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禄颖;吴莹;鲁艺;徐雅;
以《内经》"贵阳"思想为基础,从卫阳之气入手,认为阴阳出入是人体寤寐之关键,阳气养神功能是正常睡眠的保证,人体阳气与睡眠的关系密切,提出阳虚是不寐病机之一。《内经》中提出了"阳不入阴"为不寐之病机,后世医家常用温潜之法进行治疗。与此同时,睡眠异常还会影响到阳气的功能,从而引发其他病证。因此在临证时,如果确属阳虚之不寐,应准确判断,并大胆应用温阳之品,可获良效。
2012年06期 v.32 54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沈家珍;梁恒;杨丽;张淼;
从古代医家文献及现代实验研究角度探讨痹证,其病因病机在于肾虚血瘀,肾虚为痹证的基本病理特征,血瘀为痹证发生发展的必然阶段,补肾活血是中医药防治痹证的一种理想途径。
2012年06期 v.32 54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史丹丹;宓余强;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忧思伤脾,或病后虚弱,正气未复,或肝脏失养,气机不畅影响脾之健运;七情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精微不布,化为脂膏痰浊沉积于肝;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蒸熬津液,酿湿生痰;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浊不分,湿热瘀结,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胆等均可形成脂肪肝。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
2012年06期 v.32 545-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王春微;张亚峰;
黄汗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涉及黄汗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水气病",原文共有5条。内容涉及黄汗的主要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以及鉴别等,是后世有关黄汗病论治的主要依据。把黄汗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黄疸、风水等疾病进行区分,并把黄汗病分初期(表虚湿浸)、中期(湿郁伤阳)、晚期(久病入脉)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田新洋;王秀莲;
发热或因外感,或因内伤日久,是机体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王秀莲教授治疗发热经验丰富,临床上针对发热误治、高热不退以及不明原因日久低热等各种类型的发热,辩证精细准确,结合患者的前期用药、治疗史,通过寒温并用,宣气化湿、透邪于外等方法,取得显著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59-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思捷;王志英;
王志英教授认为风痰阻肺、寒饮内停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发作期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温通鼻窍为治疗大法,缓解期治疗以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其中尤以补肾法为最重要,同时风痰内伏之宿根仍然存在,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治疗在扶正治本的同时还要适当兼顾祛邪。
2012年06期 v.32 56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宋子昱;徐瑛;
张鹤年先生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四诊当首重脉诊,高血压的脉象以弦、细、濡、滑等为常见脉象,正确地把握高血压病人的脉象对于分辨、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及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切脉预测高血压数值是张老先生高血压病脉诊的一大特色。
2012年06期 v.32 563-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博雯;
王化良教授对于冠心病、心悸、房颤、高血压等病,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患者,分别采用二陈汤、天麻钩藤饮以及临床常用自拟方剂,取得了较好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6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赐慧;花宝金;
花宝金教授论治肿瘤时,注重情志心理因素对肿瘤治疗的影响。认为情志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康复密切相关。在对肿瘤患者的诊治中,除对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熟练选择之外,还需要对病人予以疏导,加以解释,耐心说理以消除病人的疑虑,安慰病人,并鼓励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对待人生,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潜能与肿瘤做斗争。在治疗中良好的情志有利于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证注重调畅情志,并且从家属和患者入手,采用心理疏导、气功、患者交流等方式转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处方用药时加用调畅气机之药以调情志。
2012年06期 v.32 56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祁宏;丁忱欢;陈申旭;李鹤;秦亮甫;
秦亮甫教授依据督脉在经络脏腑联系中的关联性,针对慢性每日头痛病症特征表现,创立秦氏"头八针"技术作为慢性每日头痛的有效干预途径。并采用内服外治、刺灸并重的综合手段从多角度着手防治慢性每日头痛的疾病进展。对患者症状发作、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均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2年06期 v.32 569-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于立恒;王翘楚;
王翘楚教授认为失眠症多因肝阳偏亢或肝郁化火犯侮其他脏腑所致,表现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对以失眠为主症的疾病采用"天人相应"理论,倡导"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的学术观点,临床上以"病中求证,证中求病"为指导原则,主张"从肝论治",创制失眠症方(基本方组成:天麻、钩藤、葛根、川芎、柴胡、煅龙骨、煅牡蛎、郁金、石菖蒲、赤芍、白芍、丹参、合欢皮等),取得良好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7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宫淑琴;付蕊琴;
李家民主任在治疗儿科疾病中注重调理脾胃,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调理脾胃中更注重脾阳的顾护。认为脾胃虚弱,不能生肺,肺金受邪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精神少,皆阳气不足,在解表宣肺化痰的基础上注重脾阳的调护。从脾胃论治小儿夜啼、夜寐不安采用化湿醒脾,条畅气机之后再用补脾和胃的方法等。
2012年06期 v.32 573-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强;张弦;孙增涛;
