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病综合征治疗举要

    邓中炎;

    <正>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可伴发于多种肾脏疾病,在中医学属水肿范围,病涉肺、脾、肾三脏,尤以中焦脾为首。治疗总以调理三焦,化气利水为主,其要有三:一、变通参苓白术散为正治正方肾综的临床特征是:水肿、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症(含游离脂肪和脂肪管型)。此外,患者多有厌食、气短、面肤(白光)白以及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些表现与中医理论所阐述的脾气(阳)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水湿不运、潴留泛滥等极为吻合。故笔者常以益气健脾、温阳利水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或人参、白术、茯

    1990年04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病综合征的用药经验

    郝洪江;

    <正>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凡临床有大量蛋白尿(超过3.5克/24小时)、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3克/dl)、明显水肿和高脂血症者,即可确定,但要与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行鉴别,又要区分Ⅰ型与Ⅱ型的不同。本病的治疗,无论中医与西医都有不少治疗方法,但单纯应用中药或西药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人认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佳。兹将余常用方法及药物简述于下,供同道参考。一、中医辨证及用药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范畴,从其发病机理来看,肺脾肾三脏至关重要,水为至阴,其本在

    1990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岳秀艳;

    <正> 本文主要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一、初期治疗本病初起一般多邪盛而正气未衰,治疗多可从标。其水肿初起,病程较短,以面部水肿为甚者,往往由外感引起,此时风邪起主导作用,当着眼于宣散风邪以孤立水势,借风药之力以行水邪,大致有如下治法。1.解表散寒,宣肺利水:用于风水偏风寒者,症见面目浮肿,渐及全身,面色淡,恶寒发热,腰疼痛,肢节痛,尿少,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润,脉沉或浮紧。可用麻黄附子细心汤化裁,以助阳解表,扶正祛邪。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

    1990年04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初探

    莫非凡;

    <正> 《伤寒论》中,虽然有关针灸的原文只有35条,但其使用范围却很广泛且有独到之处,反映了仲景应用针灸的特点及其针灸学术思想。一、针灸在治疗中的作用外感热病传变甚速,仲景主张早期治疗。如经络已受病,就应抓紧时机,用“导引、吐纳、针灸……”等方法。当病在太阳而欲传阳明时,应刺阳明经穴,使经不传而愈。体现了“上工治未病”的医疗思想。临床实践证明,如能注意把握时机及时治疗,针灸不仅对外感热病早期有治疗作用,并且对其他一些疾病也有较好疗

    1990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代赭石在妇科临床的运用

    姚寓晨;刘芳;

    <正> 代赭石系赤铁矿石,性味苦甘、平,归肝、胃、心胞经。其重镇性降,善于治疗具有上逆之势的病证。《长沙药解》谓:“驱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本草再新》谓:“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姚寓晨主任医师善用代赭石配伍相应药物治疗妇科病证,收效显著。兹结合随师习医之验案介绍如下:例1.经行头痛金某,37岁,工人,1989年5月18日

    1990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滑胎治验

    杨玉岫;

    <正> 滑胎,古称数墮胎,现代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其病因,主要由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论其机理,则有肾虚、气血不足、血热、外伤等诸多因素。从临床观察,以脾肾气虚为多见。流产或刮宫过频,必然耗伤气血,导致冲任不固,肾失封藏。防治之法,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以固肾为主,参以健脾益气、养血固冲、滋阴清热等法。注意孕期治疗与平时治疗相结合,一旦妊娠,早期即应给以安胎治疗,并绝对禁止房事。兹举几列病案以说明之。一、肾虚封藏失职,治当补肾益气例1,张某,29岁,工人。1982年10月7日

    1990年04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树舌康胃宝治疗68例气虚胃痞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雨梅;杨际权;王志伟;翟玉秋;尚祖伯;朱丽娜;王新荣;张力;张淑珍;

