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杰;翟双庆;
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2009年04期 v.29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施彩红;
湿气袭人而为病,变化多端,症状各具,其中既有湿气侵犯人体上下、在内在外之别,又有夹风夹寒之辨,侵及部位不同,症状也各异。治湿之法无外发汗、利小便二法,但也有温脾、宣肺、补肾之不同。湿邪袭上方用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湿气中下方用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湿夹风寒、流于经络方用桂麻各半汤,湿气干脾方用白术茯苓厚朴汤,湿气干肺宜小青龙汤,湿气下移肾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宜麻黄茯苓汤,湿夹风寒、外中于表则因所夹之邪不同治法也各异。
2009年04期 v.29 279-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斌;曲道炜;林大勇;
辛开苦降法属八法中的和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其理论源自《内经》对中药性味功效和配伍的阐述。医圣张仲景谨遵《内经》之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寓辛开苦降法于临证治疗寒热错杂证之中。元代朱丹溪师承仲景而善用辛开苦泄法治疗痞证。叶天士根据温病的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轻苦微辛法用于温病治疗中。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和王氏连朴饮等。
2009年04期 v.29 28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光银;张军平;
大气下陷证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冠心病大气下陷证的常见临床表现有患者胸部空闷,时欲喘不能,短气不足以息,多伴胸部空痛,脉沉细无力等,其证候机制为"邪气壅盛-阻遏大气-大气升举乏力",临床上常自大气下陷理论出发,以祛邪升陷法为治疗原则,采用提升大气、活血祛邪法治疗
2009年04期 v.29 283-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闫荣娟;赵凤歧;
目的:观察自拟解郁汤合氟西汀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脑梗死后抑郁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自拟解郁汤合氟西汀口服,对照组单纯予氟西汀口服,观察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zung氏抑郁量表(SDS)评分的变化,观察时间为8周。结果:治疗组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及SDS评分明显下降,HAMD及SDS评分疗效总有效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拟解郁汤合氟西汀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后抑郁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2009年04期 v.29 293-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玉宝;
目的:观察化瘀健脾补肾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化瘀健脾补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包醛氧淀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为5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Scr、BUN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化瘀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疗效显著。
2009年04期 v.29 29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荣;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颗粒对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增效及减毒作用。方法:6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补肾健脾颗粒联合强的松片治疗,对照组单用强的松片治疗,治疗8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激素副作用对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减低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健脾颗粒不仅可以增加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还可以减低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2009年04期 v.29 296-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黄云声;罗仁瀚;徐凯;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治疗,血压偏高者加用开博通,治疗组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治疗,7 d为1个疗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四逆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04期 v.29 298-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展儒;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服用心宝丸,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6%,对照组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0%,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显著。
2009年04期 v.29 299-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娜;梁祎;张立荣;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胆石症对改善症状和促进排石率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老年胆石症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中医组根据中医辨证选方用药治疗,西医组采用常规解痉止痛和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组采用两种方法结合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与其他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胆石症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及研究。
2009年04期 v.29 30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忠才;王成磊;
目的:观察解郁化瘀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3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服用自拟解郁化瘀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2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结论:解郁化瘀法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满意。
