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与中医血瘀证

    邵沛;康英;张桂玲;

    <正>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Blood Hypervis cositySyndrome)是血液中一系列粘滞因素如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等单独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多种病理变化的中间过程或桥梁,也是中医血瘀证一个重要的具体表现和客观指标。

    1993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仲迈医案二则

    陈伯涛;

    <正> 案1 尸厥尸厥之证,当属少阴,其证寒厥为常,其变则亦有热厥。昔年昆湘曾治一杨氏妇,病六七日。初发热大便秘,潮热,后转体僵身冷无汗,脉尺中微动而寸关俱无。昆湘用师传治尸厥中热厥之法,以附子一两,半夏一两,麻黄二钱,细辛八分,葱白二

    1993年06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烈从哮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230例

    安笑然;王文革;

    <正> 过敏性咳嗽是指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的小儿,持续咳嗽超过1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者。1983年以来,王烈教授应用治哮之法,辨证论治230例小儿过敏性咳嗽,并进行了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993年06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高辉远漫谈菊花及其功用特点

    王发渭;于有山;

    <正> 著名老中医高辉远教授,从医50余载,对药用菊花颇有研究。笔者随师应诊,现就高师平日所谈,整理如下:一、品种繁多药名迥别菊花亦称干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而品种较多,一般有白菊、黄菊

    1993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晋正文治带下症验案2则

    晋强兴;

    <正> 晋正文(1915~1984)系太行名医。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少年时即随祖父古泉公习医,后求学于上党名医赵氏。家传师承,颇得教益。他在半个世纪中全力倾注于中医妇科,尤以治妇人带下症名震太行。他执方衡守,用药力专功宏,现整理验案二则,以飧同道。

    1993年06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毕井生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经验简介

    毕凤丽;王志华;毕成华;

    <正> 已故名老中医毕井生。自幼学医,行医5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重视实践,善治各种疑难杂证。家父诊病,独具匠心,遣方用药,灵活自如。笔者自幼聆听教诲,获益良多,现整理如下,以飧同道。

    1993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刘祖发;

    <正>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总数60%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可达90%~100%。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治疗困难。西医认为早期可治,晚期不可逆。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下肢痿软甚至瘫痪,属中医麻木、痹证、痿证范畴。

    1993年06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通脉宁心汤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王仕鑫;

    <正> 通脉宁心汤是著名老中医张子义主任医师积50余年来治疗冠心病经验,精心研治的经验方,临床应用均收良效。笔者在侍师应诊中,随机选86例病人和36例病人对照进行了全面的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93年06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虚实辨证在高血压病证治中的应用

    吴信泽;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诊的精髓,对现代一些疑难疾病的治疗同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根据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认为只有辨证确切,尤其把握虚实病机,知常达变,才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兹将虚实辨证在高血压病证治中的应用简介如下:

    1993年06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参麦地黄汤治疗肝炎并发糖尿病36例

    施亚芳;

    <正> 笔者以1984年~1992年期间在我院肝炎专科住院,符合肝炎并发糖尿病的诊断的患者作为治疗的对象,采用参麦地黄汤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993年06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消渴饮Ⅰ号治疗糖尿病200例

    梁丽娟;贾青梅;李有才;杨魁芬;孙枫;

    <正>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其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精亏耗。我们使用消渴饮Ⅰ号,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200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993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单方治疗肺癌1例

    李永泰;

    <正> 赵某,女,67岁,1989年2月来诊。患者咳嗽少痰,有时痰中带有少量鲜红血丝。按肺部感染给青霉素及止咳药治疗1月余,效果欠佳而咳嗽胸闷加剧,咳痰不爽,痰中带血增多,消瘦乏力,低热。右侧锁骨下可触到2cm×3cm 大小的浅表淋巴结肿块。经县人民医院检查,胸片显示:右肺门阴影增大模糊,纵隔增高,右上肺呈大

    1993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活血利水祛痰法在妇科的临床运用

    张晓峰;

    <正> 活血利水祛痰法从广义上讲,当包括行血利湿、活血利水、祛瘀化痰、破瘀逐水等数法。由于妇科每多血滞湿阻、血瘀水停、痰瘀互结等病证,故该法实为妇科常用治法之一。

