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伤寒论》厥阴病中厥证的本质探讨

    李杭洲;肖相如;

    《伤寒论》厥阴病篇存在的疑问与争论较多,历代医家多有关注,希望能通过探究把握其实质。结合时振声教授和肖相如教授两代中医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厥阴病厥证的本质显示,热厥与寒厥完全符合厥阴病,而且是代表了厥阴病最本质的东西。与现代医学休克状态进行比较,有助于明确其病理变化规律。厥证病机为厥阴病独有,反映了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2011年05期 v.31 385-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

    杨卫红;廖华君;杨亚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脉象是气血强弱的反映。调和的气血在脉象中表现为平脉,逆乱的气血在脉象中表现为病脉,因而可以从脉象的变化中得知气血的情况。气血定脉,脉映气血,气血与脉象为一本一标的关系。

    2011年05期 v.31 387-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治未病思想探微

    张丽艳;曲道炜;

    《伤寒论》的序文和正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2层含义,在治疗方法、遣方用药及药后调护方面都有体现,如时时顾护正气,祛邪不忘扶正,有病早治,防止传变、加重等。整理、挖掘经典医籍,掌握原始资料,还原治未病的真正内涵,对于预防医学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2011年05期 v.31 38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女子以血为本”探析

    边智伟;吴承玉;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经、孕、产、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离不开血,均与血的充盈与否密切相关。气血旺盛流畅则任通冲盛,下注胞宫,月经按期来潮;孕期气血充盈,则胎有所养;气血上行,促进乳房发育;产后气血充足,则上行化乳。故女子以血为本,气血充盈调畅,则经、胎、产、乳功能正常;阴血匮乏,气血失调,则可导致各种妇科疾病。

    2011年05期 v.31 39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太阳与少阴相兼及疑似症的治法探析

    胡承军;王兴华;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病与少阴病之间多有相兼及疑似。临床可见低热感冒而非麻黄汤证者,虚人自汗出而非桂枝汤证者;又有麻黄汤证误用清法而入少阴里者,少阴病恢复期而现太阳病症者。对《内经》和《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异中之同:异者,太阳属表,少阴属里,同者,皆可有发热症状;同中之异——虽皆可有发热症状之同,但又具热有高低,脉有沉浮之异。其用药规律为:纯太阳病可选麻黄汤、桂枝汤,纯少阴病可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四逆辈;少阴病初得而兼低热症状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可选。

    2011年05期 v.31 393-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体态在临床辨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

    孔燕;郭霞珍;

    对体态与疾病相关的认识,把体态变化作为临床辨证论治依据的思想,可追朔到《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应该受到中医临证的重视。体态变化不完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身上的表现,有时是机体疾病表现于外的现象。从临床实践观察到,当我们把异常体态矫正为常态时,患者的病痛往往会减轻或消失。因此,临床诊治不能忽视对体态的观察。

    2011年05期 v.31 395-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李七一教授对冠心病的中医认识与辨治

    曹怡;李七一;

    李七一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心之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多是虚实夹杂,治疗宜辨证辨病结合,标本兼顾,通痹补虚并施,从痰瘀论治,临证常以黄精、当归、三七、瓜蒌皮、甘松等组成基本方剂,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加减治疗。

    2011年05期 v.31 397-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章永红教授治疗肺癌经验撷芳

    洪祖剑;章永红;

    章永红老师提出,肺之正气不足,兼以脾肾两虚为肺癌发生的基础,痰、瘀、毒为肺癌的致病要因。临床治疗应兼顾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在扶正时注重"保胃气"及气(阳)精、血(阴)精同补,而祛邪时又以化痰毒、化瘀毒为主。调补脾胃为前提,扶正保肺为根本,解毒祛邪为关键,为治疗的3个原则。

    2011年05期 v.31 399-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加味导气汤的临床应用

    王逢春;

    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疾病及妇科疑难病,其病位多在下焦肝肾,病机多寒热虚实互见。加味导气汤针对厥阴气分寒湿凝滞、气机壅塞不通的方证病机,灵活加减施治,注重药物配伍规律与方证病机,有是证用是方,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1年05期 v.31 40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脾虚论治Ⅱ型糖尿病

