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润泉;
<正> 1980年3月至1990年3月,本科收入112例出血性中风的急诊病人,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救治,结果基本治愈31例,显效28例,有效31例,死亡22例,总有效率80.36%,病死率为19.64%。我们认为,中风之发生,不外阴阳之偏胜,气血逆乱,脑脉破损,血流入脑,临床表现出各种证候。医者首先鉴别中经络或中脏腑,闭证或脱证,识别风、火、痰、水、瘀等病理变化实质。
199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行宽;
<正> 人体的正气亏损(主要指气虚或阴虚),是中风的发病之本,一旦中风之后,由于五脏功能发生紊乱,机体失却了抵御外邪的能力,此时往往易于导致“虚者受邪”,所以中风患者罹病后有时会出现一些外感症状,即所谓“六经形证”是不难理解的。既有标征见在,治疗时先予祛风散邪、舒筋活络之剂如大秦艽汤、小续命汤之属,
1991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桂凤;
<正>李某,女,34岁,本厂职工,1986年7月10口初诊。 1985年以来经常头痛,发作时头痛剧烈,呕llL,项强,甚则抽搐。经自求恩医大第一临床学院等医院诊断为高颅压,
1991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七月;刘志敏;
<正> 中风急性期是指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部分闭塞性脑血管病的急性发病阶段。从中医的观点出发,可分为闭证与脱证两大类型,此阶段病情危重,宜积极抢救。一、开窍醒神法:本法具有清心化痰、芳香开窍、甦醒神志的作用,运用于中风突然发病,神昏失语,或神志不清,病在脏腑者。分凉开、温开、通腑开窍等法。
1991年0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家翔;
<正> 目为视器,内通脏腑,赖五脏六腑相助而能辨色视物。因此,《玉机微义》说:“人目眼,备脏腑五行,精华相资而神明,故能视。”五脏之中,又以心肝二脏与目之关系最为密切。《内经》认为肝“开窍于目”(《素问·金匮真言论》),并且指出:“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素问·解精微论》)。《太平圣惠方》
1991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柏超然;
<正> 先祖柏敦夫(1890~1944),浙江省长兴县人。幼读四书五经,因袭先曾祖柏会清秘制眼药施人,18岁投师长兴名医姚云仙学医三载,21岁以眼科悬壶于长兴县。先祖遍收民间单方验方,以《一草亭》点眼方起家,医庐名“炼石山房”,意在精炼炉甘石,特制“退赤眼药”、“退翳眼药”、“治障眼药”分销于苏浙皖三省,名噪江南,饮誉半壁。兹将其诊治眼疾之精要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1991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芮云清;
<正> 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果穗入药,以其冬生夏枯,故得此名。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本草图解》谓能“独入厥阴”。本人根据前人经验,常用本品入伍治疗眼病,效果较好。特简述如下: 一、疏风清热,疗风痒目疾本品味辛,功能发散,张山雷谓能以“宣通泄化见长”。常用夏枯草配伍苦参、菊花、荆芥、防风、铜绿煎水外洗,疗风痒目疾。如杨某,女,28岁,患滤泡性结
1991年01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芙蓉;王惠珍;路秀英;王亚芹;
<正> 祖国医学所说喘胀是指咳嗽、气喘、心悸等一类疾病。属于西医的肺气肿、肺心病,乃至于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范畴。此类病人多为咳喘、心悸、浮肿等症所累,同时亦有相当数量病人被自汗、多汗所苦。出汗本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临床上常遇到久病之中出现大汗淋漓、久而不已,严重时导致虚脱,则属病理状态的多汗。张景岳说:“若其他杂症,本非外感之解,而自汗盗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故我们对100例喘胀自汗病人行中药辨证施治,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991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文武;李晓华;
<正> 虚喘以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为主要特征。大多由于脏腑虚衰,影响于肺而成。而主要病理变化在肺、脾、胃、肾。虚喘不同于实喘,由于脏腑虚弱,元气大伤,又“喘而气损之”,所以虚喘一发多为重症危候,治疗时单纯降逆气往往效果不甚明显。这是因为一则虚喘之势非重镇不能收敛,二则不补虚已降之气无所归附,因此必须镇摄以治标,补虚
1991年01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晓东;吴兴民;杨振源;
<正> 自1987年2月,笔者用补肾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8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共64例,均经西医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证之肾虚候患者,病例采用随机抽样,诊断均符合全国慢支炎工作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x线检查,除外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及其他心肺疾患。本组男42例,女22例,年龄34岁
1991年01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梁文进;杨凤云;
<正> 哮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每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喘息抬肩,重则不能平卧,甚是痛苦。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梁文进院长用中药神秘汤为主方,辨证加味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兹举2例。例1,王某,男,32岁,1989年8月初诊。素有哮喘史,遇寒必发。昨日突然哮喘发作,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以呼