    1993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后痹证的治疗体会

    李久田;左秀芹;张默晗;吴桂芹;

    <正> 产后痹证古今方书中未作过专题论述,历代医家都以内科杂病的“痹证”论治,并未提示不同的治疗法则。本人根据3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了数千余病,对产后痹证有了进一步的识别。实践验证产后痹证的病因病机、辨旌治与杂病“痹证”确有不同。本人认为产后痹证应列为妇科产后病中,与杂病“痹证”分开专论比较合适。

    1993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辨治伤湿盗汗窥识

    张长顺;

    <正> 盗汗多属虚证,前贤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如《丹溪心法·盗汗》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本证属虚固多,但未必概缘虚,当详辨论治,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伤湿

    1993年06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治疗男性不育的几点体会

    朱玉忠;

    <正> 近年对男性不育之治疗有较大进展,尤以中医中药的方法甚为满意。兹将笔者数年来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一、疏养结合疏养结合是治疗男性不育的原则,这是笔者临床发现的一条治疗规律。所谓“疏”指疏调气机。如古人曰:“气者无形而有机者也”,故称气

    1993年06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遗精的治疗经验

    费秋月;汤海涛;

    <正> 笔者从事临床数十年,根据遗精的临床表现,多以峻补肾阴、承制相火、泄热导湿为主治疗本病。自拟补肾导湿遗精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每收到较好的效果。

    1993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梅核气208例

    锡景柱;

    <正> 梅核气一症,属中医痰的范畴。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1982年2月至1992年10月治疗的208例病例报告如下。

    1993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失音治验2则

    胡俊贤;

    <正> 例1、陆某,女,35岁,工人。1987年3月2日初诊。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曾服维生素 C,肌注青霉素无效。症见;恶寒发热,咳声重浊,痰粘难咯,咽燥喉痛,头痛身疼,鼻塞胸闷,舌尖红苔薄,脉浮数。综观脉症,证属外感风热挟痰交阻壅塞气

    1993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辨证论治视网膜色素变性

    张守杰;

    <正>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科疾病,笔者总结了24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4例中,男18例,女6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45年。临床表现:视力下降,夜盲,视野缩小,视网膜有骨细胞样色素

    1993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截瘫病人泌尿系统感染的防治

    黄丹奇;岳新颜;王国东;赵海云;李晓平;刘月秋;

    <正> 截瘫病人由于排尿障碍或留置导尿,最容易引起尿路逆行感染。有报导留置导尿超过4天,感染性菌尿症发病率为100%。为了减少截瘫病人泌尿系统感染,我们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入手。

    1993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消瘰饮治疗小儿淋巴结核9例

    兰莉;赵同远;

    <正> 1989年4月~1991年12月,笔者用自拟消瘰饮治疗淋巴结核9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一般在4~12岁,病情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6年,其中破溃3例。

    1993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灵芝卷柏汤妇科应用举隅

    吴志成;

    <正> 灵芝卷柏汤是吴绍荣老中医根据祖父治疗妇科病常用灵芝、卷柏二药的经验而自拟治疗闭经症的验方。笔者用此方治疗闭经症24例,临床应用每奏奇效,更以本方加减治疗崩漏18例,亦颇得心应手。现报道如下;

    1993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疗法治疗腰椎术后尿闭14例

    杨有赓;左立春;

    <正> 尿闭是腰椎术后棘手的合并症,即病人不能自主排尿,尿液滞留于膀胱内使膀胱充盈膨胀的症候。现代医学称之为功能性尿潴留。属祖国医学的“癃闭”。临床表现为下腹胀满闷痛,尿意窘迫,欲尿不出,辗转不安等痛苦症状。持续时间数

    1993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96例临床观察

    杨国晶;董宇翔;

    <正>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祖国医学称之“漏肩风”或“肩凝症”。笔者从1990年2月至1993年3月在门诊治疗96例,现将所运用的手法及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993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轻刺加电针治疗眼球运动神经麻痹44例

