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孙丽平;徐炎;孙海航;孔一卜;
目的通过对2 500例细菌性肺炎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其发病特点、中医证型、诊疗方案、治疗结果等。方法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的细菌性肺炎病例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主证、辅助检查、中医证型及中西药物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00例肺炎患儿中,男1 388例,女1 112例,男女比1.248:1,平均年龄(3.37±2.18)岁。风热闭肺证2 248例(89.92%)、痰热闭肺证252例(10.08%)。以发热、咳嗽、有痰、喘促、食纳差、夜寐欠安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 647例(65.88%)、超敏CRP升高1 556例(62.64%)、降钙素原升高率32.12%(713/2 220)。支原体抗体阳性率16.7%(385/2 305),其他相关病原学检测结果,前3位分别为人副流感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75.28%(1 438/1 910)、人呼吸道合胞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36.07%(689/1 910)、腺病毒Ig G抗体阳性率21.15%(404/1 910);中药治疗以疏风解毒、豁痰平喘为主要治法,后期注重补肺健脾,益气化痰;静点中成药以喜炎平、热毒宁、丹参、炎琥宁为主。1 833例(73.32%)患儿进行了中医外治法治疗。住院患儿均使用抗生素静点治疗。平均住院天数为(9.29±2.18)d,与疾病证型、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与中医外治法的使用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细菌性肺炎患者证型以风热闭肺,痰热闭肺为主,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的优势尚未得到循证医学支持。
2019年12期 v.39 1541-1544+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陈琳;曾雪元;胡云峰;熊华忠;谢红艳;陈青;师雨晴;任吉祥;
目的探究基于中医证候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风险因素特征,为中医干预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收集2018年6月—12月来我院进行认知功能筛查的人群,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为标准分成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运用广义线性模型、隐结构法对两组人群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其特点。结果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对两组人群一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年龄、BMI和是否运动锻炼是与患病有关的危险因素(P <0.05);通过隐结构法对两组人群证候学特征分析,发现只有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证候学特征,且可以分出8种常见证候,包括:肝阳上亢证、脾虚湿盛证、肝郁化火夹湿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证、血虚生瘀证、肾虚证、肝脾湿热证。结论认知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证候学特征,其证候学特点大致符合当前对认知功能障碍"髓虚毒损"病理发展过程的认识。
2019年12期 v.39 1545-1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马春;王艳华;赵建军;
赵建军教授临证多年,谨守病机,注重情志发病,深谙"木郁达之"之理,认为肝失疏泄,脏腑功能受损,气机郁滞不行,横逆乘土,郁久化火可发为焦虑状态,治疗时施以疏肝解郁,抑木扶土,调畅气血之法,使气机条达,脾气健运,气能行血,气血调和,兼以清肝泻火,宁神定志,同时顾护心、肾两脏,重视先后天之本,使五脏健运,怡神益兴。自拟抑郁方肝脾同治,疏肝和脾,解郁泻火,行气益血,宁神定志,疗效显著。
2019年12期 v.39 1552-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惠丽;季雁浩;邵荣世;
消化性溃疡为消化道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等特点。邵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及情志内伤,病理基础乃脾胃虚弱,病理因素涉及气滞、湿浊、寒凝、热邪、血瘀。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证、阴虚胃热证、气滞湿阻证、湿热蕴中证、寒湿中阻证5型辨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久病入络,和络护膜;病证结合,中西并用;饮食调护,起居有常,综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对促进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有显著的作用,疗效显著。
2019年12期 v.39 1555-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徐新宇;李俊辉;周先强;杨帅;赵松亭;成荣新;查纬民;李凤;
查纬民认为颈椎病的发病与虚瘀密切相关,瘀则不通而痛,虚则不荣而痛,二者皆可成痹。并根据临证经验,将致瘀痹者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气滞血瘀及痰湿阻滞,致虚痹者分为脾肾两虚、气血亏虚及肝肾阴虚,据此分别确立了"散寒除湿,祛风通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散瘀,活血通络""化痰除湿,蠲痹通络""补肾健脾,益精壮骨""益气养血,和营通络""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的治疗大法,同时注重颈椎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性锻炼,收效颇丰。
2019年12期 v.39 1559-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松;袁普卫;李堪印;刘德玉;
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皆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李堪印教授建立了痹病"三辨"诊疗思想,创立了"预防为先、整局兼顾法"治疗项痹病,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补肾益气法"治疗膝痹病,常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用"阴阳-免疫双调法"治疗尪痹病,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均能较好缓解病痛。
2019年12期 v.39 1563-1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吴诗玮;付金荣;
