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世和;罗庚;琴刚;
<正> 鲁安平同志在会上首先肯定了我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他着重指出这些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管理系统和技术队伍,从组织上保证中医机构不偏离中医方向。二、按照中医特点,设置中医科室,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扩大了中医临床的阵地。三、大力培养中医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学
1989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路志彦;
<正> 刘老首创补肾祛瘀法治疗腰腿痛,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往往效果满意。刘老认为,腰腿痛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腰为肾之府,腰为肾之外候,诸脉贯腰而络于肾;肝为筋之主,筋为肝之属,肝肾属同系。肾主骨藏精生髓,肝肾功能正常,才使人精力充沛,轻劲有力。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必导致病理上相互影响。“肾气一虚,凡冲气受湿伤
1989年06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惠;
<正> 腰腿痛可见于多种骨伤疾病,因伤、瘀者并不少见。伤和瘀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伤的方面,有急性受伤引起的,如急性腰扭伤、滑膜嵌顿、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及臀上皮神经损伤等;有积累性劳损复因轻度受伤引致的,这是一种隐性不易被患者所察觉的伤因,又称之“自体损伤”;尚有一种平时表现为“痹症”类,就诊时多有急性发作,症状各异。
1989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克敏;
<正> 坐骨神经痛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臀部疼痛,并沿下肢后侧窜痛,痛如针刺刀割,惧怕搬动患肢,肢凉喜热而恶寒,夜不能寐,重者行走困难,轻者走路屈曲跛行,检查臀部压痛点在坐骨结节至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中外1/3交界处,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痛,在此部位可触到条索状软组织肿块,直腿抬高试验5~35°,病久者可见肌肉松弛并萎缩。
1989年06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妍;钟理;张凤书;
<正> 胡黎生主任医师,吉林省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从医四十余载,学验俱丰。胡老善用阳和汤治疗腰腿痛属阴寒证者。阳和汤是《外科证治全生集》中治疗外科阴证的要方,是一首温阳导滞、扶正驱邪相兼的方剂,临床常用以治疗流注、贴骨疽、鹤膝风、脱疽等属阴寒证的疾患。胡老多年来灵活运用加味阳和汤治疗腰间盘脱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滑膜炎等
1989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林;
<正> 孙祥副主任医师,从50年代起集国内外之大成,潜心研究多发性大动脉炎,造诣颇深,用药独到,疗效确切,声誉卓著。吾随师临证数十载,受益匪浅。现就先生治疗大动脉炎经验简介如下: 一、对大动脉炎病机的认识多发性大动脉炎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对该病早有认识。《内经·痹证》云:“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1989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成;
<正> 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具有变态反应的基本特征而临床表现又酷似败血症的综合征,属疑难杂症范畴。郁觉初副教授自70年代初期便从事本病的中西医防治研究,收效满意,兹摘案例一则介绍如下: 潘××,男,23岁,江苏省溧水县人,农民。自诉:于1985年3月中旬开始出现原因不明性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最高时
1989年06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福年;马龙侪;
<正> 马骥教授,字骏伯(1913~),出生于北京市,世代医家。业医50余载,理宗《内经》,治法仲景。他医识渊博,治验丰富,擅长治疗伤寒热病及内科疑难杂证。现就马老妙用芒硝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经验简介如下。泌尿系结石属于祖国医学所称“沙石淋”。其病因总由肾经湿热,流注下焦,蕴
1989年06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岳秀艳;岳庆范;张悌;李莹;
<正> 1987年7月~1988年10月,应用肾病系列药1号治疗32例肾阳虚候慢性肾风,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2例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9~67岁,其中9~20岁8例,21~30岁7例,31~40岁11例,41~50岁2例,51~60岁1例,61岁以上3例。干部10例,工人9例,学生8例,农民2例,其他3例。病程1年11例,3年5例,4年1例,10年1例,15年1例,20年1例。 32例中,中医辨证均属肾阳虚证。其中西医