感冒后咳嗽病位主要在肺,病因以外邪为主,治疗以疏散表邪,清肺理气为主。临床分为表邪克肺、邪热恋肺、邪入少阳3个证型。表邪克肺,外邪以风邪为主,肺失宣降,治疗采用止嗽散加减治疗;邪热恋肺,治疗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邪入少阳,治疗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2012年06期 v.32 575-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雪娇;吴琼;李咏梅;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是根据"肾主骨"的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脾虚是本症的重要病机,气机不畅是本病的促进因素。临床辨证依主次之分进行治疗,肾精不足治以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法,方用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脾肾气虚治以补益脾肾,方用右归丸合理中丸加减。对骨质疏松合并畸型或骨折的患者采用夹板或支架固定制动,并鼓励患者早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2012年06期 v.32 576-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国凤;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诸药配伍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益气,使脾气旺而血有所生、血有所摄,血脉充则神有所舍、血有所归。老年性疾病如心悸、眩晕、失眠等,还有神经衰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均可用此方治疗。
2012年06期 v.32 578-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薛晓东;陈宝元;
陈宝元教授对疡科舌诊及运用舌诊指导疡科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认识,如"肠痈"(阑尾炎)一病,治疗中若舌红苔腻变为舌淡红苔薄,多提示病情好转不必手术治疗。若治疗中发现舌渐红赤,苔由薄转厚者常提示病情加重,急需手术治疗等。舌象与全身症状关系密切,舌象会随正邪之多寡、病情之进退而变化,尤其是肿疡期和脓疡期表现的更加明显。
2012年06期 v.32 579-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卿;李成;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日1剂,分2次服)治疗。对照组38例,予西比灵(5 mg/次,睡前服)配合倍他司汀片(6mg/次,3次/d,口服)治疗。15 d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71.05%。2组均能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有效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疗效显著。
2012年06期 v.32 585-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梁迪赛;周嘉澄;
目的:观察补气通络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吡拉西坦片,1.6 g/次,3次/d)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气通络药物(党参、白术、茯苓、水蛭、甘草、地龙)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气通络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有显著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8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钱超;姜亚军;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血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郁血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口服逍遥散加味(柴胡、当归、炒白芍、茯苓等)治疗。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次,睡前口服)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6%,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抑郁易怒、心悸、头晕眼花、神疲乏力、胸胁胀满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血虚型失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6期 v.32 58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汤剑平;沈雪梅;吕晓莉;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加硫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高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各型高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茵栀黄退黄及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加硫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其它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加硫酸镁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各型高黄疸型肝炎疗效确切。
2012年06期 v.32 590-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鹤群;王少龙;何依群;
目的: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化疗后肝功能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12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在化疗时常规应用硫普罗宁(0.2 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静滴,1次/d)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1 mL,1次/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总受损率分别为17.46%、49.20%,治疗组ALT、AS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明显减轻化疗后对肝功能损害,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 59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越;谢胜;周晓玲;刘园园;覃婧;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2012年06期 v.32 593-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朝德;陈刚;杨进;汪自力;胡海峰;
目的:观察固精止泄汤联合盐酸坦洛辛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盐酸坦洛辛缓释片(0.4mg/次,1次/d),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固精止泄汤(巴戟天、淫羊藿、山茱萸、金樱子、五味子等),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阴道内射精潜伏期,并评估治疗后性生活满意度。结果:2组治疗后阴道内射精潜伏期及性生活满意度方面改善明显,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固精止泄汤联合盐酸坦洛辛缓释片可明显增加阴道内射精潜伏期,提高夫妻生活满意率,对原发性早泄有一定治疗作用。
