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浦;
<正> 笔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抓主证,选用力专药品治心衰,取得一定疗效。日常临床上观察到,不少疾病首先表现为心之气阳不足,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水肿等症。究其原因,乃系心病及肾、心阳不足而致肾气衰弱,气化无能,故聚水而生病。现代研究表明,心气阳不足的病变实质多包括心泵功能减退,致使神经体液调节、肾滤过和重吸收障碍、组织间液回流减少等一系列反应,临床上则出现水钠潴留而发生水肿。若心阳虚严重时,则可见大汗淋漓,
1993年02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昌仁;张钟爱;
<正> 心力衰竭乃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至功能失代偿时的综合症,病势危笃,令患者危在旦夕。综合其状,无非两大主证:一为肿,一为喘。所以然也,如《素问·逆调论》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类证治裁·喘症》曰:“肺气不降,浮肿发喘”,“肺胀水停,上气喘咳”,“肾不纳气,身动即喘”。《索问·水热穴论》谓:“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综上,究其病理乃心、肺、脾、肾之虚为本,心脉瘀阻、气机不利、水湿泛滥为标。其常见证型可分三类:1、瘀阻心脉证;2、气机不利证;3、阳虚水泛证。是余拟活血、利气、行气三大治则,以图速平、症情,挽舟于逆流。
1993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包培蓉;
<正> 吕老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中医之“心悸”、“胸痹”、“喘证”、“水肿”、“痰饮”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征象,是全身脏腑功能虚弱和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综合反应。其病因主要责之于心阳衰微,并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密切相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则肺失宣肃,毛脉失和;气血不利,肝血瘀滞,则疏泄失职,脾枢不运;心火不能下温肾水,水寒不化则上泛凌心。因此,升降逆乱,则不能变化精微,升清降浊;出入不利,则运化呆滞不能吐故纳新,必致气血瘀阻,水饮停聚,邪盛正
1993年02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琦;
<正> 外病内治是中医外科常见治法之一。在治疗中如苦寒药物使用得当,能迅速减轻病情,其效如桴鼓。但临床亦常见医者治病心切,见外证即不详辨其证,急投苦寒之品治之,其结果却事与愿违,非但效果不佳,还产生变证。因此,外病内治实应慎用大苦大寒。一、慎用之依据所谓大苦大寒,笔者认为:一指单纯使用苦寒药物;二指超量使用苦寒药物;三指药味特苦之品。
1993年0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蔡鸿彦;苏瑞君;王晓岩;
<正> 一、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赵某,女,41岁。1985年8月初诊。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6年。平素依靠强的松及抗炎、利尿药物维持,尿蛋白在十~卌之间波动。近2周因工作过劳加之停用激素类药物致病情加重,颜面及双下肢高度浮肿,头晕乏力,恶心欲呕,纳呆厌食,大便1~2次/日,手足心热,畏寒,口干,腰酸腰痛,尿少,舌体胖,舌质红,脉沉细数。BP:18.20/13.3Kpa。尿常规 PRO卅,WBC:1
1993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力行;张本坤;高肇基;钱爱珠;章琪虎;张建伟;
<正> 高肇基主任医师在50余年的医学实践中,一直注重研究以中医为主诊治心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发扬、运用高氏的医疗特色,满足广大病人的需求,我们在多年准备的前题下,于1990年正式展开本项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研制工作,现就此探讨如下:学术思想用药经验高氏根据多年临床观察,不论从高血压病的症状、病程。还是从病情演变来看,极大多数都符合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证;历代中医文献虽无高血压之病名,但类似证治记载却是极为丰富的。高氏据此辨治高血压,收到较好较果。
1993年02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小兰;
<正> 史方奇临床60余年。医术精湛。兹就史师运用润滑、温通、甘寒3法治疗便秘之经验整理如下:便燥症以润为妙便燥主要症状为大便干燥坚硬,肛门滞涩紧缩,难于排便,有的会导致全身发冷。多为阴虚内热,津血枯耗所致。治宜养血生津,润燥导滞,忌苦寒攻下。免伤胃气,用经验方治疗,药物:当归12g。白芍20g,麦冬15g,生地15g,楂曲各9g,厚朴12g,柏子仁15g,肉苁蓉12g,火麻仁30g,生大黄3g(泡况,便后停)。方解:当归补血,白芍养血,
1993年02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述文;杨勤媛;
<正>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颅内外血管神经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头痛。根据其发病特点,中医称其为“头风”或“偏头风”,是较为顽固的头痛之一。笔者据其发病特点和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风寒、痰饮、气血有密切关系,即外感风寒稽留不去,或痰饮久蓄而化顽痰,上犯清窍,清浊相干。从而形成风寒痰火郁遏经络,壅滞气血的病理改变。因此,在治疗上,基本原则应该是风寒痰饮兼顾,只是在不同的证型上要有所侧重,这样多能收到满意疗效。
