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敏;
<正>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而十二皮部则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因此,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十二皮部引起应有的重视。笔者近年来在针灸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一点启发,简述如下:
1992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蒋耀曦;
<正> 中医文献并无“农民肺”之病名,历代医家所论咳嗽、哮喘、湿热、湿温、暑毒、感冒、肺痨、瘾疹、时病等与之有共同症状。笔者经33年临床观察研究,治疗百余例,对本病的发病规律、选方用药颇有心得,因罹患者主要见于农民,故称之为“农民肺”。本病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吕弗琉
1992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晏鹏程;
<正> 暑厥是新感暑淫所致的温病。笔者曾治疗暑厥1例,现报告如下:陈某,男,27岁,军人。于1989年7月24日午后因暑热而下河游泳,既而回家电扇尽吹,当夜发热,体温高达40℃。次日黎明到我院急诊室输液观察,其间有头痛、暑寒、恶心呕吐之症。病势观察延至26日,
1992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万峰;
<正> 尿石症是临床上多发病和常见病。我们从1989年以来,应用益肾通淋、溶石排石的方法治疗尿石症137例,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男性92例,女性45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21岁,其中26岁~45岁106例。肾结石44例,输尿管结石93例;其中双肾结石6
1992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洄;
<正> 石淋一证,传统治以清利排石之法,药用金钱草、车前子、海金砂、鸡内金、泽泻、冬葵子之类,或佐用化瘀理气之品,诸如三棱、莪术、琥珀粉、枳壳、川郁金等。这些疗法虽可取效于部分病人,但有不少患者,治后反见症状加剧,肾盂积水加重。此乃一味清利化瘀、克伐肾气所致。笔者体会,石淋之成,皆因肾虚,其久病者,
1992年05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成思;赵延玲;张德颖;
<正> 祖国医学称泌尿系结石为砂淋或石淋,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腰痛或腹痛,排尿困难或见血尿。本文51例泌尿系结石均经 B 超检查定位而确诊,采用研制的扶肾排石汤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992年05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艳春;尹平生;
<正> 我们用一次性输液器做中药汤剂保留灌肠,使药物在肠道吸收,治疗因盆腔炎症、术后粘连所致的不孕症,效果良好。药物组成:丹参50g,当归20g,赤芍20g,桃仁25g,败酱草50g,莪术15g,三棱15g,鱼腥草50g,元胡15g。
1992年05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洪;张雪亭;
<正> 精子畸形是影响男子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精液中精子畸形数占20%以上者则称为精子畸形症。男子生育能力与精子数目、精子活力成正比,与畸形率成反比。笔者以自拟菟丝子汤为主加减治疗此症105例,获得较好疗效,现介始如下。临床资料105例患者中24~30岁者57例,31~35岁
1992年05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兴明;
<正> 对于阴虚火旺的男科疾患,传统的治法是滋阴降火,但笔者在临证时常感收效不尽人意。若在上述方剂中加入少量肉桂,引火归原,则收效甚为迅速。现举典型案例如下。例1、早泄案赵某,28岁。1991年1月12日初诊。患者早泄已1年。婚后最初同房约4~5分
1992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林;张秀玉;李洪生;
<正> 益春兴阳是我们治疗阳萎的总则。阳萎之病因,除生理发育不良、精神因素之外,多以纵欲过度,劳伤心肾,精髓空虚,肾阳虚衰为主。我们总结多年临床实际,对此型阳萎的治疗拟定3种方药,汤剂、丸剂同服,并加用外治法,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992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海涛;费秋月;
<正> 根据阳萎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理,笔者采用补肾壮阳、活血化瘀为主治疗,自拟壮阳亢萎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兹将其方药与验案附于后,以示一斑。方药组成当归10g,赤白赤各10g,红花10g,丹参15g,蜈蚣2条(研末冲服),穿山甲3g(研末冲服),山
1992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作盈;李茹;沙树伟;付平平;
<正> 近年来,我们对62例消渴发热病人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发热原因。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24人,女38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其中胰岛素依赖型19人,非胰岛素依赖型43人;消渴合并酮症酸中毒及昏迷4例,合并肺热咳嗽9例,合并肺痨6例,合并淋证13例,
1992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娟;郝云;薛鸿雁;
<正> 一般资料本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0~51岁。病程2天~3年。最大结石为0.9×1.0cm,最大结石为0.3×0.4cm。36例有不同程度的肾积水。治疗方法选用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的 HD-89-VA 型推按运经仪。一般中上盏结石,采取对侧卧位治疗,然后改坐卧位排石治疗;下盏结石,采取臀高肩低位,使
