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会治;
<正> 妇人腹痛系临床常见证之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虽未对其专篇立论,但在妇人病三篇中,有直接言及腹痛者,有寓证于方者,散在阐述其病因、病机、证状、治疗颇为详细,实有总结之必要。笔者爰取《金匮要略》原书,浅述其辨证施治规律。
1988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庆丰;张德魁;张学森;黄曼新;
<正> 原我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郭济川,系我省著名老中医。郭老年逾古稀,行医50余载,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不但深窥经典奥旨,而且善撷各家精华,临证殚精熟虑,辨证入微,立法严谨,用药允当,每起沉疴。兹选析治验数则,举述梗概,以示一斑。1.失眠案
1988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雨田;
<正> 解醒汤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郑统魁老师之经验方。方中以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桃仁、赤芍、郁金活血化瘀;瓜蒌、半夏宽胸祛痰;枣仁、合欢、丹皮、菖蒲、甘草开窍醒神。是治疗癫狂、郁证等情志病变的有效方剂。虽然癫狂、郁证等发展变化不同,但其共性是由七情内伤导致阴阳失调及气血
1988年06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傅国志;梁晶;
<正> 张老为我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辨证用药独具匠心,屡起沉疴危症。兹选其救治急症案例,介绍如下:李××,男,33岁,农民,病案号4473。1985年11月11日初诊。病人素患癫痫病,一周前因与人口角,病情加重,发作频繁,遂自行加倍服用苯妥英钠片,多时一次服7、8片。第3天开始
1988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金凤;
<正> 崩漏虽有气虚、血热、血瘀之区分,但在临床中却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而虚实夹杂证中又以阴虚血瘀为主。笔者在治疗过程中多采用养阴化瘀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前贤云:“久漏必虚”、“久漏必瘀”,崩漏日久,耗伤阴血,导致阴血亏虚,阴虚火旺,火热伤络,络伤则血溢于外,不循常道,聚结成瘀,而形成阴虚夹瘀之崩漏症。本证临床常见出血量
1988年06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金城;
<正> 崩漏一证,错综复杂,是妇科疑难大证之一。虽然塞流、澄源、复旧已被公认为治崩漏之三大法则,但对临床医生来说,如何有效而迅速的止血,仍是最迫切的问题。历代著述,对于血证,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几成定法。血证用温,不啻火上加油,历来论述较少。笔者在从师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却看到很多经用温阳而血止的病
1988年0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安宁;
<正> 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的总称。除经血非时而下外,更年期出血、老年经断复来、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流产、人流及上环、取环术后、服避孕药不适以及(疒征)瘕等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均属崩漏范畴。临床上因湿热邪毒引起的阴道下血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可因经行、产后、阴部手术后,
1988年06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褚仲宜;李淑杰;
<正> 盆腔炎症包块,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病人主要以下腹疼痛、腰酸、肛门坠痛、白带量增多为主症,个别病例有不规则阴道流血、低热。妇科检查:在盆腔内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大者如鹅卵大小,并且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活动不良,质地软硬不一。据根病史和妇科检查均可排除附件肿瘤的可能性。病程多迁延不愈。
1988年06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卿;
<正> 经前期紧张症,是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乳房或乳头胀痛,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口渴欲饮或不欲饮,兴奋激动或嗜睡,倦怠乏力,胁肋作痛,中脘痞闷,腰酸膝重,浮肿或便溏等。上述症状多出现在妇女月经前3~14天左右,往往数种症状联合出现。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本症23例,效果尚属满意。
1988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文;
<正> 药物组成及用法:古石灰、黄柏、寒水石、苦参各100克黄连、绿豆粉、地榆炭、百草霜05克各珍珠、冰片、儿茶各100克。上药共研
1988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玉杰;王玉荣;郭书明;
<正>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邪遏卫气的名方,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笔者谨守病机而化裁之,移用于治疗西医诊断明确,并经用各种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的高热病例,颇获显效,兹摘录数例介绍如下。例一、病毒感染相某,男,43岁,1987年3月17日入院,住院号214320。发热8天,入院时体温39.2℃。血象:白细
1988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子奇;
<正>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生殖、发育;主骨生髓通脑;为作强之官,主水,靠气化开合作用来调节和维持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以及外邪犯肾,便出现肾阴或肾阳的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病症。一、消渴季某,男,49岁,干部,1983年9月初诊。
1988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建生;
