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难经》针刺补泻试析

    王传乐;李志刚;

    《难经》针刺补泻的理论是建立在阴阳、四时、五行、经络、腧穴和营卫气血等基础上的,针刺补泻的目的是治未病。具体针刺补泻方法有:根据时间确定补泻、根据五行生克确定补泻(包括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南补北法)、根据经脉运行方向确定补泻、根据营卫深浅确定补泻等。《难经》中所蕴含的针刺补泻思想和方法,对于针刺补泻理论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都极有价值。

    2009年12期 v.29 1013-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脾胃论》中黄柏的运用规律探析

    张金付;王旭东;

    李东垣《脾胃论》中运用黄柏49次,出现在19首方中。李东垣运用黄柏时多以小剂量、炒制、酒制等炮制入药,使其在升阳温热药中起佐助或佐制作用,达到泻阴火、清湿热、除燥热的目的。李东垣用黄柏为主治疗的疾病或兼证有肠澼、足痿、小便不通、瘀血证、丹田伏火、身重等,疗效显著,被临床广为应用。

    2009年12期 v.29 1015-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运用时间医学理论治疗不寐的探讨

    杨丽华;王建国;

    以"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阴阳消长、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与整个自然界密切关系,探讨人体阴阳、营卫、五脏主时的昼夜变化,以调整人体"睡眠—觉醒"的生理活动治疗不寐。

    2009年12期 v.29 1017-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医学中的“惊悸”与焦虑症的关系

    朱晨军;包祖晓;唐启盛;

    中医学中的惊和悸的基本含义为"害怕""恐惧";中医学中的"惊悸"病是一种以"害怕""恐惧"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失眠等其他神志症状的神志病,与焦虑症的关系非常密切;切不可把"惊悸"病简单地理解为心悸或心律失常疾病。

    2009年12期 v.29 1018-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病机特点探讨

    田青;包祖晓;

    从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的季节性、神经生化机制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医病机特点:躁狂发作属于中医的阳证范畴,阳盛阴虚是其主要病机特点;抑郁发作属于中医的阴证范畴,阳虚阴盛是其主要病机特点。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的关系符合中医阴阳的基本特点和阴阳学说的"对立""转化""互根""消长"内容,可用于研究中医的阴阳学说。

    2009年12期 v.29 1020-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气血失调引起血管性痴呆的病机探析

    吴秀芹;梅晓云;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是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之一,在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从气血失调角度探析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机理:气血不足、精亏髓少、脑府失养是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基础;瘀血阻滞、痰蒙清窍、脑络不通是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关键;痰瘀久滞、蕴而化热、化毒损髓是血管性痴呆发生及演变的核心环节。

    2009年12期 v.29 1022-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与“养阴”思想

    李华;周语平;刘光炜;

    吴瑭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温病学著作。书中创立温病三焦辨证纲领—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形成了温病学的辨治体系。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吴瑭提出温病三焦辨治养阴思想,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针对温邪侵袭程度,结合三焦辨证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三焦辨治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9年12期 v.29 1024-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验传承

  • 赵建国重视基础治疗临床经验介绍

    张培;赵红;赵建国;

    赵建国认为基础治疗是任何疾病都不能忽视的。基础治疗可以使患者远离疾病的诱因,消除病因,使机体处在有利于疾病向愈的状态转变。基础治疗包括饮食的调控、情绪的调节、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等多方面。基础治疗涉及到每种疾病,做好基础治疗,可保障其他治疗方法应有、甚至更好的疗效;而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基础治疗便是治疗方案的全部。

    2009年12期 v.29 1026-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仲瑛教授运用复方辨治哮喘1例

    杨洋;王志英;周仲瑛;

    <正> 周仲瑛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疑难病专家,国医大师。家世业医,幼承庭训,悬壶桑梓六十余载,专攻内科,旁及妇儿,精于辨证,长于复法,善治急难病症,屡起沉疴顽疾,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现笔者有幸随周仲瑛教授门诊,遇此患者经中医药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撷而录之,以飨同道,以期抛砖引玉,开拓思路。

    2009年12期 v.29 1027-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孔光一教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