1992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鸣礼;
<正> 家父马羲图业医50余年,精研医理,躬身实践。笔者从父学医,运用家传“补肺生金散”治疗肺结核均收显效,整理报告如下。药物组成胎盘1具,川贝20g,百部30g,白芨30g,鳖甲30g,当归30g,白参30g,桔梗30g,沙参30g,冬虫夏草30g,白术30g,黄芪50g。烘干,共为细末,过80目筛,入胶囊备用。
1992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兴林;
<正> 孙某,女,53岁,1990年1月9日初诊。素有腰痛病史20年,近2个月右侧腰痛加重,某医院 B 超诊断为肾积水(中等量),用大剂量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6天,其效不显,病情加重,来院要求中药治疗。刻诊:腰部胀痛,右侧为甚,活动受限,甚或剧痛难忍,痛引右胁连
1992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春玲;
<正> 五更泄多属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湿邪停滞,阴寒内盛所致。治疗通常以四神丸为主药,乃温运脾肾之剂,有一定效果,但不尽理想。故笔者临床每以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或理中汤等相互化裁,组成温健汤(取其温阳健运之意),每获满意疗效。温健汤处方:人参(党参)15g,焦白术30g,
1992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边秀珍;
<正> 刘某,男,40岁,1988年11月23日初诊。咳嗽,咳则晕厥己月余。1个多月前患感冒,咳嗽,咳则头晕,某医院收住院治疗。住院初5天,咳嗽,咯吐白色粘痰,咳时头晕,之后每咳则晕厥不知人事,每日发作由2次增至4次。医院怀疑颅内肿瘤,经 CT 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
1992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淑珍;李久田;张默玲;李淑玲;
<正> 我们以刺五加注射液静点,安定片、谷维素片口服治疗血管性头痛3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12例,病程长者5年,短者3个月,用药后均收到明显疗效。治疗方法刺五加注射液40ml 加5%葡萄糖150ml 静点,每日1次。
1992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艹维)达;王连儒;
<正> 杨某,女,33岁,住院号76286,1990年9月10日入院。病史:2年前曾于潮湿寒凉环境工作,后发现周身疼痛,尤以双手为著,经某大医院诊断为“雷诺氏”病,经用烟酸等扩血管药罔效,曾多处求治,终无建树。入院时检查:颜面苍白,口唇不华,形寒肢
1992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连城;
<正>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中药为主,治疗湿热型带下多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治疗方法:内服:苍术20g,黄柏20g,苦参20g,龙胆草15g,黄芩15g,车前子(包煎)15g,茵陈(后下)15g,茯苓15g,栀子25g,乌贼骨25g,水煎每日1剂。外洗:榔片30g,苦参20g,芒硝20g,黄柏
1992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丛春艳;任林军;米金铎;
<正> 我们在临床上采用中药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口腔溃疡40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40例,最小8个月,最大10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7天。治疗方法细辛5g,黄连3g,共研细末,取陈醋调成糊状敷脐,每日换药1次,3~4次即可痊愈。
1992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卫东;于敏华;
<正>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手足按压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收到满意疗效,现将该法简介如下:足部按压疗法洗净双足,在足按压区(点)涂上医用凡士林油起润滑作用,避免擦伤皮肤。依先左足后右足之顺序,以手指或按摩棒,每足按压足底部位的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心区、心包点,肝、甲状
1992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龙;
<正> 笔者应用推拿按摩疗法治疗高血压15例,收效良好,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4~68岁,病程1~7年。治疗方法手法:以摩、推、点、揉为主。部位:头颈部。穴位:攒竹、印堂、丝竹、翳风、阳白穴
1992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慧明;
<正> 笔者自1988年以来,运用头针配合梅花针、磁圆针及毫针治疗中风中经络型76例,疗效尤佳,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76例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45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年以上;右侧偏瘫39例,并发失语6例;左侧偏瘫37例,并发失语5例;单纯失语5例。
1992年05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培君;
<正> 几年来,笔者针刺“痛经穴”治疗痛经16例,收效颇为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位置:“痛经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足胫侧,舟骨粗隆下后凹陷中,左右计2穴(此穴载于《针灸大辞典》即足30号穴,笔者因其对痛经止痛效果卓著,故拟名“痛经穴”)。刺法:直刺1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5~10分钟。典型病例郑某,女,35岁,农民,1989年9
1992年05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勇;
