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增;
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中医认为,自然与人是同生共长的,自然的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运行的规律。所以人的生活规律要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一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的适应收、藏的需要。
2006年08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宋盛青;
张锡纯擅用山茱萸,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载有涉及山茱萸的原方17首。分析其运用山茱萸经验,主要体现在山茱萸的:补肝敛肝,救逆固脱;补络补管,收敛止血;利通气血,补肝开痹;收敛心气,以止怔忡;封固肾关,善治消渴;补益肝肾,纳气平喘;养肝熄风,疗类中风等方面的作用。山茱萸“所以能固脱者,因其味之甚酸”,“用以治险证者,必须尝其味极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建奇效”。
2006年08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丽华;杨戈;马春;
<正>气虚发热是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在此基础上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发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浅谈气虚发热的病机与证治。
2006年08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朴春丽;杨世忠;
<正>笔者以导师的学术观点结合自己专业,研究糖尿病的肝肾损害,探讨“肝肾同源”的物质基础。1“肝肾同源”理论研究进展“肝肾同源”指肝肾结构和功能虽异,但起源相同,生理病理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目前对肝肾本质的研究,概括为临床注重总结
2006年08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华张;张春燕;
从古至今,针灸推拿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灵枢·逆顺》篇云:“上下刺其未生者也。……上下治未病,不治已病”。《金匮要略》:“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现代学者在临床应用上仍然沿用古代针灸推拿养生的一些方法,并且还将针灸扩大用于美容、减肥、戒烟、戒毒等其它领域。
2006年08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丰衣;孙劲晖;田德禄;
认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中医“酒癖”范畴,纵酒日久,湿热为患,痰湿蕴结,体质从化是酒癖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贯穿于酒癖病程的始终;肝郁脾虚,气、痰、瘀互结是酒癖病机的关键:把握病机规律是确立辨治法则的前提;注重脾胃,鼓舞正气是阻止病机演变的关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宜在调肝理脾基础上加用解除酒毒之品。
2006年08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范国权;黄劲柏;
目的:探讨刺血急救时对脑梗急性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刺血组33例,药物组14例,疗程7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刺血组及药物组WBC均显著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过7d治疗后,刺血组及药物组同治疗前相比白细胞数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刺血组减少程度优于药物组P<0.05。
2006年08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磊;贾秋颖;李燚绯;
目的:观察糖心安汤剂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把确诊的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采取常规降糖的基础上,治疗组采取糖心安汤荆配合卡托普利治疗,对照组应用卡托普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1%,对照组总有效率69%,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如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心烦等改善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心安汤剂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疗效可靠。
2006年08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林利兰;
目的:分证型研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中、西药疗效。方法:将患者245例辨证分为血热型、肝肾阴虚型、气虚型、血瘀型4型,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120例,中药治疗组125例,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用愈显率比较,证属血热型、肝肾阴虚型者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证属气虚型、血瘀型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中药对气虚型、血瘀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
2006年08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东海;眭道顺;刘靖;宋文英;
目的:探讨健脾祛风法治疗特应性皮炎(AD)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治疗组38例以健脾祛风复方治疗;对照组29例以清热祛风复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SCORAD积分瘙痒程度(VAS)。结果: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SCORAD积分和VAS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后SCORAD积分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脾虚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环节,顾护脾胃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全过程,其治疗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2006年08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杜国如;
目的:观察戊己丸合厚朴温中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用戊己丸合厚朴温中汤;对照组30例,用思密达、普鲁苯辛,常规用量。2组病例均以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戊己丸合厚朴温中汤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6年08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郭云岭;
<正>白细胞减少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是化疗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亦是恶性肿瘤患者完成化疗的重要障碍。长时间的白细胞减少易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因此解决化疗中自细胞减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M)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应用于临床,但其价格昂贵。笔者采用自拟升白汤对其进行防治,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罗时琴;
<正>笔者自2002—2004年,应用中药合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脑梗塞7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为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选择74例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42-49岁7例,50-65岁28例,65岁以上39例,病程最长达2年,最短的1d,均经头颅CT扫描定性。
