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家驹;孙淳;刘华一;
脾胃同居中焦,具有受纳运化、升清降浊的功能。在发病上,脾胃病而痛风生:脾胃虚则痛风发,脾失运化则气血乏源,脾胃气机失调则代谢失衡,脾胃病则痰瘀生。在治疗上,脾胃健则痛风平:脾胃伤则百病生,治病求本在于脾胃,先天不足须补后天,营卫不通须治脾胃。梳理古代医家从脾论治痛风的辨病思维,可以为临床认识和治疗痛风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2019年11期 v.39 1406-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姜菊玲;刘瑞;花宝金;
中医认为,胰腺癌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各种病理因素相互兼夹而发,病性本虚标实。"杂合以治"初见于《内经》,是倡导医家采用多种治病方式,博采众长,随机应变,以达到整体施治的治则思想。在应用过程中当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分清疾病病症主次,将内服、外治、非药物治疗等多法并用,协同增效。同时,根据胰腺癌所处不同阶段,治则相合,一方复法,以顺应疾病的动态发展。要注重人与自然一体的观念,顺应自然,重视情志、饮食起居调整,减轻胰腺癌患者病痛,降低其复发转移风险,以延长生存期为最终目标。
2019年11期 v.39 1409-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清瑜;秦佳佳;明婉君;王姝婉;高晶晶;
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生殖功能的神经—内分泌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所调控,而中医认为妇女的经带胎产等一系列生殖活动由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所主宰,其中主要的物质基础天癸与西医生殖轴的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比较古代医籍与现代文献报道论述天癸与Gn RH的特点,类比两者产生与结束的时间,影响生理周期的节律性以及功能上的相似性,探讨现代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从天癸论治的机制,挖掘传统中医理论内涵,发现新规律,提供新思路。
2019年11期 v.39 1413-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国;田丙坤;
升降出入理论源自于《内经》,应用于《伤寒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疾病就会产生。如升降出入不畅,治疗则宜因势利导,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在皮者汗而发之;如升降出入失调,则应逆而调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如升降出入杂乱,则应诸法并用,或升降并调,或散敛兼顾,或散升同施,或散降共治,或以降求升,或以升求降。治则旨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动,仲景虽未明言升降出入之语,但在六经病证治中处处蕴含升降出入之理。运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分析《伤寒论》中的六经证治思想,梳理仲景遣药组方规律,有助于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2019年11期 v.39 1417-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安化捷;聂玉婷;魏秀秀;宋珏娴;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另外,仝小林教授基于现代解剖学,将顶焦从三焦中剥离出来,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顶焦包含颅腔与髓腔,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按照现代解剖学划分,颅腔内为脑,因脑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主要控制中枢神经,故称其为神系;髓腔内为与脑相通的脊髓,主要支配周围神经系统,因此称为髓系。顶焦中髓系比较接近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系统,但又不完全对应,依此理论提出的髓系脏腑风湿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9年11期 v.39 1421-1425+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玲;阚湘苓;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2019年11期 v.39 1426-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建红;蒋春波;金伟民;宋永亮;
慢性肾小球肾炎易伤正气,尤以肺、脾、肾亏虚多见。根据中医"久病入络""因虚致瘀"的理论,发现"瘀血"存在于疾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湿瘀、瘀热、瘀毒等形式,临证分别施以活血除湿、清热化瘀、祛瘀解毒法,证型若相兼亦可多法合用。
2019年11期 v.39 1430-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姚鹏宇;吕翠霞;
陶汉华以辨治内科杂病而著称,临床以脏腑辨证为主,从脏腑本身出发,以则统法,以法立方,把握病机,随症增损。陶师于肺病临床治法归纳为理肺气、调肺血、温肺阳、滋肺阴、清肺热、消痰饮、理肠腑、通肺窍八法,以八法为代表统领诸方,更切病机,适于临证。
2019年11期 v.39 1433-1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义南;王有鹏;
王有鹏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湿热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是小儿过敏性紫癜的重要病因之一。寒地小儿湿热体质因素的形成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即热邪炽盛的同时,湿邪滞留于机体,故而出现具有湿邪致病特点的特殊临床表现。王有鹏教授治疗湿热体质因素所致小儿过敏性紫癜,善于运用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为基础方,注重分利湿热,使湿热因素分消走泄而去,为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提供新思路。
2019年11期 v.39 1437-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曹艺萌;樊一桦;崔庆同;李玉彦;许婧余;李晓康;
通过梳理"无痰不作咳"的理论源流,明确痰与咳嗽的相关性。从痰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因素入手,提出治疗时应根据"有痰或无痰"和"痰的性质"进行辨证用药的观点。无痰而正气充足者,化痰止咳以截断病势;无痰而正气不足者,益气化痰以利于排痰;有痰者则应审症求因,根据痰与风、寒、热、湿、燥邪相兼发为咳嗽以及食积成痰致咳,进行辨证论治,疗效确切。以期对治疗咳嗽能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019年11期 v.39 1440-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天星;邸莎;朱向东;
整理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及临床应用,总结黄芩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范围为3~45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发挥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治疗高热、痤疮、2型糖尿病、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为3~45 g;发挥清热安胎的功效,治疗滑胎、胎动不安为10~12 g。3)根据其治疗疾病的不同,黄芩配伍不同中药,并发挥不同功效:如清肺止咳常配伍桑白皮、荆芥、浙贝母、射干等,清热泻火解毒常配伍柴胡、大黄、黄连、黄柏、栀子等,清热安胎常配伍白术、当归。