    杨江成;周建扬;

    历代医家以及现代中医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脾虚一证客观存在,主要病机为脾气虚弱,脾不散精,痰浊羁留于血中。健脾不仅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2011年05期 v.31 403-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姜媛;李平;

    毫针深刺、腹针疗法、电针疗法、针刀疗法、热敏灸疗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既有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又有发扬和创新之处。多种治疗方法相互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1年05期 v.31 404-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先兆流产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沈涛;高月平;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临床上保胎成功的病例甚多。针对不同类型的先兆流产,选择适当的保胎方法对其预后有很大影响。先兆流产的治疗在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西医的优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寻找科学的组方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2011年05期 v.31 407-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虚瘀论治

    黄昕寅;谈勇;

    子宫内膜异位症,部分学者认为其病机以"虚"为著,因"虚"致"瘀",以肾虚、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宜标本同治。采用中医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法等法治疗,从整体调控出发,辨证论治,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受孕率。

    2011年05期 v.31 409-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金季玲教授治疗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经验

    乔林静;

    金季玲教授在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治疗中抓住了老年人阴阳渐虚、脏腑渐衰的生理特点,认为此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根据临床表现辨为肝肾阴虚证和脾肾气虚证,因证施药,使肝气舒,肾水足,虚火平,血自止。

    2011年05期 v.31 411-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宣肺法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

    窦立芸;杨进;

    中医学理论认为,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水,主封藏。外感风邪袭肺,致肺气失宣,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异常,母病及子引起肺肾同病,导致水液代谢异常,出现水肿,肾脏封藏功能失职出现蛋白尿、血尿。用宣肺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使潴留的水液从汗、尿而解,减少血尿、蛋白尿的发生。

    2011年05期 v.31 412-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邓冬梅;庄天衢;许丽华;杨光照;陈为想;

    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治疗,中西医有其不同之处。西医多是对症治疗,而传统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藏精,主张从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出发来治疗本病。众多医家对此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或从补肾,或从兼化痰瘀,或从肝论治,均有确切的疗效。

    2011年05期 v.31 414-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干眼症

    张月梅;高卫萍;

    西医对于干眼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增加角膜表面水液存留,提高角膜湿性,刺激泪液分泌等,并未针对其潜在的病因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干眼症采用眼周局部取穴、全身取穴及针药结合法等,有创伤小或无创伤,促进泪腺主动性分泌泪液的特点。临床和实验也反复证明了针刺对干眼症的疗效。

    2011年05期 v.31 416-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对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的认识及针刺治疗

    丁照亮;

    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与长期排便困难,雌激素下降导致的盆底神经肌肉病变有关。针灸治疗选取长强、膀胱俞、中、大肠俞、殷门等为主穴治疗,能补气润肠,升阳举陷。气血充溢,气机畅达则大便通畅。

    2011年05期 v.31 418-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量表初探

    夏桂选;徐荣谦;利佳世;倪玉婷;

    目的:从频率角度初步探讨制定合理的儿童抽动障碍中医量表。方法:自拟中医抽动频率表,根据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评分,将抽动症病例分为可疑、轻微、轻度、中度4组,比较各组中医抽动频率表评分的差异性。根据治疗前后耶鲁量表的进步率,将抽动症病例分为显效、有效、好转、无效4组,比较各组中医抽动频率表治疗进步率的差异性。结果:可疑、轻微、轻度、中度4组中医抽动频率表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各组间中医抽动频率表积分有显著差异;显效、有效、好转、无效4组中医抽动频率表进步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抽动频率表可以反映抽动障碍病情,但不能准确反映病情变化。