1991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运文;
<正>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聚瘀。”临床上凡久治不愈之胃溃疡,确与痰瘀互结,侵犯于胃有关,故从痰瘀辨治可获满意疗效。笔者不揣冒昧,将临床所得发表,以广同好。一、燥化湿痰活血祛瘀法适用于湿痰与瘀血互相,阻滞胃腑,损伤胃络而致之胃溃疡。临床见证类同例1,治疗常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如减。例1.吴某,男,42岁,1985年3月11日初诊。
1991年01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雍履平;
<正> 肺气肿主证为气喘,若有新感则兼有咳逆。多由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而来,每因外感而病情加重。其证有虚实之异,治有肺肾之分。笔者通过临床长期摸索,自拟固本理肺汤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简介如下。一、固本理肺汤组成本方由炮姜、款冬花、苏子、陈皮、白芥子、鹿角霜、鹿角胶、阿胶、枸杞子、肉苁蓉、龟版、紫河车、生地组成。若有新感而表寒重者加麻黄、细辛;痰稠粘不豁,胸闷者加栝蒌仁、炒葶苈子。
1991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建军;林亚明;
<正>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发病后,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手的功能恢复尤为困难。中风病进入恢复期,临床上常见瘫侧的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活动受限,视之有如肿似胀之感,实为胀而非肿,称为中风手胀。手胀发生后,影响手功能的恢复,也直接影
1991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延周;邵桂珍;
<正> 黄土汤系仲景治疗脾虚便血之名方,1978年以来我们将此方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虚寒型出血性疾病,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总结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118例中,男82例,女36例,年龄15~62岁。出血部位:肺出血(肺结核、支气管扩张)18例,消化道出血(食、胃、肠)57例,鼻出血8例,子宫出血15例,痔出血9例,尿血5例,紫癜6例。主要共有症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出血紫黯,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四肢欠温,脉迟缓无力。
199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兴楼;陈雷;李莹;
<正> 阳痿是中医男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近2年来,我们应用壮阳益肾酒治疗阳痿107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07例患者中,年龄在21~60岁之间,其中21~30岁16例,31~40岁29例,41~50岁52例,51~60岁10例。病程1~3年99例,4~5年5例,5年以上3例。
1991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春芳;杨晓晶;
<正> 我们对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试用冲饮小剂量番泻叶以解除肠麻痹,促进肠蠕动而提前进食,减少输液量,效果较好。现将妇科开腹术后冲饮番泻叶51例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所观察的病例均系我院妇科住院开腹手术患者,麻醉均采用持续硬膜外利多卡因麻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年龄均在20~60岁之间,病种包括剖宫取胎,卵巢囊肿、葡萄胎、子宫肌瘤等。
1991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兴林;
<正> 中药熏洗法属外治法。其特点是药少价廉,不用口服,易于接受,收效迅速。笔者依辨证论治原则,以熏洗法为主治疗多种疾病,兹介绍验案五则于次。例1 三叉神经痛王某,女,32岁,1986年9月4日诊。因七情过极,复感风邪而致左侧头面部剧痛5天。其痛以左侧太阳穴处为著,牵引同侧眼眶、耳根及面部,痛如针刺,自觉灼热,时而左
1991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有田;董宇翔;
<正> 不射精症是临床常见的男子性功能障碍疾病之一,笔者于1987年10月至1989年7月,在门诊按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不射精症27例,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991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忠林;薛艳明;
<正> 经行咳血裴某,女,26岁,护士,已婚,1988年5月就诊。 6年前开始经常反复咳血,发作时喉痒胸闷并有发热感,多次按支气管扩张治疗,用青霉素及止血药罔效。后来发现每次咳血都在经期前一二天,月经过去咳血即止。邀余诊治,脉见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诊为经行咳血。由素体血虚,适值经期致肺阴亦虚,阴虚火旺损伤肺
1991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银辉;李焕庭;
<正> 挫伤是在暴力作用下,使人体的某个局部承受不了超生理的撞击而造成局部组织受损,致使肌肉、肌腱、筋膜拘急、重叠、粘连甚至形成结块,局部红肿热痛或肢体活动障碍。现行针刺、理疗、按摩、内服外敷药物等治疗方法均不太理想,尤其对有肢体运动障碍者,效果更为不佳。并有疗程长、用药量大、迁延难愈之不足。笔者运用“痉挛力”法治疗挫伤50例,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现总结如下。