    吴炫静;严季澜;

    孔光一教授为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擅长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孔老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肝经郁热,多兼心脾肾不振之证,临床上常在疏肝清热的基础上,兼以养血和血、补气养心、健脾和胃、补益肝肾法,且重视调节患者情志和饮食,常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加减,疗效显著。

    2009年12期 v.29 1029-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文政教授运用理中汤治疗泄泻的临床应用体会

    冯志铨;王耀光;

    <正> 黄文政教授是津门名老中医,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业医四十余载,在中医肾病和中医内科杂病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黄教授善用理中汤加减化裁治疗慢性泄泻,尤其对于顽固性腹泻脾肾阳虚、阳损及阴者,善用胃关煎治疗,临床效果突出。

    2009年12期 v.29 1031-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强运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经验

    魏瑞芳;杨强;

    <正> 蒿芩清胆汤由青蒿、黄芩、竹茹、半夏、陈皮、枳壳、赤茯苓、碧玉散组成。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性主升发,清透少阳邪热,辟秽化浊;黄芩苦寒,清泄胆腑邪热兼能燥湿,两药相合,既能内清少阳邪热,又能透邪外出,共为君药。竹茹清胆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枳壳下气宽中,除痰消痞;陈皮理气化痰,

    2009年12期 v.29 1032-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心脑舒通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

    郑友生;寇世缨;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偏头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予心脑舒通联合西比灵,对照组40例,单纯予西比灵,1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0.0%,两组治疗前后在缓解头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结论:心脑舒通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疗效可靠。

    2009年12期 v.29 1034-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痛风汤剂治疗痛风性肾病48例临床观察

    潘杰;杨锡燕;

    目的:观察痛风汤剂治疗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痛风性肾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予痛风汤剂加味治疗,对照组24例予别嘌呤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肾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风汤剂加味对痛风性肾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36-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8例

    张松;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汤。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值。结果: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9年12期 v.29 1037-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利胆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结石的临床研究

    林长春;

    目的:观察利胆排石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用利胆排石汤治疗的为治疗组,用胆康胶囊治疗的为对照组,以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结果为疗效判定依据,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结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利胆排石汤治疗胆道结石疗效可靠,安全可行。

    2009年12期 v.29 1039-1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药诊治举要

    杨照华;张海燕;夏进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消渴日久、气阴两伤、气滞血瘀、痰瘀阻络、筋脉失养所致,与肾虚、气阴两虚等密切相关,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特征为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痰瘀痹阻治以活血化瘀,豁痰通络,方选二陈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肝肾阴虚治以补肝益肾,活血化瘀,熄风通络,同时配用中药足浴和针刺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40-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商陆麻黄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0例临床观察

    翟瑞柏;王素芹;

    目的:观察商陆麻黄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把4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治疗组22人和对照组18人。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商陆麻黄汤每日1剂,口服,1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22例中,痊愈10例,显效6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18例中,痊愈7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83%。结论:两组对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商陆麻黄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疗效显著。

    2009年12期 v.29 1042-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牛黄降压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康永芬;张爱民;舒畅;

    目的:观察牛黄降压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50岁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服用牛黄降压丸,服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结果:用药后一氧化氮明显高于治疗前,肿瘤坏死因子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牛黄降压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009年12期 v.29 1044-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四法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冯健清;

    皮肤科常见疾患中血瘀证分为4型,相应采取益气活血、养血活血、补肾活血、健脾活血等法治疗。行气活血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白癜风、斑秃、银屑病、扁平苔藓、结节性红斑、硬皮病稳定期等),根据气血的偏重又分为行气活血、活血化瘀、软坚活血法;解毒活血法主要适用于毒热血瘀证结节性红斑、变应性血管炎急性期、点滴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等;温经活血法主要用于寒凝血瘀证(如硬皮病、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骑手脂膜炎等);补虚活血法主要适用于诸虚夹瘀证。

    2009年12期 v.29 1045-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小陷胸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曹现霞;王营;刘芳;

