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痰湿闭经证治

    夏桂成;

    <正> 痰湿闭经,是闭经中常见的一种证型。其特点是表现形体肥胖,或伴浮肿,或伴多毛。痰湿之所以形成闭经,或闭经之后所以导致痰湿,有发展形成的演变过程,其中肾虚是本质,痰湿仅是现象,而气郁、血瘀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痰湿闭经一般常见三种证候。

    1989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闭经

    陈慧侬;

    <正> 笔者治闭经重于中西医两套思路分析,辨病与辨证结合,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针对性强,疗效甚佳。一、席及氏征闭经,温脾肾之阳至要席汉氏综合征是因产时大出血,引起的垂体组织缺血、坏死而出现的一系列内分泌机能减退综合征。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是产后妇人体质本虚,加之大量失血伤精,必至精亏血少,并迅速损伤脾肾之阳,临证表现不仅有泌乳缺乏、消瘦、毛发稀少之阴血不足症状,且出现形寒肢冷、神倦纳呆、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性欲冷

    1989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幼稚子宫弗尽愈亦弗尽不愈

    张文阁;

    <正> 原、继发性经闭是幼稚子宫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此种经闭质量很高,治疗颇有难度,医者甚感棘手,但亦弗尽不愈也。治愈希望之有无、大小,通过四诊特别是望诊大凡可以有数。若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闭经,身材矮小,发育不良,蹼颈、桶胸,面部表情少神或呆滞,第二性征发育不全或不发育,白带少,性欲淡漠、脉沉细弱,

    1989年03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种难治性闭经的辨证治疗

    王耀廷;

    <正> 闭经属临床常见病,治疗每难速效。尤其是闭经溢乳综合征及席汉氏综合征之闭经,更为难治之证。闭经溢乳病因复杂,最多见的原因为垂体腺瘤,或下丘脑障碍、甲状腺机能减退、肾功能衰竭,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利血平、雷米封及避孕药等。中医学认为肝郁肾虚居多,

    1989年03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疫论》论汗及其临床意义

    盛增秀;

    <正> 明代医家吴有性所撰《温疫论》,论汗颇具特色。不仅对患者有无汗出、汗出多少、汗出时间、汗液性状等询察细致,而且对其机理、疾病转归发展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等,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多发前人所未发,对今天急性热病的辨证和治疗,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兹探讨如下:

    1989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临床治验中探索仲景方剂的现代药理与运用

    谭福天;

    <正> 开展仲景学说的现代化研究,首要问题是研究者本身要深刻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要把疾病的病理机制和现代科学的检诊手段与中医学的四诊八纲、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阐述,融汇贯通。笔者多年来立足于临床,着限于仲景方剂的研究,力图通过辨

    1989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根治小儿哮喘经验琐谈

    萧正安;刘小凡;

    <正> 哮喘为内、儿科常见疾病,多于幼年时期尤其是10岁以前发病,其中又以2~5岁为最多。儿童期的哮喘大多数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好转而获痊愈,而7岁与15岁之前是根治小儿哮喘的两个关键时期。若7、8岁以前能控制到基本不发作,则以后发作者较少;如7~8岁以前尚未得到根治,则每反复发作,难以痊愈。但到15岁左右如能得以治愈,则不易留下终身痼疾。若在此两个

    1989年03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米伯让温病学术经验撷萃

    吴成;杨喜雅;

    <正> 米伯让主任医师涉入医林数十载,学宗岐黄仲圣,善撷叶吴之长,不但理论造诣颇深,而且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研究确有独到之处。兹将其辨治钩体病、出血热之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一、审因测机,注重肾虚伏邪外越米老认为,导致温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其外因主指温毒、疫疠之气以及气候偏胜,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碌、情志刺激等;内因主要是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因素,

    1989年03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儿贫血的治疗体会

    朱永厚;

    <正> 小儿贫血在近几年来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患食积证、厌食证、偏食的病儿增多,由长期营养不良,造成气血亏损,临床上出现贫血的症状。小儿贫血虽为慢性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则易出现心悸、浮肿、癖积、疳症,重者食少纳呆,智力迟钝,五迟,五软或全身颤抖等病证。所谓“血不荣筋,筋挛缩”。小儿贫血本属“血虚”范畴。

    1989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治疗

    李莹;陈路德;孙良梅;苏燕;周玉双;吴健;李兴楼;

    <正>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肿胀”、“水气病”范畴,我们以着重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主,佐以利水之品,辨证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90例,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90例中,男48例,女42例,15~30岁者58例,31~40岁者22例,41~70岁者10例。全部病例病程均1年以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浮肿、腰痛等症状,经化验有蛋白尿、管型尿而确诊为慢性肾炎。