1991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国君;
<正> 闭经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气血不足,实者常因痰、瘀所致。临床以虚者为多,或初病为实,病久为虚。本文仅就扶正固本治疗虚证闭经,谈一下个人体会。一、肾虚闭经肾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肾脏功能的盛衰,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起决定作用。天癸乃肾气的产物,任冲两脉为经
1991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自申;
<正>~~
1991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振江;于晶;
<正> 解颅相当于现代医学脑积水病,系儿科较为少见的病症,笔者运用中药治疗2例,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例一. 王某,男,14个月,1982年6月12日诊。其母代诉:患儿系第一胎,出生6个月后经常发烧,呕吐痰涎,头大颈软不能自举,日渐加重,经某医院诊为“小儿低钙证”。给予钙片、多种维生素口服月余无效。遂前往长春某医院确诊为“脑积水”。给予大量激素及能量合剂等治疗40余天,其效不显而出院;继服西药维持。近因面部浮肿而来我院求治。
1991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赫丙莉;
<正> 陈某,女,49岁。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发热,体温在38~41.5℃,上午轻,下午重,短则几小时,长则10余天,关节痛,尤以脚、指关节明显,呈游走性,关节拍片未见骨质改变,中毒症状不明显,用抗菌素治疗2个月,抗痨治疗3个月无效,遂来我院治疗。开始予强的松30mg/日口服及免疫调节剂治疗半个月无效。
1991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庆华;
<正> 朱某,男,52岁,1989年4月6日初诊。 3个月来登楼梯后气短不足以息,休息后能缓解,余无不适,各项检查均正常。西医诊断未明,中医从中气不足论治。投补中益气汤20余剂罔效;再从胸痹论治,进宽胸通阳药10余剂,亦未见效。详问病史,言背部有手掌大一块特别怕
1991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继棠;
<正> 李某,男,10岁,1989年4月20日初诊。患者自去年春季开始发生拔毛症。起初,家长见其头发呈块状不规则脱落,误认为是脱发症,曾服补肾养血生发中药80余剂,症状稍减。至冬季脱发自止,新发重生,以为病愈。近日旧病复发,头发又呈不规则脱落,以耳上两侧为甚,一次其母偶尔发现患者自拔头发,遂上前制
1991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天佑;
<正> 组成:熟地9~12克炙黄芪、炒山药各15~30克补骨脂、五味子各9克代赭石、炒地龙、炙麻黄、丝瓜络、露蜂房、葶苈子各6~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服1剂,煎两次,早晚分服。病重者,可日服2剂。功效与应用:补肾益肺,降气定喘,化痰通络。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
1991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福高;
<正> 组成:黄芪6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5克川断10克杜仲10克木瓜30克牛膝10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全蝎12克蜈蚣3条白花蛇1条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1991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寿山;
<正> 组成:凤眼草10~15克败酱草30~50克金钱草15~30克白茅根30~50克 萹蓄15~25克冬葵子15~30克生地20~30克。用法:水煎日服1剂,重症日服2剂,6小时服药1次。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渗湿通淋。主治劳淋急发证。症见尿急、尿痛,尿频赤涩不畅,伴发冷热,或有尿血,舌红苔腻,脉濡滑或数。适用于急性泌屎系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兼外感发冷热者,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
1991年01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兰田;
<正> 白金佛苓汤是以白金丸为基本方加味而成的,具有舒郁醒脾健胃、渗利湿浊之功。小儿厌食症多与肝郁、脾虚、痰阻有关,故用本方治疗,疗效较好,现将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30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21例,女9例。1~3岁5例,3~6岁8例,6~11岁17例,全部为门诊患者,以中药汤剂治疗。辨证指标①形体偏瘦。②面色少华(白光)白或萎黄不泽。③精神萎靡。④体重不增。⑤不思饮
1991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秀清;王世奇;王成友;李耀;
<正> 患者,男,47岁,1990年1月5日入院。摔伤后4小时。检查:第一腰椎棘突呈明显后凸畸形,压痛阳性,双下肢感觉及运动均正常。右腕部肿胀,活动受限,腕背侧月骨部位触之空虚。x光片示:腰椎正、侧位片呈压缩性骨折改变。右腕关节正位片见月骨呈三角形,并与周围腕骨影重叠;侧位片见月骨与桡骨下端关节面脱离,
1991年01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伟;宫伟;
<正> 近年来,我们将板蓝根制成4%滴眼剂,用于外障眼病的治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漏睛、漏睛疮李某,男,33岁,1989年5月3日来诊。患漏睛证数年,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其效甚微,应用板蓝根滴眼剂1日1次冲洗泪道,应用4次脓液减少,继用2次,脓泪溢出现象消失,按压泪囊部无脓性分泌物排出,观察6个月未复发。