1993年02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林;
<正> 尹某,女,27岁,1986年10月11日初诊。自述头部及手足震颤已1年。病起于1985年10月,震颤先自头部开始,渐发展至四肢震颤抖动,曾服多种中西药物,未见显效,故来求治。诊见头部及双手足震颤不能自主,行动缓慢,振振摇摇,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口干便坚,舌红苔薄腻,脉弦细。诊为: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此为筋之病也,肝主筋,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故治以平肝柔肝,养血熄风。
1993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庆才;
<正> 笔者基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自拟天麻川芎饮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0例,均获满意疗效。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4岁~54岁,平均30.5岁,病史最长25年,最短28天。中医辨证属于肝阳亢盛型18例,气虚脱力型4例,痰湿阻遏型2例,阴血亏虚型6例。治疗方法
1993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广安;
<正> 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芎芷细辛汤治疗偏头痛166例,近期治愈率为88.1%,效果满意。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头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间歇期一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头痛呈针刺样或抽样痛;情绪改变、敢候变化、过劳及月经等因素可诱发头痛;严重者常伴有恶心、呕吐,数日不能进食和入睡。
1993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雍履平;
<正> (饣曹),或谓“嘈”、“嘈心”、“嘈(口杂)”,乃脾胃病的兼证和自觉症状。此虽非独立病症,但能辨证入微以至治法得当,对脾胃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临床上每因辨不明寒热,治不明虚实,杂药乱投,不能愈病反而益疾者亦非鲜见。《临证指南医案·(饣曹)》按语论述精详,华岫云氏既阐明叶天士氏治(饣曹)之奥旨,又补叶氏治嘈之不足,并提出甘凉濡润佐微酸、清胃佐降痰和温阳化饮佐通降治嘈三法,验之临床颇效,该举例证之。
1993年02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包丽艳;李艳春;
<正> 我们用自拟方沉香祛瘀汤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27例,疗效满意,简介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1例,女16例,年龄34岁~49岁。均具有间歇性发作之上腹隐痛,腹胀不适,恶心嗳气、反酸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经 X 线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均口服自拟沉香祛瘀汤,其基本方为:沉香25g,柴胡20g,栀子ls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香附15g,砂仁15g,郁金15g,
1993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尹雅杰;吴文良;
<正> 近3年来,我们用自拟宁神汤治疗顽因性心律失常24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一般资料24例中,住院病例16例,门诊病例8例;男6例,女18例;32岁~45岁10例,46岁~65岁14例。病程2~5年16例,6~12年8例。治疗方法宁神汤组成:当归、赤参、茯神、远志、浮小麦、柏子仁、紫石英、大枣。
1993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闻喜;
<正> 贺某,女,34岁。1989年6月初诊。因发热恶寒,伴有眩晕、恶心、不欲食、盗汗,肢倦乏力3天而入院。症见头晕不能坐起,自觉身冷,胃脘部冷甚,腹胀,周身不适。语声低弱,面色萎黄,唇淡,舌质淡,苔白腻湿润,表面黑,脉弦滑而数。体温39.2℃,血压12/5kPa.1周前患菌痢,已愈。体检无阳性体征。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
1993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悦;金东成;闫凤杰;
<正>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的常见病。本病临床症状繁多,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并发症较多。笔者认为,该病的发展过程中,肾虚为本,自始至终存在着或轻或重的瘀血病理改变。因此,自1987年以来,我们以补肾活血法组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70例,取得了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1993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济生;张俐鹃;