    <正> 胃痞(萎缩性胃炎)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于1987年10月开始,应用树舌康胃宝对68例气虚胃痞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8例,均为我院患者,其中门诊病例47例,住院病例21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31~40岁13例,41~50岁32例,51~60岁16例,61岁以上7例。病程2~5年22例,6~10年34例,11~15年8例,16年以上4例。本文诊断均符合1978年南京召开的全国内窥镜学术交流会所规定的标准。诊断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均以1985年中

    1990年04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调肝治病后厌食证治举隅

    唐承孝;

    <正>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体诸脏腑在生理和病理上均与脾胃互相影响。病后厌食,责之脾胃气机失调,运纳失司,清浊相干。治疗上,不但要脾胃共调,还需洞察与它脏之生克制化,尤其是要调整肝的疏泄功能。一旦脾胃运纳困顿,强食即中满腹胀,实不受攻,虚不受补,诸凡甘温、辛燥、滋腻均不利于悦脾醒胃。《丹溪心法·六郁》云:“凡郁皆在中焦”。故宜调理肝气以宣达枢机,调和气血,不使胃气凝滞。一、益气健脾,化湿宣阳黄某,男,50岁,1987年4月15日诊。两月前患急性胃肠炎,治疗半月方瘥,食欲

    1990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毒性肝炎治验

    唐丽君;

    <正> 现将笔者随任继学教授治疗中毒性肝炎1例报告如下。赵某,男,52岁,病历号:47868,于1989年3月14日因“高热、身目黄染2天”急诊入院。入院前2天,该患者在某疗养院治疗眼病,为查眼底而静脉注射荧光造影剂,注射后自觉不适,寒战高热,次日出现巩膜、颜面及全身皮肤黄染,便干,小便呈浓茶色。以急性黄疸性肝炎收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给治疗用药带来困难,遂请任师延诊。患者目黄色鲜明,面色晦黄,发热,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嫩红,脉弦细。诊为黄疸(湿

    1990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证治

    陈福来;袁以红;

    <正>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主要因素。近些年来,我们以中医血证有关理论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等作了初步探讨,并运用于临床,收到了一定效果,为就教于同道,不揣粗陋,简述于下。一、病因病理: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本病多因肝病日久,木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肝络瘀阻,横逆犯胃,以致胃络纡曲,络伤血溢;且肝藏血,瘀阻肝络,因血瘀而致血虚,肝之阴血不足,肝体失柔,气机郁逆,致肝之藏血之职失司,则血更易溢于脉外。因此,本病常

    1990年0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胃病的经验

    顾庆华;陈克敏;陈伯涛;

    <正> 笔者近年来,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胃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兹择其一二,略述于次。一、慢性萎缩性胃炎黄某,女,70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病史5年余,迭经中西药治疗,收效殊微。左腹中部腹胀肠鸣疼痛,时欲矢气,消瘦,口干思饮,饮后有不适感,食欲不振,大便尚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责之肝脾不调,气血郁滞。拟方调和肝脾,行气和血。药用:全当归、炒白芍、西川芎、

    1990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刺入式氦-氖激光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附25例39眼报告

    李桂森;张晓莉;刘伟;宫伟;

    <正> 目前,国内尚未见用刺入式氦-氖激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报导,我们自1988年10月~1989年7月用长春市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JGE-1型氦激光针针灸治疗仪治疗视神经萎缩25例39眼,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3例,女12例。39眼中双眼“例(71.70%),单眼11例(28.21%)。年龄最小者14岁,最大者61岁,20~50岁26眼(66.6%)。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20者,病程在2~4年者18眼(46.15%)。干部10人,工人7人,学生1人,农民5人,其它2人。诊断:1.视力减退、视野缺损;2.眼底检

    1990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闻出版暑将举办全国期刊展览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期刊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为了检阅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成就,加强对出版工作的导向,扩大期刊的宣传,促进期刊的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决定于1990年9月在北京举办全国期刊展览。展览期间,将举办多种有关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经营等方面的研讨、经验介绍活动,

    1990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目痛辨治

    戴书悦;赵经梅;