1989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德润;韩淑清;邹春毅;李颖;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复杂,死亡率较高。1985~1989年我院共收治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均采用自拟口服汤剂“肾衰1号”并用肾衰2号汤灌肠的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死亡率、延缓病人生命方面收到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100例中,住院患者72例,门诊患者28例。男56例,女44例。其中61岁~80岁11例,51岁~60岁19例,41岁~50岁22例,31岁~40岁16例,
1989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亚秀;张尽晖;
<正> 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病,我们自1985年以来,采用大黄浸汁液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大黄浸汁液的制备取大黄洗净,加沸水中浸泡30分钟,取浸泡液即成。其具体数量如下表灌肠方法
1989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李英华;尹立平;王庆文;徐亚红;
<正> 癫痫是儿科的难治病之一,我科用本院药厂生产的治痫灵在门诊治疗小儿癫痫已历10余年,现将病例完整的60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以单纯应用治病灵者60例为治疗组,其中男38例,女22例,婴儿5例,幼儿12例,学龄前儿童4例,学龄儿童22例,以单纯服用丙戊酸钠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9例;婴儿2例,幼儿3例,学龄前儿童9例,学龄儿童32例。
1989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春;汤玉英;
<正> 近3年来,我们采用耳压疗法对胆石症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病例选择:凡具有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并经B超声检查证实胆囊、胆总管或肝管内有结石存在者,均属本文观察之例,共86例。性别与年龄:86例中男性33例(37.2%),女性53例(62.8%),男女比例1:1.6。年龄21~30岁10例,31~40岁19例,41~50岁19例,51~60岁29例。61岁以上9例。50岁以上发病率为44%。
1989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穆淑坤;
<正> 笔者于1986年8月~1988年8月采用长针透刺穴位的方法,于索马里治疗面瘫患者2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36例中,男66例,女170例,左侧面瘫135例,右侧面瘫101例;年龄7~80岁,其中15岁以下77例,16~30岁104例,31~50岁41例,51岁以上14例。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1天。治疗方法取穴原则:一般根据损伤部位为基础,以足
1989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林生;
<正> 笔者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脑血栓形成的主要病机为气血衰少,经络瘀阻。临证大致可分肝阳上亢、痰火阻络;脉络空虚、风痰瘀阻;气虚血瘀、脉络失畅等3型论治。笔者自拟消风通脉饮:丹参20克葛根30克黄芪20克牛膝20克桂枝20克,肝阳上亢加天麻、杜仲,脉络空虚加秦艽、防风、赤芍,气虚血瘀加党参、当归,用之临床,收效显著,兹举1例。
1989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秀琴;陈路德;刘玉芹;
<正> 血管性头痛,中医称“头风”,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我们用长春产JGZ-1型刺入式氦-氖激光光纤针疗仪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收到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1988年4月~1989年2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5~42岁,其中20~25岁占74.5%。学生11例,职员9例,教师8例,工人1例,农民3例。治疗方法
1989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慧敏;
<正> 自1986年以来,依据辨证论治原则,结合支持疗法,治疗128例湿热型婴幼儿腹泻,疗效显著,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28例中,男76例,女52例;年龄6个月以下15例,6个月至12个月86例,1~3岁27例;平均住院治疗3.2天;辨证属热重于湿者89例,湿重于热者39例。辨证治疗
1989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显富;
<正> 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炎、乙型肝炎刘某,男,44岁,1988年9月1日初诊。右上腹疼痛12年,黄疸反复出现,屡治无数,而来求诊。现症:表情苦闷,面色淡黄,白睛黄染,血纹隐隐。右上腹刺痛,向后背放散,两胁作胀,倦怠无力,头晕恶心,便秘溲黄,舌红苔薄,脉沉弦。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大致正常。肝功
1989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长山;
<正> 笔者依据气血辨证理论,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属于本虚标实。本病以心气虚衰为本,血行瘀滞为标,证属气虚血瘀。心气虚则证见心悸气短,甚则依息不得卧,动则尤甚,血瘀则证见唇爪青紫,舌质发绀,甚则色呈紫兰,四末冷凉。气虚日久则心阳不振,心火不能下济肾水,则水气泛滥,游溢四肢周身,遂见颜面、四肢及周身浮肿,舌苔白厚而腻,脉见细数无力。治当标本兼顾,而本温阳益气、活血化瘀之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制定一基本方药;
1989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春儒;