2019年11期 v.39 14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天铬;赵林华;邸莎;仝小林;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半夏具有以下特点。1)经方及历代经典方剂之中半夏用量范围为0.19~268 g,现代医家运用半夏用量范围为6~60 g。2)根据具体疾病、证型、症状确定半夏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半夏燥湿化痰行气,配伍茯苓、泽泻、陈皮、黄连、瓜蒌等,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高血压、痛经、不孕、冠心病等内分泌、妇科、心血管疾病,用量为6~30 g;半夏燥湿化痰散结,配伍竹茹、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治疗肿瘤、甲状腺结节等,用量为9~45 g。
2019年11期 v.39 1448-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翼天;赵林华;邸莎;赵海燕;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枸杞子具有以下特点。1)临床用量为10~70 g。2)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如枸杞补肾益精,治疗视物模糊、昏花、畏光、迎风流泪可配伍菊花,多用15~25 g;滋肝阴、补血生津,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胁痛、强直性脊柱炎可配伍白芍、当归、熟地黄,治疗贫血消瘦、虚劳、外伤出血、放化疗后体质虚弱可配伍人参、炙甘草汤,用量多在15~30 g;补肾益精,治疗夜尿症可配伍山茱萸、橘核,用量多在15 g左右,从阴引阳,治疗激素水平低下、抑郁、慢性肾炎蛋白尿肾阴阳俱损证多配伍仙茅、淫羊藿,用量多在10~15 g。
2019年11期 v.39 1452-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韦宇;赵林华;邸莎;仝小林;
整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苦杏仁具有以下特点。1)汤剂用量多为3.7~56.93 g。2)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降气平喘,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咳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为5~25.9 g;轻宣肺气,治疗眩晕、暑温、湿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耳鼻喉疾病,为3.7~56.93 g;消食润肠,治疗食积、便秘,为5~12 g。3)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降气平喘常配伍麻黄、厚朴等,轻宣肺气常配伍麻黄、金银花、豆豉等,消食和胃常配伍火麻仁、香豆豉、陈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多外用、单用。
2019年11期 v.39 1456-1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顾成娟;吴学敏;王涵;
顽固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仝小林教授认为,络脉不通是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类似于现代医学提出的微循环障碍。该病致病因素中,风、痰、瘀尤为重要,久病入络,非虫类药不可搜风剔络,以蜈蚣粉、全蝎粉、僵蚕粉各1~1.5 g冲服,一是祛风,并引诸药上行;二是活血化瘀,三是通络止痛,改善脑血管微循环。该小方止痛效果显著,并可以明显减轻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治疗顽固性头痛久病入络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2019年11期 v.39 1460-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王涵;顾成娟;仝小林;
桑叶、桑枝、桑白皮均来自桑树,是临床常用的清热降糖通络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桑叶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热,有"小白虎汤"之美誉,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桑枝散四旁经络、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兼有血糖高者尤宜,临床常用剂量为15~30 g。三药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约相当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三味药组成糖尿早期中满内热阶段的态靶同调小方,既能针对"热态",又具有明确的降糖疗效,同时桑叶、桑枝为芳香茎藤类通络药物,在糖络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2019年11期 v.39 1463-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顾成娟;朴春丽;吴学敏;王涵;
降香、水蛭、川芎是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的微循环三味小方。仝小林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慢性病后遗症期多见络瘀之证,西医鲜有治疗药物。降香为气络之药,辛香走窜,常用剂量为9~15 g;水蛭为血络之药,破血逐瘀,常用剂量为3~9 g,常用剂型为粉剂;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常用剂量为9~15 g,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肺间质纤维化、脑中风后遗症等络瘀之证。
2019年11期 v.39 1466-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王琪;满斌;许军峰;
目的观察"通关利窍"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共纳入91例患者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接受"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电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随访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4 d、随访3个月时,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改良的Barthel量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并观察肺部感染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14 d及随访3个月时,2组自身前后对照,组间比较、总有效率、治疗期间肺感染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个月时,2组均无肺感染发生。2组患者全部完成研究,均无终点事件发生。结论 "通关利窍"针刺法能有效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且远期效果显著,能够预防肺感染的发生、依从性好、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2019年11期 v.39 1469-1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张耀;职利琴;范秀凤;
目的探讨七味三芎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同证型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8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七味三芎汤。治疗4周后,比较2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hs-CRP的变化;判断患者中医证候,其中气虚血瘀组22例、气滞血瘀组23例、痰瘀组络组22例、水瘀互结组21例,比较不同证候患者七味三芎汤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心功能方面,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气滞血瘀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 <0.05)。结论七味三芎汤有助于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并降低其炎症水平。
