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

  • 谈中医“证”的实质

    岳利峰;陈家旭;

    基于对中医证候实质的认识,应当将蛋白质组学引入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中,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分子流行病学水平着重阐述中医证候的分子基础。这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7年1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老中医经验

  • 鲁承业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杨蓓;

    鲁承业主任医师强调临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尤重舌诊与脉诊在诊断中的作用。用药方面,强调依据药物性质、疾病情况、体质、配伍等多方思考。立法用药中贯彻"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凉而勿凝、温而勿燥、补而勿滞、消而勿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可,药量小,临床疗效独特。

    2007年1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经验

  • 癌性发热的中医治疗

    王志武;贾彦焘;

    癌性发热的机理十分复杂,临床上常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可分为肝气郁滞、阳明腑实、痰湿郁热、血瘀血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证型辨治。但临床辨证不一定是某一个证型,可能是多个证型的叠加,必须辨明虚实,合理用药。

    2007年1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儿童厌食症治脾八法

    柴国钊;李志文;

    儿童厌食症的发生多责之脾胃功能失调,临床总结出治脾8法,即健脾法、醒脾法、升提法、燥湿法、化痰法、滋阴法、温脾法、泻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较佳。

    2007年1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扶正抗癌冲剂对中晚期胃癌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

    陈建华;王琪雁;

    目的:观察中药扶正抗癌冲剂对中晚期胃癌治疗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半间102例运用中药扶正抗癌冲剂配合化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期,消化、血液系统毒副反应等,并与同期76例单纯接受化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扶正抗癌冲剂配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近期疗效及生存期,消化、血液系统毒副反应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扶正抗癌冲剂与化疗配合治疗中晚期胃癌,可明显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明显减轻化疗药物对病人消化、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2007年1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聚类研究

    曲淼;唐启盛;裴清华;李侠;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抑郁症中医证候的分型。方法:制订《抑郁症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中医症状评定,并将中医症状归纳为16个因子,进行聚类研究。结果:初步拟订6个中医证型,即:心胆气虚型、气虚血瘀型、心肾不交型、脾肾两亏型、肾虚肝郁型、气郁化火型。结论:本研究制定的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较符合中医理论。

    2007年11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慈航丹合金铃子散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丛羽;

    目的:观察慈航丹合金铃子散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采用慈航丹合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消炎痛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问卷调查评分的变化情况,并随访3个月病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问卷平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个月随访症状问卷平均积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慈航丹合金铃子散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理想的远近期疗效。

    2007年11期 13-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临床报道

  • 补心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挟痰挟瘀证40例临床观察

    刚丽丽;李春华;

    目的:观察自拟补心复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挟痰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78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治疗组用自拟补心复脉汤中药汤剂口服,观察其中医证候、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补心复脉汤可以提高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具有益气养血补心、祛瘀通络复脉的作用。

    2007年1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薛支祥;

    2007年1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血栓通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41例

    张继明;赵传文;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病例8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采用血栓通静脉滴注,加常规西医疗法。对照组(40例)单纯常规疗法。结果: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和77.5%。结论:血栓通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肯定。

    2007年1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健脾益肾活血汤治疗狼疮性肾炎蛋白尿40例临床观察

    周翠红;

    目的:探讨提高消除狼疮性肾炎蛋白尿临床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自拟健脾益肾活血汤治疗。3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益肾活血汤能提高消除狼疮性肾炎蛋白尿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疗法的效果显著,并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

    2007年11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70例

    李雪梅;李静茁;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确诊病例70例,内服温肾健脾利湿、固涩止泻中药,配合西药联合灌肠。结果:临床治愈37例,显效19例,有效14例。结论:中西药合用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2007年1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为主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炎33例

    李景华;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糖尿病并发周围性神经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病例33例,以自拟养阴益气除痹汤治疗。结果:显效5例,好转26例。结论: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疗效。

    2007年1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降糖汤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20例临床观察

    于志洋;马欣宇;

    目的:中药内服配合足浴治疗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符合诊断病例20例,口服降糖汤并配合足浴。结果: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结论:中药配合药浴治疗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经炎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50例临床观察

    柴宏伟;李志文;

    2007年1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

    易桂生;

    2007年1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代谢综合征32例

    戴其军;