<正>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妇科疾患,发病率高且难治愈。我们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摸索出一套治疗方法,组拟了棱莪香桂汤;用之临床,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一、治法及方药慢性盆腔炎由于急性炎症控制不住,余邪未尽,气血瘀阻,聚积胞中,形成粘连或包块,引
1988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祖威;
<正> 用自拟轻冰散在门诊治疗肛裂102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02例,男性39例,女性63例,女性与男性之比为1.6:1。年龄11~40岁,平均年龄25.5岁。治疗方法1.方药组成:轻粉30克冰片30克乳香
1988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宝成;
<正> 孙某,男,28岁,农民,住院号27562。于1983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齿衄及鼻衄不止,曾先后3次入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2次骨髓象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经多次输血达2400毫升维持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于1984年4月30日晚又因鼻衄不止,不省人
1988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聂有智;
<正> 本着辨证要“先其所因”,施治要“伏其所主”的治疗原则,应用小柴胡汤对产后(5例)、术后(8例)发热患者进行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临床资料13例发热患者均为住院女性,年龄26~50岁。产、术后发热天数为7~25天不等。体温在37.4°~39℃之间。因用多种抗生素静脉点滴治
1988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柴智;付雅彤;
<正> 我院自1983年~1986年间,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肾炎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71岁;病程1~13年,平均3年。肾病型7例,高血压型8例,普通型8例,混合型7例。合并腹水者4例,银屑病1例。
1988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树中;
<正> 笔者自拟“银矾散”治疗顽固性呃逆、呕吐、噎膈症数10例,颇获奇效,不忍自私,愿述同道,管见所及,敬请斧正。方剂组成:银珠2.5克枯矾2.5克,共为细末,黄酒为引,空腹1次冲服。病案举例例1 徐××,男,52岁,1963年春来诊。患食道癌年余,经多方医治无效,近日症状加重,饮食不下,食入即吐,求某治以权宜。予银矾散1剂,嘱其如法服用,翌日来诉,服药后自觉胸中宽畅,饮食下咽而不复吐矣,遂又投2
1988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亚斌;
<正> 王××,女,43岁,1986年5月28日初诊。患眩晕证5年余,曾经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多方求医,未能尽效。平素头昏如蒙,眩晕时发,或轻或重。1天前突发眩晕,头晕耳鸣,目黑限花,起坐则欲倒仆地,睁目则地转天旋,得食则呕,水入即吐,心中懊(忄农),痛苦不堪。诊见舌质胖淡,舌苔厚腻,脉滑而弦。知
1988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京贵;
<正> 余用保元汤加减治疗6例切口延迟愈合患者,均为行女性输卵管结扎术后1周,切口哆裂不愈合,其中5例切口有少许稀薄的渗出物,无明显感染。1例切口明显感染。年龄25~39岁之间,脉细无力者5例,脉细数者1例。
1988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安行方;
<正> 红舌主热证,这是以舌辨证的一般规律,但临床上也有例外。笔者侍诊于王耀庭副教授,深受老师辨证思想之启迪,兹录1例于次。王××,女,46岁,1984年7月15日初诊。患者四肢麻木疼痛2年余,伴手足厥冷,畏寒,骨节间似冒凉风,得热则减,遇寒则剧。时值盛夏,仍着厚衣,夜卧必用电褥取暖。眠食俱
1988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景白;
<正> 肾炎不论任何类型,都可出现蛋白尿。蛋白尿的存在与否,是证明肾炎是否痊愈的主要标志之一。治疗蛋白尿强调恢复肾功能,不能局限于蛋白尿这个症而追求专方专药。余于临床常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用中药降低各种原因所致之蛋白尿,效果良好,现介绍于下。
1988年06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林;
<正> 癎证,又名“癫癎”,亦叫“羊癎风”。证属发作性神志异常疾病。其主要病机为风痰上扰,脏气不平。笔者自拟抗癎散治疗本症效果满意。抗癎散药物组成:牛黄1克天竺黄20克蜈蚣8条珍珠0.5克 硃砂10克僵虫20克天麻15克钩藤20克。
1988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陶镇岗;
<正> 芍药甘草汤由白芍、甘草组成,始载《伤寒论》。是仲景为误汗亡阳,阳复后的脚挛急证而设。笔者临床运用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挛急性病证和痛证,获效显著,介绍如下:1.胃溃疡于××,男,45岁。上腹部胀痛已2年,经常发作,痛处固定,拒按,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涩。经钡餐透视为“胃溃疡”。
1988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洪安;申长征;
<正> 五积散出自《局方》,由白芷、川芎、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桔梗、干姜、厚朴、炙甘草组成,是治疗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之方剂。笔者临床20余年,常用本方治疗月经病,收效显著,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一、痛经
1988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黄阝);
<正> 川归汤川芎当归生甘草龙胆草白芷各一两浓煎早晚洗之。雄黄散雄黄一钱葱头藜芦各二钱车前子冰片各二分鳖头一个炒黄色一钱共为细末,洗毕即搽雄黄散,依次服药。补中益气汤炙草二钱人参五分焦术二钱当归身三钱升麻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柴胡五分苍术炒一钱水煎空心服。
1988年06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波;
<正> 三仁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组成,主治湿温。几年来,笔者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病证,收效甚佳,兹举例如下。一、水肿王××,男,35岁,1983年6月10日就诊。患者颜面、双下肢浮肿1个月,西医