<正> 笔者采用针刺、拔火罐治疗漏肩风315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15例,男172例,女143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38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2天。治疗方法取穴:肩髃、臑会、肩贞。刺法: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针
1992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有为;
<正> 笔者从1985年5月至1991年10月,用自拟中药涂剂加拔火罐治疗疼痛症62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25例,男289例,女336例;年龄21~76岁;病程4小时~21年不等;其中属风湿症疼痛者419例,类风湿的98例,腰肌
1992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耀;商荣义;
<正> 重症肌无力为神经肌肉间传导障碍之慢性病,其临床特征为横纹肌极易疲乏而呈暂时瘫痪。我们用健脾补肾法治疗此病,收到满意效果,举例报导如下: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20g,薏苡仁15g,山药15g,砂仁5g,狗脊20g,龟板胶10g,鹿角胶10g,白芷10g,蜈蚣2条,水
1992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东星;刘伯顺;潘志伟;王吉民;范胜华;李雪梅;
<正> 下肢深静脉炎属中医脉痹范畴,我科自1987年始采用自拟舒静宁治疗此病1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2例,男64例,女78例;病因:手术后21例,静脉输入药物17例,感染12例,外伤后15例,剧烈运动后14例,原因不明63
1992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君;
<正> 笔者采用自拟消毒散外用治疗疥疮28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4例,男196例,女88例,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2岁,病程最长者1年,最短者2天。治疗方法雄黄粉90g,轻粉10g,白芷20g,
1992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素;
<正> 自1979年以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疗法,对84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84例患者中,男38例,女4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病程半年~1年者30例,1~1.5年者21例,1.5~2年者18例,2年发上者15例。
1992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家磊;
<正> 笔者自1970~1990年间运用自拟穿山输通祛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过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或输卵管通气、通液,诊断为输卵管阻塞不通。双侧阻塞不通的73例,一侧阻塞不通的13例;其中发病在1~3年的34例,3~5年的29例,5~10年的16例,10年以上7例。86例患者
1992年0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谢正平;
<正> 成年男子乳房异常发育症是发生在男子乳晕部呈一侧或两侧增大的肿块,伴有胀痛及触痛,类中医文献记载的“乳疬”。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平疬汤治疗本病50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50例中,属青春发育期36例,中老年期1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肿块
1992年0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熙;朱婉华;
<正> 排尿性晕厥是一种以夜间排尿或排尿后昏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笔者自拟温肾化瘀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举验案说明于下:沈某,男,30岁,工人,1989年12月就诊。近1年来,午夜起床小便时多次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约1~2分钟自行苏醒。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排尿性晕厥,脑电图、眼底等检查无异常。西
1992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克文;
<正> 石某,女,38岁,农民,1989年4月14日诊。于2月前因近食油腻后,食欲锐减,勉强进食后则胸膈满闷,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近来症状加重,张嘴进食即感眩晕,甚或做吞咽动作亦发眩晕,眩晕时,不能站立,恶心汗出,耳如蝉鸣,甚则昏倒,闭眼闭嘴,静坐片刻,症状逐渐消失,经西药治疗多日,效果不显,遂来诊。刻
1992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海英;
<正> 朝鲜族民族医药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自已民族的防病治病实践,逐步形成的以四象分型为内容,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的一支独特的医学体系,这一点已被人们所承认。在朝医学药学领域里,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即“药乃局限于人”的观点。
1992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崔成;朴莲荀;
<正> 四象医学中关于体质与气血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东医寿世保元》是指出:“脑(佳页)之起势盛壮而腰围之立势孤弱,上体实,下体弱为太阳人,表现气多血少,过偏于阳之人,即纯阳中含有阴者;腰围之立势盛壮,而脑(佳页)之起势孤弱,上体弱,下体实,为太阴人,表现血多气少,过偏于阴之人,即纯阴中含有阳者;膀胱之坐势盛壮而