    Visfatin作为一种血管炎症分子,在不稳定斑块中浓度增加,富集于泡沫细胞内。在冠状动脉疾病中也发现了visfatin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破裂斑块富含脂质区域免疫染色显示visfatin浓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陷胸汤中的3味药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所产生的炎症因子均有不同的作用。

    2009年12期 v.29 1047-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22例临床观察

    李宇;

    目的:研究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在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2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3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5 d为1疗程,每月1疗程。每例3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瘤体变化及全身情况。结果: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治疗后肿瘤的部分缓解率(PR)18.3%,稳定率(SD)61.7%,总有效率80.0%。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能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49+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针灸推拿

  • 运腹推经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观察

    张欣;刘明军;李冬梅;卓越;

    目的:观察运腹推经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36例,施用运腹推经法治疗。结果:痊愈1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89%。患者治疗后体重和体重指数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01);腰臀围比和腰股围比下降,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运腹推经法对于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50-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神门穴对心率的影响

    郭雅斐;陈俊琦;李婷;吴俊贤;肖慧玲;黄泳;

    目的: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心率的影响。方法:70例受试者均安静休息5~10 min后,平躺制动,用Actiheart心电记录仪记录针刺前、针刺时和出针后各10 min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时和出针后的心率均低于针刺前水平(P均<0.01);而出针后的心率比针刺时高(P<0.01)。针刺时和出针后从第1 min开始到第10 min,心率均低于针刺前平均值。出针后的心率从第1 min开始到第10 min,心率均高于针刺时平均值。结论:针刺神门穴减缓心率起效迅速,针刺1 min后即起效;疗效持续,在针刺阶段,心率一直保持降低,出针后10min心率与针刺时比较略有升高,但仍低于正常水平。

    2009年12期 v.29 1052-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温和灸足三里600穴次灸感观察

    薛宁;王耀帅;王玲玲;

    目的:试图探索影响灸感激发的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提高疗效;方法:对温和灸足三里600穴次进行观察,并将结果与前人观察结果相比照;结果:发现在操作方法固定的前提下对灸感影响因素有:刺激量的蓄积、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差异、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变化的性质、操作者的耐心;结论:合理利用影响灸感的因素可以有效激发患者灸感并进一步提高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54-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时香雄;樊小农;

    目的:评价国内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真实性和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提高研究者临床研究设计水平和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广泛搜集相关临床对照试验材料,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对1979-2008年发表的合格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有23篇(43%)报告了疾病诊断标准;有29篇文献(54%)有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文献均未报告随访情况。纳入文献都使用针刺治疗为试验组措施,疗效的统计学分析基本正确。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献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采用了随机对照方法,但亦存在不足,有待提高。

    2009年12期 v.29 1056-1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足三里调脂作用临床研究

    邢海辉;圣海蓉;王玲玲;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穴治疗高脂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检索数据库中以"高脂血证""足三里"为中文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09年6月。对符合标准的32篇文献作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在针灸临床上无论单用还是配伍使用足三里治疗高脂血证,疗效肯定。结论:刺激足三里具有良好的降脂功能。

    2009年12期 v.29 1058-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汪玉婷子;徐兰凤;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针灸疗法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并且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60-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

    王艳霞;李军;傅立新;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寻找有效地缓解痉挛状态的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近五年来对痉挛性瘫痪状态的临床及科研研究,对痉挛性偏瘫的传统医学及现代康复医学治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为现代康复医学疗法和传统医学疗法以及综合疗法3种,在临床上皆有满意的疗效。

    2009年12期 v.29 1062-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仿生针”的临床研究

    许广里;刘春禹;陈春海;丛越鹏;白伟;张睿洋;顾灵溪;苏玉伟;马玉丹;全松浩;

    目的:仿生针针刺合谷穴,观察进针、出针疼痛的程度,行针时对针感的影响。方法:以疼痛感为观察指标,分别选用仿生针和毫针,对60例受试者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并观察两组的疼痛感受。结果:两组间进针出现疼痛情况经Ridit分析,R=0.267,P=0.00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疼痛明显轻于毫针组。针刺手法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针感明显优于毫针组。出针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疼痛情况相同。结论:仿生针组在进针降低疼痛感方面优于毫针组,在行针刺捻转手法时仿生针组疼痛感轻于毫针组,在出针疼痛感方面仿生针组与毫针组无明显差异。