持续性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有密切相关。付金荣教授认为持续性的HPV感染发病病因与湿瘀交阻有关,亦与机体正气不足有关。HPV病毒属中医湿浊邪毒,湿邪粘滞,与血相博,湿瘀缠绵,影响气机,水湿停滞,凝血不散,互为因果,缠绵不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难以托毒,难以自愈。付金荣教授治以清瘀利湿解毒,兼以健脾扶正为主,健脾以治湿之源,清瘀以治湿之标,血行则气机运化,湿瘀得解,则效果显著。付金荣教授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辨治持续性宫颈高危型HPV感染,衷中参西,病证结合,治病求本,重视脾胃,用药精简,简而不凡,值得借鉴。
2019年12期 v.39 1566-1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涵;顾成娟;吴学敏;赵林华;
以葛根、黄芩、黄连为主药的葛根芩连汤,是仝小林教授临床辨治2型糖尿病胃肠湿热证的效方,用于以大便粘臭、舌苔黄厚腻为主要表现的肥胖2型糖尿病或代谢综合征病人,亦可用于腹泻、结直肠炎等其他疾病辨证为胃肠湿热证的患者,药证相合,往往能在短期内迅速调节体内湿热环境,缓解患者症状,大量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以上3味单药及其组成的复方均有显著的降糖效果,为糖尿病患者通过中医手段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
2019年12期 v.39 1569-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朴春丽;顾成娟;张琦;
知母、盐柏、生地黄3味药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滋阴清热降糖小方,常配伍治疗更年期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及糖尿病阴虚火旺证。仝小林教授认为,阴虚火旺为该类疾病的主要病机,火热与阴伤并存,血糖升高为疾病的"指标靶",治疗需滋阴清热降糖。针对阴虚火旺的态势,生地黄益阴血,知母清热滋阴,黄柏清虚火;针对血糖升高,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知母、盐柏、生地黄均具有降糖的作用,三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降糖之效。
2019年12期 v.39 1573-1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张翠青;姚灿坤;
仝小林教授认为"肾虚态"为高血压病常见态势之一,此类高血压病多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虚之人,常见脉压差较大,并伴有脑转耳鸣,腰部酸痛、空虚,足跟疼痛等症状。高血压病见肾虚态者,用怀牛膝、炒杜仲、桑寄生组方补益肝肾以降压,三者常用剂量均为16~60 g,其中牛膝为治疗脉压差大的靶药,最多可用至120 g。灵活配伍这3味药,可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9年12期 v.39 1576-1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兰雨泽;吉红玉;朱向东;白雅黎;樊俐慧;宋宁;
通过搜集中医古籍及检索现代名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龙骨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多在6~120 g范围之内。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龙骨的最佳剂量,用于镇惊安神,如治疗心悸、失眠、癫痫、焦虑症等精神系统疾病,常用6~30 g;用于平肝潜阳,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最常用30 g;用于收湿敛疮生肌,治疗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等,常用15~30 g;用于收敛固涩,治疗遗精、滑精等男科疾病及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和遗尿、多汗、痔疮等正虚滑脱之证,常用12~120 g;3)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需要,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常配伍代赭石、牡蛎、白芍,收敛固涩常配伍芡实、沙苑子、五倍子等。
2019年12期 v.39 1579-1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赵艺如;邸莎;安学东;金德;赵生慧;吉红玉;
通过整理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生地黄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中生地黄用量为10~500 g。其中,经典方剂中生地黄为15~500 g,现代医家方剂中生地黄为10~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寻求最佳用量,如生地黄补肾平肝、泻火养阴,治疗眩晕、耳鸣,多为10~15 g;养阴生津、清热泻火,治疗胃下垂、胃痛、便秘,为12~30 g;3)根据所治疗的疾病不同,如补肾平肝常配伍珍珠母、桑寄生等;养阴生津常配伍太子参、沙参、麦冬等。
2019年12期 v.39 1583-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张进进;邸莎;吉红玉;郑仲华;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出人参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多用3~55.2 g。2)结合疾病、证型、症状选择人参最佳剂量,如大补元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不齐、糖尿病、高血压病、肾脏疾病,常用量为3~50 g;补脾益肺治疗气管炎、肺气肿、肺癌,常用量为10~55.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回阳救逆常配伍附子、干姜;温中补虚常配伍吴茱萸、生姜等;补气健脾常配伍茯苓、白术等。
2019年12期 v.39 1587-1589+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宋斌;赵林华;邸莎;韦宇;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牡蛎具有以下特点:1)用量多为9~120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平肝潜阳治疗头风、眩晕等,为15~75 g;镇惊安神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为10~30 g;软坚散结治疗良、恶性占位病变、肝胆系疾病等,为12~120 g;收敛固涩治疗汗证、妇人赤白带下等,为9~120 g;制酸止痛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10~30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平肝潜阳配伍鳖甲、龟板、珍珠母等;镇惊安神配伍龙骨、磁石;软坚散结配伍浙贝母、白芥子、莪术等;收敛固涩配伍鸡冠花、龙骨、灶心土等;制酸止痛配伍锻瓦楞、乌贼骨、龙胆草等。
2019年12期 v.39 1590-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邸莎;安学冬;赵林华;
通过搜集古今医家临床经验,归纳出薏苡仁具有以下规律:1)用量多为6.9~120 g。2)依据具体症状、疾病、体质等,调整薏苡仁用量、配伍、剂型等,如利水渗湿,治疗循环系统疾病(血管性痴呆、眩晕、水肿)、妇科疾病(附件炎、闭经)、呼吸系统疾病(肺间质纤维化、咳嗽、非典型肺炎)等,可配伍白术、黄柏、黄芪、附子,为6.9~120 g;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治疗胰腺癌、丹毒,配伍半夏、半枝莲、黄柏,为30~40 g。
2019年12期 v.39 1594-1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林建容;况时祥;