2006年08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侠武;
<正>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迄今尚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急性胃炎的继续。②十二指肠液的返流。③免疫因素。④感染因素。临床病状常见上腹饱胀不适(特别餐后),无规律性腹痛,暖气反酸、恶心呕吐等,少数的可伴有贫血。属中医胃痛、反酸等范畴,笔者临床选择以行气解郁为主,有兼治六郁之功的越鞠丸为主加减治疗该病,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符成杰;程华;何鸣;雷耀晨;
<正>肾病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敏感,停用或减少其用量即可复发,称为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常规加用环磷酰胺、氮介等免疫抑制剂疗效仍不满意,且副作用大。我院自1990- 2003年间对34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在常规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益气温肾活血法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2006年08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新瑞;刘宝庆;
<正>慢性肾炎血尿,指出血部位在肾小球,以反复出现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现代医学按病理类型分类,部分归属于“IgA肾病”。患者多在体检时发现单纯血尿,或同时有少量蛋白尿,临床症状不明显,病史有些难以确定,所以又称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或称“无症状血尿”,尿血细胞定位检查可确定其出血部位,尿中红细胞为多变形红细胞。2003年5月-2005年10月,笔者运用自拟连藕蒲黄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2006年08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谢静华;杨新岩;
<正>玻璃体混浊为眼科常见病,其主要症状为眼前黑影飘动,中医学称之为云雾移睛,乃神膏混浊所致,神膏为清莹粘稠之液,能涵养瞳神,也是保证神光发越的组织之一。若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神膏失养,即可生云雾移睛证。西医认为,本症多因视网膜、葡萄膜等炎症时,炎性细胞、渗出物及坏死组织等病理产物进入玻璃体内引起。出血性玻
2006年08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易华;陈琳;江立军;
<正>褥疮又名席疮,多见于瘫痪和长期卧床者,尤其是伴有消渴病的患者。自2001年10月-2005年5月,笔者对30例褥疮患者采用中药外敷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朱惠光;
<正>遗尿占儿童尿失禁中的95%,其中80%为夜间遗尿,故称小儿夜尿症。临床上西医采用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法,由于西药的副作用大,如丙米嗪的不良反应为头昏、便秘、心悸、眼花等,药物过量会发生抽搐,意识丧失,当遗尿纠正后,药物还要维持6个月,然后逐渐停药,使患儿难于接受。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无不良反应,服用方便的优势。
2006年08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红;应桂莲;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其它部位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该病一般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发病率为10%左右,不孕的发病率为35%左右,20%的慢性盆腔病患者和40%-60%的痛经患者与此病有关,笔者在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2006年08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玉姣;
<正>崩漏是指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是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器质性病变。笔者收集了自2005年9月-2006年5月间,经用调经汤加减治疗满意的32例崩漏病例,现介绍如下。
2006年08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邵淑霞;
<正>产后癃闭是产后常见病,其症状是小便点滴不爽,甚则小便闭塞,点滴不出,少腹胀满,腰部酸痛者,多见于难产或产后并发症的妇女。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尿潴留,多发于滞产者,由于胎头对膀胱及骨盆底长时间的压迫,产生暂时性神经支配障碍,膀胱尿道内口水肿。若同时有会阴切口的疼痛反射,三者可共同造成尿潴留。中医则认为是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失职所致。笔者采用自拟肾气饮治疗2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2006年08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铭涛;
<正>笔者自2002年10月-2005年1月,采用MIPPO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39—75岁,平均68.1岁。术前诊断为新鲜肱骨近端骨折。按照AO分类,A3型2例,B2型3例,B3型7例,C1型3例,C2型1例。2手术方法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患者取半卧位,患肩垫高,于肩峰下2-3cm处做一约4-5cm长的横行切口,显露三角肌。沿肌纤维行走方向,纵行钝性分开肌肉,显露骨折端,
2006年08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玲;
<正>营养不良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医疗费用及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未能得到合理和有效的饮食指导;(2)患者喜食素食或厌食,消化能力减退,导致蛋白质及热量摄人不足;(3)患者情绪抑郁、孤独、无人照顾;(4)患者经济困难;(5)药物影响;(6)透析反应;(7)透析过程中体内氨基酸的丢失,血液在透析器内的挤压、凝血、漏血和瘘管穿刺处血液的溢出,每次透析末,透析器内的血液残留,均可导致额外的蛋白质的丢失。
2006年08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辛宇渡;李欣欣;
<正>对糖尿病的治疗不仅可使肌肉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而且加速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及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下降,更重要的是运动可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均可得到有益的调整和加强,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增强也起着正性影响。故长期、规律的运动锻炼已成为糖尿病治疗的迫切需要。2003—2004年,我科对52例糖尿病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进行定量运动锻炼及护理跟踪指导,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2006年08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冷盛君;
<正>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症状。国内报道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约0.9%-1.7%,老年糖尿病患者则高达2.8%-14.5%。近年来由于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多法并施的综合疗法,大大降低了截肢率,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护理内容、方法、深度广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更新。现将国内糖尿病足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2006年08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春梅;于海英;姚菁;
<正>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医称之“消渴病”。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笔者就临床的辨证护理简述如下: 1辨证护理对患者和家属给予充分宣传教育,糖尿病是长
