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芳蔚;姚亦伟;
<正> 弱视为儿童常见病,据调查,其发病率占儿童的2~4%,所以在我国,弱视儿童已超过10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已引起眼科界的重视,积极开展防治,是为当务之急。目前,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如遮盖疗法、压抑疗法、眩耀刺激疗法、红色滤光片疗法、CAM疗法以及后象疗法等,虽有一定疗效,但不绝对
1992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柏超然;
<正> 眼球内外没有器质性病变,而视力不能矫正到正常者称为弱视(amblyopia)。弱视与斜视有密切关系,单眼偏斜可导致该眼弱视,而弱视又可形成斜视。弱视是儿童发育期的常见眼病。学龄前儿童
1992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仁方;
<正> 儿童弱视多般由于屈光不正而逐步形成。按照人体眼球发育的过程分析,由于幼儿眼轴较成人为短,多为远视。按照正常发育,随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延长而达正视。由于全身情况和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之弱视,可以发生于单眼或双眼。作者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期间,经临床研究观察表明,患儿在6岁以前若能得到矫治、训练,多能获得正常视力。应用方法有遮盖法、光栅法、后象法、同视机(融合训练)等。近10余年来,笔者应用针刺辅加中药治疗上述训练方法无明显
1992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吕湘宾;
<正> 一般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6岁~64岁。发病10天到半年不等,皮损面积小的成点状,最大面积达10厘米×20厘米。治疗方药和方法:白蒺藜10克白芷10克补骨脂12克丹参10克。水煎服,每日服1剂,分2次服,3个月1疗程,儿童剂量酌减。
1992年03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名福;
<正> 针灸治病,如手法熟练、选穴得当,可收到迅捷的治疗效果。但如操作不精或用之不当,则影响临床疗效,甚至给患者增加痛苦。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摸索一套快、轻、巧的针刺方法,可明显减轻针刺疼痛、提高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992年03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洛雨;
<正>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1992年03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志清;马瑞玶;
<正> 吾师陆芷青教授,业医近六十载,现为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娴熟歧黄仲景之学,精于中医内科,善治时病及内科疑难杂证,学术造诣精深,尽得先君之学。陆师治学严谨,学识宏丰,现管窥略介如下。博学求精陆师认为自古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业医能做到“博学”与“求精”,必
1992年03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海莹;王少杰;
<正> 杨宗孟教授从事妇科临床40余年,善治血证。杨老认为:妇人以血为主,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所以治疗血证,应着手于心肝脾肾四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掌握,异病可以同治,同病可以异治,用药才能得心应手。现将笔者侍诊所得,介绍如下:
1992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忠明;
<正> 特发性水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年女性患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缺少特异的诊断手段,疗效不够理想。笔者按中医辨证论治,效果满意,现作一介绍,意在抛砖引玉。例1.杨某,女,35岁,1988年7月11日初诊。患者全身浮肿1年余,初尚不甚,近2个月
1992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凤友;
<正> 祛寒行湿案徐某,男,54岁。1987年10月21日初诊。患脊椎炎3年,1周前复感寒湿而致腰痛难忍,俯仰不便。刻诊: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腰痛逐渐加重,呈静卧亦不稍减反而加重,遇冷则重,遇热则轻,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此乃寒湿之邪,阻塞经络。急以甘姜苓术汤加味祛寒祛湿,温经通络。处方:甘草、肉桂、麻黄各10克 干
1992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兴武;任渭丽;
<正> 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治疗甚为棘手。有些患者临床无明显症状,但尿蛋白化验持续阳性,这样给辨证造成了困难。因古人无检测尿蛋白的方法,故古医籍中多无蛋白尿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呈虚证,因而可以在中医之“虚损”、“虚劳”的范畴中探求。
1992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金有;程玉书;沙树伟;张晓莉;
