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脑髓

    任继学;任玺尧;

    <正> 中医关于脑髓之论,早已有之,然专论者鲜。余不揣冒昧,仅就脑之生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略述管见,不当之处,尚祈同道斧正。一、脑髓生成脑为奇恒之府。奇恒者,异常也。既立于五脏六腑之外,又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皮肌筋骨、五官七窍等器官相互联系而具有“概迎互根、亢承之变”(取《物理小识》语)功能的特殊脏器。脑的生成是由胚胎始。男女交合,二五之精

    1988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也谈“治病必求于本”

    李国卿;曹洪欣;

    <正>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用药的根本法则之一,多少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并被历代医家奉为诊病疗疾的规矩和准绳。然而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其义理博大精深,历代医家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故对“治病必求于本”的“本”字认识和理解也不尽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指明阳。如吴崐说:“天地万物,变化生杀,而神明者,皆本于阴阳,则阴阳为病之本可知,故治病必求其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必求其

    1988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验案二则

    张继昌;

    <正> 葶苈大枣泻肺汤见于《金匮·肺痿肺痈篇》,“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其方由葶苈、大枣组成。兹介绍用此方治肺心病二则:1.患者李××,女,60岁,家庭妇女。患肺心病10余年,1983年12月11日就诊。患者自诉近几日咳嗽,痰多,心悸,胸闷,气急,不能平卧,腹部胀满,全身浮肿,小便不利,唇紫,指甲发青,查体:心率148次/分,期前收缩频繁,脉见结脉,中医辨证为气血痰湿壅于上焦肺心而成。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30克大枣15克,水煎500ml,每日1剂,早、午、晚各服150ml

    1988年05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希圣老中医医案三则

    刘玉林;

    <正> 王希圣老中医行医50余载,是我省名老中医之一,本人曾侍诊王老多年,今选验案三则如下,以窥王老学术经验之一斑:一、脑肿瘤案王某,男,37岁,哈尔滨市人,教师。该患于1968年出国作战,曾两次被炸弹冲击,摔至山下,当时昏迷。嗣后头痛时作时止。1971年秋头痛加重,并伴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失语,疑

    1988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七牛赭汤”治疗骨槽风

    柴国钊;

    <正> 笔者自拟“三七牛赭汤”治疗骨槽风,多年验之于实践,莫不随手奏效,兹介绍如下:方药组成三七9克(研细面分3次服)牛膝50克赭石50克元参30克滑石20克甘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因过食膏粱厚味,肠胃积热,风火蕴结少阳,阳明之络而发者;本方加生石膏30克,黄芩20克。如治疗牙痛、牙龈痛、龋齿等处理不当而继发肿痛者,本方加双花30克,连翘15克,白芷10克,又用本方治上牙痛、腮肿,重用牛膝60克,赭石60克,此乃病在上取之下也。

    1988年05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溃疡丸治疗消化性溃疡173例

    杨世英;孙维超;徐彤;钟湘丽;

    <正> 我科自1977年~1986年,应用复方溃疡丸治疗消化性溃疡173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73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男162例,女11例;年龄15~60岁,以15~29岁居多,共125例,占72.2%;病程最短者27天,最长者25年,以1~5年最多,共124例,占80.0%;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5例,胃溃疡15例,复合性溃疡7例,173例中有118例合并慢性胃炎,1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

    1988年05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自拟茅银合剂治疗淋证118例临床观察

    孙连金;孙志华;

    <正> 淋证虽属常见病,但一般疗法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自1980年~1986年间,用自拟茅银合剂治疗热淋1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18例,男5例,占4.2%;女113例,占95.8%。年龄12~20岁5例。21~40岁86例,41~60岁27例。已婚者110例,未婚者8例。方药组成及用法茅银合剂组成:白茅根50克金银花30克小蓟30克 萹蓄15克瞿麦15克石苇20克 藕

    1988年05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联法治疗胆石症

    李家祥;李银田;

    <正> 胆石症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当前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效果不一。我们从1987年1月至1987年12月,结合各地近年来治疗胆石症的经验,经过筛选,以两种三联法(旋转磁场+磁珠压耳+中药、旋转磁场+磁珠压耳+脂餐),分别对50例胆石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00例患者中,门诊病例92例,住院病例8例。病例选择符合以下条件:1.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期有明显的胆绞痛;2.无胰腺炎或肝、胃、十二指肠病变;3.全部患者均经 B 超检

    1988年05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肺主宣发之临床应用

    宋文武;

    <正> 肺为太阴之脏,居胸中乃五脏之华盖,主宣发是它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运用宣肺之法,起到解表固表、提升中气、涩肠止泻、通利小便等多种作用,简述如下。一、宣肺既可解表又可固表肺主宣发卫气与津液,外合皮毛。卫气源于脾散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卫气才能行于体表发挥卫外之功。若肺气虚,则卫气不足,肌表不固,玄府开张失常,可见自汗。通过宣肺,使