2006年08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达伟;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及西药等综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83例患者常规西药补液、制酸、止血等,其中治疗组55例加用云南白药及中药辨证施治。结果:经统计学Ridit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06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满意。
2006年08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书存;张小斌;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止咳平喘、活血利水类中药配伍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药温阳平喘汤(制附子、桂枝、黄芪、炒白术、茯苓、猪苓、益母草、当归、杏仁、葶苈子、椒目),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心衰症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较单纯西药疗法疗效显著。
2006年08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秀阁;姜喆;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P <0.05。对血液流变学的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是目前最佳方案。
2006年08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费军伟;王岩;纪红;
<正>盆腔炎性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大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感染,经期卫生不良是主要原因。由于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盆腔炎性疾病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盆腔炎性疾病多数为各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可反复发作。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75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建平;王秀丽;朱玉兰;
<正>笔者自1996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6年-2005年住院患者120例,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改变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006年08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景霞;梁连秀;
<正>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目前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特别是应用中西医结合解决神经根感染伴剧烈神经痛、缩短病程较为重要。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0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维;
<正>耳鸣是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常将耳鸣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前者少见,后者多见。此次研究主要针对主观性耳鸣进行研究。目前对于耳鸣的病因仍不明确,客观检查法尚不统一,现治疗以多种治疗结合为主。笔者通过针刺结合鼓膜治疗仪辨证治疗主观性耳呜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2006年08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由薇;刘宝恒;
<正>笔者自2004年7月-2005年9月,采用针剂维生素B12、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病毒唑穴位注射,治疗外眼炎症13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30例(174眼)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6—64岁,平均年龄32岁;病史最长者为3个月,最短者为2d。其中结膜炎61例(98眼),角膜炎20例(27眼),浅层巩膜炎7例(7眼),麦粒肿初期30例(30眼),睑缘炎12例(12眼)。
2006年08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龙彪;乐进;徐景毅;吕海波;冯祯钰;郭锦华;
<正>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化疗疗效不断提高,化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因为化疗后胃肠功能影响而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我院从2001年起,对艾炷灸足三里治疗化疗后胃肠功能影响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高红;王昕;
<正>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风邪侵袭,肝阳上亢,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荣头部所致。笔者应用深刺耳门穴配合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本病36例,同时与口服西药32例做对照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丛笑;
<正>梅核气是指患者自觉咽中梗阻,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饮食无碍。咽部镜检,看不见明显的病理体征,不红不肿,亦见不到任何肿物,除有少许痰粘着外,无任何病变。临床采用一些消炎药物治疗,往往无明显效果,笔者应用耳穴贴压治疗此病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庞晓玲;龙民慧;张立营;史利军;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风湿疾病,人群患病率为0.3%-0.4%。主要表现为关节晨僵、疼痛、肿胀等症状,日久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药物配合理疗等方法治疗该病。我院自2001年10月-2004年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125例病人,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艾鹏飞;潘月财;赵军;
目的:统计温针灸配合火罐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火罐组和对照组。温针灸火罐组采用温针灸与火罐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7d为1疗程)观察疗效:温针灸火罐组治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比较两组结果差异明显(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火罐对退行性膝关节炎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2006年08期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董宪传;马忠志;胡志国;
<正>小儿髋关节错缝并非难治之症,但一旦迁延,矫正不及时,则局部挤压、牵拉,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内压增高,使循环受阻,可继发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所以虽然有错缝自行还纳的,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患儿的痛苦。笔者用手法加中药治疗本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晓英;杨强;温伯平;
<正>膝关节骨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的局部损伤、炎症或慢性劳损引起膝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增生,形成骨刺,导致膝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障碍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我科于2000年11 -2004年11月采用推拿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18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刘锦宏;
