP8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同月龄的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中药组给予6 g/kg补肾活血方灌胃,西药组给予3 mg/kg的盐酸多奈哌齐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4周后采用水迷宫、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行为学、海马内GFAP、Iba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老化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组织GFAP、Iba1的表达增多(P <0.05);与模型组相比,给予补肾活血方和盐酸多奈哌齐西药干预后,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所改善,海马组织内GFAP、Iba1的表达减少(P <0.05);中药组和西药对照组SAMP8小鼠相比,学习记忆、海马组织GFAP、Iba1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活血方通过减少SAMP8快速老化小鼠海马组织GFAP、Iba1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种胶质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从而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对阿尔兹海默病起治疗作用。

    2020年01期 v.4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LXRα、CYP7A1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俐钧;孙建光;

    目的研究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LXRα、CYP7A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茵杞调脂饮低、中、高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12周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药物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8周后检测血清TC、TG、HDL-C、LDL-C、FFA,肝组织TC、TG水平及LXRα、CYP7A1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C、TG、LDL-C、FFA、LXRαmRNA水平明显升高,HDL-C、CYP7A1 mRNA水平明显下降(P <0.01),肝组织出现显著的细胞脂肪变性及脂滴沉着;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TC、TG、LDL-C、FFA、LXRαmRNA水平明显降低,HDL-C、CYP7A1 mRNA水平明显提升,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滴沉着明显改善,且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茵杞调脂饮可调控脂肪合成,促进胆固醇排泄,下调炎性指标,改善血脂、氧化应激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LXRα、CYP7A1的表达有关。

    2020年01期 v.4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膝康止痛方对大鼠膝骨关节炎镇痛作用研究

    姚旭;王清华;王野;

    目的观察膝康止痛方对膝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扭体法观察膝康止痛方的镇痛作用;前交叉韧带离断法复制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观察膝康止痛方对大鼠膝关节炎的治疗作用,采用HE,Masson,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膝关节进行病理学观察,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检测。结果膝康止痛方明显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减轻大鼠膝关节炎的病变程度,降低病理评分,减少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论膝康止痛方具有明显的镇痛疗效,治疗大鼠膝关节炎,该作用与降低IL-1β和TNF-α有关。

    2020年01期 v.40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芒果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何乐毅凡;徐暾海;王扬;李龙宇;伍一炜;刘铜华;

    目的探讨芒果苷在体外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素传导关键信号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Thr308)]、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Ser9)]、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α)、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epG2细胞,用CCK-8法检测芒果苷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浓度为1×10-6 mol/L的胰岛素刺激细胞36 h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芒果苷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芒果苷浓度在> 125μg/mL浓度后对HepG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故采用浓度为60、30、15μg/mL的芒果苷进行葡萄糖消耗实验,发现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AKT(Thr308)、p-GSK-3β(Ser9)、AMPKα、GLUT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且高剂量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低剂量组除GLUT2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其他蛋白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芒果苷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AKT (Thr308)、p-GSK-3β(Ser9)、AMPKα及GLUT2等蛋白的表达来改善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

    2020年01期 v.40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阿胶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白雅黎;韦宇;朱向东;樊俐慧;兰雨泽;宋宁;

    通过搜集古医书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阿胶具有以下量效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3~62.5 g。2)应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阿胶最佳剂量,如阿胶发挥滋阴补血功效时,常治疗心系疾病(心悸、冠心病、室性早搏、失眠、眩晕等),肝系疾病(病毒性肝炎、抽搐痉挛、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等),为6~62.5 g;清热止血时,常治疗妇科疾病(阴道出血、痛经、崩漏、不孕、月经先期、复发性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宫颈癌等),为6~30 g。

    2020年01期 v.40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石斛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钟兴腾;邸莎;王新苗;柳荣;高艳奎;王欢;安耀荣;朱向东;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临床经验的总结,结果显示石斛的量效特点为:1)临床用量多为6~20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不同选择石斛最佳剂量及配伍,如发挥其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治疗心系病、脾胃病、热病等时候,一般为10~37 g,常配伍沙参、麦冬、大生地黄等;发挥蠲痹通络、清热滋阴功效,用于治疗痹病(类风湿关节炎、鹤膝风、强直性脊柱炎等)时,一般为10~200 g,常配伍黄芪、牛膝、芍药、防风等。

    2020年01期 v.4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祛风止痛贴膏薄层鉴别方法的建立

    李向欣;王法宇;高梓漠;何蕊;王琦;都帅;李庆杰;

    目的研究祛风止痛贴膏的质量标准,建立祛风止痛贴膏中当归、赤芍、马钱子和麻黄4种组方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CL),基于样品与标准品对照,研究了祛风止痛贴膏中成分的提取方法、展开剂、显色剂、观察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对祛风止痛贴膏中当归、赤芍、马钱子和麻黄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4种组方药材的薄层色谱图中,对照品、对照药材和供试品在相同位置处有相同颜色斑点,分离较好,阴性无干扰,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结论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简单易行、重现性好、专属性强,结果可靠,可作为祛风止痛贴膏中当归、赤芍、马钱子和麻黄的定性鉴别方法,能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020年01期 v.4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痹痛凝胶贴膏提取工艺和基质配方研究

    李智勇;王洛临;张建军;陈玉兴;卢泳;