    盛广玉;杨世忠;孙凌彪;刘彬;刘丽荣;

    <正> 眼球周围有动脉环,深刺易出血,浅刺又常常达不到效果。我们在收治的不同类型眼球运动神经麻痹患者中,用深轻刺、不捻转、小电流刺激、压迫起针的方法治疗44例,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993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梅花针治疗落枕的体会

    杜雪荣;冯桂梅;

    <正> 梅花针疗法是特制的浅刺针具,通过叩击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多次用梅花针治疗落枕而收到明显效果,报道如下:

    1993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穴埋丸治疗胃肠功能紊乱88例

    俞锦芳;

    <正>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门诊。曾在消化科门诊就诊多次,不同程度上已接受肝功、大便镜检、胃肠钡透及乙状纤维镜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其中男性15例,女性73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8年。

    1993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耳针治疗痛经186例

    刘学范;

    <正> 一般资料186例患者年龄在12~25岁的未婚女青年为172例,25岁以上已婚妇女14例。其中寒湿凝滞94例,其中未婚92例,已婚2例。气滞血瘀88例,其中未婚者78例,已婚者10例。气血亏虚4例,其中已婚者2例,未婚者2例。

    1993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为主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陈芳;

    <正> 自1980年1月至1992年12月,我院中医病区急诊收治近4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采用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取得较好效果。本文选择资料较完整的360例分析如下:

    1993年06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顽固性呃逆治验1则

    霍玉森;

    <正> 患者兰某,男性,40岁。身体健壮,工作昼行夜出,废寝忘食。每每以糕点充饥,酷食冷面,喜烟不饮酒。1991年4月间,因公务出车省城。宿于宾馆。展起自觉脐下有气,腹部不适,以为饥饿所致,故吞食蛋糕两块,饮温水少许。尔后自觉腹气尤在,用手按揉不散,亦

    1993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一贯煎的临床应用

    赵孝明;

    <正> 一贯煎乃清代名医魏玉璜创制,始见于《续名医类案·心胃痛门》,由王孟英将其辑入《柳洲医话》。笔者借用先贤之成功经验,指导临床,除治疗阴虚气滞所导致的脘胁疼痛诸疾外,还施用于消渴,不寐及妇女痛经等症亦取得良好效果。兹介绍如下:

    1993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胆汤之妙用

    刘永志;刘艳玲;

    <正> 一、不寐宋某,女,40岁,梨树乡夏家村人。自述患失眠症已3年余,夜晚难以入睡时轻时重。现伴有头晕耳呜,心烦,胸闷体倦,纳食无味,食少,口苦,口干,痰多而粘,舌质淡而白,苔薄白,脉细数。症属痰热内扰而致失眠,治宜化痰清热,

    1993年06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

    王新民;

    <正> 阳和汤见于《外科全生集》,具有温补和阳,散寒化痰通滞的作用,原用于外科范围的阴疽、流注、鹤膝风等一切阴寒之证。笔者用其治疗内科领域的虚寒证,亦有佳效,举例如下:

    1993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胆汤的临床应用

    尤洪金;

    <正> 一、眩晕证王某,男,54岁,教师,1986年10月17日就诊。眩晕月余,近期加重,且头晕目胀痛,身倦乏力,胸闷呕吐,心烦而悸,舌质淡,苔腻,脉弦滑。此乃脾虚生痰,痰阻气机,郁而化火,浊阴上逆,而发眩晕。治宜燥湿化痰,降逆和中。方用温胆汤加减:

    1993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陷胸汤临床应用举隅

    李成贤;李阳;

    <正>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主治热与痰结于心下而致的结胸轻症。笔者应用此方治疗慢性咽炎、慢性胆囊炎、冠心病、乳腺增生等收到异病同治之效,故介绍如下:

    1993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黄在急症中的应用

    徐振华;

    <正> 大黄苦寒,性猛善战,刚中有柔,可导上焦热邪,泻中焦积滞,攻下焦瘀结,并有开窍涤痰、软坚、消肿、解毒等功效。若能在急症处理中,运用得当,则功效卓著,现录验案介绍如下:

    1993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细辛毒性与剂型的探讨

    余加盘;

    <正>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按该书序录云,上品药是无毒的。至梁·陶宏景《名医别录》始在细辛条下明确写上“无毒”二字,此后诸家本草大多未言有毒。宋·元祐七年(1092年)陈承的《本草别说》(此书已佚,内容散见于《类证本草》、《本草纲目》等书)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在《本草

    1993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复肝宁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刘力;肖毅;马东;李丽;

    <正> 复肝宁是由金银花、牡丹皮、板兰根、柴胡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舒肝理脾,活络消食利湿,祛邪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乙肝及各型肝炎和肝功能有变者,尤其适用于表面抗原阳性者。方中金银花具有解毒、杀菌、消炎的作用,绿原酸

    1993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银杏叶总黄酮对ACE活性的影响

    耿秀芳;李桂芝;王守训;

    <正> 银杏叶主要活性成份是黄酮类化合物(包括白果双黄酮,异白果双黄酮,白果素)。60年代主要研究其扩血管,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有人用银杏叶制剂6911注射液,可有效地对抗盐酸肾上腺素所致离体兔耳血管的收缩作用;还有人用心得安对银杏

    1993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探讨

    关继华;李华辰;

    <正> 中医药治疗心衰有着广泛的前景,笔者分析了近10年来国内期刊文献69篇,就报道中的一些同题与之商榷。一、诊断标准各异69篇报告中所采用的诊断标准各异。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写的《临床疾病

    1993年0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潘晶;

    <正> 中药炮制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药材的纯度,以便于贮藏,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从而增加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提高药物疗效。因此,中药炮制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现就近年来的发展状况阐述如下:

    1993年06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敷脐疗法的临床应用

    高海谦;龙长江;

    <正> 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置入脐窝内或将药物敷于脐窝和脐周皮肤上或两者兼用。是中医内病外治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兹就有代表性的用法简述如下:

    1993年06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叶天士调经特色谈

    顾宛莹;

    <正> 叶天士不但精通内科,而且善治妇疾。下面就其治疗月经疾病谈谈个人体会。一,宣通气血、辛开苦降叶氏治疗痛经,闭经、倒经以及月经愆期均是采用宣通气血法。宣通气血法书中大致分辛温宣通和辛开苦降二大类。其中辛温宣通法主要用于

    1993年06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亢则害,承乃制”浅识

    陈颖;赵世庆;王泓午;

    <正> “亢则害,承乃制”语出《索问·六微旨大论》。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亢过极也,物恶其极”吴昆《吴注黄帝内经素问》:“言六气亢甚而过其常,则害乎己所胜者,故承于其下者,乃所以制其亢甚,不令为害也。”汪机《续素同钞》:“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意存

    1993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阳微阴弦”谈活血化瘀

    李庆丰;

    <正> 读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后,深受启迪,从而对胸痹的治疗在理法方药上又有了新的认识。笔者先从“阳微阴弦”开始谈起,“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1993年06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火”释疑

    周俊琴;

    <正> “心火”一词,现代医学辞典对其解释有三,其一:心的代称;其二:心热火旺的病变;其三:推拿部位。笔者参阅历代医家文献,对心火的概念做了初步探讨。心火指心是其本义,首载《内经》,后为历代医家沿用。心火是心热火旺的病变之说,亦大

    1993年06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感寒热辨

    金宇安;屠莲茹;

    <正> 全国著名老中医屠金城教授认为:外感寒热不外风寒、风热两大类型,临床诊断治疗固然可以依据是否恶寒、发热确定大法,但倘若不明寒热致病之因。盲目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在某种程度上极易造成延误之弊。

    1993年06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女子胞”之我见

    王真;孝长山;

    <正> “女子胞”为奇恒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素同》。历代医家认为就是女子的“胞宫”,又称“子宫”。王冰《素问》注曰:“胞虽出纳,纳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张景岳《类经·奇恒藏腑藏泻不同》说:“女子胞,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胎

    1993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吉林中医药》1993年总目录(期·页)

    <正>~~

    1993年06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