1988年06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惠林;
<正> 附子辛温大热,性走不守,通行十二经,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治疗寒证之要药。但必须配伍得当,方能奏效。如张景岳说:“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虞搏对附子的配伍也有概括:“能引补气药行
1988年06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艳芳;周超凡;
<正> 枳实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酸橙或香橼和枸橘的未成熟果实,具有行气消积、化痰除痞的作用。但其性属温属寒,目前尚难确定,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枳实微温的观点。一、性味的沿革有关枳实的性味,早在《神农本草》,中就有记载“枳实味苦,寒”。以后梁·陶弘景的《本草
1988年06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桂珍;刘葆芳;于红;潘敬;李织;李维;曹秋莲;潘淑琴;
<正> 中医脾虚证是以消化系统机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它涉及多个系统,器官与组织的机能失调,可出现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如慢性肾炎、贫血、重症肌无力等,故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和阐明中医脾虚的实质已成为许多学者致力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脾虚证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及血浆环核苷酸含量的关系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
1988年06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道瑞;
<正>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卵巢功能较为旺盛的时期,一般以35岁以上者较为最多见。其临床上以月经过多、白带多、下腹部包块、子宫增大为特点,西医学对之治疗主要是手术方法。近些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国内外不少医者运用中医药治疗
1988年06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金东明;宫晓燕;刘宏岩;
<正> 手足汗【原文】伤寒手足汗出,何以明之?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阳明为津液之主,病则自汗出,其有身汗出者,有但头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出者,谓之热越,是热外达者
1988年06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广尧;
<正> 第十二讲实验研究的撰写方法一、概述实验是人们为了在更有利的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观察研究而主动模拟或变革研究对象的一种操作或活动。医学期刊常把总结实验研究成果的原始论著称为实验研究。实验的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最主要最常用
1988年0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聘;朱长刚;
<正> 新安古郡,名医辈出,程杏轩为其皎皎者。程杏轩,名文囿,字观泉,杏轩是其号。杏轩20余岁开始行医,历50余载,其医学造诣精深,临症灵活通变,活人甚众。其著述主要有《医述》、《杏轩医案》等。新安诸名医多有著述流传后世,而杏轩之所以倍受医家推崇,与其医案所负
1988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德富;韩璨;
<正> 拜读张雪亮同志《何谓“出三入一》一文,颇受启发,但对张氏所谓“出三”乃指营气、卫气、宗气;“入一”指水谷的观点,实不敢苟同。管见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988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都晓春;
<正> “精以时服”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原文曰:“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历代医家对此各有阐发,然立意不一。王冰注:“脉和则五精之气以时宾服于肾脏也。”张介宾注:“水气去则真精服,服,行也”,吴昆注“阴精时服”;张志聪注“精以时复矣”;孙鼎直说“精,审也,审时可服汤否”,刘长生氏认为“精以时服即按四季的不同来制定相应的食疗方案”。
1988年06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敬生;
<正> 中医文献包括古今中外有关中医药学的著作和论文资料等。我们可以利用目录索引和其他工具书查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里着重谈一谈查阅中医古代文献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首先要注意查阅善本书及今人精校精注之书。善本之名,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
1988年06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988年06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蛟河县中医院于1984年建院,全院总建面积2700m~2,床位120张,职工194人,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5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主管)医药师21人,主管护师10人;设临床科室13个,千元以上医疗设备30件,门诊年诊察人次达16万余人次,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县级中医院。
1988年06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延吉市中医医院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全院职工192名,其中医生56名(副主任医师3名,中医主治医师8名,西医主治医师9名,中医师21名,中医士5名,医师6名,医士4名)。设病床100张,建筑面积4753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08.8万元,其中医疗设备总值14.6万元。该院以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便民利民,病人至上,发挥中医特色使病人得到
1988年06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