<正> 遗尿,是指睡眠之中,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疾病。儿童多见,亦偶见于成年人。笔者采用自拟温肾止遗汤,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遗尿症15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0例,男性78例,女性72例;年龄最小者4岁,最大者25岁;病程短者4年,长者25年。
1993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季茹;孙虹;
<正> 乳蛾即西医之扁桃体炎。近2年来,我们用艾灸照海穴治疗此病,收到很满意。方法:选用药用艾条或用艾叶搓后自制艾条均可,点燃后在照海穴上熏灸,开始距离穴3cm 远,有热感后用雀啄灸,以局部温热感为适度,一般可灸5~15分钟。每日1次。
1993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侯文廉;
<正> 近年来,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鸡血疗法,对21例银屑病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的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2岁~51岁,其中20岁以下3例,21~30岁4例,31~40岁5例,41岁以上9例。病程在1年以内6例,1~5年12例,5年以上3例;发病因素或有上呼道感染史,或因受潮湿后而发病,或有家族史。多
1993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广里;
<正> 中医认为,肩关节周围炎多因邪实体虚而致病。或因肩关节挫、扭、抻等外伤;或因外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使肩关节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中医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肩凝症”,又因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故有“五十肩”之称。近年来,我们用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该病,获得较好疗效,现将50例治疗总结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1993年02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玉荣;
<正> 例1,何某,女,28岁,农民,1987年4月28日初诊。自述口腔溃烂,眼睑红赤,视物模糊,外阴部糜烂有渗出物,尿赤短少涩痛,已6个月。经西医五官科、妇科、内科治疗,服抗生素并用理疗、冲洗法均无良效,而且肌注处皮肤化脓,故求治中医。诊见病者双目眼睑红肿,内外眦处有小溃疡3个,并有少许渗出物。口腔颊粘膜有2个溃疡面,舌边右侧有1溃疡面,咽喉充血,悬壅垂水肿,外阴部有2个小溃疡面,并有渗出物涎及肛门处,局部红
1993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国;熊伟;
<正>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我们采用手法、剌针,配合中药治疗此病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3年;病变部位左侧38例,右侧30例。临床表现:患者多有受凉、受潮或外感风寒史,以坐骨神经分布区疼痛、麻木为主症,遇冷加重,以寒邪为主者疼痛剧烈;以湿邪为主者疼痛沉重、麻木;以风邪为主者则呈游走性疼痛。
1993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佟惠芳;
<正>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节退行性疾病。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病是与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劳损、风湿、重力等因素有关的骨质增生性疾病。当椎动脉、交感神经或神经根受压时,表现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肢体麻木等一系列症状。它严重地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劳动能力。
1993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兆松;
<正> 直肠脱垂又称脱肛,系指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病症。多见于小儿或老年人,以及多次分娩的妇女。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自拟升陷回肠汤内服,配合外用五倍子合剂坐浴,治疗本病68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治疗方法:(1)升陷回肠汤:党参30g,升麻12g,黄柏9g,蒲公英30g,炙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儿童酌减。(2)五倍子合剂:五倍子、地榆、苦参、芒硝各30g,将前3味药水煎后,滤出药液,再加入芒硝待温,坐浴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日1剂,同时加热。
1993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眭勋华;吴雪姣;
<正> 笔者自1986年~1991年期间,运用加减阳和汤治疗慢性肛周脓肿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37例,女性19例;年龄为16~63岁,其中16~20岁者5例,21~30岁者24例,31~40岁者13例,41~50岁者11例,51~60岁以上者3例;职业:干部11例,学生5例,教师12例,工人19例,农民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高等医学院校五版教材《中医外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