    2011年05期 v.31 42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之中经络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李霞;窦逾常;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脑卒中之中经络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验脑卒中之中经络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HP-IgG,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以及抗VacA抗体,比较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脑卒中之中经络患者与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差异性。结果:脑卒中之中经络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脑卒中之中经络患者(65.0%和48.0%,P<0.0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成为脑卒中之中经络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为2.06(1.10-3.93);Ⅰ型(CagA+VacA+)幽门螺旋杆菌菌株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型,也使患脑卒中之中经络的危险性增加,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是2.52(1.12-5.08)。结论:脑卒中之中经络的危险因素之一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Ⅰ型(CagA+VacA+)幽门螺旋杆菌菌株可能是脑卒中之中经络发生发展过程中占优势的菌株。

    2011年05期 v.31 423-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止嗽散合玉屏风散化裁治疗感冒后久咳58例

    杨继红;罗继红;

    目的:观察止嗽散合玉屏风散化裁治疗感冒后久咳的疗效。方法:应用止嗽散合玉屏风散化裁治疗感冒后久咳58例,结果治愈4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治愈率84.5%,总有效率96.6%。结论:止嗽散合玉屏风散化裁有化痰止咳、益气固表之功效,治疗感冒后久咳疗效显著。

    2011年05期 v.31 425-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角度临床研究

    傅俊钦;赵百孝;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角度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位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刺(15°)组、斜刺(45°)组与直刺(90°)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位患者。针刺时间均为5 min,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按压力量,每一次实验前后,实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实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定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平刺(15°)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斜刺(45°)之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刺(90°)组针刺前后疼痛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平均减分率(73.9%)、完全缓解率(43.3%)、显愈率(60.0%)均明显优于斜刺组(54.2%,13.4%,36.7%)与直刺组(37.8%,3.3%,16.7%)。总有效率平刺组(96.7%)与斜刺组(86.7%)均明显优于直刺组(60%)。3种针刺角度互相比较,疼痛缓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刺组较斜刺组与直刺组更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疼痛。

    2011年05期 v.31 426-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分析

    全香爱;赵树军;于涛;董福慧;赵文海;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生理曲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骨、牵引等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8例,并根据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该病与颈椎生理曲度的关系。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生理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证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2011年05期 v.31 430-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灵龟八法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失眠临床研究

    车桂香;朴联友;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针刺治疗对单纯性肥胖病并发失眠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并与一般辨证取穴方法比较在疗效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符合单纯性肥胖病并发失眠的患者36例随机分组:其中18例为观察组,以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配合辨证取穴方法;另外18例为对照组,以一般辨证取穴方法针刺治疗,分析比较其减肥效果和对失眠的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失眠都是有效的,其治疗后体重、胸围、上腹围、腰围、腹围、臀围、肥胖率、体重指数均有降低(观察组为P<0.001,对照组为P<0.01),失眠症状积分也有明显的降低(2组均为P<0.001)。而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重、上腹围、腰围、腹围、肥胖率、体重指数、失眠症状积分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肥胖率为P<0.01,其他P<0.05),胸围、臀围的降低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并发失眠的疗效显著,优于辨证取穴组。

    2011年05期 v.31 43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按摩法对产妇前列腺素水平及分娩疼痛的研究

    蒋秋燕;钟璐;唐乾利;高忆;

    目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对产妇实施穴位按摩,探讨其对产妇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变化及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辨证后采用穴位按摩法镇痛;对照组160例,自然分娩。比较2组产妇体内PG水平的变化及对分娩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后羊水前列腺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穴位按摩后,观察组中第一产程宫缩期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按摩前(P<0.01),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穴位按摩可以降低产妇羊水PG水平,减弱宫缩压,减缓分娩疼痛。

    2011年05期 v.31 434-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96例

    潘展恒;罗清源;胡永祥;戴景兴;原林;

    目的:观察基于筋膜学理论指导的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共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采用新易筋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针刺疗法。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8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好转10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2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易筋疗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治愈率高,疗程短,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复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11年05期 v.31 43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失眠30例临床观察

    王国建;

    目的:观察运用营卫出入理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以口服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以运用营卫出入理论针灸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2%;治疗组中病程≤6个月者痊愈率高于病程>6个月者,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营卫出入理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疗效肯定。

    2011年05期 v.31 438-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施斌;熊慧萍;