1992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德润;史秉才;郭广印;
<正> 升阳益胃汤出自东垣《脾胃论》,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陈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组成。有升发脾阳,治疗脾虚气陷之功。笔者师古拓新,据实发挥,收到一方多用之功效。兹举验案如下:例1:慢性萎缩性胃炎李某,女,49岁,1984年2月2日就诊。胃脘胀闷堵塞感2年余,伴有干呕呃逆,食
1992年05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玉英;吕志;
<正> 名鲤鱼汤者,有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太平圣惠方》等之不同,其组成也各有特色。但主治多与水肿有关。《古今录验》之鲤鱼汤,由鲤鱼5斤,茯苓6两,泽漆、泽泻各5两,人参、炙甘草各2两,杏仁1两组成。笔者以该方为主,与其他几方加减化裁,用于水肿病之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1992年05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娄艳晶;娄兴林;
<正> 笔者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愈2例孤惑病,报告如下:例1.姜某,女,58岁。1990年夏因患口腔、唇部及外阴粘膜溃疡,在长春某医院住院治疗月余,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曾用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药治之无效,求余诊治。诊见:口腔、唇部及外阴粘膜溃疡,痛苦面容,
1992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君;郭亚华;
<正> 近年来,笔者应用自拟消肿膏治疗外伤肿胀及无名肿毒34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治愈率达85%,显效率达98%以上。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4例,膝关节挫伤9例,腕关节挫伤5例,腕骨骨折肿胀4例,足挫伤骨折5例,腮腺炎5例,距腓前韧带损伤3例,乳腺炎3
1992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方奇;
<正> 《幼科要略》指出:“疳者,干也。小儿肠胃柔嫩,若乳食失调,肥甘不节,运化不及,停积发热,热久津干,此因因积成疳也。或五脏偏热,或因病后,或因医药误下,致亡津液,脾不运化,停滞不行,此因因疳致疾也。故五疳不离乎脾胃”。前者是说成疳之因,是由喂养不当,乳食未定时定量,
1992年05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钟理;胡妍;李卓明;赵路;曲波;田洋;
<正> 著名骨伤科专家胡黎生主任医师,以其验方珍珠生肌散治愈大量窦道及手术切口久不愈合患者,疗效可靠。多年来笔者师其法,验之临床均获良效。兹将胡老治疗本病经验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溃疡脓血不止。谓之漏。疮之日久而生漏管者曰瘘,包括西医称之瘘管、窦道及手术切口久不愈合等疾患。本病之发生,总以气血不足为本,或因
1992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永生;
<正> 在诸多的临床实践中,能否掌握辨证的要领是至关重要的。中医学特别强调辨证,因为有了正确的辨证才能确立正确的治疗。也正是古人所说的,“知其要者一言而中,不知其理流散无穷。”观察我们的老师们,在床边辨证中常常一语中的,认证准确,一方面是由于多年临床实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于临床,
1992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克勤;王庆文;
<正>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简称功血。临床以子宫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很多,而且病因繁杂,相互影响,因此,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对于功血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重要的.另外,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见功血患者血止后以为痊
1992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芝泉;
<正> 肝气失调常为妇科疾病的发病因素,因此,疏肝理气就成为常用治法之一。根据“木郁达之”的原则,多用疏泄气郁的药品,使肝气得以条达,这一类药品,大多具有芳香、清芬、流动、性温的特点。治病的作用,一是解郁行气,疏通肝经气分郁滞,二是促进食欲,醒胃悦脾。妇科最常用的芳香行气药是香附、郁香、合
1992年05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进;王春妍;王保义;
<正> 丁香叶是丁香树的树叶。《本草纲目》未有收载,在近代书刊中始有记载。其叶味极苦,可代茶饮,有清凉、健脾与解毒之作用,民间有用其嫩叶治疗眼病者。刘氏于《东北植物标志》(1955年)中指出,丁香树在我国分布极广,有23种之多,东北地区有
1992年05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建书;杨化峰;
<正> 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又名“黄花草子”、“黄花苜蓿”、“苜蓿”等,为豆科草木的。笔者自1970年至今,对其功效进行了应用观察,发现其与《本草纲目》中之“苜蓿”形态相近而作用各异,故在此与同道商榷。根据中医理论,南苜蓿根白入肺,籽黄入脾,种子肾形而入肾。味甘而温和,故认为其有益气
1992年05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德诚;杨吉贤;南征;冯宗链;肖燕华;刘丹薇;