1993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思佳;郝卫红;
<正> 胎膜残留是人流或产后的主要并发症,易引起出血和感染。近年来,我们用逍遥散合生化汤加减治疗该病,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2例患者,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清宫术17例,产后5例,均以阴道不规则出血就诊。临床表现为面包苍白或痿黄,腰酸腹痛,少腹坠胀,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色紫或鲜红,尿黄便干,舌红或舌边有瘀点,苔薄或黄腻。辨证为气血亏虚挟有湿热或血瘀。实验室检查:血清 HCG≥25NG/ml,B 超提示:子宫增大。官腔内有暗区。其中5例西药止血剂治疗无效。
1993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桂霞;纪丽萍;
<正> 金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泡性结膜炎。临床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在医疗实践中,应用桑麦汤加减治疗本病,收到较好效果,现择验案报告如下:朱某,男,14岁,学生,1992年5月8日初诊。以左眼红痛反复发作4年来诊。曾在数家医院治疗效果不显。查:左眼鼻侧白晴红赤,有一簇玉粒样小泡隆起,黑睛及内眼正常。形体消瘦,舌
1993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荆兆堂;李海波;徐福刚;
<正> 行经头身、腰腹等部位疼痛之疾,在妇人月经病中较为常见,笔者采用中药治疗行经诸痛。收有效果,现举病案4则如下:一、补血通络疗血虚身痛肖某,女,35岁。5年前分娩流血过多而至晕厥,以后每次月经量多,渐至量少,色淡质稀,遍身疼痛,肢体麻木,头晕目眩,查面色萎黄,舌
1993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希华;
<正> 小儿呛咳,多因风寒、风热、热毒、虚火等侵袭鼻咽部,肺失宣肃所致,为儿科临床上常见疾患。多表现为因呛作咳,连咳数声,少痰,同时伴有鼻咽症状。肺部听诊、胸透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无效。笔者辨证论治本病,收到较好效果。寒客鼻窍赵某,男,2岁。1周来呛咳,伴鼻塞、流清涕、喷嚏、面色白,二便调畅,舌淡红苔薄白,咽充血不著,两肺听诊
1993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桂芳;
<正>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临床中常见病之一。小儿发病率高于成年人,病程轻者几日,重者常达数日至数年,甚者导致终身听力下降乃至全聋,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采用中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32例,效果较好,现报导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3岁13例,3~5岁19例。其中病因不明者7例,继发上呼吸道感染者25例。
1993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亮;
<正> 笔者根据黄连的泻火、解毒、燥湿、杀虫的功效,常以本品为主,配伍他药,治疗多种儿科疾患,每获显效。现介绍如下:一、配干姜治蛔厥黄连主治蛔厥,历代文献曾有论述。《本草备要》谓:“除疳,杀蛔”。又《注解伤寒论》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由于湿热内蕴,蛔虫上扰胆腑,气机不利所致的蛔厥,投黄连使苦能下蛔,并清其内蕴之湿热,配干姜既能使蛔得辛则伏,又能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苦辛通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温脏、安蛔、止痛之效。
1993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万江;李桂清;
<正> 笔者应用黄连、地榆、冰片煎剂治疗文森氏龈炎(属中医口疳范畴)126例,收到较好效果。临床表现自觉牙龈剧痛,且易出血,患儿常因疼痛出血不愿进食,严重者夜间口流血水,沾污枕床,流涎粘稠,口臭、头痛、烦燥、便秘。牙龈及龈乳头呈蚕蚀状,甚则龈乳头完全消失。
1993年02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玲;马新平;
<正>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患。祖国医学称为“脱疽”,多发于男性青壮年,临床以间歇跋行、肢冷、剧痛,肢端焦黑坏死、指(趾)节脱落为特征。笔者运用家传割刺咽喉法治疗本病40例,均获满意疗效。临床资料从1985年~1989年,共收治40例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20~45岁37例,47岁以上3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病程最短者8个月,最长者12年。
1993年02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卓明;钟理;田洋;赵路;曲波;胡妍;钟玉杰;
<正> 三踝骨折并胫距关节外侧半脱位是踝部损伤的复杂重症,为关节内骨折。多年来,我们运用胡氏手法整复和夹板固定治疗本病,方法独特,效果满意,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夹板制做取三层椴木胶合板两块,形状上宽下窄呈梯形,长度上自小腿中上1/3交界处,下齐足底;宽度略窄于小腿及踝横径,四角修圆,两极内侧用脱脂棉衬垫,使之吻合小腿及踝部生理弧度,内侧板内踝下方的衬垫要薄,上方要厚,外侧板外踝下方的衬垫要厚、上方要薄,然后用绷带缠绕包裹。取寸宽之薄竹片一块长度上自小腿中上部,下至跟骨结节上方。烤塑制成符合小腿后侧生理弧度,用绷带包裹。