目的观察益肾解毒复方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32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予益肾解毒复方(生地黄、山茱萸、杜仲、紫河车、仙灵脾、枸杞子、菟丝子、土茯苓、黄芪、当归等)治疗,6个月及1年后统计复发次数、Barthel指数、EDSS量表评分变化,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IgG、IgA、IgM及补体C3、C4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后患者EDSS评分较治疗前极显著降低(P <0.01);治疗1年后与6个月时EDSS评分比较及治疗前后各时点的Barthel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益肾解毒复方可减少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的复发次数,降低年复发率(P <0.01);与治疗前比较,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CD4~+和CD4~+/CD8~+均显著降低(P <0.05和P <0.01),CD8~+细胞表达极显著升高(P <0.01);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补体C3、C4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益肾解毒复方可减少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缓解期患者的临床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异常,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019年12期 v.39 1598-1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罗勇;杨敏;钟小龙;郭明阳;刘德芳;呼永河;
目的观察口服仙灵骨葆胶囊联合髋关节腔灌注丹红注射液、玻璃酸钠注射液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8月医治的65例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对照组(33例)口服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髋关节腔灌注丹红注射液、玻璃酸钠注射液。疗效评估采用临床评定及影像学评定相结合的方法。临床评定依据Harris评分法,对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评定优良率;观察X线片评定股骨头影像学进展情况。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生化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改善疼痛程度、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度及Harris总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学资料表明,治疗组影像稳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及修复软骨法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2019年12期 v.39 1602-1604+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蒋晨露;刘克琴;
目的从抑制炎症反应和气道黏液高分泌探讨清金化痰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作用机制。方法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入选标准患者41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抗感染、维持血流动力学、器官功能维护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清金化痰汤口服或鼻饲。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TCMSS)变化;分别于第1天、第7天采集患者血浆,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黏蛋白5AC(MUC5AC)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学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清金化痰汤在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及气道黏液高分泌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2019年12期 v.39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付东婷;杨明;南红梅;
目的对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和推广急性期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及常规治疗(内科基础治疗、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及护理等),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通过NIHSS量表、BI评分(≥85分)和m RS量表(0~2级)对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第4周NIHSS评分与基线差值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随访第3个月BI评分≥85分及m RS量表0~2级的患者比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实施中医综合诊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2019年12期 v.39 1609-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蔡绪明;王志梅;杨栓柱;孙昉昉;张军城;王文;
目的评价清肺固本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纳入40例病例,对照组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μg/500μg)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肺固本汤(枳壳10 g,桔梗10 g,陈皮10 g,法半夏9 g,茯苓15 g,桑白皮15 g,杏仁10 g,黄芩10 g,浙贝母15 g,乌贼骨15 g,苏子10 g,莱菔子15 g,炒冬瓜仁15 g,太子参15 g,炒白术10 g,炒麦芽30 g等),每月为1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单项症状咳嗽、咳痰、气喘、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均有显著差异(P <0.05);2组治疗后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单项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指数分别为(1.55±1.47)分、(1.45±0.91)分、(1.20±0.7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急性加重风险低于对照组(P <0.05),肺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COPD稳定期,清肺固本汤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2019年12期 v.39 1613-1616+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柏玉卓;周一丁;范雨;王艳华;