2019年11期 v.39 1473-1475+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游毅;陈卉;李土明;谢安劼;王长德;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低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联合低频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艾司唑仑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并在3个月后随访。观察PSQI量表、AIS量表、SDS量表、5-HT、DA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2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5-HT、DA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血浆5-HT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DA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患者血浆5-HT升高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 <0.05),DA浓度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 <0.05)。结论针刺联合低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疗效优于艾司唑仑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5-HT和DA浓度有关。
2019年11期 v.39 1476-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马诗棋;黄海鹏;王洪峰;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中关于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同时进行手工检索。采用Jadad评分法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使用Revman 5.2软件对文献进行对比Meta分析,进一步探究针灸与常规西药的疗效对比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共700例临床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合并效应量OR=5.85,95%CI(3.88,8.81),P=0.58,I2=0,Z=8.43(P <0.000 01),各研究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针灸改善胫神经传导速度指标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合并效应量OR=3.26,95%CI(1.94,4.57), P=0.90,I2=0,Z=4.85(P <0.000 01)。结论与常规西药相比,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胫神经传导速度,但由于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具体研究机制尚未证实,仍需探究高质量、高水平的RCT文献,为临床循证医学提供有效证据。
2019年11期 v.39 1481-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蔡萌强;朱梦佳;王淋;杨慧萍;赵文霞;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联合保肝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文献数据库CNKI、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数据库,英文数据库Pub Med、循证医学知识仓库、Web of Science,检索完成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12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样本量1 0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西药联合对酒精性肝病显效率[RR=1.69, 95%CI (1.45,1.96),P <0.000 01]、总有效率[RR=1.25,95%CI (1.13,1.38),P <0.000 01]均有显著的提升,并对纳入患者的肝功能(ALT、AST、GGT、Tbil)、肝纤维化四项(HA、CIV、PCⅢ、LN)疗效均高于西药组(P <0.05)。结论中药复方联合保肝药物治疗酒精性肝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保肝药物。
2019年11期 v.39 1487-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洋;吴敏飞;矫健航;姜家康;
目的通过对儿童颈椎嗜酸性肉芽肿病例的回顾,进一步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1例8岁患儿因颈部疼痛伴右上肢疼痛入院,经保守治疗无效,接受颈椎肿物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证实肿物为嗜酸性肉芽肿。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患儿神经、运动功能完好,已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早期阶段可积极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无效且出现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损伤等病症需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必要时结合放疗或化疗,可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2019年11期 v.39 1491-1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天丽;赵韫慧;孙旭;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方剂的配伍及药症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7本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的医案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方剂进行性味归经、用药频次、配伍规律以及药症规律统计。结果通过筛选,明代医案中包含人参医案240个,涉及方剂246首,包含药物172味,包含症状245种。其中以温性药、甘味、苦味为主,主入脾、肺、心、胃经;高频药物为人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等22味,高频主治症状及舌脉为腹泻、发热、呕吐、弱脉、神疲等27个,高频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人参,甘草""人参,茯苓""人参,白术,甘草""人参,陈皮"等20组,高频主治症状、舌脉核心组合为"口干渴,发热""腹泻,发热""濡脉,弱脉""数脉,弦脉""数脉,口干渴"等23组。结论分析明代医案中人参配伍及药症规律,对临床人参的辨证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2019年11期 v.39 1501-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丁禹;李娜;曲晓波;吴玉强;
目的党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方法以党参标准汤剂研究为基础,以出膏率、党参炔苷转移率等为考察指标,确定配方颗粒的提取、浓缩及干燥方法;以糊精为辅料进行制备工艺研究,确定最佳辅料用量,并对配方颗粒进行流动性及吸湿性考察,休止角为34.4°,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大于50%;同时通过指纹图谱考察药材、标准汤剂、中间体和配方颗粒的质量相关性。结果党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为:取党参1 000 g,煎煮2次,第1次加水8倍量,浸泡30 min,煎煮1 h,第2加水6倍量,煎煮40 min,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15(60Ⅲ)的浸膏,加入糊精300 g(投料量的30%),混匀,带式干燥,得干膏粉,加入糊精适量,混匀,干法制粒,制成1 000 g,即得。每1 g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1.0 g。结论基于标准汤剂的研究基础,通过对党参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为综合利用党参药材资源,进一步开发党参配方颗粒新型饮片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