1993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延伶;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合并肾脏的病变发生率在国外报导为40~80%,与国内报导基本相符。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法治疗本病,报告如下: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1例;年龄18~20岁1例,21~30岁5例,31~40岁3例;病程1年5例,2年3例,3年以上1例;其中7例伴高烧;8例伴关节疼痛;5例伴见浮肿;5例脱发;2例伴胸腹水。在肾组织穿刺5例中,诊断为系膜增生型2例。膜性1例,弥漫增殖型2例,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规律。
1993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凤兰;张爱民;
<正>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伤气之功效。临床用于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导致的胸痛、头痛等血瘀证。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验案介绍如下:一、问质性肺炎刘某,男,26岁,干部,1989年11月就诊。主诉于1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近3天咳嗽、咯少量黄痰、质稠、胸痛,入院检查:舌质紫,苔薄黄,脉数微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
1993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宇安;
<正> 早泄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现代医学认为属于性功能衰弱或性神经衰弱症。病人虽不觉大病在身,确也深感痛苦难言。根据临床观察、外科检查以及精子化验,与常人大致相同。然而有部分患者,通过前列腺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肿大、增生、充盈,前列腺液化验,可见有少量或成堆的脓球、白细胞,卵磷质小体占视野50%~80%不等。由此可见,前列腺的病变,也是引起早泄的病因。故对于前来就医的早泄患者,首先应排除前列腺疾病。
1993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富春;何南芙;
<正> 所谓得气,即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之为“得气”。现代临床中又有称为“针感”者。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向远处传递。医者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历代医家均认为得气是针刺产生效应的关键,甚为重要。
1993年02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钖高;
<正> 杏仁为“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之药。在胃病的临床应用中,尚不被人重视。现代中医名家章次公氏,对杏仁甚有独到见地(本文只论及杏仁在胃病方面的治疗作用)。章氏广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出血、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痛。等。不论证属寒、热、虚、实、气滞、血瘀、湿、食积滞,只要病机相宜,配伍得当,用之其效甚验。章氏认为用杏仁“一以其能降胃气之逆;二以其油滑之性能保护胃肠粘膜,弛缓痉挛,润肠通便”。“杏仁用大量.有润胃肠、消食、开滞气之功,能疏利开通,破壅降逆而缓胃痛”。章氏对杏仁的用量亦特殊,用量常在方中居群药之首,习用20~30g,甚则剂量更大。
1993年02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明兴;
<正> 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省。每年花期摘去花蕾,3~5年后,于秋季挖取根部,洗净,用刀纵剖,抽去木心后晒干备用。如根本刮去外层栓皮而入药者,称粉丹皮,如用酒炒者称酒丹皮,将其炒炭入药者名曰丹皮炭。丹皮辛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之效。善入血分既能清血之热,又有散血分之瘀,有凉血止血而不致血液瘀滞,散瘀活血而不致血液妄行的特点,凡血热而兼瘀滞之证,用之最为适宜。如用治热入营血的高热神昏、斑疹吐衄、舌
1993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静;周丹;韩大庆;王永奇;钱永强;吕琳;杨明;
<正> 赤芍、白芍源于同一植物,因加工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同。赤芍用于活血,白芍用于养血。随着现代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在芍药不仅作为传统的治疗药物,同时也作为理想的食疗佳品。究竟滋补强壮作用如何,笔者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对芍药同组植物卵叶芍药进行了比较实验。实验方法与结果一、对未成年雄性小鼠生长的影响
1993年02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刘丽娟;安西川;耿吉冬;王多佳;崔玉兰;粱超;