    2009年12期 v.29 1064-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医案医话

  • 银翘散儿科肾病临床应用举隅

    殷二航;

    <正> 银翘散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方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甘草等药组成。笔者临床以本方加减治疗小

    2009年12期 v.29 1066-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益髓系列治疗髓内星形细胞瘤验案一则

    阎德英;阎德凤;

    <正> 近年来我院在收治脊髓空洞症等脊髓病的同时,也治疗了一些脊髓空洞症伴随窒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等病,多数患者病情稳定或明显好转,经核磁共振(MRI)复查,有的病人肿瘤缩小,个别病人肿瘤消失。本文就其中1例介绍如下:

    2009年12期 v.29 1068+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东明教授伍用乌蔹治痹验案

    于海艳;金东明;

    <正> 张某,女,54岁,2005年4月7日初诊。病历号:005040701。患者腿痛、遇寒遇潮加重3年。时腓肠肌、口角颤动,视物晕动感,左手放胸前则麻,手足常热。查:体温36.5℃,脉搏84次/min,血压15/8 Kpa。唇暗,舌红无苔,脉弱。双腿风湿结节明显。证属寒湿为主,兼有瘀热,治宜祛寒除湿通痹,兼以化瘀清热:柴胡5 g,黄芩5 g,白蔹5 g,独活15 g,羌活15 g,

    2009年12期 v.29 1069+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动物药

  • 动物药整理研究——五倍子

    律光明;胡丽娜;李娜;林喆;

    五倍子是传统的常用中药材,其应用广泛,目前临床上将中药五倍子用于解毒、治疗烧烫伤、遗精、久咳、脱肛、咯血等多种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对于五倍子的相关记载非常丰富,主要配伍对象有白芷、黄连、黄柏、当归、乳香、麝香等。炮制方法大都以炒、焙为主,五倍子在方剂中最常出现的用药剂量为1两,多达83次,其次为5钱,有64次。

    2009年12期 v.29 1070-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方药纵横

  • 我国山药的分布及其鉴别

    王彦博;

    <正> 山药为薯蓣属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咳喘、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病证。1 山药的种类及在我国的分布

    2009年12期 v.29 1072-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玉米须总黄酮对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大鼠血糖、心电图及全血黏度的影响

    黄晓巍;卢彤宇;欧喜燕;张永和;

    目的:研究玉米须总黄酮对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大鼠血糖、心电图及全血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注射链尿佐菌素及垂体后叶素复制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动物模型,观察玉米须总黄酮对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大鼠血糖、心电图及全血黏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玉米须总黄酮给药组大鼠血糖下降无统计学意义,但呈现较大的降低幅度;玉米须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动物心肌缺血程度(∑-ST)轻于模型组;玉米须总黄酮给药组动物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显著降低。结论:玉米须总黄酮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大鼠血糖,改善动物心肌缺血程度,并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液高黏状态,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

    2009年12期 v.29 1074-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丹枳宁心片质量标准研究

    雷虹;王晓明;邱智东;

    目的:建立丹枳宁心片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鉴别法对处方中枳壳、三七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中丹参干浸膏中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丹枳宁心片中枳壳、三七的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署性强;丹枳宁心片中原儿茶醛的线性范围为0.037~0.333μg(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75%,RSD=0.93%(n=5)。结论:薄层色谱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重复性好,可有效地控制丹枳宁心片的质量。

    2009年12期 v.29 1076-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栀子的鉴别研究

    杨雄志;

    目的:根据中药栀子古代文献和现代中医临床用于治疗肝炎有显著效果的报道,开发与利用栀子属植物药源,研究中药栀子根、茎和叶生药学的鉴别特征。方法:对栀子根、茎和叶的药材性状、显微和理化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鉴别。结果:通过栀子形态组织学的比较,确定了三者鉴别要点,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结论:栀子根、茎和叶显著的生药学差异可为其药材质量标准提供鉴别依据。

    2009年12期 v.29 1078-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砂功效及应用渊源探析