<正> 从1982年至1987年,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包括子宫体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和盆腔腹膜炎)102例,效果满意。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5~52岁,其中30~35岁占70%。产后发病27例,人工流产后发病58例,盆腔术后发病8例,其他9例。基本方药主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桃仁15克 红
1989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阎敏;
<正> 黄某,女,26岁。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2小时,有钻顶感,呕吐,吐蛔2条,面色苍白,冷汗出,神疲乏力,手足冷,舌淡苔白,脉弦有力。检查:体温37.8℃,血压15.96/10.64Kpa,心肺(一),腹软无包块,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肌紧张,似有条索状物。妊娠7月余,宫底脐上4指,胎位正,胎心音120次/分。血常规:白细胞8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72%,淋巴细胞28%。患者疼痛难忍,呼号不已,上下翻滚,有
1989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阎俊杰;
<正> 李某,男,16岁,学生。1988年1月19日初诊。患者左腰左下腹疼痛,尿少而涩痛,尿色黄赤,烦躁不寐,食少纳呆已7天,经乡镇卫生院中西药治疗罔效。转县医院检查,验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B型超声检查提示;左肾盂积水。诊断为左肾盂积水,经用西药治疗3天,疼痛如故,遂来本院求中医诊治。诊见:面黄不华,形瘦神疲,左小腹切痛
1989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国才;
<正> 新生儿腹痛是儿科常见多发病,其主要见证为:睡卧不宁,突然啼叫,昼夜不已,甚则摇头曲腰,唇紫肢冷面青,腹胀肠呜,时时便少许青绿软便,指纹青紫,舌苔薄白。近年来,笔者自拟“温中止痛汤”治疗本病,屡试不殆。方剂组成:附子肉桂干姜小茴香砂仁木香元胡罂粟壳山药莲肉陈皮(无砂仁代以莫萸)。水煎服,用量根据生后月数而增减。病案举例:赵某,男,出生后月余突然昼夜
1989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先知;
<正> 李某,女,36岁,农民。197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既往健康。3个月前因突发上腹部剧烈绞痛,向右肩放射,伴恶寒高热。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给予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胰腺有异常改变,即作胰腺组织部分切除,活检诊断为“胰腺腺泡癌”。术后即到省某医院,亦以“胰腺腺泡癌”论治。经化疗效果不显,且病情日渐加重,劝其回当地休息治疗。患者乃来本院就治中医。现形容憔悴,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失眠多
1989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文;
<正> 鹅掌风因手掌粗糙开裂,形如鹅掌故名。《外科正宗》云:“鹅掌风由手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初起紫斑白点,久则皮肤枯厚,破裂不已。”《医宗金鉴》指出:“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由脾胃有热、血燥生风、血不能荣养皮肤所致”。可见鹅掌风主要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毒邪相染或病久湿热化燥伤血,皮肤失于荣养而发病。诊断要点:皮损部位多发生在手掌或指端的腹侧,初起为皮下水疱,散在或簇集、搔痒。不久疱
1989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春兰;宋从有;
<正> 利用中草药中止早期妊娠,在我国早已有先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用胡太医方剂使尤二姐堕胎;上海等地采用天花粉针剂中止妊娠等等。此法若利用得好,亦不失为计划外怀孕的补救措施之一。笔者曾试用血府逐瘀汤方化裁,为两名青年妇女中止早期妊娠,收到满意疗效,患者既无皮肉之苦,亦未出现大流血之象,故介绍如下。血府逐瘀汤见王清任《医林改错》方,该方主要功能为活血化瘀。药物组成为当归3钱生地
1989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秀华;
<正> 桃核承气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主治膀胱蓄血证。余取其该方破血行瘀,解表通经之功,随证加减,治愈一例双下肢表浅静脉炎,兹介绍如下: 患者:洪某,女,21岁,1988年1月27日就诊。主诉:双下肢胀痛,奇痒10余天。该患近10天来自觉双下肢胀痛、奇痒,痒在肌腠,痛苦异常,并伴有心烦,口渴不思饮,大便3日未解。查体:双侧大腿均见紫红色密集的珠纹丝
1989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玄;
<正> 笔者根据古人“用生萝卜捣汁服大效”之说,运用此法治疗鼻衄多例,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功用及服法:选白萝卜1个,捣碎取汁100~150克,为1次量,早晚各服1次,7天为1个疗程。按病情缓急,可连服3~4个疗程。萝卜性味廿、辛、平、微凉,能清热降火、生津补液,亦能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解毒。故民间有萝卜“生消熟补之功”的说法。
1989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德春;
<正> 患者:杨某,女,60岁,1981年6月5日就诊。平素性格急躁,易怒,两胁胀闷。近两个月来两胁胀闷加重,腹肿胀,渐渐变硬增大如孕。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暗黄,腹部增大,食后胀疼加剧,腹部脉络显露,纳差,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弦。诊断:臌胀。气滞湿阻所致。处方;茯苓50克陈皮15克青皮15克枳壳15克川朴15克榔片15克大腹皮15克大戟5克甘遂2.5克木香10克。用法:用白酒调面