1991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周燮;董胜海;
<正> 我们自1986年1月至1990年1月,以家庭病床形式,采用自身按摩疗法为主,配合口服药物,治疗下肢静脉曲张18例,疗效显著。其方法简便易行,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8例中,男15例,女3例;患病1~5年者9例,6~10年者7例,11年以上者2例,全部病例均有患肢沉重、麻木、酸胀疲倦感,足踝浮
1991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繁茹;
<正> 近年来,笔者采用“排胆结石治疗仪”行耳穴压迫疗法治疗肝胆结石50例,收到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50例中,男16例,女34例;病程2月~5年者30例,6~10年12例,10~21年8例;胆囊结石31人,胆管及胆总管结石19人(其中胆囊手术后3人);患块状结石者21例,泥沙状结石者29例。
1991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连城;
<正> 刘某,女,32岁,1978年3月6日初诊。婚后12年未孕。素患痛经,每当月经来潮前数日,即感腰部及小腹部胀痛,沉闷,牵及胁肋、乳房酸胀不适,行经期间少腹疼痛剧烈,伴大汗淋漓,呕吐,心烦,经行量少色暗淡不泽,5天后始渐缓解,遂下清稀白带。诊见;面色暗滞,精神萎颓,舌苔薄白,脉沉弦无力。脉症合参诊为:
1991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连杰;
<正> 笔者自1988年6月至1989年10月,用自拟“二子红糖茶”治疗小儿水泻13例,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盐车前子6克炒葶苈子3克红糖10克。取盐车前子与炒葶苈子装入双层纱布袋内,扎口,放入砂锅中加水煎煮2次,合并2次药汁(约150毫升),然后加红糖搅均即可。每日1剂,
1991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兰;
<正> 大柴胡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芍药、枳实、大黄、生姜、大枣组成。功能外解少阳,内泻热结。笔者于临床用该方治愈多种疾病,兹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例一、急性胃炎林某,女,22岁,1986年5月8日就诊。发热,胃脘胀痛2天,伴恶心呕逆,纳少便干,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查:胃脘胀痛拒
1991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道富;肖美珍;
<正> 大黄甘遂汤出自《金匮要略》,方由大黄、甘遂、阿胶组成,破血逐水,主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者。笔者师仲景之法,引伸应用于癃闭、鼓胀、癫、狂等证亦效,余不揣浅陋,拾摭数则,介绍如下: (一)癃闭王某,男,60岁,1988年8月16初诊。因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小便甚则闭塞不通而邀余诊治。现小便点滴而下,时通时阻,少腹
1991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沛;郭秀云;
<正> 蛇胆的药用,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当时仅收载蚺蛇胆与蝮蛇胆两种。而现今医药部门收购的药用蛇胆远不止此两种,为进一步开发蛇胆的药用价值,现将其药用与鉴别资料一览如下。蛇胆的来源与加工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版)所载,主要为眼镜蛇、金环蛇、三索锦蛇、灰鼠蛇、乌梢蛇的胆汁,但目前收购站收购的蛇胆远不止以上几种,凡赤链蛇、玉锦蛇、玉斑锦蛇、红点
1991年01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建书;杨化峰;
<正>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木贼消积散结,收到显著效果,兹简介于下: 一、单味应用,治小儿疳积笔者常用木贼一味为末,取名“磨积散”,治疗小儿疳积之证,临床20年而屡试不爽。案例:程某,男,4岁,1970年5月就诊。消化不良已3年,经中西医多次治疗(均消食化
1991年0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若芬;
<正> 紫金锭,又名玉枢丹。有避秽解毒,清热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原治疗脏腑实热,时疫瘟邪,腮肿疔毒,食物中毒,毒虫咬伤等;且多外用;近年来也有报导用于治疗癫癎者。笔者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用其治疗小儿菌痢,同样收到满意效果,现将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50例报告如下。
1991年0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丽晶;邸琳;韩大庆;程秀娟;
<正> 健脾Ⅰ号是我院主任医师张继有先生祖传经验方,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有较好的健脾作用。为深入探讨该复方的作用机理,我们观察了健脾Ⅰ号对小鼠淀粉酶活性和尿D-木糖含量两项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动物:昆明种小白鼠25±3克,雌雄各半,购自本院动物室。药品:健脾Ⅰ号,本院研制的
1991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秀梅;李运河;黄柄山;
<正> 血栓素A_2(TXA_2)和前列环素I_2(PGI_2)的生成平衡是维持血管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二者平衡失调即易导致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其含量变化,与中风的关系甚为密切。我们用放免测定法对35例中风患者的血浆TXA_2和PGI_2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_2(TXB_2)和前列环素F_(α1)(6—K—PGF_(α1))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以探索其与中风病及证候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病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991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兵;李淑晶;白虹丽;刘玉霞;黄英;王晓玲;