    <正> 以眼痛为主诉而无眼部明显望诊改变的病例,在眼科门诊殊属多见。然而现有眼科教材并无专篇论述,使眼科工作者无所遵循,常有病人目痛、医生头痛之感。笔者从事眼科工作多年,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搜寻有关古籍记载,治疗此类疾患,积累较多体会,现归纳治法如下,敬请同道指正。一、眶上神经痛:俗称眉棱骨痛,从眶骨上缘内侧凹陷中压痛为典型症状,常因感冒或疲劳而诱发。此为风邪入络,脉络瘀阻所致。笔者以当归养荣汤方(白芷、羌活、防风、生地、当归、白芍、川芎)加干地龙投之,多获良效。

    1990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男子性功能障碍治验四则

    王永发;

    <正> 男子性功能障碍包括阳萎、遗精、不射精症、精子成活率低下等症,近几年来,笔者治疗30余例,均收较好效果,现举4例如下。一、不射精程某,男,25岁,1987年2月1日初诊。该患者结婚3年,性生活正常而不能射精,每次阳起坚硬,持续时间较长,性欲亢进,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诊为不射精症(阴虚火旺),治以滋阴清热,壮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味:知母25克黄柏20克熟地25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龟板

    1990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方治验举隅

    刘明武;

    <正>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之方,立法严谨,配伍简洁,辨证准确而用之,力专效宏。笔者临床应用,略有心得,现举4例验案,介绍如下。一、渗出性胸膜炎马某,女,16岁,1986年10月19日初诊。恶寒发热,口苦咽干目眩,咳嗽胸痛,X线示“渗出性胸膜炎”。诊见发热,面色(白光)白,呼吸短促,干咳无痰,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而数。证属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肺气失宣,蓄而为饮,饮停胸胁为患。治宜和解少阳,宣肺逐饮。方选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清半夏10克白参15克黄芩8克生姜3片大枣6枚 甘

    1990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拉肩顶椎推迫法治疗胸骨柄体错位

    苏玉新;刘刚;

    <正> 胸骨柄体错位临床少见。余临证30年,经治3例,以自行设计的“拉肩顶椎推迫法”整复成功。现举1例介绍如下。邱某,男,28岁,1985年8月22日初诊。该患在建筑施工中不慎从9米高处坠下,落地时被硬物垫及胸骨处,伤后前胸疼痛,局部肿胀,咳嗽,呼吸及抬头时加重。当地医院治无良策,转送我院。检查:局部软组织轻度肿胀,胸骨柄凹陷畸型,压痛明显,胸廓呼吸运动受限。胸部侧位X光片示:胸骨柄后移1.5厘米,柄、体重叠0.2厘米,未发现骨折。诊为胸骨柄体错位。整复方法:局部麻醉,患者取坐位,双手插

    1990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胫骨结节连平台分离性骨折1例报告

    苏继承;齐涛;苏玉新;

    <正> 范某,女,13岁,学生,1989年8月14日就诊。该患从汽车跳下,不慎摔伤右腿,伤肢疼痛不能活动而来诊。局部检查:右腿膝关节青紫肿胀,疼痛不能屈伸,以胫骨前缘为重,浮膑试验阳性,触诊可闻及骨擦音。X线拍片示:右胫骨结节连平台可见斜形骨折线,骨折间隙达10毫米,上段成角。诊断:胫骨结节连平台分离性骨折。治疗方法:腰椎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伤肢置于电视X光下。一助手固定股骨近端,另一助手握患肢足踝部做对抗牵引。术者在

    1990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拟桑杷祛风汤治疗红斑类皮肤病22例

    孙枫;

    <正> 皮肤发起红斑是多种皮肤病的共有症状,本文自1985年2月至1988年12月运用自拟桑杷祛风汤治疗红斑类皮肤病2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桑杷祛风汤组成:桑叶20~40克蚤休、生地各10~15克杷叶10~20克生甘草5~10克。瘙痒甚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热毒重者加忍冬藤、白花蛇舌草;胀感甚加陈皮、楂片;夹湿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兼瘀血者加丹皮、赤芍、穿山甲;血虚加当归、白芍、首乌;肝郁加柴胡、郁金、青皮;气滞加香附、木香、延胡索;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皮损在面部加