2012年06期 v.32 594-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孙毅;付滨;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成人初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洛汀新10 mg,2次/d,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葵胶囊(黄蜀葵花提取五种黄酮类化合物)和雷公藤多甙片,观察2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胆固醇、尿β2-MG、血ET-1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尿素氮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白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好转,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减少肾性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一步衰竭。
2012年06期 v.32 596-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奇翰;孟祥奇;俞鹏飞;
目的:观察骨折合剂干预治疗青壮年戈登(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试验,将69例青壮年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治疗组37例,观察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5年随访,2组Harris评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壮年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应用"骨折合剂",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率。
2012年06期 v.32 598-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严立平;周正球;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自拟清热利湿方(山慈菇、制苍术、土茯苓、萆等);对照组31例,予秋水仙碱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6期 v.32 600-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永梅;
目的:观察内外兼治臁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辨证分型(湿毒下注型、脾虚寒凝型、气血两虚型),分别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同时配合外用疗法(冰片、松香、龙骨、石膏、珍珠粉、儿茶、血竭、黄芩、葛根,共研极细末,灭菌,外敷,1次/2 d)。结果:总有效率98.3%。结论:内外兼治治疗臁疮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 60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冬裴;
目的:研究探讨中医膏方对湿热内蕴型痤疮的治疗作用。方法:30例湿热内蕴型痤疮患者,内服中药膏方(紫草、生栀子、蒲公英、茵陈蒿等)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睾酮(T)的含量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医膏方治疗湿热内蕴型痤疮疗效显著。
2012年06期 v.32 603-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艳秋;周丽雅;
目的:观察补肾养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更年期综合征病例48例,从补肾养血论治,口服中药汤剂(当归、白芍、黄柏、知母等),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6例,好转19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3.75%。治疗后患者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悸多梦等症有明显改善,平均缓解率82.22%。结论:补肾养血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
2012年06期 v.32 604-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宝妹;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黄体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桃仁、红花、丹参、当归等)口服及西药(卡洛璜钠、头孢唑啉等)对症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卵巢黄体破裂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 606-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蕾;张丽丽;刘肇杰;
目的:观察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排痰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羧甲司坦口服液,1~3岁小儿,5 mL/次,3次/d;4~7岁小儿,10 mL/次,3次/d;8~12岁小儿,15 mL/次,3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加味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等),2次/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09%,对照组总有效率56.3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主要症状改善时间比较,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二陈汤治疗小儿排痰功能障碍疗效满意。
2012年06期 v.32 607-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伟民;朱肖鸿;
目的:观察自拟化痰行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自拟化痰行瘀方组成:陈皮15 g,半夏15 g,茯苓15 g,制大黄6 g,生山楂10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泽泻20 g,郁金12 g,柴胡10 g,白芍10g。辨证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8例。结果:临床痊愈31例,占64.6%;显效14例,占29.1%;无效3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7%。结论:自拟化痰行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较好。
2012年06期 v.32 609-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邢姿;史海蛟;周亚滨;
目的:探讨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大鼠血清IFN-γ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Ono术式建立同种异位心脏移植大鼠模型。术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大鼠。即:模型空白对照组、环孢素A组、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组、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全量加环孢素A半量组。术后第7天行大鼠眼眶下静脉采血,离心,取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外周血清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空白对照组比较,环孢素A组、苏木组、全量苏木加半量环孢素组IFN-γ的浓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苏木组和环孢素A组比较,环孢素A组IFN-γ的浓度降低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量苏木加半量环孢素组和环孢素A组比较,全量苏木加半量环孢素A组IFN-γ的浓度降低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外周血清中IFN-γ含量,推测是通过这一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2012年06期 v.32 613-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会敏;徐安莉;徐建民;周艳艳;赵敏;黄陈伟;