目的分析甲状旁腺危象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过程,探讨本病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降低误诊误治率,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通过1例甲状旁腺危象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过程。结果诊断明确后,经中医药治疗及手术治疗,患者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血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已恢复正常,离子水平恢复正常。结论对于无明显诱因的急性胰腺炎合并高钙血症的患者,详细检查甲状旁腺功能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淀粉酶、脂肪酶的指标及血钙水平,降低病死率。
2019年12期 v.39 1617-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先行;杜昊炎;
目的观察龙骨汤加琥珀粉对东莨菪碱诱导多动症模型小鼠的机制及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模型组、龙骨汤加琥珀粉组和盐酸哌甲酯组,采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法复制小鼠ADHD模型。各组小鼠按照设计剂量灌胃14 d后,观察小鼠的纳食、外观、皮毛、精神、活动及反应等情况的变化;测定各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并取血清及大脑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 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含量。结果造模7 d后,ADHD模型小鼠进食量与饮水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自主活动也明显增多,反应略显迟钝;给药14 d后,龙骨汤加琥珀粉组和盐酸哌甲酯组小鼠上述症状有所改善,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龙骨汤加琥珀粉能显著降低ADHD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并可显著升高脑组织及血清中DA和5-H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龙骨汤加琥珀粉能增加进食量与饮水量,降低脑组织及血清中的DA和5-HT水平,对ADHD有治疗作用。
2019年12期 v.39 1624-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健欣;李然;于世坤;冯雨菲;高宇韬;黄瀚;刘立萍;
目的观察左归丸对去卵巢大鼠皮肤老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其干预透明质酸(HA)质量浓度有关。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丸组,给药12周后,采用直接称重法检测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外基质中水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中透明质酸质量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皮肤组织中透明质酸结合蛋白1(HABP1)和Ⅰ型胶原(COL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外基质含水量降低(P <0.05),透明质酸质量浓度、HABP1和COL1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左归丸组皮肤组织细胞外基质中的水含量增多(P <0.05),皮肤组织中透明质酸质量浓度、HABP1蛋白和COL1蛋白表达上调。结论左归丸对去卵巢大鼠诱导的皮肤老化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皮肤中透明质酸质量浓度的干预有关。
2019年12期 v.39 1628-1630+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虹霖;孙琦月;高伟;佟晓薇;栾凯迪;朱红奇;齐慧敏;夏昆鹏;
目的研究于氏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7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各9只。另外9只同性别、同月龄的野生小鼠作为空白组。将康复组小鼠置于丰富环境中,针刺组给予头穴丛刺作为基础治疗,针康组小鼠在丰富环境中给予头穴丛刺治疗。针刺神庭透百会以及左右两旁2 mm,15 min/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cl-2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少,而Bax阳性细胞表达相对增加(P <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康复组、针康组海马区bax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1),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P <0.01)。与针刺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Bcl-2阳性神经元计数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下降(P <0.05)。针刺组与康复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减轻了小鼠海马的细胞凋亡情况。
2019年12期 v.39 1631-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丹宁;王雪;周磊;韩冬;
目的观察复方当归川葛颗粒对偏头痛大鼠血浆NO、NOS、CGRP、ET及脑组织5-HT及DA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当归川葛颗粒低剂量组(0.9 g/kg)、复方当归川葛颗粒中剂量组(1.8 g/kg)、复方当归川葛颗粒高剂量组(3.6 g/kg)及琥珀酸舒马普坦组(0.05 g/kg),每组10只,各组均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臀部皮下注射10 mg/kg硝酸甘油,空白对照组大鼠臀部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180 min后,各组大鼠腹腔麻醉,分离血浆,测定大鼠血浆NO、NOS、CGRP及ET质量浓度;剖取脑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液,测定大鼠脑组织5-HT及DA质量浓度。结果中、高剂量复方当归川葛颗粒可以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浆NO、NOS、CGRP及ET质量浓度,升高大鼠脑组织中5-HT及DA质量浓度。结论复方当归川葛颗粒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具有预防性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血浆NO、NOS、CGRP及ET质量浓度,大鼠脑组织5-HT及DA质量浓度有关。
2019年12期 v.39 1635-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正飞;杨小燕;郭茂娟;徐彦龙;姜希娟;