<正> 心可宁对冠心病、心绞痛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均有良好的效果。1991年7月,为了进一步跟踪验证心可宁治疗冠心病效果,先后在长春中医学院附院、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临床医院共同进行了临床观察65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992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学善;张聂;
<正> 胃下垂是西医病名,是由于胃和腹壁肌张力松弛,胃的位置降至正常水平线以下的病变。医者根据“陷者举之”之论,每以升阳举陷法,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等治之,效者固有之,但无效者亦不鲜。盖病有阴阳标本,治有逆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何能以一法通治。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其脉证、病机不同,选方用药因之各异,故中医提倡“同病异治”、“治病求本”之论。愚于斯病留心有载,今浮浅体会简述
1992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祁凤芹;左秀娟;
<正> 自1990年至1991年用自制的大黄三七散治疗50例因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处置不当,而引起的局部皮下瘀血和静脉炎,其中男24例,女26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皮下瘀血、血管变硬、触
1992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国;杨丽艳;
<正> 我们采用活血化瘀法对20例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进行了治疗观察,疗效较好,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4例,女性16例。其中15~20岁6例,21~30岁12例,31~40岁2例。病程在3~4个月,右侧偏头痛8例,左侧12
1992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司在和;
<正> 近年来,生殖器疱疹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笔者根据其病证特点,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分型治疗,收效满意,现浅述如下。一、邪毒炽盛型:证见龟头、冠状沟、包皮、大小阴唇、阴道等处红斑,少许水疱,约粟粒大
1992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万长行;史会林;
<正> 我院从1989年至1991年10月,用自拟砒猪油膏、祛腐生肌膏治疗化脓性淋巴结核98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8例化脓性淋巴结核中,男57例,女
1992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公权;张戬;谷俊巧;
<正> 食霉变甘蔗,产生嗜神经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发病急剧,病情凶险,预后严重。我们1985年~1990年收治9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系住院病人。男6例,女3例。年龄3~10岁。发病季节为2~5月,食入霉变甘蔗
1992年03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发明;
<正> 内服药:肉桂、甲珠、马齿苋、瞿麦、滑石、蜈蚣、川楝子、桑寄生、龙胆草、黄柏。水煎服,1日2次。外熨药:胡椒10克老葱根7根干姜7片小茴香10克青盐适量麝香0.125克。先将前5种药物用锅炒至微黄不糊为度,然后以
1992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炜;
<正> 动脉硬化性眼底出血,西医多用消炎止血和血管扩张剂,但疗程长,见效慢。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百余例,疗效较好,简介1例如下。刘某,女,70岁。门诊以眼底出血收入院。检
1992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初本仪;
<正> 处方及服法齿痛验方的基本方为:补骨脂15克细辛5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连翘15克赤芍15克牛蒡子10克升麻7.5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3次。
1992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志霞;宫丽娟;
<正> 笔者自1989年8月至1991年2月,在王烈教授指导下,对82例过敏性咳嗽患儿从哮论治,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长春中医学院附院门诊病人,且符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
1992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金成哲;王泽伟;庞喜山;
<正> 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91年3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186例。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112例,切开或闭合复位三翼钉、螺旋钉及多根针固定32例,手法整复、牵引外展固定42例,除2例三翼钉固定术后3年发现股骨头坏死改换人工股骨头外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86例中,男153例,女33例,年龄最大82
1992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宝珊;
<正> 一般资料本组大多为门诊患者,其中22~26岁48例;27~35岁18例;35岁以上3例。初产妇45例。其中顺产54例,难产6例,人工流产3例。产后10天内发病者最多,发病1周内就诊者46例,2周内就诊者10例,1个月后就诊者7例。临床表现:或夜间突然肢体疼痛,不得