    1989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侯文廉;

    <正>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中医一般按眩晕、头痛、失眠等证治疗。笔者治疗本病,有如下粗浅体会。一、关于高血压病的治则治病必求其本,高血压病的血压升高和各种自觉症状,是病之标,而导致血压升高并出现各种症状的原因即阴阳离济是本病之本。因此治疗重点必须放在调理阴阳方面,而不是专注降低血

    1989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自拟通痹汤治疗痹证30例临床总结

    曲生;宋文武;韩筱春;

    <正> 笔者自拟通痹方治疗痹证30例,根据病因病机遣药组方,结合临床症状加减变化,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8例,女12例;20~40岁9例,40岁以上21例;病程3年以下11例,3年以上19例。

    1989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加味升麻葛根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82例

    朱昌永;李相国;

    <正> 笔者自1984~1987年,用加味升麻葛根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8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82例小儿病毒性肺炎,男34例,女48例,年龄1岁以内28例,1~3岁30例,4~6岁18例,7~12岁6例。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起病急、持续发烧、用各种抗菌素均无明显效果,咳嗽、气喘等症状。

    1989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鸡酒药治疗痹证

    张林;

    <正> 近30年来,笔者以乌鸡酒药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痹证多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一、方药组成及配制、服用方法本方由桂枝、秦艽、木瓜、当归、川牛膝、补骨脂、地龙、茴香、瓜蒌、厚朴、钩藤、杜仲各15克,全蝎、白僵蚕各7.5克组成。

    1989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愈肺癌1例

    屈德民;

    <正> 柴××,男,58岁,司机,1985年7月29日入院,住院号1175, 1985年3月,因发现左下腹肿块,先后到2个市级医院及部队医院做过4次B超检查,均诊断为左肾肿瘤,于当年4月14日住某部队医院行左肾摘除术。病理切片报告:“透明细胞癌”。6月14日咳嗽痰中带血,X线片诊断为“两肺转移癌”,6月18日转省肿瘤医院诊治,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为:“双肺散在大小不等之圆形絮状阴影,以左下肺为重”。痰涂片检查:“发现癌细胞”。住院治疗1个月,病情加重回洛阳,而来院求治。

    1989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儿科应用散煮剂验案举隅

    关笑仙;

    <正> 中药散煮法是个很好的给药方法,该法是受古代殴咀后煎药法的启发应用于现代临床的。笔者把小儿常用药制成各种散剂随证应用,凡是发散药不宜久煮,味厚药宜微火稍久煮,贵重而体积小的药可用沸水冲泡后直接服用,有常有变,疗效可靠。散煮法有很多优点:易将药中的有效成分煎出,发挥药效快;用量明显少于汤剂,节约大量药材;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固定剂型,药

    1989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V型挂线疗法治疗后位晚期肛裂

    文炎光;朱赵十;

    <正> 我院自1984年以来采用V型挂线疗法治疗后位晚期肛裂9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肛管后方有陈旧溃疡,创底可见内扩约肌,并有裂痔、乳头肥大、肛管皮肤环状狭窄,皮下瘘等合并症的后位晚期肛裂。其中男34例,女62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17岁;病程1~17年,平均3年。合并内痔19例,前位肛裂7例,肛瘘3例(治疗同时给予相应处理)。

    1989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硬化剂直肠间隙注射法治疗脱肛

    刘树春;高宝萍;

    <正> 我院于1985年12月开始应用硬化剂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经30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岁,以20~50岁为最多。仅直肠粘膜脱出者3例;肠壁全层脱出者27例。其中合并内痔者4例,并发出血者6例。治疗方法

    1989年03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痔疮熏洗剂临床应用

    任宪田;刘明香;

    <正> 痔疮熏洗剂为家父所创,业医50余年治愈者不计其数。笔者临床用之亦屡收效验,如此良法,不敢自秘,故公诸于世。药物组成苦参100克蛇床子50克土茯苓50克苍术50克薏苡仁50克鸡血藤50克黄芪30克乌梅40克连翘40克大蓟40克。

    1989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籍珍本选刊

    <正> 【编者按】《医易经传会通》,钞本,不分卷,上下两册。上册妇人部,下册针灸部。作者葛自申,字令贻,江苏省江都县人。其父葛天民为清代康雍间江苏名医,“精易象,通医学”,撰有《医易》、《内经类疏》、《金匮要略杂病》等书。自申“邑文学,能精讨父业,缵其志”(见《江都县志》卷二十七)。其生卒年代未详,当为清乾嘉时人。本书遵《内经》和《易经》之旨,综合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等人传经之论,融会贯通,阐扬医理,指导临证,故名曰《医易经传会通》。