2019年11期 v.39 1505-1508+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焦恩虎;陈易;孟建霞;徐琬梨;
收集整理了古代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论述,分析其理论价值、诊疗方案及意义。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内容,主要散在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涉及病因、辨证、四诊、治疗、禁忌等方面。风寒湿热是头痛的外因,运气、阴阳失调是重要病因;经脉辨证和脏腑辨证是辨证角度;望闻问切是诊断依据;针刺是常见治疗方法;取穴、选经以及针刺手法是治疗关键;治疗与针刺的禁忌内容,保障了诊疗的安全性。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各种论述,为后世医家对于头痛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并为临床诊治头痛提供了可靠依据。
2019年11期 v.39 1509-1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全亚林;郑谅;
本文总结郑谅教授运用药线点灸结合脐环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郑谅教授认为,黄褐斑虽病在肌肤,其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肝、脾、肾功能失调,颜面部气血失和。临床上可归纳为肝郁血瘀、脾肾气虚、肾阴不足三种证型。治疗上局部与整体并重,辨病与辨证结合,以通调气血、兼理脏腑为宗,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调和气血,同时结合脐环针调理脏腑,重视气血对黄褐斑的影响,强调面部皮损区点灸。药线点灸及脐环针均源自我国壮族民间特色疗法,其操作简便,取效迅速,两者结合可增强养颜消斑之效,减少黄褐斑的复发。
2019年11期 v.39 1513-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吴兴全;魏晓光;王艳华;
针灸推拿疗法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尤其是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以"脏腑-经络相关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东北地区地域特点,临床善用温补,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疗效明显。顽固性呃逆病因复杂,多有感寒、情志等因素诱发,往往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困扰。以恢复气机升降为根本大法,以和胃降逆,益气健脾,温里散寒为基本治疗原则,采用针刺结合腹部推拿法治疗本病,促使气血畅通,气机调畅,力求达到"外通经络,内调脏腑"效果,具有标本兼治,起效迅速,疗效稳定,不易复发等特点。整体处方取穴精当、手法简单、便于操作。
2019年11期 v.39 1517-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邱宝贤;李万瑶;庄礼兴;陈雪玲;
蜂针疗法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但因为安全性问题,蜂针疗法受到质疑。李万瑶教授认为,蜂针疗法的疗效是确切的,应让其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作用。李万瑶教授强调,蜂针疗法的关键是安全性,做好蜂针过敏反应的预防及治疗,掌握过敏反应的发生规律,了解患者情况,控制危险因素,选用适宜的针刺方法及部位,做好防治措施,就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蜂针治疗。现通过一个蜂针严重过敏反应案例,探讨蜂针疗法的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2019年11期 v.39 1520-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星皓;蒋筱;卓少元;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以"扶正固本"和"祛邪"为原则,调和阴阳,创立了健脾、化瘀等治法,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痛苦,减轻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细胞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研究表明,其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与凋亡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这与阴阳的制约互用关系极其相似。肝癌发生时,往往伴随细胞自噬的失调,说明中医治疗肝癌的机制与调节细胞自噬水平相关。结合细胞自噬,为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微观机制开拓新的思路。
2019年11期 v.39 1524-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敬涛;马艳;白克运;褚志杰;
炎性肠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疾病,结直肠癌是炎性肠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炎性肠病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对于炎性肠病动物模型、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以及炎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动物模型的研究数量较多,但由于其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性,在研究炎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IBD-CRC)的动物模型相关领域却是相对缺乏。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泉方教育、Pub Med等网站,综述近年来炎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的三大类小鼠模型:化学诱导类、基因工程类、自发类,对炎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2019年11期 v.39 1528-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紫薇;程伟;邢东炜;张闽光;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对临床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大多已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引起的术后栓塞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而中医药治疗作用温和、不良反应较少,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对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患者采用中草药治疗术后栓塞综合征。通过对中医药应用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认识中医药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
2019年11期 v.39 1533-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朱爽;王阶;胡坤;董艳;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后发展的新兴学科,该技术直观反映各个生物层次调控后的代谢结果,以此推测疾病或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同时也用来进行中医药古方、中成药药物疗效及机制的探讨,这种以小看大、见微知著等观念与中医诊疗思路相接近,有助于指导中医证方药的应用。
2019年11期 v.39 1537-1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