2009年04期 v.29 302-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史江;
目的:观察薏苡仁、附子、败酱草加乌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薏苡仁、附子、败酱草加乌梅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美沙拉嗪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薏苡仁、附子、败酱草加乌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满意。
2009年04期 v.29 304-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梁成;高瑞岭;孙雪峰;杨敬芳;张廷录;石玉宝;刘晓燕;
目的:观察补肾祛邪方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补肾祛邪方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氟雷他定和辛苓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近期显效率为88%,半年后显效率为82%;对照组近期显效率为76%,半年后显效率为26%。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祛邪方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好,复发率低。
2009年04期 v.29 305-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杜建伟;种清治;
<正>膝骨性关节是由膝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病变引起,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从而使关节逐渐被破坏及产生畸形,影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退行性疾病。笔者应用骨舒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8例,现报道如下。
2009年04期 v.29 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文红;吴曙粤;杨青;张燕燕;刘海涛;彭旭;
目的:观察耳尖穴放血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用耳尖放血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西药降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95.24%。在改善血脂方面,两组均能有效调节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耳尖穴放血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高脂血症有确切疗效,且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尤其适合基层单位应用。
2009年04期 v.29 308-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纪清;赵国红;徐旭;
目的:评价按揉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按揉类手法进行治疗,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量表(SF-MPQ)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积分情况进行客观对比。结果:总有效率86.67%,在选阳性词项目数、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情绪分、PRI总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椎功能活动方面,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而对疼痛强度(PPI)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按揉类手法能有效缓解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功能。
2009年04期 v.29 310-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史文浩;祝乾清;朱丹;
目的:观察红外线灯照射中药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红外线灯照射中药包组治疗,对照组采用腰椎平牵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为7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外线灯加中药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2009年04期 v.29 31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聂斌;张丽;徐凯;钟慧萍;
目的:观察赵氏雷火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11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采用赵氏雷火灸治疗,对照组58例采用口服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7.59%和20.69%,总有效率分别为94.83%和86.2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赵氏雷火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9年04期 v.29 313-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李明;胡承晓;
<正>火针疗法是以火将针体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火针排脓是一种中医传统外治法,主要应用于体表脓肿的脓疡期,亦可应用于体表止血、赘生物的切除等。近年来我们采用火针排脓治疗体表各种脓肿139例,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2009年04期 v.29 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珍;
<正>近年来,笔者应用一次性线针注射器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6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15例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1例患者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所制定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23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17岁;疱疹分布于头颈部1例,躯
2009年04期 v.29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钟艳梅;
<正>1病案举例李某,女,44岁,2008年9月8日初诊。患者因间断乏力、尿黄伴皮肤瘙痒45 d来门诊治疗。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为阴性,AMA(+),ANA(-),肝功能ALT150 U/L,AST 145 U/L,GGT 629 U/L,ALP977 U/L,TBIL 44μmol/L,DBIL 32.4μmol/L,GLU5.1 mmol/L,TG 1.2 mmol/L,血尿常规正常,腹部B
2009年04期 v.29 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相玉;宋乃光;
<正>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可见于外感热病中,也可见于许多内科杂病中,所以治法也有多种。笔者在跟随导师宋乃光教授门诊抄方中,遇到了一些发热的病人,他们或已高热多日,或低热缠绵经月不退。宋师详为辨证求因,每获良效。