    1990年04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气阴两虚感冒证治

    南征;

    <正> 气阴两虚感冒,是由于气虚阴亏,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等)所致,病证通常缠绵难愈,是属普通感冒之变证。气阴两虚感冒临床表现为,经常反复感受外邪,感冒日久不愈,症见头痛、头晕,身热,微恶风寒,气短乏力,颧红面白,手足心热,咽干少津,舌嫩红少津,苔剥,脉浮而无力或有数象。本证的诊断,一般根据气候突变或反常,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再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可明确作出。但应与阴阳两虚感冒、气阴两伤感冒相鉴别。阴阳两虚感冒的特点是除外感表证外,

    1990年04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拟癣药灵治疗牛皮癣

    刘树中;

    <正> 1.方剂组成及用法:紫荆皮10克陈皮5克斑蝥5枚水银15克(用铅15克放入铁勺内放在火上熔化后,入水银搅拌,冷却后研末)。上药共为粗末,用60%酒精500毫升浸泡7日,用时将药液擦在病损上,每日2~3次。2.临床加减法及应用范围:用于治牛皮癣,病程较长,皮肤损害较重,皮疹肥厚,鳞屑较多者,加红砒5克,斑蝥用量加至6~15枚,每擦1次后,必须达到皮损处起泡,然后用针将水泡挑破,外敷消炎类软膏,第二次外擦时必得水疱愈合后,方可进行。此方尚可用于治疗花斑

    1990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掌跖脓泡疮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杨坚贞;

    <正> 掌跖脓泡疮病是一种慢性缠绵难愈之疾,目前在其病因病理上尚无明确定论,中医籍中亦未见类似记载。该病多与精神因素、外伤感染、体内慢性病灶有关,或对金属敏感。以掌跖部出现无菌脓疮,小至粟米,大至黄豆或更大,瘙痒为本病特征。部分病者周身伴有银屑病损害。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风湿热邪引起,久则外邪化热入营,营血热盛,以致出现血热、血瘀、血燥等一系列症候群,在分型上,根据该病的发病规律,大致可分为以下3型。1.血热湿毒型:皮损发展快,大多在疾病的初中期或急性发作期,掌跖部出现脓疮、瘙

    1990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经验

    林子奇;常兴仁;

    <正> 笔者用口服中药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14例,除1例病情危重且不能配合治疗外,余13例均获痊愈。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理论临床分为热盛血瘀、火毒瘀滞、热陷心包、气血瘀阻等4种证型。灌肠方:大黄40克(后下)当归60克丹参25克厚朴15克牡蛎60克芒硝5克(冲)。浓煎100毫升,直肠保留灌肠,每日1次,直至每日排除1000毫升体液为宜,肾功能好转,再口服中药以资巩固。口服基本方:茯苓25克白术15克陈皮15

    1990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愈日光性皮炎1例

    林长生;

    <正> 陈某,男,34岁。后头部患日光性皮炎5年,皮损流黄水,骚痒异常。久治不愈,逢春季气温升至零度以上,即始发作,至深秋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则渐自愈。1985年12月,偶然相遇,求治于笔者。诊见头痛巅顶部较甚,皮损30厘米×30厘米,轻度浮肿。舌苔微腻,脉缓。用针灸按摩法,针灸取百会(加灸5壮),四神聪,风府、风池。针后在督脉自上星至风府、头维至风池,每隔一寸为一个按摩点行按摩术,治疗21次,浮肿

    1990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压耳穴膈区治疗重症呃逆

    巩(尸共)琴;梁晶;