    1989年03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临床治愈儿童伤寒病后脑梗塞1例

    夏永潮;

    <正> 杜某,女,4岁半,1987年7月21日来诊。其母诉患儿于1987年3月21日突发高烧,并发生昏迷。住省某医院抢救治疗,诊断:副伤寒乙。经治疗高烧退,神志清,但遗有精神神经症状:频频嗅自己的手,咬人,烦躁不宁,四肢无力,行路摇晃不稳。脑电图:中度异常。脑CT检查:右颞顶缺血性梗塞。曾先后在3家大医院住院,经中西药治疗未效,某院神经科曾建议其去外地医院脑外科作搭桥手术,家属对施行手术颇

    1989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顽固性喉喘鸣治验

    丁彦军;

    <正> 王某,男,3岁,1987年9月初诊。病儿于生后1个月即出现咽喉部有痰鸣音,并伴有头部汗出,易惊,夜间哭闹,摇头等症,曾按佝偻病早期治疗,口服钙剂及维生素类,虽神经系统症状减轻但喉鸣加重,发作时喉部似有水鸡声,日数次,头部汗出如洗。又在基层医院按喉软骨软化住院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而自动出院。1987年5月于省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喉软骨软化,经治疗仍效果不显。现症:喘鸣阵作,喉部似有水鸡声,日数十次,神乏体倦,面(?)发稀,多汗,鸡胸,四肢软弱,舌苔薄

    1989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顽重汗证治验两例

    黄瑞彬;

    <正> 一、自汗余某,男,53岁,工人,1985年4月9日初诊。夜间醒时汗出8年余,多治未愈,近来加剧,每夜数发,汗时烦热,睡衣常湿。刻下咳喘复发,气短懒言,痰粘难咯,量少色白。舌淡嫩,苔薄白,脉濡细。盖肺主气,职司宣发,外合皮毛,肺气虚弱,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津液外泄,自汗作矣。气损及

    1989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丹硫膏贴脐治疗失眠

    张化南;肖国侠;

    <正> 药物组成:丹参20克远志20克石菖蒲20克硫磺20克。配制及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加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填至与脐部平齐,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笔者应用本法治疗失眠35例,病程2天~5年,其中胃中不和者14例,阴虚火旺者10例,肝胆火旺者5例,心脾两虚者6例。结果痊愈15例,显效11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3%。

    1989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参乌梅汤在儿科临床的运用

    张业宗;

    <正> 人参乌梅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为酸甘化阴之代表方剂。该方由人参、莲子、甘草、乌梅、木瓜、山药组成。主治“久痢伤阴,口渴舌干,微热微咳”之证。笔者用本方治疗小儿临床气阴不足所引起的病证,均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方在儿科临床的运用,介绍于下:

    1989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真武汤在儿科急重症中的运用

    严东标;

    <正> 真武汤乃仲景治疗阳虚水泛之名方,由附子、茯苓、芍药、生姜、白术组成。笔者利用其通阳化气行水之功,运用儿科洽疗急重病症,大有起沉疴之力。滋介绍如下,以就教于同道。一、新生儿硬肿症刘×,女,20天,1985年12月5日初诊。患儿同胞3胎,7月而产,身体瘦小。另两女婴出生3天之内相继死亡,患儿生后5天出现硬肿症而入院,西药治疗半月余未见好转,嘱其回家服中

    1989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百消丸的临床应用

    李悦太;李玉娥;

    <正> 百消丸载于《寿世保元》,由黑丑、香附、五灵脂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酒消食、消痰消痞、消肿消胀,消积消痛之功用。然笔者临床多年,用其治疗因水饮为患而致的各种疾病,效果良好,现举验案如下。例一:湿脚气董××,男,农民,1981年5月11日初诊。两天前,因浇水灌田,在水中泡了数小时,回家后又饮食稀粥,睡卧潮湿之

    1989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封闭结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

    金成哲;

    <正> 慢性腰肌劳损单纯用推拿或封闭方法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我院自1983年1月至1987年7月用局部封闭加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上百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 1.局部封闭:患者腑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强地松龙50mg加20%利多卡因10ml混合后取穴:气海俞、关元俞、环跳、阿是穴等。一般

    1989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儿气虚发热治验2则

    赵焕东;

    <正> 赵×,男,4岁,1987年6月诊。患儿靠喂养长大,平时食少纳呆,不耐疲劳,常自汗出,易罹感冒,每次发烧必须注射大量抗生素,激素方能降温,此次发病已5日,体温高达39℃,曾用青、连霉素及复方新诺明,汗出热不退。查血象偏高,胸透示两肺纹理增粗。