1989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世哲;
<正> 雷某,男,6岁,1988年6月15日初诊。患儿半年前始出现夜间睡中出汗,醒后自止,逐日加重,每夜汗出如浴,浸湿衣枕,每晚更衣1~3次不等,有时日间动则出汗,静则不出。先后服中药40余剂罔效。见证:形体赢瘦,虽天热仍衣着尚厚,额头、鼻尖汗珠,大便千而几日未
1989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安后发热,血虚也,用十全大补汤。恶露不止,血热者,保阴、清化饮;伤冲任之络者,固阴煎;肝脾气虚,不能收摄者,寿脾煎、补中益气汤;气血两虚,淡血津津不已者,十全大补汤;怒火伤肝,血不藏者,加味四物汤;肝家风热,迫血下泄者,一味防风散,或蒲黄二两水煎顿服。恶露不尽,至五六七日,鲜血奔注,发热口渴,胁痛狂叫,脉洪大数,此恶露留泊血海,新血皆失故道,以醋制大黄、生地各一两,桃仁五钱、干漆三钱得汤熟寐,次日下
1989年06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润林;
<正>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方由黄芪、人参、白术、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柴胡、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功能健脾祛湿,升发阳气。笔者在临证实践中体验到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兹举案例介绍如下。升压与降压例1.丁某,女,56岁,1980年7月12日诊。患低血压4年余,近半年来加重。刻诊:头昏目
1989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宗如;
<正> 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由黄连、半夏、瓜蒌实组成。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痰热结于心下之症。本方善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凡邪热痰浊为患,临床对症略作化裁,均取效甚捷。兹举验案数则,供同道参考。急性乳腺炎李某,女,26岁,1982年4月8日就诊。初产后1个月患急性乳
1989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包鸿廷;
<正> 溃疡性结肠炎全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该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应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多例,均获满意效果,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于某,女,38岁,干部,1986年5月3日初诊。两年前因饮食不慎而腹痛、腹泻、时有脓血便,里急后重。曾被确诊
1989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凤先;王雪威;
<正> 鼠曲草,历代本草多有记述,且异名颇多。如鼠耳草、香茅、黄蒿、米曲、茸母、水蚁草等。然《纲目》还将李杲在《用药法象》中所言的佛耳草亦并入鼠曲草项下。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考证有关本草,鉴于陶弘景、陈藏器、汪机、李时珍等所描述的鼠曲草生态,与李杲、刘文泰所描述的佛耳草生态,二者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所以,笔者认为中药材鼠曲草与佛耳草的原植物并非同一种。一、鼠耳草(鼠曲草)原植物是菊科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 D·Don
1989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翠华;初振仁;
<正> 半夏与附子究竟反与不反,历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医书中有半夏反附子的记载,也有两药伍用的方剂。近代文献中有半夏反附子的论述,亦有两药不相反的论述及两药伍用后未发生毒性反应的报道。中国中医研究院陈馥馨研究员对《普济方》中的61739方和《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的5685方进行的统计表明,两书中半夏反附子伍用的成方有163方,与十八反中其他药
1989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金山;尹秀兰;李爱光;李方辰;詹恒谦;曲文和;
<正> 毛马唐全草入药,国内外尚未见研究报道。经鉴定为莎草目禾本科毛马唐[Digiaria ciliaris(Retz)Koeler]。该草分布广,田野路旁均有生长,种子成熟时采集全草。民间有人用该草水煎液,口服治疗子宫出血和痔疮出血,效果较好。对此,我们做了该草水煎剂和原粉的止血实验。结果表明该草确有止血作用。简述如下: 材料一、原植物药物:毛马唐全草(8~9月采集于本市郊区)。
1989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丽贤;吴志高;李有才;李凤琴;
<正> 临床常用的癣药水都是以水扬酸和苯甲酸为主的醇溶性制剂,应用中存在着疗效差、刺激性强等缺点。为此,笔者与临床医生共同研究成功了一种以中药为主的健肤涂膜剂。经一年来对百余例临床患者的疗效观察,表明对手、足癣、体癣及股癣等有很好的疗效。现将其处方及制备等介绍如下: 一、处方苦参、洋金花、水扬酸、苯甲酸、聚乙烯醇、甘油、95%乙醇、蒸馏水等。
1989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大军;王兆华;吕景山;
<正> 药物怀炉为内含发热剂,一面涂有中药提取物的袋状外敷剂。其处方由川乌、草乌、红花、独活等十味药组成。本品具有温经活络、祛风除湿、止痛等功能。是治疗风湿证、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的一种较好外用药。本文应用比色法对药物怀炉中乌头总生物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提供了依据。一、仪器与试药 1.仪器:721型分光光度计。