目的:探讨牛蒡子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脂肪肝形成的影响。方法:建立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牛蒡子提取物进行治疗,测定大鼠肝指数、血脂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切片观察大鼠肝脏细胞病理改变。结果:与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组比较,牛蒡子中、高剂量治疗组体质量下降,肝指数降低(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明显脂肪变性,高中剂量牛蒡子提取物治疗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减轻。脂肪肝模型组大鼠与正常饲养组比较,MDA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牛蒡子提取物高中剂量组与脂肪肝模型组比较,MDA浓度降低,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牛蒡子提取物具有降低血脂和防治脂肪肝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OD活性,减少MDA的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有关。
2012年06期 v.32 615-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金莹;许新;唐燕;王炫策;王洪鑫;
目的:观察利脑心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形态,采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TXB2、6-K-PGF1α含量的变化。结果:1)模型组大鼠心肌坏死,利脑心胶囊各剂量组对心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2)利脑心胶囊各剂量组血浆中TXB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6-K-PGF1α水平显著升高(P<0.05);3)利脑心胶囊中剂量组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结论:利脑心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对血浆TXB2、6-K-PGF1α的影响是其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2012年06期 v.32 618-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玲;于涛;韩虎;何家源;吴汀;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训练能够通过肌肉运动对大脑的反馈作用,促进脑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恢复及新生血管的生成,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形成,达到最大恢复限度。从针刺经络选穴(阴经、阳经、阴阳经结合)到巨刺法(健患配穴)、辨证选穴、按神经肌肉解剖学选穴配合康复训练等多方面总结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软瘫期的临床疗效。
2012年06期 v.32 625-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怡彣;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如温针灸、火针疗法、针刀疗法、三棱针疗法等,结合中医辨证、汤剂口服及功能锻炼等,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结果表明,针刺及灸疗法可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同时可提高临床治愈率,为临床提供参考。
2012年06期 v.32 628-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杜鑫;王舒;
前斜角肌综合征乃积累性劳损或感受风寒而诱发,使经络受阻,气血不行,为肿为痛。治疗以就近取穴为原则,通过针刺疏通经气,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天鼎穴为手阳明经穴,针刺天鼎穴可使针感沿经脉下传至手指,使经脉得以疏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以治疗前臂和手尺侧痛。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在有效的针刺手法基础上,得气感传导的循经特异性,即经穴效应的循经特异性。
2012年06期 v.32 630-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许广里;全松浩;王晓涛;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主穴:取患侧局部(面部肌肉痉挛部位)阿是穴;配穴:印堂,患侧阳白、四白。阿是穴进针深度约为0.1~0.2寸,印堂、阳白、四白,直刺破皮后斜向下颌方向刺入约0.5~1.0寸。结果:有效率88.33%。结论: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可使面部经脉气血畅达,痉挛自止。
2012年06期 v.32 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锡三;陈明玉;刘诚;刘赫;王敏;曾娘华;杨大志;
目的:对采取非手术治疗的6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002年7月-2011年7月10年期间60例年龄在16~75岁之间,经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和MRI检查,诊断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患者,采取以牵引和手法按摩为主的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了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及椎动脉血流等方面的改变,并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脑供血改善,临床治愈40例,占66.7%;显效10例,占16.7%;好转6例,占10%;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结论:以手法为主的非手术治疗对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2年06期 v.32 633-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素芬;周敏;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老年人尿频尿急夜尿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穴曲骨、横骨、肓俞、俞府、气海、中脘、百会、三阴交、太溪,常规消毒后,取2寸毫针直刺以上穴位。结果:有效率90%。结论:针刺方法治疗老年人尿频尿急夜尿多症疗效显著。
2012年06期 v.32 636+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晓燕;王婷;王健;
目的:分析采用温针灸加神阙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87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温针灸加神阙灸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仰卧位时取穴: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俯卧位取穴: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次。结果:治愈26例,占63.4%;好转13例,占31.7%;未愈2例,占4.9%;总有效率95.1%。结论:温针灸结合神阙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2年06期 v.32 637-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