    目的:观察内服息痛汤配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基础上,配合口服息痛汤及电针治疗。对照组80例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息痛汤配合电针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止痛快速,复发率低,改善证候效果更优。

    2011年05期 v.31 44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医案医话

  • 难治性皮肤瘙痒临床验案

    夏叶;赵英强;

    <正>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老年人因皮肤腺体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干燥,易泛发全身瘙痒;或洗浴过多,水温过高,导致表皮角质层中所含水分减少,痒阈降低而发病,称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无相应病名,可归属于"痒风"或"风瘙痒",是临床棘手的疾病。笔者采用滋

    2011年05期 v.31 44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金东明教授用四逆散治疗抑郁症验案

    刘会娇;金东明;

    <正>导师金东明教授用经方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今择四逆散验案介绍如下,以期对开发经方治疗抑郁症新药有所裨益。1病案举例盖某,男,70岁,2009年12月5日初诊。患心悸40余年,情绪沮丧10余年,加重1年。因工作紧张、饮食、情绪等因素,40年前出现心悸等症状并逐渐加重,分别于30、10、6年前确诊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

    2011年05期 v.31 44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汪逢春痄腮验案举隅

    赵艳;孙晓光;彭建中;

    <正>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汪老早年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后在京行医40余年,临证擅治时令病与脾胃病,系现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今择其痄腮验案2则并简要分析,以供同道参考。例1戚左,8岁。初诊:一月三十日。身热咳嗽不爽,两腮微肿,腹胀便泻,四肢逆冷,抽掣五次,神烦不寐,舌苔白腻根

    2011年05期 v.31 44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验案2则

    张慧;

    <正>导师牛阳教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跟师一年多来,笔者将感触比较深的2则医案及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临床有所帮助。例1本人不慎外感风邪,自觉咽部疼痛难忍,

    2011年05期 v.31 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蒿芩清胆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口腔扁平苔藓1例

    熊鹰;臧力学;

    <正>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累及口腔黏膜且可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疾病,患病率为0.51%,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居第2位,属常见病。[1]由于其病因不明,西医治疗疗效不确切且不良反应明显,多数患者求助于中医治疗。导师臧力学教授临床擅长以中焦论治口腔疾患,余有幸侍诊师旁,收获良多。现将臧教授以蒿芩清胆汤合左金丸治愈顽固性口腔扁平苔藓验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2011年05期 v.31 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凭脉诊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案举隅

    张华祚;齐向华;

    <正>慢性疲劳综合征[1]又称雅痞症、慢性伯基特淋巴瘤病毒(EBV)、慢性类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等,是一种持续及反复发作的身体疲劳症状。其表现有:长期极度疲劳,包括脑力疲劳及体力疲劳,患者经常有睡眠不足的感觉,即使长期卧床休息也未能舒缓疲惫,体力也会不断下降,运动量只及平时一半,患者还会出

    2011年05期 v.31 448-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循经排刺配合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1例

    宋沙沙;杨白燕;

    <正>腓总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损伤,其特点是患侧足和足趾不能背屈,足下垂,足跟行走不能,伴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感觉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1]笔者在随杨白燕教授出诊时观察到腓总神经麻痹后,使用循经排刺配合电针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1年05期 v.31 449-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动物药

  • 基于COI条形码的麝香及其混伪品的DNA分子鉴定

    杜鹤;孙佳明;崔丽娜;张辉;

    目的:利用COI序列对麝香及其常见混伪品进行DNA条形码鉴别,研究鉴定麝香的新方法。方法:对麝香及其混伪品共7种12份样品的COI条形码序列进行研究,分析药材正品来源的种内变异,与混伪品的种间变异,以及NJ树的聚类情况。结果:麝香种内COI序列变异很小,种间存在较多的变异位点,种间的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由所构建的系统聚类树可以看出,麝香的正品聚在一起,支持率较高,且各物种又形成相对独立的枝,与其混伪品能够很明显区分开。结论:运用COI条形码序列能够准确鉴定麝香的正品来源及其混伪品,本研究为麝香的鉴别提供了新方法,在其他动物药品种鉴定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05期 v.31 451-452+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伤寒论》或然症的加减用药规律