    <正> 傅某,男,67岁,干部,1989年7月24日入院,住院号273。冠心病史19年,历经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因心悸气短加重10天来我疗区住院。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冠心病、心房纤颤、Ⅲ°房室传导阻滞、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二尖瓣脱垂、心功能不全Ⅰ°。住院期间,病情一度好转,但于住院第60天突然发生脑梗塞、脑疝,经降压、降颅内压、吸氧、抗感染、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抢救措施,病情明显好转,但继之出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之连声呃逆。虽经针刺内关、膈俞等仍不效。遂在耳廓膈区贴压王不留子一粒,当时呃逆缓解。直至

    1990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医易经传汇通(八)

    葛自申;

    <正> 右末,用细豆一升醋煮干为末,入米醋三碗煮糊丸桐子大。每二十丸酒或醋汤下。血气攻刺煨姜汤下。癥瘕绞痛当归酒下。忌鸭肉羊血。妇人百病,总属气血不调。血海虚寒,皆缘肝脏生阳不足,不能宣散浊阴而致予脏不净,不能摄精成胎。此方以皱血命名,取醋之酸引药归宿子脏以收摄精气。其妙用全在推陈生新,使血得酸则敛,不致滑脱;瘀得辛则散,不致留畜。阴寒内结则虚阳上浮,用菊花以清之。冷积胞宫则

    1990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烟油白酒白面糊治愈蛇头疔

    翟慧利;

    <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凡疗毒俱由火毒迫使营气陷于腠理,经络阻隔,气血凝腐。亦有针刺虫伤,触染毒部,引动内火壅阻经络”。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内服五味消毒饮;外用自拟烟油白酒白面糊。收效满意,介绍如下:烟油白酒白面糊:是由烟油、白酒、白面粉组成。配制方法;白面粉一撮,加入适量烟油,用白酒调稀,文火熬成糊状,微温敷于患处,症轻者不必再用其它药物。病例:蔺某,女,38岁,1981年深秋某日,急来求医。自述前日洗鱼时右手食指尖有针刺样

    1990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驱炎净”治疗宫颈糜烂、阴道炎

    刘晓君;

    <正> 阴道炎、宫颈糜烂是妇科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反复阴道炎能促进宫颈糜烂的发生,而宫颈糜烂与子宫颈癌的发病又有密切关系。因此,对阴道炎、宫颈糜烂的积极治疗,是预防子宫颈癌的关键之一。近3年来我们应用自拟中药方“驱炎净”治疗阴道炎396例、宫颈糜烂319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治法介绍如下:中药配方及制剂:蛇床子500克黄连200克枯矾100克冰片100克儿茶100克。将原药洗净烘干为粉末,以老蜜为丸,每丸含生药10克。给药方法:阴道炎患者上药前用新洁尔灭冲

    1990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逆经症治验

    赵国权;

    <正> 贾某,女,30岁,已婚,1987年8月16日诊。每次月经来潮前鼻孔出血,1~2天不等,每日2~3次,继而月经来潮。已达6年之久,未曾治疗。1周前因赶公共汽车,跑步约百米左右,此时正值经前鼻衄第二天,突然鼻衄大发作,血色鲜红,量多。经西医抢救,稍有好转,持续7日方止。来诊时鼻衄止,正行经时,自觉头晕痛,口干,五心烦热,时耳鸣,鼻孔干燥,潮热盗汗,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辨证:心肾阴虚、冲任失调、经血上逆。治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衄、引血归经。处方:用二地凉血止衄汤加减:生地20克

    1990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花蛇刺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

    薛丽华;陈忠正;陈忠敏;

    <正> 我院以自拟“山花蛇刺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肺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山甲10~15克花粉5~10克白花蛇草20~25克皂刺10~15克。若舌红苔剥脱,脉细数者加沙参10克、玉竹10克、甘草5克;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者加党参10克、五味子15克。上药水煎2次,煎液混合后,加武火浓缩至500毫升,分2次口服。验案举例:崔某,男,2岁,1988年12月7日来诊。近1年来经常喘咳,2个月前患麻疹,1个月前患肺炎。现仍低热,干咳持续不停、少

    1990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腮腺炎糊剂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杨生春;付丽华;