    2007年11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马钱子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

    辛永洙;曹峰昊;

    2007年1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舒经止痛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临床观察

    王丽;

    目的:观察舒经止痛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240例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以舒经止痛汤口服,对照组口服萘普生,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3.33%。结论:舒经止痛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健脾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分析

    王平;史耀勋;田谧;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补肾健脾中药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处置。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补肾健脾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2007年1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

    葛华;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中证属寒凝血瘀型患者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以少腹逐瘀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以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79.0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辨证治疗放环后阴道出血120例

    姬永玲;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放置IUD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站2000-2006年收治的120例放置IUD后不同程度阴道出血的患者,根据年龄、出血时间、出血情况给予分型辨证论治。结果:全部病例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中病程短者及瘀血内阻型疗效好。结论:化瘀止血、活血祛瘀等方法治疗放环后阴道出血效果肯定。

    2007年1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桃红四物汤加味配合功能锻炼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21例

    万晓燕;任东峰;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患者21例,使用桃红四物汤化裁配合功能锻炼治疗1个月。结果:用药后显效3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5%。结论:具有益气健脾、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功效的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肿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2007年1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止带方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150例疗效观察

    宋玉春;

    目的:观察止带方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止带方化裁(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等)与微波治疗相结合疗法。结果与结论:止带方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疗效显著。

    2007年1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儿童植物神经性癫痫120例

    尹力平;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儿童植物性癫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例分为头痛型55例,腹痛型40例,肢痛型25例,均服中药散剂(当归、川芎、白芷、白芍等)。结果:3型有效率分别为90%、92%和88%。结论:中药治疗儿童植物性癫痫疗效肯定。

    2007年1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0例

    张峰;钱静华;

    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味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病例40例,均以止嗽散加味口服。结果:总有效率达87.5%。结论: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肯定。

    2007年1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食积论治小儿急性咽炎36例

    郭亦男;李源;

    目的:探讨从食积论治小儿急性咽炎的疗效。方法:对36例急性咽炎患儿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疗程5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儿中痊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结论:从食积论治小儿急性咽炎疗效良好。

    2007年1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当归饮子治疗老年瘙痒症疗效观察

    赵伍;谢本立;

    目的:观察当归饮子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2例,口服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对照组66例,口服抗组胺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3.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当归饮子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较为理想。

    2007年1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张建波;吴景东;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西药内服外用加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以西药内服外用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石症324例

    冯玉甫;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效果。方法:中药及微创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结果:中药治疗,排石率76%;手术治疗,结石粉碎率97.5%;1次彻底清除率93%。结论:中药及微创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对于不同类型泌尿系结石疗效确切、安全、组织损伤小,清除彻底,并发症少。

    2007年1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护理与保健

  • 中风恢复期康复治疗及护理

    朱吉华;

    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推拿疗法,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并对患者饮食、心理、预防褥疮及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进行有效护理,可减轻残障,保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007年1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缺乳的中医药治疗与调护

    张爱平;冯丽丽;

    调查发现,近年来母乳分泌不足的现象有所增加。该病的发生主要与精神抑郁、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哺乳方法不当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该病多由身体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或肝郁气滞,乳汁运行受阻所致,因此治疗缺乳从虚实两方面辨治。

    2007年1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针灸与推拿

  • 针刺风池配合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8例

    沈科书;董宇翔;沈英宇;秦迪;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配合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方法:针刺风池穴配合中药治疗,11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总有效率93.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针刺风池穴配合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2007年1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腕针留置治疗肩周炎78例

    杜福辰;

    目的:观察腕针留置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57例肩周炎患者,分为腕针留置组和腕针组,分别给予腕针留置和腕针治疗。结果:腕针留置组总有效率97.44%,治愈率73.08%;腕针组总有效率89.87%,治愈率63.29%;腕针留置组明显优于腕针组(P<0.05)。结论:腕针留置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针罐疗法治疗老年性便秘23例

    张亚菊;

    目的:观察针罐疗法治疗老年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予以针罐疗法。结果:总有效率达95.65%。结论:针罐疗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2007年11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通脉提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楚云杰;史勇;

    目的:观察通脉提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方法:采用自创通脉提阳法进行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4%。结论:采用通脉提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2007年11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配合理疗治疗周围性面瘫55例

