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文均;刘娟;孙建明;刘向辉;张亮;徐妍;余翔;胡洪奎;黄轶晖;
叶景华名老中医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其诸多独创的学术理论中,以"益肾清利、活血祛风"理论在临床中运用最为广泛,可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不孕不育等方面的运用更是有独到特色。将"益肾清利、活血祛风"这一特色理论运用在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可明显改善肾功能,运用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可延缓肾脏微血管病变,治疗不孕不育症可提高受孕率。
2014年03期 v.34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何珏;须义贞;
沈仲理教授从中医理论出发,认为心气心血不足是心脏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并与脾、肺、肾三脏密切相关。心脾两虚、水火不济、心肝火旺、水凌心肺等均可引起心悸、怔忡、胸痹、水饮、咳喘等病证。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养血宁心为总治疗原则,灵活应用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利水平喘、通络止痛等方法,临床务求实效。同时,沈师认为临床上心脏疾病以心阴虚、心血虚、心肾阳虚和心脾气虚4型较为多见,自创心1、心2、心3、心4号方辨证施治,临证结合不寐、眩晕、胸痛、便溏、纳呆等随症加减。此外,心脏病为慢性疾病,当缓治以求本。封蛰之际,常拟膏方调之,以期来年之康健。
2014年03期 v.34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会镇;李成林;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治疗上以温阳利水活血法为主,随证加祛痰、标本同治等方法,可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后期的活动耐量,最终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014年03期 v.34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帆;金小晶;
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在于脾气亏虚,肝气犯胃,属虚实夹杂之证。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多数医家将本病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5个证型,并据此拟益气健脾和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理气化瘀、化浊降逆等治疗方法。
2014年03期 v.34 237-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乔冠英;容景瑜;林丽珠;
林丽珠教授认为,鼻咽癌属中医古籍"颃颡岩"范畴。根据经脉络属关系,认为其发病涉及肝、肺二脏,病机首责邪热犯肺,肝郁痰凝。治则上重视宣肺清热,疏肝理气,而论治上提倡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辨病辨证相结合。临证常以清气化痰丸清肺热,逍遥散加减疏肝气,在临床各证型中配伍使用,灵活加减。
2014年03期 v.34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许亚培;王秀娟;
王秀娟教授认为,唇炎的病因病机为胃腑有积热,复感风热之邪,灼唇部形成胃经风热证;脾胃受损,湿邪内生,湿热循经上蒸结于唇部;脾胃积热郁久化火,灼阴化燥,阴虚血燥,津液不能上行濡润唇肤而发为唇病。治法多用疏风清热、健脾除湿、滋阴润燥,同时加强合理饮食及护理常规。
2014年03期 v.34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龙风;曹永清;
目前国内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肛瘘患儿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鉴于婴幼儿这一特殊发病群体,如何保护患儿肛门功能是各家高度重视的焦点。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各种治疗婴幼儿肛瘘的方式,明确了各种方式的适应症及操作方法。相关报道均表明,婴幼儿肛瘘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正确处理内口,把握肛瘘根治与保全括约肌功能之间的平衡,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014年03期 v.34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丽丽;侯丽辉;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在中医药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气血变化施以调周法。经后期给予养血滋阴,补肾填精;经间期为促使由阴转阳的变化,此时应在补肾阴的基础上加入温肾助阳及活血通络之品,有助于卵泡排出:经前期给予温补肾阳,行气活血通络,佐以滋阴药,促使阴血充盛,阳气旺盛;经期胞脉充盛,宜行气活血,引血下行,促使月经正常来潮。调周法能帮助患者恢复排卵,改善其月经周期,达到助孕的目的。同时改善患者高雄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2014年03期 v.34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薛建华;杜秀萍;张银华;陈建杰;孙莲娜;
目的评估清热化湿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清热化湿方(茵陈、苍术、白术、大黄、栀子、茯苓、车前子、半枝莲)联合恩替卡韦。对照组仅服用恩替卡韦治疗。分别观察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年、1.5年、停服中药后1年的HBV-DNA定量、HBeAg的定量,测定肝功能及中医证候,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清热化湿方治疗组及对照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41.67%,21.67%,2组对比P<0.05。ALT复常率、中医证候的改善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3.33%,73.33%,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提高HBeAg阴转率,减轻肝细胞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恢复肝功能,改善临床证候,且临床上无明显不良反应。