    目的在药效实验筛选痹痛凝胶贴膏提取工艺路线的基础上,对其提取工艺、基质配方进行研究。方法通过镇痛实验(小鼠扭体法)模型筛选提取工艺路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筛选浓缩工艺,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筛选优化制剂成型工艺。结果生姜榨汁,其余饮片提取3次,每次加水10倍量,煎煮1 h。痹痛凝胶贴膏所用辅料的最佳比例,浸膏粉:甘羟铝:卡波姆:高岭土:甘油:蒸馏水:蓖麻油=7.0:1.5:9.0:3.2:54:180:11.5。结论经药效筛选,正交试验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各工艺参数稳定、合理,为其生产应用提供了依据。

    2020年01期 v.4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刘爱东教授治疗胸痹用药规律分析

    李晓辉;刘迎辉;辛宇咛;徐佳男;刘爱东;

    目的探析导师刘爱东教授在临床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吉林省中医院二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刘爱东教授门诊诊治胸痹的中药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药物分析及药物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并分析处方中诊治胸痹的用药经验。结果纳入病历118例,处方118首,药物127味。得到用药频次≥15的有30味药;高频药物组合(支持度≥23)有36对;临床常用核心处方为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化裁。结论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刘爱东教授在治疗胸痹疾病方面的用药规律是补中有行和通中寓补并行,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2020年01期 v.40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赖新生教授通元针法在Meige综合征中的运用

    龚厦莉;贾超;赖新生;

    Meige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肝风内动。赖新生教授认为,治疗Meige综合征以"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为原则,并加强平肝息风,益气填精,前者取穴以督脉、脑及五脏背俞穴为主,后者取穴以任脉、三阴经及募穴为主,配合其他特定穴、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及针灸补泻手法。治疗以调节五脏六腑神气为主,以治疗任督二脉为关键,打破传统四肢经穴取穴的局限,充分发挥督脉贯脑以通调元气、任脉连肾气及元气为精气之归的治疗效应,并根据辨证论治及患者病情症状,配合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的中药方剂治疗,以达到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的作用。

    2020年01期 v.40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

    王波;曹雪;唐航;李子瑜;刘楷煜;牛犇;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症状改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骨伤一科门诊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旋前圆肌综合征患者共30例,根据随机双盲试验,将样本含量随机分配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每周1次针刀基础治疗,进针部位为患者Tinel征阳性点处,观察组于就诊后第2天~第14天规律应用中药自拟方熏洗患处,方药包括:荆芥、防风、苍术、威灵仙等,1次/d。在就诊后第15 d及第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与观察,通过VAS疼痛评分、VAS满意度评分等观察2组患者就诊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6个月后的复发情况。结果就诊第15天后2组患者疼痛改善明显,VAS等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应用的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应用的治疗方法,2组受试者治疗后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结果的满意度均较高。第6个月随访,2组受试者复发率回访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蒸可以放松肌筋、通畅气血,减轻神经压迫症状,降低旋前圆肌综合征的复发率,且副损伤较轻,禁忌证较少,患者的接受度更高,易于临床推广。

    2020年01期 v.40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扶正治癌”通过免疫编辑防治肺癌的研究进展

    陈南楠;田建辉;

    中医学认为肿瘤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正气"不足,提倡"养正积自消"的治则,从而针对性地选择可以提高或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免疫理论指出免疫系统不但有免疫抑制作用,防止自身免疫病;而且有免疫监视作用,预防肿瘤免疫逃逸。随着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以一种整体性来发挥作用,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极其相似。"扶正治癌"一方面能够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另一方面能够调控免疫编辑,从而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阻止免疫逃逸预防癌症转移的发生。以下将从几方面探讨"扶正治癌"通过免疫编辑防治肺癌的研究进展:肺癌发病与免疫调控紊乱的关系、"扶正治癌"的优势、"扶正治癌"调控免疫编辑等。

    2020年01期 v.40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姜彤伟;郭慧文;王冰梅;郝珍珠;

    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耗氧量和冠状动脉供血、供氧之间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疾病及常见病因,能够导致心脏的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由于该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多种因素及机制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该病的发生环节,故研究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相关文献,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阐述心肌缺血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研究、治疗方向及思路。

    2020年01期 v.40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方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王梦妮;刘宏岩;

    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早期药物溶栓、介入治疗等方式使缺血区心肌进行血运重建。然而恢复灌注的血流供应却使得心肌组织二次受损,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中医方药可以通过药物预处理的方式,减缓因再灌注导致的心肌损伤;通过清除多余的氧自由基,调节ATP的细胞膜泵活性,改善再灌注后心肌的能量代谢障碍;通过调控相关心肌细胞凋亡蛋白或炎性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或炎症反应,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通过抑制心肌自噬的表达以及调控相关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心室重构,达到保护受损心肌的目的。

    2020年01期 v.40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教授受聘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吉林中医药》名誉主编

    <正>~~

    2020年01期 v.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吉林中医药》稿约

    <正>《吉林中医药》杂志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第四届吉林省政府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辟有院士专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理论研讨、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综述等栏目。现诚向国内外征集优秀论文。要求来稿须保证稿件真实性以及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对于省

    2020年01期 v.40 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砥砺奋进 重振雄风——发展中的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正>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原名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2007年更名为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历经62年的发展与积淀,已形成集科研、临床、教学于一体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机构。截至目前,该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七所重点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卫生部首批中药临床药理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我省首批博士后创业基地、省院共建的吉林省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依托单位。现有在岗专业技术人员62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4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12人、三级岗位13人。

    2020年01期 v.40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