目的比较模型组(MCAO组)大鼠与假手术组(Sham组)大鼠脑组织的差异基因,分析差异基因影响的功能通路,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可行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作用靶点。方法在GEO数据库下载MCAO组大鼠与Sham组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谱芯片,并通过R软件得到差异基因;利用DAVID 6.8分析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通过分析得到148个差异表达基因,123条GO富集通路,主要涉及药物反应、脂多糖反应、炎症反应、有机环状化合物反应及细胞外基质等生物过程,并与蛋白结合、受体结合、蛋白质同源化活性、整合素结合、蛋白酶结合及趋化因子的活性等分子功能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显著性富集通路23条,涉及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 TNF信号通路与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脑梗死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方向。
2019年12期 v.39 1638-1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明;任晓静;张逊;冯昊;袁金斌;
目的研究吴茱萸挥发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多浓度试验进行吴茱萸挥发油急性毒性研究,不同浓度的挥发油提取液进行灌胃,灌胃体积按25 mL/kg计算,1次/d,连续14 d给药。给药后对小鼠急性毒性症状进行观察,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情况,通过测定挥发油LD50值来评价吴茱萸挥发油急性毒性。结果灌服低浓度的挥发油后,小鼠死亡率低,但出现怠动、活动减少、安静等症状;灌服高浓度挥发油后小鼠全部死亡,同时观察到小鼠出现呼吸抑制、腹泻等症状。计算得出吴茱萸挥发油LD50值为1.708 mL/(kg·d),95%可信限为1.496~1.899 mL/(kg·d)。结论吴茱萸挥发油具有急性毒性。
2019年12期 v.39 1642-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袁莉莉;范文涛;王倩;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山药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山药药对中药物成分,并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值≥30%、类药性(DL)值≥0.18为条件筛选出黄芪山药的有效活性成分,确定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后通过TCMSP数据库预测相应靶点,再将预测的靶点输入到Uniprot中转换为相应的基因。将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对应的基因导入Cytoscape3.2.1中构建黄芪-山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harm Gkb数据库检索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并将检索出的基因导入Cytoscape3.2.1,利用Bisogenet插件构建2型糖尿病疾病靶点网络。利用Cytoscape3.2.1软件中Merge插件将黄芪-山药有效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疾病靶点网络进行合并。根据degree值筛选核心基因团,最后利用DAVID对筛选出的核心基因团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黄芪有效活性成分20个,山药有效活性成分16个,2型糖尿病相关疾病基因43个。KEGG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相关、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结论黄芪-山药的有效活性成分治疗2型糖尿病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相关、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相关。
2019年12期 v.39 1645-1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继凤;郭文军;阚默;兰兴成;陈锡俊;曹占鸿;杨擎;唐慧;李珍;曲晓波;李娜;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人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筛选人参活性成分,并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Disgent数据库查找人参成分的靶标蛋白,阿尔茨海默病的靶蛋白,运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并进行网络度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Reactome FI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得到人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预测出人参治疗阿尔茨海默具有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12期 v.39 1650-1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迪;马胜锁;孙建鑫;杨冰;张春兰;林浩铭;谢美景;黄美娜;赵国平;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白芍有效成分及治疗靶标,对其治疗疼痛的分子机制进行科学阐释。方法采用TCMSP选取活性成分及CAS,Pubchem获取其"SMILES",利用反向分子对接原理,获取潜在靶点。Geen Cards获得疼痛相关靶点,利用韦恩图筛选白芍治疗疼痛的靶点蛋白。String构建蛋白间相互关系,DAVID进行GO分析及KEGG分析。结果筛选了11个活性成分及97个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KEGG分析获得可能与疼痛相关的信号通路:Serotonergic synapse、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In?ammatory mediator regulation of TRP channels;其对应基因:PRKCA、CASP3、ALOX15、SLC6A4、PRKCG、ALOX5、PRKCB、ALOX12、EGFR、ADRB2、RYR3、RYR1、NOS2、PTAFR、PRKCQ、PRKCD。结论白芍可能通过TRP信号通路、Ca2+信号通路及5-HT受体缓解疼痛。