<正> 针灸治疗“消渴”早在公元前700年就有记载,近年来国内外对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十分重视,也有不少报导,但多数把针刺对血糖和胰岛素的调节作为研究方向,而对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报导甚少。为此,我们进行了针刺对实验性糖尿病兔血液流变学影响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动物:选纯种日本大耳白兔18只,体重2.0~2.5公斤,雄性,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期间分笼饲养,食水不限,但每日计量。
1993年02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敏南;
<正> 王清任系清代名医,《医林改错》是其唯一著作,王氏以论治瘀血病证而瞩目于世。张锡纯系清末民国初之名医,《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代表作,张氏以学验俱富誉于杏林。现就二书论治瘀血的不同特色,作一评述,不当之处,祈求斧正。一、对瘀血的认识王氏从气血角度认识瘀血,他十分称赞《素问·调经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
1993年02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凤瑞;王丽艳;
<正> 丹参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注射液(含丹参、降香)均体现了中药丹参活血、凉血、养血之功。医疗工作者通过注射、静脉点滴等给药方式用治多种疾病,疗效满意,并探讨了对机体的影响。现将近年来有关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如下:一、对胆汁分泌的影响淤泽溥等给小鼠每天按50mg/10g 用丹参注射液灌胃、0.5ml/10g 皮下注射Ccl_4。实验证明,Ccl_4能使小鼠胆汁分泌明显减少,乃系肝脏功
1993年02期 42-4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新;董金香;李丽贤;张艳茹;
<正> 随着药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先进的方法来描述大系统的复杂现象。随着现代测试技术及计算机的应用,当模糊数学的概念渗透到药学领域的研究中,人们便摸索出一种新的方法——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这种方法是对中药研究在方法学的现代化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现就目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993年02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明;
<正> 风邪为外感六淫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对其性质历代医家多以“风为阳邪”概之。笔者从理论与临床的角度认为风邪性宜分寒热。理由如次:其一,风为春令之主气,但四时皆有。这只是说明春季多风,并不能表明春天气候的寒热温凉。由于春季和秋季所处地位相似,亦有近冬与近夏之异,所以初春有寒冬之余气,风邪常与寒邪相合侵袭人体;晚春又有近夏之暑热,风邪多与热邪相合伤人。风在四季则又必然同所在之季之主气相合,形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火等,入侵人体。风随季节之不同,所兼之气虽异,
1993年0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学游;
<正> 笔者认为“甘温除大热”的论点不确切,应为甘平、益气除热说。理由如下:其一,素体气虚、外邪罹害或脏腑气虚、阴阳失调皆可引起机体发热。其基本病理变化是伤津损液耗阴,愈是大热则愈加明显。它的转归是由阴液损伤导致阳气匮乏,阳气虚衰反过来又加重
1993年02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柏灿;
<正> 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实施是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换言之,即补泻法的应用是在得气后开始,而使针刺得气的各种操作都不是补泻手法。此观点值得商榷。“补泻手法”的内涵“补泻手法”的概念是由“补泻”和“手法”两个子概念复合组成的。凡是与操针有关、且能引
1993年02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
<正> 在韩国,中医被称之为“韩医”,与西医同样受到患者欢迎。目前韩国拥有55,790名中(韩)医,占全国总人口的1/9,000,其比例相当高。但由于韩国政府规定中(韩)医师是国家公务员的一种,因此许多热衷中(韩)医者希望到中国学习。而语言上的障碍及学士认定上的差异造成诸多困难。鉴于此,韩、中、美三方于1992年9月19日在韩国汉城总统饭店举行了专门座谈会。东道主韩国韩医大学有关人士、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
1993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宣伦;
<正> 本条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历代医家多认为“开鬼门”是发汗消肿,“洁净府”,是利水消肿,“去宛陈莝”为逐水消肿。笔者认为本条并非仅论水肿之治,现略陈管见供同道指正。“开鬼门”,主要指发汗祛邪,使邪从表解。如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清暑发汗、解表清里、解表攻里、滋阴发汗、助阳发汗、化饮发汗、养血发汗、理气发汗等。各种各样需要发汗来治疗的疾病,均可采用此法治之。此句无须赘述。
1993年02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