    <正> 我们用中药“腮腺炎糊剂”足心敷贴,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胡黄连15克大黄15克吴茱萸15克胆南星10克。共研细末过80目筛,以陈醋调成糊状即成。分别敷于两侧足心涌泉穴,再以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日2次,每次1剂。一般连用2~4天痊愈。病案举例:王某,男,2岁,1982年3月16日诊。发热2天,腮肿1天来诊。查:体温39.5℃,脉搏118次/分,面红,右侧耳下可见鸡蛋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质地柔韧,有压痛,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48%,淋巴细胞52%,血淀

    1990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宣痹汤的临床妙用

    谢兆丰;

    <正> 宣痹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九味药组成。原书主治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之症。笔者用此方灵活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收效甚佳,举例如下。一、风湿热痹宋某,男,32岁,1983年7月18日诊。患风湿性关节炎1年余,近又发作。腕、膝、踝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加剧,步履艰难,体温38℃,心烦,纳呆,溲赤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濡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000/mm~3,血沉36mm/小时,抗“O”500以上,心率快。证属风湿热痹,

    1990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宣郁通经汤临床应用体会

    李淑君;翟玉净;

    <正> 宣郁通经汤出自《付青主女科·经水未来腹先痛篇》,由白芍、当归、丹皮、山栀、白芥子、柴胡、香附、郁金、黄芩、生甘草组成。对于肝郁不舒、郁久化热之症,疗效较好。余于临床将此方用于妇科多种疾病之治疗,现举验案如下。案一:不孕症金某,女,26岁,1989年1月28日诊。婚后3年同居未孕,头晕胸闷,心烦易怒,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舌质淡红隐青,苔薄黄,脉弦细。妇查:外阴未产式,阴道宫颈正常、宫体前位正常大,附件未触及,分泌物白色,粘稠,少量。此症由于婚久不孕、情志不畅,久之肝气郁

    1990年04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连阿胶汤的新用

    李永清;杨淑珍;

    <正> 黄连阿胶汤是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组成。笔者对此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一、结肠炎迟某,男,38岁。经常腹痛腹泻,便溏不爽,肛门有热坠感,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数而无力。经全消化道钡透和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炎。治以黄连阿胶汤加味。处方:黄连15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鸡子黄1枚阿胶15克马齿苋5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元胡15克,连

    1990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参叶与刺五加、无梗五加叶的形态鉴别

    刘忆萍;孔繁玲;孙桂芝;

    <正>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与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无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 Max-im)Seem.〕均为五加科植物。在长白山区,人们将高不盈尺的刺五加幼株称“人参幌子”,示其叶有误为人参叶之虞。苏联学者亦曾提出易混淆的可能性(《АлтечноеДело》,T·10(6);28,1961)。本世纪六十年代,用人参叶生产的“人参茶”已销售国内外;以刺五加叶为原料生产的“五加参茶”也已问世。无梗五加叶的利用

    1990年04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甘草蜜治疗蜂毒

    孙桂芝;王晓香;

    <正> 近年来,我们应用“外敷复方甘草蜜,内服20%甘草浸剂”治疗蜂螯,疗效显著。复方甘草蜜、20%甘草浸剂,具有解毒镇痛作用。其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制做简单,方便群众。制法1.复方甘草蜜:取甘草粉(约60目筛)20克、冰片粉2克、蜂蜜40克,调和均匀,涂敷患处。具有清热解毒镇痛作用。2.20%甘草浸剂:取甘草粗粉 (约40目筛)20克,用100毫升白开水浸泡30分钟后,当茶饮用。(水喝完后,药渣仍可用沸水浸后饮用)。典型病例

    1990年04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柞蚕雄蛾药用开发大有可为

    李景洛;何德硕;

    <正> 柞蚕雄蛾是交配力强,营养和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昆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蚕蛾性淫,出茧即媾,至于枯槁乃已,故强阴益精用之”。又云:“雄原蚕蛾主治益精气、强阴道、交接不倦,亦止精,壮阳事止泄精”。《千金方》上载治疗“丈夫阴痿”用“未连蚕蛾二升,去头、翅、足炒为末蜜丸梧子大,每夜服1丸,可御十室,以菖蒲酒止之”。现今对柞蚕雄蛾的研究和利用更深入了一步。从实验中得知:蛾体营养成份丰富,体内含48.67%的粗脂肪,其中70%以上是不饱和脂肪酸,含47.04%的