2019年12期 v.39 1654-1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黄奡;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加味七味白术散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中医证候积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于我院诊治的96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配合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辅以通络中药,观察2组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显著(P <0.05);与治疗前比较,血清Hcy、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NGF、IGF-1水平均显著升高(P <0.05);治疗组血清Hcy、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NGF、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P <0.05);治疗后2组左胫、右胫神经的MCV与SCV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P <0.05);治疗组左胫、右胫神经的MCV与SCV传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七味白术散治疗DPN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状,下调NGF、IGF-1、Hcy、VEGF等因子的表达水平。
2019年12期 v.39 1659-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张淼;秦海;陈云;张倩;范程欣;
目的观察针刺情感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状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及常规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情感区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4、6周后观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完成29例,对照组完成28例,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2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2、4、6周后HAMD、SDS及MMS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2、4、6周后HAMD、SDS及MMS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情感区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抑郁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2019年12期 v.39 1664-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张强;刘苗;孟祥刚;谷文龙;武连仲;杜宇征;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严重影响着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石学敏院士切中中风病病机,强调整体观念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独创"通关利窍"针刺法。导师杜宇征在应用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发现,针刺治疗介入越早,疗效愈好。而针刺手法的刺激量也应遵循"气至病所,病深则刺深"原则。
2019年12期 v.39 1668-1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邓永志;刘伟昆;郭洁;陈欣;刘洋;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原发性痛经为功能性痛经,临床症状复杂,对其病因病机及分型进行临床归纳分析得出,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程度辨寒热虚实,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标本同治,以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对原发性痛经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在月经周期各个阶段,医生结合患者体质进行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滋阴养血、理气活血、温肾助阳的目的,结合针刺疗法不仅可以及时止痛,而且可以预防痛经,使经血平顺,如期而至。
2019年12期 v.39 1671-1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继坤;宋长红;徐乃伟;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脑卒中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目前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感觉障碍主要是因为患者在经历脑损伤后致使感觉传导通路受阻,无法完成正常的神经冲动的传播。中医药将这种感觉障碍称之为中风后麻痹,将其分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痰瘀阻络和肝阳上亢四种类型,本着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对不同症型的麻痹给予不同的方剂治疗。除此之外,针灸疗法、特色疗法及康复训练等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也有着显著的疗效。本文就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药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脑卒中后感觉障碍的治疗发挥更大的临床效果。
2019年12期 v.39 1674-1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莉;张岚弛;邹国良;隋艳波;韩宇博;
代谢综合征由中心型肥胖、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和血压升高等多个组分构成,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γ-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含巯基的线粒体酶,是谷胱甘肽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参与到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中。国内外研究证实,γ-谷氨酰转肽酶参与到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γ-谷氨酰转肽酶能通过胰岛素抵抗、改变脂质代谢、参与氧化应激反应等多种途径影响疾病的发生。中医学则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痰和瘀,临床中也主要应用化痰祛瘀法进行治疗。
2019年12期 v.39 1679-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肖福龙;宫丽鸿;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正在成为21世纪我国心血管病领域的突出问题,其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全清楚。心肌声学造影等技术用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临床上尚缺乏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将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机制、诊断技术、分型及中西医治疗展开综述,旨在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9年12期 v.39 1683-1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