    侯立新;

    目的:研究针刺加理疗的综合物理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的作用。方法:11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加理疗组急性期给予针刺和超短波治疗,恢复期采用针刺、超短波及调制中频治疗。对照组则不采用针刺治疗,其他治疗相同。结果:针刺加理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加理疗的综合物理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运动功能恢复。

    2007年1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医案医话

实验研究

  • 虎芪活血煎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HYP含量及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

    张桂才;周贤梅;仇中叶;

    目的:观察中药虎芪活血煎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A5(BLMA5)5mg.kg-1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给予小、中、大剂量(分别为10g.kg-1.d-1、20g.kg-1.d-1和40g.kg-1.d-1)的虎芪活血煎干预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并用原位杂交法(ISH)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虎芪活血煎中、大剂量组肺组织HYP含量及TGF-β1 mRNA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大剂量的虎芪活血煎能降低肺纤维化大鼠HYP含量、抑制TGF-β1 mRNA表达,减轻肺纤维化程度,对博莱霉素A5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其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TGF-β1 mRNA的表达,减少胶原沉积,使纤维化病变减轻。

    2007年1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HPLC法测定心舒康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

    周其;丁青龙;李莹;

    目的:建立心舒康胶囊中人参皂苷Rg1和Re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固定相:C18柱,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1:4);检测波长203nm,测定心舒康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结果:该方法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线性范围为1.0-10.0μg,其加样回收率为95.3-100.4%,精密度≤2%。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为心舒康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提供借鉴。

    2007年1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实验研究

    陈旭;胡春杰;陈日;童延清;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血浆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并与相应药物进行了对照。结果与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减轻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抑制CK和LDH的溢出,减小实验性心肌缺血的范围,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对抗体外血浆凝血。

    2007年11期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拆方抗过敏反应作用研究

    陈建;刘敏;王梅;赵国臣;

    目的:探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的配伍规律及其抗过敏反应的机制。方法: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拆为解表散邪组、清热利湿组及调和营卫组。进行拆方实验,观察其对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痒实验、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及致敏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清热利湿组在3个实验中都不同程度地优于解表散邪组、调和营卫组。说明清热利湿药物在方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提示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可能与湿热毒邪蕴结密切相关。

    2007年11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何凌;

    目的:探讨对淫羊藿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及纯化方法。方法:对淫羊藿中总黄酮进行浸提,以水为溶媒,采用正交设计,选择L9(34)进行9次平行实验。结果与结论:L9(34)正交实验表明A3B3C3为优选工艺。

    2007年1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会讯

医史文献

  • 《伤寒论》有关中医体质理论的运用

    宋晓宇;张天真;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证"在代表病机变化共性的同时,又表现了因体质条件不同而带来病机变化的个性。《伤寒论》中在疾病发生、传变、治疗与转归方面均蕴含了中医体质理论,指出体质的强弱对于疾病的发病种类、传变趋势、治疗方法以及转归等都会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007年1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老子认识论与《伤寒论》辨证思想

    邹晓明;宫晓洋;谷松;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与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完善自身的理论实践。老子认识论思想与张仲景《伤寒论》辨证思想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要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广泛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007年11期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温病条辨》中三焦分阶段滋阴法的运用

    黑丹;李海波;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纲领。吴鞠通提出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治疗温病尤其重视顾护阴液,首创了一系列三焦不同阶段养阴法的经典治疗方剂,针对温邪侵袭程度,制定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规律,开创了温病三焦不同阶段养阴的先河。

    2007年1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活血化瘀药抗血管新生的研究近况

    陶燕芳;

    血管新生在恶性肿瘤生长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特别是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或阻断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并提高其活性的作用。

    2007年1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亚健康的中医干预措施述评

    郭章华;刘公望;

    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健康状态是许多种证候的综合表现。亚健康在西医学虽然缺乏诊断标准及有效调治,但中医辨证却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药调理和生活方式干预、体质筛检、情志疗法、针灸、推拿及食疗等中医手段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11期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炎症机制与中医药辨治

    郑文静;尚文斌;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炎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因子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炎症因子包括TNF-α、IL-6,CRP,脂联素,MCP-1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与脾胃虚损有关,采用中药疗法调节糖尿病的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

    2007年11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