    马坤;阚湘芩;

    将《伤寒论》中有或然症加减用药的方剂进行总结归纳,将诸方中或然症之加减用药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得出仲景加减用药规律:温经散寒多用附子;益气助阳多用人参;治疗呕吐非半夏即用生姜;助心阳,通心脉,多用桂枝;生津止渴多用天花粉。用药习惯:腹痛喜用芍药,通过佐制改变性味;治咳嗽多收散并用,五味子配干姜细辛;水停无论何因尽用茯苓;心悸也多用此药宁心安神之功,即有是症,便用是药,同药不同病,同病不同药。

    2011年05期 v.31 45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茵陈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杨广栋;陈兰羽;张莎莎;吕文良;

    茵陈味苦、辛,微寒,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疗黄疸要药;秉少阳初生之气,顺肝脏升发之机,味辛兼能散肝胆之郁,为治疗肝病不可多得一味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茵陈具有很好的保肝降酶、利胆退黄之功,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在调节免疫、抗肿瘤、调节血脂水平等方面,亦有良好效果,为茵陈治疗肝病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2011年05期 v.31 45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傅青主女科》运用白芍调经浅析

    葛静;闫颖;

    《傅青主女科》认为调经应从肝经论治,主张扶正解郁,而肝经病机多见"郁"与"火",肝郁与肝火既可以互相转化的,也可以互相促进,治法以养肝肾阴为首,次而平肝开郁,再次清肝泄火。白芍功能养肝脾阴血,养肝阴敛肝阳,缓中调经止痛,傅氏疏肝解郁重用白芍,配伍大剂量补益肝肾之当归、熟地黄等,而少佐宣散之柴胡荆芥等,正如《傅青主女科》原文所言"舒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

    2011年05期 v.31 457-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虫类药治疗慢性肾炎机理探讨

    于洁;杨进;

    慢性肾炎病程冗长,迁延多变,属沉疴痼疾,一般植物类药物难以取效,虫类药物"无微不入,无坚不破",从中医药理来看具有祛风散邪、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肾固本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其具有抗变态反应、抗凝、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其合理的研究使用,有助于慢性肾炎治疗的发展,提升疗效。

    2011年05期 v.31 459-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从寒热论治瘀血组方解析

    张国铎;

    《金匮要略》论治瘀血,倡导瘀有寒热之别,主张温通、清化各为其治。血得寒则凝结成瘀,活血注重温通与酒行;血得热则煎熬成瘀,活血以泄热滋养并重,对后世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其理论亦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所证实。

    2011年05期 v.31 46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桂枝汤的立法思想

    梁西红;

    桂枝汤虽是解表祛邪之方,但立法思想并不在于发汗攻邪,而是通过调和营卫、调和表里、调和气血的功用,使人体阴阳、营卫、气血、津液、脏腑协调,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邪无容留之地而外达。张仲景创桂枝汤非常重视贯彻"和"的思想,通过五味药物的协同配伍,恢复和保持人体自身的生理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011年05期 v.31 464-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微波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油的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杜丹;王晨;艾凤伟;牟杰;

    目的:研究微波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八角茴香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提取时间、微波功率、药材目数等工艺参数进行均匀设计实验,确定微波提取八角茴香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用结晶紫法对挥发油进行清除.OH能力的测定,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均匀设计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4 min,微波功率839 W,药材目数60目。结论:均匀设计优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稳定、可靠;两种方法提取的八角茴香挥发油均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2011年05期 v.31 46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炮制对附子减毒变化及氯仿致颤作用的比较研究

    刘智;张大方;曲晓波;皮子凤;王立岩;张志仁;王奕琛;

    目的:探讨附子炮制前后生物碱变化情况与毒性变化及对小鼠氯仿致颤作用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对附子生、炮品及提取生物碱急性毒性实验及相应氯仿致颤实验探讨炮制过程中附子化学成分变化的同时对其毒性和相关药效的影响作用。结果:炮制在导致化学变化的同时引起毒性下降,同时对氯仿致颤的抑制作用也相应减低。结论:附子在炮制过程中发生了化学成分的变化导致毒性下降,并且对氯仿致颤的抑制作用也相应下降。