1992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桂梅;冯冶;
<正>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在36~66岁之间;病程短者2天,长者20天。19例均无任何明显诱因而突发肩部疼痛,不敢抬举,不能持物,在肩峰下,肱二头肌腱小圆肌边缘有压痛点。X 线片示肩关节正常,无骨质改变,有轻度的软组织损伤。
1992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彭文周;
<正> 例1.气下不语案李某,女,36岁,农民,1989年7月6日诊。该患因其子头部外伤,见之大恐,遂不能言。在某市医院住院月余,服补中益气汤20余剂无效,遂来我院治疗。余诊见:表情淡漠,面色无华,呼吸微弱,动则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补肾益气、安神开窍。方用地黄饮子加减,药用:附子15克桂枝10克巴戟天15克山萸肉20克肉苁蓉15克人参20
1992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伟;方林祥;
<正> 近年来笔者以内服清凉散、外敷冰硝散为主治疗腮腺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方药及用法清凉散:板蓝根30克甘草1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用,每剂煎2次,日服1剂,小儿可频服。冰硝散:冰片5克芒硝30克,共研细末备用。用时以蛋清调匀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典型病例王某,男,9岁,发热2天,双侧腮腺局部
1992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岳衡;
<正> 黄某,男,18岁,学生,因周身浮肿,腹部胀大,伴有胸闷、气促、呕恶、纳呆3月余,经市某人民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服肾宁散、金匮肾气丸、肌注青霉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余未愈,于1987年7月20日来我处就诊。诊见:步履艰难,神疲乏力,呼吸气促难以平卧,面部浮肿而少华,眼睑肿大微垂,胸闷纳呆,时时欲吐,腹大如鼓,四肢浮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色清,舌苔白腻,脉沉细数。尿常规:蛋白卌,有颗粒管型。腹部膨隆,可闻移动性浊音。
1992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焦生;边桂英;
<正> 笔者在1970~1990年间,用祖传冰樟膏治疗烧伤及皮肤多种感染54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烧伤患者年龄:6月~1岁7例。1~3岁34例,4~7岁11例,8~60岁69例。烧伤深度;Ⅰ度15例,浅Ⅱ度77例,深Ⅱ度24例,
1992年03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广见;陈玉川;郭春温;
<正> 耿某,男,35岁,1988年6月20日初诊16。患者4年前在施工中被楼板挤伤腰部,疼痛不可转侧,昼夜无休。某医院 X 片未见异常,以软组织损伤治疗数周,症状旋愈旋复,每遇劳累、性交及阴雨天加重。两月后发现左腿麻木,背部及下肢发凉,感觉异常.温、痛觉受障,曾不自觉烫伤肢体,性事大减。经某军医院神经科印象诊断为脊髓空洞症,给予 B 族维生素、ATP、辅
1992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柏仁;杨杰超;
<正> 肺性脑病,是由于慢性咳喘痼疾反复加重而导致的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候。古人亦称为“昏蒙”、“昏愦”、“神昏”、“昏迷”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类,前者以痰迷心窍、痰火上蒙为主,后者以阳气外脱多见。现举验案如下:例1. 贾某,女,55岁,因咳喘心悸7年加
1992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风山;姜建平;张勤忠;
<正> 王某,男,48岁,于1984年3月2日入院。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食欲减退,日渐消瘦,偶有发冷发热,时有稀便,但无脓血便。经服中西药物保肝治疗不效而入院。既往无传染病史,T37.5℃,P85次/分,R20次/分,Bp17/12kPa,轻度贫血貌,神志清,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肝肋下3cm,质中硬压痛,未扪及包块,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9×10~9/L,红细胞3.5×10~(12)/L,中性粒细胞
1992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化南;
<正> 于某,男,27岁,农民,1991年8月14日来我院骨外科门诊。经诊断为右股骨中上1/3粉碎性骨折、左足小趾离断伤而收入院,两日后手术。患者因疼痛、情志不舒,于术后36小时发生尿潴留,经留置导尿两周余,小便仍不能自解,邀余会诊。诊见:痛苦面容,膀胱充盈,少腹明显触痛,小便点滴不通,胸闷咳嗽,烦躁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属肺热气壅、水道不通。治宜清热宣肺、通调水道。方用本院自制通关散。皂角20克、细辛20克,研细末装瓶中,用棉签蘸
1992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云福;
<正> 桂枝汤,后世医家研讨诸多。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杂症,收效颇佳。今举几例,以飨同道。小儿疝气孙某,男,1周岁。1988年3月19日诊。右胯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有冲击感,局部紧张有压痛,患儿常有号哭,冷汗,舌苔薄白,脉弦。证属号哭而致营卫不和,结滞不舒。治宜舒肝理气、调和气血。药用:桂枝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乌药3克青皮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日1剂,频饮,连