    季旭明;于华芸;

    朱砂,首见于《山海经》,名为丹粟,味甘,性微寒,有毒,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又可镇心神。朱砂的临床运用始于战国时期,功专解毒辟秽;唐代,安神定惊,解毒明目,疗惊痫癫狂、疫瘴、眼疾;金元明清,彰显清泻心火,善治心火内盛诸证;近代,拓宽用于霍乱预防和治疗。现代临床应用更为广泛,除治疗多种眼科疾患外,还用于癫痫、神经衰弱、精神病、高血压病等病证的治疗。

    2009年12期 v.29 1081-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蒲公英弱极性部位的抗菌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

    李薇;宋新波;

    目的:研究蒲公英弱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石油醚萃取的方法得到蒲公英中的弱极性部位,通过体外抑菌活性实验研究其抑菌活性;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离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蒲公英弱极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所设浓度内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该部位共鉴定出了10种化学成分,占蒲公英弱极性部位的96.8%。结论:蒲公英弱极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为蒲公英的抑菌活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年12期 v.29 1083-1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芪仿生化提取法与水提取法的比较研究

    陈新;崔健;关鹏;覃欢;张雷;

    目的:通过实验考察仿生化提取法对黄芪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黄芪总皂苷为指标,对仿生化提取法、水提取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仿生化提取法提取的黄芪总皂苷含量较水提取法显著提高。结论:黄芪药材的提取用仿生化提取法优于水提取法。

    2009年12期 v.29 1085+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实验研究

  • 滋补肝肾中药复健片对MCAO大鼠不同时相GAP-43表达的影响

    胡怀强;周永红;曹秉振;王新陆;

    目的:观察复健片在不同时间点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2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并根据脑梗死病程每组又分为3、7、14、28、42 d共5个亚组。用改良的Longa EZ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模型大鼠梗死周边区脑组织GAP-43的表达。结果:药物组在3 d时出现表达增高,14 d时其表达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药物组的GAP-43表达除3d时间点外,其余各小组与模型组同时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复健片可增加GAP-43的表达,促进轴突生长、延伸。

    2009年12期 v.29 1086-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鹿茸胶原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

    李银清;赵雨;范冬艳;曲晓波;

    目的:探讨鹿茸胶原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贴壁及增殖作用,为今后鹿茸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醇提法提取鹿茸胶原,用鹿茸胶原包被培养板,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实验数据使用Excel软件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值均以((?)±s)表示。结果:鹿茸胶原对大鼠成骨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贴壁和增殖作用。结论:鹿茸胶原具有促进大鼠成骨细胞贴壁和增殖作用。

    2009年12期 v.29 1089-1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对脾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中TNF-α的影响

    马贤德;韩晓伟;曹阳;关洪全;

    目的:研究脾虚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后,血清中TNF-α含量以及腹腔中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小鼠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观察不同状态下的小鼠感染白色念珠菌后机体巨噬细胞功能及血清中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加白色念珠菌和脾虚加白色念珠菌组吞噬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脾虚组也有降低(P<0.05);血清中TNF-α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与脾虚模型组、正常加白色念珠菌组和脾虚加白色念珠菌组相比,均高于其他3组(P<0.01),与脾虚模型组比较,正常加白色念珠菌组高于该组(P<0.01),而脾虚加白色念珠菌组低于该组(P<0.05)。结论:经口感染白色念珠菌的脾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脾虚对照组。

    2009年12期 v.29 1091-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

    李守栋;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及与传统毫针的差别。初步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为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在术前1 d、术后1、3、5、7 d以及第6次电针后测定各组的机械刺激缩足潜伏期及其变化。观察电针干预后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变化。结果:本次实验观察证实,经治疗后,治疗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均有较好的改善,自身前后对照均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提高大鼠术侧机械性痛阈,而以电针的效果更为明显。

    2009年12期 v.29 1093-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剂量二醇组人参皂苷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保护作用