2014年03期 v.34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冯琼;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减轻乳腺癌FAC方案所致心脏毒性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入组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2例,采用右丙亚胺和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8例,单用右丙亚胺治疗。所有患者化疗6个周期,分别监测化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心功能、cTnT浓度及LVEF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QOL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Ⅰ~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TnT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接受FAC方案所致早期心脏毒性,降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2014年03期 v.34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东平;王金玲;李世梅;张宏方;
目的探讨调衡方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调衡方加减(山药、莪术、生黄芪、西洋参、天花粉、生鸡内金、天冬、水蛭等)水煎剂,1剂/d,早晚空腹各服1次,每次200 mL。月经干净后3 d开始服用,每月连服15剂,经期停服。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B超检查判断疗效。结果共治疗108例子宫肌瘤患者,总有效率达92.59%,其中治愈率36.11%,显效率33.33%,有效率23.15%。结论调衡方治疗单发性子宫肌瘤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起到治疗作用。
2014年03期 v.34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窦进;郭珺;李然伟;
目的应用通运五脏法,采取中药治疗老年人慢性功能性便秘。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当归、牛膝、肉苁蓉、萆等,1剂/d)治疗,对照组口服乳果糖(30 mL/次,1次/d)。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2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85%;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27例,未愈11例,总有效率77.08%。结论通运五脏法可使五脏功能正常,大便自然通畅。
2014年03期 v.34 262-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南红梅;南征;臧立权;王雪冰;金惠英;李娜;王学杰;
目的观察芪精抗艾胶囊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口服芪精抗艾胶囊、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6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0%。治疗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无明显改善,2组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芪精抗艾胶囊能明显升高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水平,下降病毒载量,改善临床症状。
2014年03期 v.34 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程亮亮;
目的观察消糜膏治疗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愿接受课题研究的宫颈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及中药组,各50例。自月经干净第3天开始用药。西药组采用α-干扰素栓治疗。中药组采用消糜膏(硼砂、樟脑、冰片、青黛、玄明粉、黄芪、象皮炭、儿茶、炉甘石、珍珠粉等),隔日阴道上药1次。7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宫颈糜烂面愈合情况、阴道内白细胞计数及杆菌、球菌比例。结果 2组药物均可明显促进患者宫颈糜烂面愈合,且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阴道内白细胞计数及球菌比例相比较,中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糜膏能明显修复宫颈糜烂面,且与干扰素栓相比能改善阴道内环境,提高杆菌比例,有效预防复发。
2014年03期 v.34 268-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段寅慧;吴敏;
目的研究鬼箭羽和荔枝核提取物对果蝇模型海藻糖、三酰甘油、蛋白浓度的影响,为鬼箭羽配伍荔枝核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将雄性果蝇随机分组,分别用高糖、高脂培养基喂养1周,然后将醇提的鬼箭羽和荔枝核提取物加入相应造模培养基中,测定果蝇的海藻糖、蛋白、三酰甘油浓度。结果高糖食物诱导的果蝇2型糖尿病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的海藻糖、三酰甘油浓度明显降低(P<0.01,P<0.01);高脂食物诱导的果蝇2型糖尿病模型中,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的海藻糖、三酰甘油浓度明显降低(P<0.05,P<0.05)。结论鬼箭羽配伍荔枝核提取物对高糖和高脂诱导的果蝇2型糖尿病模型的海藻糖、三酰甘油浓度有降低作用。
2014年03期 v.34 278-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雪萍;张桢;雷鸣;
目的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散对便秘模型大鼠疗效,对便秘从肝论治进行探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柴胡疏肝散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用复方地芬诺酯片造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柴胡疏肝散组给予柴胡疏肝散汤剂灌胃治疗,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连续14 d;记录治疗最后7 d各组大鼠大便次数、大便重量。治疗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测大鼠活性炭推进速率,血浆中胃动素、胃泌素、P物质浓度,远段结肠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情况。结果柴胡疏肝散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活性炭推进速率增加,大便总重量增加,AQP3表达上调,血浆中胃肠激素(胃动素、胃泌素、P物质)浓度上升。柴胡疏肝散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以柴胡疏肝散汤剂治疗便秘模型大鼠,其便秘症状得到改善,说明该方剂汤剂治疗便秘大鼠确有疗效。
2014年03期 v.34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孙响波;于妮娜;张法荣;