1992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柴国钊;李跃;
<正> 仙方活命饮出自宋·陈自明《妇人良方》,由白芷、天花粉、穿山甲、皂刺、归尾、甘草、赤芍、乳香、没药、防风、贝母、陈皮、金银花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治疮疡肿毒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身热微恶寒等。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开放性骨折并发骨髓炎及外伤感染等多例,收效显著,今举验案二则,以资佐证。例1.左足第一跖骨开放骨折并骨髓炎
1992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树芝;
<正> 药物组成:威灵仙30克丹参30克连翘30克。方义及加减运用: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多发病,随着人们食物链中脂肪比重的增加,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病因较多,但胁痛是其主证,瘀血、郁热是其病机核心。据此,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形成主方威参汤。以辛散温通咸软之
1992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天佑;
<正> 组成:连翘、黄芩、前胡、旋覆花各9~12克炙紫花、瓜蒌、贯众各9~15克炙款冬花15~30克炙麻黄6~9克,水煎,日1次,分2次服。功效与应用: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润肺止咳。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感受外邪而
1992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同杰;
<正> 急性扁桃体炎临床极为常见,多系风热毒邪,侵犯肺胃,相搏于咽喉;或素有阴虚肺热,复感温毒之邪所致。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开始即可出现高热,咽部肿疼(扁桃体肿大或化脓),吞咽困难,舌红,脉洪数等热毒炽盛的表现,一般清热解毒往往不能速效。余自拟清咽解毒汤疗效卓著,一般24小时内可控制病情,二三日即可痊愈。
1992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寅圣;
<正> 清热达郁汤乃吉林省已故名老中医段英廉主任医师行医六十余年潜心研究制定的临床效方。其方由干姜、远志、桂枝、知母、黄芩、蒲公英、生地、公丁香,甘草、大枣组成。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疑难杂证,每获意想不到的良效。现就临床应用的一些初浅体会,
1992年03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玉杰;冯义山;马景霞;
<正> 先师段英廉,博取历代医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创立了平调阴阳、清热达郁之方—清热达郁汤,验之临床,对多种沉滞痼疾疗效颇著。其方由大生地35克公丁香10克干姜10克知母20克生远志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蒲公英10克 甘
1992年03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胜彬;邵景玉;
<正>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而临床应用,却多取其调和诸药之性,其它功能常被忽视。读《伤寒论》可知,汉代医家张仲景亦常用甘草,且时时用之为君,或与它药配伍共为主药。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甘草的各种功效。简述如下。(一)用于辛散解表剂中寓安内攘外之意。柯
1992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桂华;
<正> 最近笔者又发现以豆科植物兰花棘豆的干燥根冒充黄芪的伪品上市。为辨别两药的真伪,现将其性状及构造简述如下。黄芪: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较细;表面棕黄色或深褐色,质硬而韧;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断面纤维强,并显粉性;气
1992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国安;
<正> 根据传统的工艺技术,中成药片剂在生产过程中常用滑石粉做糖衣片的包衣粉和润滑剂,滑石粉确实具有较好的润滑和隔离作用。但是,我们稍仔细分析一下便知,滑石粉还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其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暑、渗湿、利尿等功能。因此,用滑石粉做所有中药片剂的润滑剂和包衣粉是一种不科学的工艺方法。
1992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玉金;宋文耆;于启平;
<正> 麝香为名贵中药材,疗效确切,价格昂贵。随着中药制药工业的发展,麝香用量日益增加,供不应求,资源也日趋枯竭。因此,一些经营者便想方设法掺入不同异物,以次充好,据不完全统计,掺伪物达30余种。最近我们在工作中又发现两种新的掺伪物豆饼及油菜籽饼,即将这两种物品粉碎成细粉,炒至棕黄色,加入一定的辅料团
1992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冀友朋;刘柏青;赫淑玲;段维和;刘忆萍;
<正> 蓍草,又称“斩龙剑”。其地上部分是疗效确实的清热解毒药,民间常用于毒蛇咬伤、牙痛、无名肿毒及外伤出血等症。该植物在我省长白山区及中部丘陵地带广为分布,蕴藏量很大,但历来极少药用,应积极开发利用。蓍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60厘米。叶互生,长披针状线形,边缘篦齿状