    1990年04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仲炮制方法再探

    肇晓亮;王伟明;赵玉秋;

    <正> 杜仲,属名贵中药材,在临床上一般有生用和炮制两种方法。生用即常规用法。炮制多采用盐炙法,取杜仲块加盐水拌匀(盐与水的比例1∶10g/ml,杜仲与盐的比例1∶50公斤)。润透后用中火炒至焦黑色、丝易断时取出,放凉即可。这种炮炙后的杜仲仅得成品率50%左右,从经济效益讲,损失较大,且非有效成分不易去除。为此,我们对杜仲的盐炙方法进行了再探。杜仲约含6~10%的胶状物,是非有效成分,类硬橡胶类物质,经高温加热后硬性橡胶即

    1990年04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瓜藤对血清脂质及血小板粘附性的影响

    洪铁;姜秀莲;

    <正> 黄瓜藤为葫芦科植物黄瓜(CuCumis Sat-iras L.)的干燥茎。祖国医学认为,黄瓜藤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据报导黄瓜藤在临床应用中有降低胆固醇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黄瓜藤乙醇提取物进行了药理研究,现就其对血清脂质含量及粘附性影响报告如下:实验材料药物秋季阴干后黄瓜藤,去其根和叶,用75%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配制成每1ml提取物相当于1g生药。动物 18~22g小鼠,150~200g大鼠,由我院动物室,长春中医学院动物室提供。方法和结果

    1990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花粉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

    郭彩玉;赵宇峰;赵念文;李晓波;徐力;

    <正> 花粉作为药品和天然的滋补品,已在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现将香蒲花粉、玉米花粉、向日葵花粉、马铃薯花粉及蜜源花粉中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比较报道如下。(一)材料及来源:①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的花粉。②玉米Zeamays L.的花粉。③向日葵Helia nthus annuus L.的花粉。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花粉。以上4种均为人工采集的花粉。⑤蜜源花粉(蜂花粉)。(二)仪器:采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

    1990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概述

    王雪威;阎琪;

    <正>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造血细胞呈现异常的弥漫性增生,周围血液内白细胞经常异常增加,并有幼稚细胞出现,是一种病情重、进展快、变化大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目前,因际上仍然认为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本文就80年代以来对白血病的中医治疗进展作一概述。一、中医辨证治疗白血病白血病,祖国医学虽无此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急性白血病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温毒”、“热劳”、“血证”等范畴。慢性白血病根据其贫血虚弱、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归属于祖国医学“虚损”、“症瘕”、“瘰疬”、“痰核”等范畴。

    1990年04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戒酒11例治验

    李兴业;李景文;

    <正>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内关、列缺两穴有戒酒的功效。后又对11例欲戒酒者进行针刺观察,结果疗效肯定。有的针1~2次便达到了戒酒目的。治疗方法:针刺内关,用平补平泻法;列缺,用迎随补泻法。留针30分钟。验案举例:邵某,男,28岁,个体饭店业主。每日3餐必饮酒,嗜酒如狂,日饮洒量在2斤左右。经介绍来我院针刺1次后,饮酒量大

    1990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代名医治疗高热规律初探

    徐阳孙;吴文刚;孙丽华;

    <正> 高热是临床常见和中医治疗行之有效的内科急症之一。历代医家对高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可贵的临床经验,并曾以医案的形式录之以施惠于后学。而《名医类案》和《续名医类案》分明是明以前和清初以前著名中医学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历代名医医案亦多集中于此。故本文针对此二书对高热的治疗规律加以探讨,谬误之处,祈贤赐教。一、凡火热型高热均可治以炙甘草、石膏、粳米、知母、人参、黄芩、栀子。在《名医类案》和《继名医类案》中,高