<正> 关于肺阴虚证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特征,国内外尚无专题研究报告。作者检查了肺阴虚、肺气虚证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探讨了肺阴虚证患者的呼吸生理特征。检查对象与方法:一、选例标准,肺阴虚及肺气虚按“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选择,无兼证。正常对照为本院职工,均无呼吸系疾病。
1992年05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睢大筼;李淑惠;蔡毅;马丽娜;赵美蓉;
<正> 人参茎叶皂甙及其多糖的研究比较深入,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人参茎叶提甙后残渣(经提纯的有效成分称复合人参素)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复合人参素,我们进行了药理研究。实验表明,复合人参素对免疫功能具有增强和调节作用;能提高小鼠耐缺
1992年05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义环;张尽辉;宋海淼;
<正>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内痔嵌顿,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结于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7~54岁;病程5~10年;嵌顿时间1~4天。治疗方法药物组成:苦参30g,黄柏20g,连翘20g,山栀20g,黄连20g,芒硝20g(冲用)。将上
1992年05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耿秀芳;
<正> 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树叶,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从六十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就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临床上大量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老年性脑功能障碍、脑损伤后遗症等,疗效显著,并可使病人反应意识加快、记忆改善;
1992年05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郝雨;郭香玲;
<正> 治疗方法1.用1%地卡因施下鼻甲表面麻醉,而后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每毫升含丹参、降香生药1g),用6号长针头沿下鼻甲下缘边退针、边推药,将药均匀地分布在下鼻甲内,每次每侧各2ml,2天注射1次,10次为一个疗程。2.取复方丹参注射液2ml,选迎香穴,用4、5
1992年05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卞国本;
<正> 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及《千金翼方》中治疗小儿急症、杂病等共载方371首,其中用大黄之方近50首,尤其对小儿惊痫、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等病,用大黄之方更多。他对小儿急症、热病等擅用大黄,主张祛邪攻下,本文拟就孙氏这一学术思想及用药经验择要探析如下:
1992年05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宏伟;
<正> 明代温补学派之中坚张景岳,以注重先天肾命,倡导温补命门而著称医林,然其对脾胃学说之贡献也是十分突出的,本文试做以下探讨:一、重脾胃视如司道景岳不但注重肾命,而且亦重视脾胃。他把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譬作社会朝政中的“司道”,云:“先天如朝庭,后天如司道。执政在先天,布
1992年05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董康;
<正> 戴某,女,38岁。1991年8月15日就诊。代述3日前沐雨受凉,经按外感表证用西药处理之后,出现烦躁面赤,不恶寒反恶热,手足不觉冷反觉发热,时索冷水,口渴,昏乱闷绝,手扬足掷,脉浮大沉小难寻。因症有寒热迥别,虽一再求医,但难于下手,故而邀请医者五、六人,各叙已见,众说纷纭,终分为寒热两派。本人认为此乃阴阳格拒案,与《伤寒
1992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峻泰;
<正> 多年来,笔者对“升麻主升”存有疑问,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本草正义》、《中药大辞典》均言其有上升之性。但是,对“升麻主降”的作用,古今书籍中均未见提及,余对升麻的性味、归经、主治及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观察,认为升麻有“主清主降”的作用,略述以下管见。
1992年05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亚波;
<正> 张从政,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擅长“汗、吐、下”之攻法。但他于补法上亦见解非凡,“以攻为补”即尽言其补法之思想,于临床颇有启迪,在血瘀崩漏的治疗中尤为见尝。子和之“以攻为补”,是说对邪积未去的病人,应以“攻药居其先”,认为邪未去而误投补,则无异
1992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傅南琳;李艳;李济仁;
<正> 痹证是机体营卫失调、风寒湿热侵袭,以致经络气血为邪闭阻而引起肌肤、关节、筋骨发生酸楚、重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僵直、畸形、肌肉萎缩,严重者影响脏腑,为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痿证是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症证.然历代医学文献常将痹痿并称而论,本文拟就痹痿之异
1992年05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世龙;
<正> 《伤寒论》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如何理解此条经文?纵观古今医家,多从“但见一证便是”究指何证着手,竞申己意,递相发挥。笔者认为,此条经文辞约义丰,涵义深宏,各家之言义有未尽者,值得进一步探讨。
1992年05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