<正> 静脉穿刺(注射、输液、输血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技术操作。穿刺后局部发生红肿、热痛、青紫、脉硬等,中医护理中称为瘀肿。这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为继续静脉给药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我们于1989年2月始,应用了麝香虎骨膏贴敷静脉穿刺后局部瘀肿,设观察组100例,空白对照组50例。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91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廷金;
<正> 例1.李某,女,57岁,1988年10月就诊。头痛呕恶十余载,屡治无效,服止痛药能暂时止痛。近日头痛又作,求余诊治。诊见:头痛如抽掣,以巅顶、颞侧尤甚,喜布包裹,遇冷则重,目视昏花,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四肢逆冷,时有腹泻,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诊为厥阴头痛(寒滞肝经)。拟温暖厥阴、散寒止痛。方用吴茱萸
1991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四库全书》乃是清朝政府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用了十年时间(始于1772年),纂修成的庞大丛书。全书凡三千四百六十种,计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领衔编修的总裁是六皇子永瑢,总纂官是纪昀。在编修《全书》期间,对采入《四库全书》
1991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涵冰;
<正> 在日本,被喻为汉方医学圣经的《伤寒论》,其传入日本的时间,过去认为是在公元1500年左右。近来,据真柳诚、小曾户洋两位医史家的研究,认定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后半期的13世纪,比以前的说法提前了200年。
1991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武;
<正> “息积”,始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关于“息积”,古今见解主要有三:一类认为“息积”即肺积,如吴崑说:“息积,即息贲肺积也”。张隐庵谓:“此肺积之为病也”。《中医名词术
1991年01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宣伦;魏道雷;
<正> “四支为诸阳之本”出自《素问·阳明脉解论第三十篇》:“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对此解释众说纷纭:其一认为“诸阳之本”之“本”应易为“末”;其二将“本”释为“依据”、“表现”;其三:认为“本”应为“夲”tāo。笔者推崇第二种说法,经文“四支为诸阳之本”,是言四肢为人身阳气的盛衰、存亡表现的根本,并非指产生阳气的根本。
1991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九伟;
<正> 中医古籍中由于句读不同,容易产生一些歧义。笔者偶尔读及熊继柏先生《辨释“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一文(载《吉林中医药》1986年第3期),辨释了《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一段经文,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
1991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连增林;
<正>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古今医家对本条注释皆言“其人言我满”是指“腹部胀满”。笔者通过认真研读《金匮要略》全书,仔细核察前后条文,认为此解释欠妥,似应改释为“胸部满闷”为
1991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薇;高祥贞;
<正>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的作用,异常的汗出则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太阳病恶寒无汗,脉浮紧为表实证;恶风自汗,脉缓为表虚证。身大热,汗大出,烦渴,脉洪大为阳明经证;痞、满、燥、实。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寒热往来,汗出而解,发作有时为少阳病。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黄滑为湿热。脉虚自汗,又当暑月为伤暑。温病初起则
1991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杰;
<正> 回顾新中国成立四十一年间的中医工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符合客观实际制订的中医政策并得到正确贯彻,中医药事业就得到发展;反之,中医药事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已经得到历史的证明。深刻的教训党的中医政策是党在卫生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就制订了“团结中西医,正确地发挥中医的力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方针。但未被认真贯彻执行,在很多方面对中医采取了不适当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1991年01期 5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