1989年06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继山;牛志多;严仲铠;姜丽华;胡玉琛;
<正> 松萝酸(Usuic acid)为地衣中所含地衣酸主要成分之一。松萝酸广泛用于抗菌消炎、外伤、烧伤及皮肤病。松萝酸过去主要从松萝(即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 Ach.节松萝udiffracta Vain.)中提取,但其资源有限。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地衣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对长白山区资源量较大、分布较广的鹿蕊中的松萝酸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一、实验材料和仪器
1989年06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桂芝;陈兴才;张育轩;
<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最近有人研究证明,其发病机理是属于体内抑制性T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调节障碍,致使“禁忌细胞株”复活,从而使体内产生一种IgG的7S球蛋白,这种球蛋白是破坏血小板的重要抗体,导致体内血小板减少。同时,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血小板保护血管壁的作用下降,使毛细血管通透性与毛细血管壁脆性增强,造成各种出血。此病属于中医“血证”、“发斑”、“肌衄”
1989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广文;
<正> 《女科辑要》原有两本,一本是清·周纪常所撰之《女科辑要》八卷,刊于1823年。该书简要引录各家论述,并附辑《竹林寺产科》、《达生篇》等内容,对后世影响不大。另一本是清·道光30年沈尧封所著《女科辑要》两卷,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指《女科辑要》即是后者。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得到很高的评价,王孟英称之为“世罕传本”,刘卓斋称其“诚可宝
1989年06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金东明;宫晓燕;刘宏岩;
<正> 喘【原文】伤寒喘者,何以明之?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有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
1989年06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俊华;
<正> 热痹乃指性质属热的一类痹证。热痹的形成途径,历来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直接感受热邪,我们称之为热痹直接感受说;一是认为先感受风、寒、湿邪形成风、寒、湿痹,然后郁久化热而成热痹,我们称之为传统热痹化热说。二说之中,持传统热痹化热说者众,如尤在泾就言:“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则寒亦化热,则痹熻然
1989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克起;
<正>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肾脏衰,……。”对文中天癸,历来解释不一。有指“男女
1989年06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毕厚先;
<正> 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此为生理常态;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是病理现象;交通心肾,理顺水火,乃是施治原则。然临症治疗心肾不交而致失眠者,每以“交泰丸”方化裁为治,意取阴阳上下交通而心肾安泰,眠可得宁矣。但据临床辨析,“交泰”者此为一也。他如:心肾阴虚,阴不制阳;心肾阳虚,降资失调;心火炽盛,下灼肾阴;偶触惊恐,伤肾累心等,均可导致心肾不
1989年06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贺哲;
<正> 祖国医学文献早就有“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的记载。乳房形体中空,居躯壳之外,由肌肉经络组成,具有“收藏”与“排泻”乳汁之功能,是哺育婴幼儿唯一重要器官。从祖国医学脏腑学说来看,根据其功能分脏、腑、奇恒之府,而乳房定期“藏”、“泻”乳汁,类似奇恒之府,故笔者就自己的认识分析如下: 一、乳房的生理 1.乳房与经络的关系:从经络的分布来看,
1989年06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1989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大安市中医院始建于1952年,是我省最早建立的几家中医院之一。全院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床位108张。在岗职工182人,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主管)医师25人。设临床科室17个,千元以上医疗设备17件。门诊年诊察人次达12万人次,是一个具有
1989年06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为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省中医管理局于今年8月15日至17日在和龙县召开了吉林省中医机构突出中医特色经验交流会议。这次会上,省卫生厅鲁安平副厅长作了“突出中医特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事业的迫切需要”的重要讲话,著名中医学专家、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从中医学术
1989年06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