    2011年05期 v.31 469-470+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安贺军;王新月;于玫;沈静;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分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2个部分;临床研究以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治疗组45例,西药对照组45例。治疗3个月后对完全缓解及有效病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2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并各与20例作正常对照。动物实验以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实验性大鼠UC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标志物P-选择素的检测。结果:临床研究中,治疗前UC组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P<0.01);复发组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动物实验在治疗10 d时,两治疗组皆可降低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西药组水平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治疗30 d时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停药10 d后,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立法的中药溃结复发方,与西药比较,可有效降低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溃结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2011年05期 v.31 47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BDNF及TrkB表达的影响

    王欢;郭峰;单德红;刘旭东;王德山;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神经营养素受体P75(P75NTR)的表达影响,探讨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MCAO大鼠模型后进行眼针刺激,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BDNF、TrkB、P75NTR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DNF、TrkB及P75NTR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体针组和眼针组BDNF、TrkB表达均上调,并且眼针组高于体针组(P<0.01);P75NTR的表达下调,眼针组下调更明显(P<0.01)。结论:眼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区BDNF和TrkB的表达,下调P75NTR表达有关。

    2011年05期 v.31 475-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五田保肝液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SOD、MDA、GSH-PX影响的实验研究

    宋星星;苏金玲;毕业东;于建江;范英昌;

    目的:研究五田保肝液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SOD、MDA、GSH-PX的影响。方法:用白酒辅以吡唑、玉米油的混合食料灌胃的方法建立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易善复组(正常组10只,其余组各18只)。12周后处死,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变化;制备肝匀浆后测定SOD、MDA、GSH-PX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OD、GSH-PX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M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各治疗组大鼠肝组织SOD、GSH-PX水平较模型组升高(P<0.05),其中中、高剂量组P<0.01;MD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其中中、高剂量组P<0.01。结论:五田保肝液可提高肝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这可能是它防治酒精性肝病的机制之一。

    2011年05期 v.31 47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医史文献

  • 韩国运气体质论探讨

    成振镛;李晓君;郭霞珍;

    韩国主要运气体质论,即先、后天体质论,手指针运气体质论和太阳运气体质论,4种运气体质论各有异同,运气体质论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决定体质的关键时期、运气因素和运气对体质形成的作用机制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促进中医运气体质学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2011年05期 v.31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汤液经图》看五行传变规律

    许继宗;乔宪春;石玉君;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出自敦煌遗本,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辅行诀》汤液经法图中蕴涵着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结合《素问》中疾病传变次序原文,可知疾病五行传变的基本规律,即:阳实传我生,阴实传生我,阳虚传我克,阴虚传我克。

    2011年05期 v.31 483-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曹颖甫葛根汤证医案的思考

    侯养彪;孟翔;张再良;

    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评述葛根汤证医案时认为,太阳病篇所述温病中"不恶寒"当是"微恶寒",故此温病为太阳病,而葛根汤则是治疗太阳温病的主方。此温病表述中"不恶寒"一句,颇有争议。若解释为"微恶寒",则当属太阳病,可用葛根汤治疗。若解释为"无恶寒症状",则当属阳明病,可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2011年05期 v.31 485-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研究概况

    舒亮辉;盛梅笑;

    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盐浓度过饱和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严重后果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性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现代中医一致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湿浊、痰瘀交阻,临床上采用中医辨证、分期或分型进行治疗,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单味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及其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均取得一定的进展。

    2011年05期 v.31 48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结节性红斑的中医药治疗

    玉男;徐丽敏;

    结节性红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从中医辨证来讲其病机病因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顽湿聚结而发病;或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气血运行不畅,再加外感风寒湿邪,寒凝血脉形成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发病。结节性红斑的辨证论治大概分为3型: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三妙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脾气虚弱,湿邪滞塞证,治宜益气健脾,化湿泄浊法。方用六和汤加减。

    2011年05期 v.31 490-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