2009年04期 v.29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巧楠;吕延伟;
<正>四妙勇安汤是《验方新编》中治疗热毒型脱疽的方剂,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临床上无论原方或其加减运用都有较好疗效。1脱疽吴某,62岁,2008年3月24日就诊。曾于2月前因2型糖尿病在内分泌科住院,经中西医治疗
2009年04期 v.29 319-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洪忠;
通过对4例躯体形式障碍病人的诊治,描述了4种不同的脉象特征,以及历代诸多医家和齐向华教授本人对郁脉、紧脉、结滞脉、软脉的认识体会,以脉象为依据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推导致病因素和病机,得出治疗方案,提示脉象在诊治躯体形式障碍中的可操作性和重要性。
2009年04期 v.29 320-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东方;宋超;魏小林;车虹;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气流限制不完全可逆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肺胀范畴,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
2009年04期 v.29 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博辉;唐德才;赵国平;
以《中国药典》2005版记载为标准,结合《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从药物功效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两方面对当归属药物进行文献研究;依据临床应用特点,分类讨论当归属内药物的止痛作用及其机制,并从药物亲缘学角度阐明其止痛作用的异同,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寻找新的药用资源和成分提供帮助。
2009年04期 v.29 325-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维玲;张永和;
<正>人参性甘、温,归脾、肺经,是养生佳品。人参含皂甙、多糖、单糖、黄酮类等化合物,而人参皂甙是人参主要的活性成分,本文主要就人参皂甙进行论述。近代研究证明人参的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抗氧化、心律失常、抗肿瘤、抗应激等方面均有深远的临床意义,故人参
2009年04期 v.29 328-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戴小欢;曲琰;贾天柱;
目的:考察经不同炮制方法得到的泽泻饮片中两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RPHPLC法对24-乙酰泽泻醇A和23-乙酰泽泻醇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泽泻麸炒后24-乙酰泽泻醇A的含量为0.049 73%,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为0.077 71%,均高于生品,而其他炮制品,23-乙酰泽泻醇B的含量均低于生品。结论:泽泻麸炒后两种主要成分均有所增加。
2009年04期 v.29 330-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于秀华;王明星;张永和;
目的:建立五味子软胶囊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Shim-pack 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2.5:37.5),检测波长250 nm。结果:在0.688~3.44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1%,RSD为1.72%(n=6)。结论:该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和重现性好,可作为该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2009年04期 v.29 332-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旻;李惠勇;张玲;刘友平;
目的:建立川赤芍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川赤芍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川省内不同产地的川赤芍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的研究。结果:HPLC指纹图谱中峰的分离均较好,得到17个共有峰。结论:该HPLC指纹图谱能够用于川赤芍药材的鉴定及质量评价。
2009年04期 v.29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文军;徐云;王淑敏;
目的:对丹参的回流提取工艺法与超声提取工艺法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超声法提取丹参中丹酚酸B,用高效液相(HPLC)法测定丹酚酸B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C_(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超声提取法丹酚酸B的含量为4.21%,高于2005版《中国药典》回流方法。结论:超声提取工艺法比回流提取法简单易行,节省时间,丹酚酸B的提取效率高。
2009年04期 v.29 336-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兰杰;谢程;
目的:建立养血颗粒质量标准。方法:对养血颗粒中当归、黄芪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结果:当归、黄芪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黄芪甲苷在0.5~2.5μg的范围内,斑点中黄芪甲苷含量与吸收度积分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32%,RSD为1.05%。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
2009年04期 v.29 338-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聪;田静;杨柳;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煎剂消疮饮对实验大鼠痤疮杆菌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探讨中药煎剂消疮饮对痤疮模型大鼠的抗炎抑菌效果及其药效学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痤疮丙酸杆菌建立大鼠耳廓痤疮动物模型。用中药煎剂消疮饮作为治疗药物,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药物,采用定量方法观察中药煎剂消疮饮对大鼠耳廓痤疮动物模型的痤疮丙酸杆菌及大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并与生理盐水组进行比较,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及各组动物腹腔透入染料量。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消疮饮大剂量中药治疗组明显好于模型组;消疮饮3个剂量组大鼠腹腔透入染料量均明显减少。结论:中药煎剂消疮饮对大鼠耳廓痤疮动物模型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009年04期 v.29 340-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慧婕;