    1990年04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明理论》串讲(十四)

    夏洪生;宫晓燕;刘宏岩;金东明;

    <正> 瘈疭〔原文〕伤寒瘈疭,何以明之?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瘈疭,俗谓之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瘈疭。瘈,若契合之契也。行则缓,卧则紧,从则纵。疭疾之纵者,谓若放纵之纵也。以急为瘈,以缓为疭,理至明矣。瘈疭者,风疾也,而癫痫则瘈疭焉。伤寒瘈疭者,邪热气极也。热盛则风搏并经络。风主动,故四肢瘈疭而不宁也。故风温被火者,曰发微黄色,剧者如惊痫,时瘈疭,言其热气之剧盛

    1990年04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痹成因之我见——与钱俊华同志商榷

    尚长虹;

    <正> 贵刊1989年第6期刊载的钱先生关于“传统热痹化热说质疑”一文,阅后倍受启迪。热痹作为痹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类型,目前在理论上的研究较少,有必要予以重视。但对该文的一些观点,觉得有可商榷之处,特提出如下,敬请指教。1.关于热痹的定义,钱先生指出为性质属热的一类痹证。如何确定痹证的性质属热呢?无非是体现在舌、脉及局部、全身之热象等方面。一般来说,以局部红肿发热、触之有热为热痹的确凿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寒湿痹证有时局部并无红肿发热,而观其舌脉及全身却有热象改变,

    1990年04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喘从郁治浅识

    苏静;

    <正> 喘症是以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搧动为主证的临床常见病之一。现临床一般多从肺肾论治:以邪气壅于肺为实喘,其病在肺:以精气内虚为虚喘,其病在肺肾。但观其临床疗效不著。纵观历代文献,古人治喘实有独到创新之见,现不揣冒昧,就喘证从郁论治的辨证思路和方法,谈一下个人体会。“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喘证也无例外,《医贯·喘论》曰:“诸喘皆属于上,又谓诸逆冲上。”华佗云:“肺气盛则喘。”究其肺气逆冲,肺气盛之原因,多与郁有关。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凡情志内伤,肝气郁滞,郁可以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使肺气当升不升,当降不

    1990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言“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连增林;

    <正>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1990年04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烦、躁有别琐谈

    柴中元;

    <正> 烦与躁常并称,如《内经·至真要大论》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心热烦躁”。又说:“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呕逆躁烦。”或因之而以为“烦躁”、“躁烦”同义。如《中医词释,说:“躁烦,即烦躁。”实则“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烦、躁两者,有一定的区别。烦与躁虽多并见,亦可分见。成无己认为:“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笔者认为,烦躁是烦而兼躁,以烦为主;躁烦是以躁为主,躁而兼烦。欲明此义,当先知烦、躁之区别。在古籍中,于烦、躁

    1990年04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谈寒下方剂的配伍

    韩先知;

    <正> 寒下方剂常以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药为主,临床广泛用于高热、大渴、大便秘结、腹胀痞满等阳明腑实证。如能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兼夹、病情轻重、体质强弱,灵活选药组方,常能取得更佳疗效。一、与理气药物配伍里热积滞之证,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胃肠,致气滞不行而气机不畅,引起腹胀痞满,难以下泄。此时单攻积泻热则气滞难化,腹胀难消,积滞不得尽除;仅理气,积滞不去,里热难解,腹胀不能速消;唯清热泻下与理气除满并举,则既可泻下积滞,清解里热,又能化气行滞,消胀除满,于证始惬。因此,寒

    1990年0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治疗脊髓空洞症的专科医院——长春中医学院脊髓病医院

    <正>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受累结构胶质增生和空洞形成,罹病轻者出现上肢或下肢躯干痛温觉减退、消失、肌肉萎缩,或伴有肢体疼痛、痉挛;重者瘫痪,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西医认为这种病无“特异疗法”。我院阎洪臣教授经20余年的深入研究,发明了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益髓冲剂,临床疗效达80.7%。1986年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

    1990年04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