    张巨;孙鸿斌;苑福生;王悦书;李春雨;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二醇组人参皂苷(panax ginseng diol set)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建模后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二醇组低剂量(25 mg·kg-1)组和二醇组高剂量组(50 mg·kg-1),术后各组分别腹腔注射25 mg·kg-1二醇组人参皂苷、50 mg·kg-1二醇组人参皂苷及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给药4周,于术后2、4、6、8、12、16、20及24周取右小腿腓肠肌,测量腓肠肌湿重、肌细胞直径、肌细胞截面积。结果:随神经损伤时间的延长,腓肠肌湿重逐渐下降,12周内二醇组低剂量和二醇组高剂量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至20周时,二醇组低剂量与对照组间有差异(P<0.05),二醇组高剂量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损伤4周、8周、16周及20周时,低剂量与高剂量组间有差异(P<0.05),神经损伤6周及12周时,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细胞直径随神经损伤的时间逐渐减小,神经损伤16周内,二醇组低剂量及二醇组高剂量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损伤后20周时,二醇组低剂量和对照组间仍有差异(P<0.05),神经损伤后2周及4周时,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损伤16周及20周时,两组间有差异(P<0.05);肌细胞截面积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直至神经损伤后的16周,与肌细胞直径的变化规律相一致,16周内二醇组低剂量与二醇组高剂量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神经损伤20周,低剂量与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仍有差异(P<0.05),神经损伤12周内及20周时,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间有差异(P<0.05),神经损伤16周时,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发生萎缩,应用二醇组人参皂苷可减缓骨骼肌萎缩,50 mg组效果优于25 mg组。

    2009年12期 v.29 1095-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医史文献

  • 李中梓治泻九法之运用

    徐晓东;陈大权;

    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泄泻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常见寒湿内盛、湿热伤中和食滞胃肠3种证型,治多用淡渗、清凉、疏利、燥脾之法。久泻常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肝气乘脾3种证型,治多用甘缓、酸收、疏利、温肾、固涩、升提之法。

    2009年12期 v.29 1098-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乳腺癌的中医学术源流

    李桃花;

    通过对乳腺癌的中医学术源流进行考证,从病名病症、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3个方面收集分析古代文献相关论述,认为中医对乳腺癌从痈疽到乳岩的认识过程,经过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病名病症的描述日益清楚具体,对病因病机由情志内伤到正虚邪实的认识也更加客观全面,采用的治疗方法则是内外并施。

    2009年12期 v.29 109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从《傅青主女科》看治湿法的灵活应用

    刘巍;

    湿为带下发病的主要原因,傅青主在其著作《傅青主女科》中对带下病的治疗独具一格,其将带下分为五色带,即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分别治以健脾疏肝燥湿,疏肝解郁祛湿,清热补脾利湿,泄火解毒除湿,清肝养血祛湿。此外,傅青主灵活运用药物的配伍以治湿。其治湿用药纯正,无一峻品,而多相须,相使为用,以增强疗效,其治湿之法亦为后世广泛应用。并提出"带下俱是湿"的论断。

    2009年12期 v.29 1102-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中药及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研究进展

    杨迪;洒荣桂;

    <正>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病人的致死因素。1971年Folkman就提出恶性肿瘤的一大特性是无限制地侵袭性生长和远处转移,这一特性依赖于肿瘤血管的生成,因此抑制血管生成能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途径主要有:①阻断

    2009年12期 v.29 1104-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

    陈玮玮;周惠芳;

    <正> 黄体功能不全(LPD)是指排卵后卵泡所形成的黄体分泌功能不足而导致的孕激素水平低下、子宫内膜分泌不良等,临床表现为月经前后的不规则出血、不育和反复性流产,是造成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归属于中医学"无子""胎漏""断绪"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在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治疗上尚无满意疗效,而中医学则具有其独特优势。兹重点将近

    2009年12期 v.29 1107-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正> 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6月,是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法人代表张益胜,注册资本6127.2万元。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传承中华文明,服务人类健康"的宗旨,坚持"关爱众生,诚信笃实,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经营理念,发扬"团队、敬业、创新"的企业精神,依托长白山独有的资源优势,时刻关注着世界医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人类健康的最新需

    2009年12期 v.2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吉林中医药》2009年总目录

    <正>~~

    2009年12期 v.29 1109-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