目的:观察滋肾益气活血方对大鼠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48只,除12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造气虚血瘀证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滋肾益气活血方高剂量组(1 mL/100g)和滋肾益气活血方低剂量组(0.5 mL/100 g),每组12只;给药6周后,检测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结果:滋肾益气活血方高、低剂量组对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生化指标及肾组织的病理损害均有改善作用,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滋肾益气活血方能促进慢性肾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足细胞突起和基底膜的修复,对其形态结构有改善作用,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害,有防治慢性肾炎的作用。
2009年04期 v.29 342-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健;高波;张茂云;朴今哲;
目的:研究克郁舒神颗粒对实验性恶劣心境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克郁舒神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氟西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和孤养方法制备实验性恶劣心境大鼠模型。观察5周后各组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DA、NE、5-HT变化。结果:实验性恶劣心境大鼠下丘脑内NE、DA、5-HT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克郁舒神颗粒可明显升高下丘脑内NE、5-HT含量,与氟西汀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克郁舒神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之间无明显的量效关系,治疗前后DA的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克郁舒神颗粒可明显提高实验性恶劣心境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改善抑郁行为。
2009年04期 v.29 34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朔生;王世民;
目的:对防风通圣丸调脂作用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拓展其临床用途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防风通圣丸对饲喂高脂饲料所造成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结果:防风通圣丸能明显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TC(P<0.05),明显降低血清LDL-C含量(P<0.01),明显升高血清HDL-C含量(P<0.05);对TG含量未见明显影响。结论:防风通圣丸对于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2009年04期 v.29 346-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红石;高颖;王富春;
目的:探讨补虚化瘀针法对骨质疏松大鼠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取卵巢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经骨密度检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针刺组、针刺加雌激素组、雌激素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骨密度、股骨力学。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其力学特性有所恢复。骨密度检测指标出现了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补虚化瘀针法对骨质疏松大鼠有治疗作用,与雌激素疗效相类似。
2009年04期 v.29 348-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淑怡;叶骞;叶平;
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源远流长,在中医古籍中,不孕症的病名有不孕、无子、绝产、断绪、全不产等称谓。概括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有肾虚、瘀血、痰湿、经络为病、月经不调、外感内伤等。辨证论治包括从肾论治、从气血论治、从瘀论治、从痰论治、从郁论治,还有针灸疗法、外治法。在预防调护方面,有"男养精,女养血""合男女必当其年"的记载,并提倡调情志、节嗜欲。
2009年04期 v.29 350-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彭丽坤;陈仁寿;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在用药方面颇具特色,体现在三焦辨治上,根据疾病的演变,用药同中有异;重视湿邪为患,根据邪湿性质的不同,选用化湿、渗湿、燥湿不同去湿之药;在补益药的使用上,重在养阴保津,并且补阴与补阳并用,以阳中求阴。
2009年04期 v.29 35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林大勇;李海波;
吴鞠通用半夏的功用主要在于化痰逐饮、止呕止咳、交通阴阳疗不寐、协调寒热以及宣通郁滞,其炮制方法主要有生用、姜制和醋制的不同。吴氏用生半夏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化痰饮,二是协调寒热,三是宣通郁滞。姜半夏善于止呕,半夏醋炒可使之入肝而治与肝相关之疾。吴氏多用大剂量半夏于不寐之证,亦有用于痰饮蕴结极重证者。中剂量半夏之应用多集中于痰饮内蕴较重,小剂量用于一般性痰饮内停轻证,用量在一钱或一钱五分者,多集中于妇科、儿科诸疾。
2009年04期 v.29 35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白俊杰;翟双庆;
《素问悬解》成书于乾隆二十年乙亥,为黄元御潜心研究二十余年所著。世传《素问》中《刺法篇》《本病篇》已经遗失,黄元御取《诊要经终论》部分内容补《刺法篇》,取《玉机真藏论》部分补《本病篇》,重新修订为八十一篇,并将各篇重新编次,详细注释,对经络腧穴部分注释尤为精确。其广搜博采,相互参校,探微索奥,冰释旧疑,条目清晰,注解宏富,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2009年04期 v.29 358-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国英;鞠宝兆;
目为肝之外窍,在生理方面肝与目有经络直接连属,《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在病理方面,若因为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可致二目昏蒙,视物不清。若肝血不足,目失于濡养,则会导致目眩,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眶疼痛等症状。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者,多见双目红肿痒痛,或两目连札等。肝阳上亢之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之口斜睛吊等,在临床中更为常见,说明肝经诸病,皆可导致目疾,故治目疾,多用治肝之法。在诊断、预后方面,由于"眼为肝之外候",肝之病变多可在两目中反映出来,临床上可根据目的不同变化,去推断肝经的多种病变。
2009年04期 v.29 359-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许圣贤;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一书中,卷首列了一张名为地支不移循环之图,此图和其衍生出的脉诀对金元四大家具有很大影响。如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侧重在胃气,并提出具有功能性升提的脾在脾胃论中的地位;药物理论中的四象,结合《脉诀》的升降说,使气血的运用自然融入药物中;内伤外感,亦有气血的左右概念存在,之后又强调了运气学说中主、客气的不同点,以及其适用范围,并且把现在不常见的七表八里脉法,跟丹溪的脉法做了简略的对应。
2009年04期 v.29 36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