1992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兰田;姜宏杰;
<正> 笔者应用长白山天然中草药,经30多年的临床实践,精心研制出对清除痤疮及黑色素沉着有特效的一种外擦膏剂,名为“白玉美容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药物组成:人参20克当归20克黄柏20克乌梅10克密佗僧5克白蜂蜜5毫升
1992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志伟;杨晓静;张泓嵬;孙红;康兵;
<正> 舒脉宁为我院经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出的一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有效方剂。方由黄芪、乳香、没药、党参、丹参、元胡、双花等中药组成。为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我室就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实验材料
1992年03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本;李勇;黄青;张洪岩;崔明华;魏建华;张雅新;张宝荣;
<正> 粘委陵菜 Potentilla viscosa J.Don,为蔷薇科植物,民间用其根治疗肝炎效果颇佳,但对其保肝活性成分的研究却未见报导。我们从中分离出两种保肝活性成分,均属于鞣质类化合物。因此,鞣质含量高低成为该药材的内在质量依据。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采集期的药材鞣质含量可能不同,我们依据药典法进行了鞣质含量测定,结果如下:
1992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秀清;李静波;张洪源;王宪富;
<正> 我们用一定剂量的红景天素(一种精制的红景天提取物)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培养 S—180细胞,观察红景天素对 S—180细胞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一、实验材料1.红景天素:吉林省临江林业局提供园林栽
1992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刘柏青;冀友朋;赫淑玲;段维和;宋宇环;申作梅;赵洪生;
<正> 长白山为东亚名山,药材资源丰富,金银忍冬Lonicera macckii(Rupr.)Maxim.广布山区各地,从古至今,未加利用。笔者之一考虑到金银忍冬与金银花 Lanicerajaponica Thunb,为同属植物,是否有相同的生物活性物质,相同的疗效,值得探讨,遂建议吉林市药
1992年03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虞舜;
<正> 所谓“十剂”,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原是药物(或方剂)功用的一种分类法。它自提出后,对后世本草及医书多有影响,代有沿用及增补发挥者。然其出处各家记载仍有混乱。一般关于“十剂”出典,主要依据《证类本草》所载《嘉祐本草》序例,而有徐之才创立说及陈藏器创立说两种观点。明代
1992年03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庆山;
<正> 《医林改错》一书,乃清代名医王清任晚年代表作之一。它在继承《内经》及汉代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见、发展了气血理论,对瘀血证及活血化瘀法具有独特的见解,将瘀血证治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直至今天,本书的治瘀方剂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显著疗效。同时这些方剂也引起了国内外现代医学的重视,利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其作用机理,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学的宝库。一、治瘀方的创见与发展
1992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经梅;
<正> 明顾锡所编著的《银海指南》一书在眼科医籍中享有一定的地位,笔者亦曾对其进行过探讨,但近日再仔细阅读推敲,发现其卷四“治验存参”部分共列病案174例(其中部分是复诊案),与前三卷矛盾之处甚多,特提出如下质疑:一、验案不验
1992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忠贞;
<正> 一、平旦用药《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平旦服。”说的是,表之风邪已解,而里之水气不和者,可用十枣汤攻逐水饮,然此药宜
1992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峻泰;
<正> 我国古代妇科书籍中,绝大多数医家治疗产后病者。皆重用温补之药,大忌寒凉之品,即使产后发生了热性病变,用药也反对寒凉。如《丹溪心法》说:“产后无不一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他证以末治之。”《傅青主女科·产
1992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怀平;
<正>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
1992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琼;钱文荣;钟华;
<正> 近年来,临床上虽然推出了许多新的化学药品,但其副作用,如对肝肾损伤及长期服用所产生的耐药性,对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中药以其独特的治疗特点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煎药方法不合理,影响了临
1992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