目的通过观察黑地黄丸对5/6肾切除大鼠肾衰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该方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随机将70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尿毒清组、洛丁新组,黑地黄丸高、中、低剂量组7组,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大鼠行5/6肾切除术,建立肾衰大鼠模型,分别连续给药12周后测定全血高切黏度(HS)、全血低切黏度(LS)、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与尿毒清组和洛丁新组比较,黑地黄丸高剂量组大鼠HS(P<0.01)、LS(P<0.01)、PCV(P<0.01)明显升高,大鼠FIB(P<0.01)、ESR(P<0.05)明显降低。结论黑地黄丸高剂量组通过调节HS、LS、PVC水平,下调PV,抑制FIB合成,降低ESR含量,改善肾衰大鼠的血液流变学达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2014年03期 v.34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上上;赵红;毕爽丽;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临床难治之证,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普遍认为情志失舒及脏腑功能失调是其发病机理,属中风与郁证合病范畴。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突出和不良反应少,方法主要有毫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电针法、耳针法、眼针法、头针法等,其机制可能与针灸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内分泌轴、脑神经营养因子等的干预调节有关。
2014年03期 v.34 295-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亚;吴萌;尚坤;张欣;
原发性痛经是影响青年女性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症。推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推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文献,从常用操作手法、治疗部位、治疗时间与疗程等方面进行总结提炼,提出了其中存在的手法操作不够规范、临床研究不够严谨等问题,并指出了推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4年03期 v.34 299-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秀阁;王国强;赵芸芸;
目的验证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足疗程治疗后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胃排空检查评价结果(治疗组45.1%,对照组23.8%,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结果:餐后饱胀(治疗组92.9%,对照组70.4%),嗳气(治疗组88.0%,对照组57.7%),反酸(治疗组92.6%,对照组60.0%),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
2014年03期 v.34 302-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于红;孙阿娟;
目的观察复方三七胶囊联合三棱针外治早期化脓性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先用三棱针点刺脓肿处后,外敷复方三七胶囊粉剂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对照组用三棱针点刺后,碘伏消毒处理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有效9例,无效0例)优于对照组(治愈10例,有效8例,无效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三七胶囊联合三棱针外治甲沟炎,可避免化脓拔甲的痛苦,疗效较好。
2014年03期 v.34 305-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世珏;汪琦;郑健刚;
将已知临床有效方法"中药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方案改为"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并对其实效性进行探索性研究。以针刺为主针药结合治疗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型耳闭,治疗共5个疗程,针刺治疗贯穿始终,前3个疗程联合参苓白术散,后2个疗程只实施针刺。耳闭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最终听力恢复。
2014年03期 v.34 308-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青;李乐军;
偏头痛为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因其发病年龄范围广,症状痛苦,病程时间长,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至今,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饮食、精神、内分泌等有关,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西药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但存有较多副作用。偏头痛的病因复杂,临床上对不同类型偏头痛进行辨证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辨证客观化与证侯演变规律的研究尚不足,对辨证论治尚需要进行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
2014年03期 v.34 314-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黄世敬;谭赛;陈宇霞;
合欢花、合欢皮为常用的抗抑郁中药。合欢花(或皮)及其有效部位(或成分)、复方制剂的抗抑郁作用肯定,具有安神解郁、理气活络、活血消肿之功,临床通过配伍,多用于肝气郁结之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及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等病证的治疗。其作用机理与调节单胺类递质、抗凋亡、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有关。合欢对抑郁相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神经血管单元稳态、神经可逆塑性、神经再生及细胞信号通路等的调控研究将是今后的拓展方向。
2014年03期 v.34 318-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张珺珺;王丽华;胡蓉;郭裕;
中药穴位贴敷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运用于临床的一种顺应四时特性的"内病外治"疗法。近年来,现代中医各家对中药穴位贴敷防治疾病的研究较多,尤其是"三伏"贴敷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与之相对应的"三九"贴敷则相对研究较少。"三九"贴敷的"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病种的选择,运用疾病多集中在呼吸系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也较为局限。
2014年03期 v.34 32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