<正>笔者通过多年实践,采用条口透承山配合局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80例病人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女性48例,男性3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年半。一侧肩痛68例,双侧肩痛12例。
2006年08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希洲;
<正>某男,33岁。3个月前曾因右下腹剧烈疼痛就诊于我市某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静点抗生素后症状缓解,近日又出现右下腹疼痛时作,活动后疼痛加重,患者再次就诊于首诊医院,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不愿手术而来我院要求服中药,初诊时舌暗红,苔白微黄,脉弦滑,遂予慧苡附子败酱散:慧苡仁50g,附子15g,败酱草50g,服药5剂后腹痛消失,复诊时患者诉既往有“五更泻”病史2年,此次服中药后“五更泻”的情况有所减轻,继服5剂,三诊时患者阑尾炎未再发作,五更泻的病情也明显减轻,遂予处方:惹苡仁50g,附子10g,败酱草30g,继服7剂,五更泻痊愈,随访半年阑尾炎及五更泻均未复发。由此启发了笔者之思路,又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五更泻2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2006年08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阎念斌;阎杰;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已10余年,血压持续在170/110mmHg左右,经常头晕,性情急躁,易怒语蹇,肢体麻木。舌淡苔白,脉弦滑。曾在省、地、县医院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效果欠佳。闻民间医生有高见,于是求之治疗。医者以祛风活血之法,拟麻黄30g,马钱子60g,没药10g,乳香10g;研细末,装胶囊,每次5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患者有宿疾数年。治病心切,望重剂而取效,将上药总量的1/2于2003年11月16日上午9点冲服,9点50分患者先出现周身颤栗,双下肢尤甚,胸部气憋,继则面部潮红而抽搐,说话困难,下肢屈曲痉挛不能活动,急求笔者视之。观其所症,与原疾不相合,询问其子,乃知服上药已70min,查方看药,知马钱子中毒所致。
2006年08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韦有华;
<正>全蝎为钳蝎科东西钳蝎(Batnus marthensi Karsch)的干燥全体,因其价格昂贵,有少数不法药贩趁机将全蝎制成掺伪品,以增加其重量而牟取暴利,严重影响其质量和疗效,同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全蝎及其掺伪品鉴别的最新研究作一概述,供同道参考。
2006年08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袁宏伟;
<正>马兜铃属药物的来源除《中国药典》收载马兜铃(北马兜铃和马兜铃)的干燥果实,还有天仙藤、关木通和广防己和民间习用的朱砂莲、汉中防己和寻骨风。含马兜铃酸的植物类更多,有马兜铃属全部及防己属、细辛属、千金藤属、青藤属、蝙蝠葛属、铁线莲属和木香属等70余种。
2006年08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万红;魏爱淳;
<正>伤科消肿止痛散是我院制备的纯中药散剂,具有凉血活血、理气化瘀、通络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伤科急性软组织损伤的肿痛,效果显著。
2006年08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忠;徐倍倍;施晓芬;邹长芬;王中华;
目的:探讨冰茶膏外治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昆明种小鼠90只,随机分3组(肥胖对照组、冰茶膏治疗组、安慰剂组),制备营养性肥胖动物模型。外涂受试药物,从体重、肥胖指数(Lee’s指数)、脂肪重量、血糖、血脂等方面观察药物作用。结果:冰茶膏能降低小鼠体重、Lee’s指数、脂肪重量及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与安慰剂组和肥胖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冰茶膏外治单纯性肥胖症疗效满意,对肥胖小鼠模型能起到明显的减肥降脂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影响机体脂肪代谢有关。
2006年08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宗颖;王玉;张辉;
目的:建立测定胰胆宁胶囊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对胰胆宁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芍药苷在0.1026—0.513μg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79%,RSD= 1.42%(n=5)。结论:该方法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胰胆宁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2006年08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丽晶;刘建璇;付萍;
<正>银翘双解口服液是由连翘、金银花、黄芩、丁香叶等4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对小儿感冒、发烧有特效,为探讨其作用机理笔者做了如下动物试验,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2006年08期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春燕;朱永通;陈新宇;
<正>高血压(EH)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我国高血压病有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低的特点。防治高血压病,成为当今医学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近10年来研究日趋深入,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2006年08期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玉锦;
<正>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C)的辨证治疗及研究作一综述。1辨证治疗1.1脾胃虚弱型康正祥认为治疗胃病谨遵热勿大辛、寒勿伏冰、补而不腻、泻宜和缓、疏调气机、因势利导之原则。孙梅等选择确诊的CAG患者1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服用重用补托方,由黄芪、党参、当归、九香虫、
2006年08期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志云;
<正>周围性面瘫是指面部肌肉或左或右一侧瘫痪,以突发面部麻木,病面部肌肉松弛,纵缓不收,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属于痿病类疾病。现将其近年诊疗情况综述如下。
2006年08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晶丽;李超英;
<正>口腔崩解片在国外统称“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或“Rapid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国内分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口崩片主药及辅料多不溶于水,崩解后呈小颗粒有砂砾感;而口溶片大部分主药和辅料均溶于水而口感较好。目前两类均统一称为口腔崩解片(简称口崩片),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速释制剂。2002年5月SDA会议纪要指出其特点是“不需用水或需少量水,也无需咀嚼,药物置于舌面,迅速崩解后,借
2006年08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平;梁家柱;刘勇;
<正>近年来随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深入,已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势及前景。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精神分裂症大致属于中医学“癫狂证”范畴,早在《内经》中有类似记载,古称癫狂,其病因病机以阴阳失调、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
2006年08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