    1989年03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花黄芩、甘肃黄芩的生药学研究

    姜瑞之;罗庚;

    <正> 目前有些地区将黄花黄芩和廿肃黄芩也作为黄芩用药使用,但对其二药的生药学研究尚无详细报道。对此,笔者就黄花黄芩和甘肃黄芩进行了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构造和理化鉴定方面的研究,并与黄芩做了比较。对今后扩大药用黄芩资源提供了依据。

    1989年03期 34-3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黄也能利小便

    陈建章;何晓晖;

    <正> 大黄,号为将军,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中,介绍大黄的功效只是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视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但对大黄之利小便,每略而不述。笔者复习文献,结合临床所见,是知大黄利小便之功,亦不可废。今不揣浅陋,简述于下。

    1989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漫话当归治崩漏

    王万袒;

    <正> 历代医家对当归在妇科崩漏症中的应用都十分审慎,多数不主张使用,认为其有活血行血之功,用之反会使血量骤增。其实,当归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之颇宜。

    1989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中药制剂胃特灵的质量标准

    张本;黄青;张洪岩;吕琳;李超生;侯玉杰;

    <正> 胃特灵为我院经多年研究,制成的一种复方中药制剂。药理实验证明:本品具有平滑肌解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腐蚀及中和胃酸作用。它是由白屈菜浸膏、制备鹿茸精后剩余的鹿茸渣粉碎后按2:1(重量比)的比例组成。为确保制剂疗效、控制制剂质量起见,我们对制剂进行了鉴别及鹿茸渣中的具有中和胃酸作用的钙盐含量测定研究,结果如下:

    1989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研究概况

    林景南;文晔;

    <正> 人参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研究是随着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经实现用人参组织和细胞培养的方法工业化生产人参皂甙,成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细胞工程的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突破之一。国内外人参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都是循着诱导愈伤组织,药用成分鉴定,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细胞发酵培养的过程进行的。本文将根据上述几个阶段,概述其发展情况。

    1989年03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明理论》串讲(七)

    夏洪生;金东明;宫晓燕;刘宏岩;

    <正> 少腹满【原文】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腹满者,非正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

    1989年03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出三入一”辨析——兼答张德富等同志的商榷

    张雪亮;

    <正> 拙作“何谓‘出三入一’”在贵刊1988年第1期刊登后,张德富、韩璨二位同志于第6期又发表了“再论《内经》‘出三入一’”一文并与笔者商榷(以下简称“商榷”),阅后颇受启发,并感到“出三入一”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兹本着学术争鸣,澄清是非的态度,发表意见如下,并望能收抛砖引玉之功,以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

    1989年03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出三入一”之我见

    梁云岫;

    <正> 以“出三入一”为题之文,业已见刊两篇,笔者均以拜读。但观其所论,似仍未达经旨。故不揣鄙陋,也以“出三入一”为题,略陈管见。“出三入一”出自《灵枢·五味篇》:“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对文中之“出三入一”句,古今医家注释纷杂。有认为指谷食之气呼出三份,天地之气吸入一份,马莳、张景岳持此观点;有认为“出三”指糟粕、津液、宗气三者,

    1989年03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再议“出三入一”——与张德富、韩璨二同志商榷

    李国臣;母继海;

    <正> 拜读贵刊1988年第6期张、韩二同志“再论《内经》‘出三入一’”一文,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所论“出三”乃指“呼出三分宗气”的观点,实不敢苟同。特陈管见如下,以就教于同道。“出三入一”出自《灵枢·五味》“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

    1989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子久治痰饮经验探述

    邱祖萍;

    <正> 清末民初著名医家金子久,学验俱丰,名震南北,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体现在“重视脾肾功能,强调气机升降”方面。他治疗痰饮,远宗《内经》、《金匾》,近效

    1989年03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梅河口市中医院简介

    <正> 梅河口市中医院位于梅河口市中心街40号。建筑面积1705平方米,全院设有内、外、妇、儿等16个科室,疗区床位60张。职工人数9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主管医(药)师11人,医师(药技)13人,医士(护药)32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2人,备有200毫安X光机等5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16件。

    1989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和龙县中医院简介

    <正> 和龙县中医院建于1982年,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由门诊、病房、办公楼等3栋楼构成。拥有60张病床。现有职工134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8人,中医(药)师以上人员66人,主任医师1人,主治(主管)医、药、护师12人。建院以来,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展专科专病的办院

    1989年03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