    1988年05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糖尿病35例

    杨淑清;

    <正>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严重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经十几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本病初期多为阴虚燥热,治疗以甘寒滋阴为主;当病延日久,以气阴两虚居多,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30岁6例,31~40岁1例,41~50岁7例,51~60岁19例,61~74岁2例,平均年龄54岁。据辨证属阴虚燥热者9例,气阴两虚者26例。合并高血压

    1988年05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脏器下垂刍议

    金宇安;

    <正> 在临床中,一般诸如胃下垂、子宫脱垂(阴挺)、肾下垂、脱肛等脏器下垂,皆为中气下陷所致。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疗之常法。然也有施之不效者,其因颇多且杂,根据四诊相参、辨证施治而用他法,收效颇捷。现举几例,谨供同道参考。例1.宋某某,男,45岁。1984年3月初诊。脱肛半年余,曾服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以及近60剂中药,参服西药而不愈。现症胸部憋闷,呼吸迫促,痰声漉漉,咳喘咯吐黄痰且粘稠,牵及两胁作胀,口干喜饮,心中烦躁不得

    1988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症眼外伤16例治疗小结

    赵经梅;

    <正> 眼外伤为眼科常见急症,为致盲主要原因之一。虽病因皆系外伤,然作用于不同人体,着力于眼部不同位置,临证仍需辨证施治。兹将近年来以中药为主治疗的16例报导如下,并陈粗浅体会。一般资料本组16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59岁,其中13岁以下之儿童患者7例;男性15例,女性1

    1988年05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右下肺机化性肺炎治验

    汪荫华;封太来;

    <正> 方某,男,58岁,1986年9月20日初诊。患者于1985年7月受凉后发热、咳嗽、胸痛,在本院就诊,胸部 X 线透视提示“右下肺有2×2厘米圆形阴影,内无液平,周围有炎性浸润”。曾以肺脓疡、肺炎、肺结核治疗年余不愈,后经南京市某胸科医院和部队医院检查,胸部 X 线和 CT 摄片报告均为“右下肺密度增高影”,痰液未查到抗酸杆菌和脱落细胞,诊断为“右下肺机化性肺炎”。建议择期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返乡求治于中医。自述咳嗽、胸闷、咯吐黄脓痰,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象细滑而数。中医辨证属于邪热痰浊久羁,瘀阻肺络,肺气失于清肃,虑延

    1988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52例临床观察

    阮开义;许乃昌;彭秀云;

    <正>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神经纤维变性及传导功能障碍的疾病,是眼科难治病之一,预后较差。我科从1973年7月至1987年5月,以针刺新明穴1、2号为主,配合中药、西药治疗视神经萎缩计52例,94只眼,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男48例,女4例,年龄18~35岁,均为青壮年。双眼42例,单眼10例。治疗

    1988年05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

    范镇海;

    <正>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1988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儿宝进食糖浆”治疗小儿厌食症310例

    宋从有;宋景萍;

    <正>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纳呆,食欲减退,见食不贪、见食而烦甚至拒食而言。本症不包括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缺锌有关,中医则认为由于脾胃不和所致。据临床观察,本病大抵分实、虚两证,而以实证居多,证见食欲明显减少或食后恶心,有时腹痛而据按,大便干燥,舌苔白腻,脉实数有力。笔者应用自制“儿宝进食糖浆”治疗厌食症属实证者310例,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1988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耳针治疗气厥1例

    韩捷;

    <正> 于某某,女,9岁,1988年1月4日诊治。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是日哭闹生气,后躺在床上吃了半个面包。2分钟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面白,呼吸气粗,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沉弦。急刺人中穴0.5寸,未见效。后改针刺耳穴:脑点、食道。患者双手微动,随即吐出多量胃内容物,逐渐清醒,半小时后恢复正常。此证为气厥,是胃中气满,结聚胸脘,食入后气机不相顺接,阻塞清窍所致,针刺耳穴脑点、食道,有通畅气机、开窍清脑之功效。

    1988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芪四子缩泉饮治疗小儿遗尿症

    冷长春;

    <正> 药物组成及用法:黄芪12克复盆子6克金樱子5克五味子5克益智仁5克乌药5 克山药5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面白肢冷、小便清长者加制附片3克;少气自汗者加党参10克;伴见其他症状时,需辨证用药,依证取舍。

    1988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外线温针治疗急性腰扭伤

    梁丽娟;

    <正> 本人采用红外线温针治疗急性腰肌扭伤,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80例中,男64例,女16例;年龄20~60岁;病程1~90天。均除外其他疾患而明确诊断为本病。症状以腰痛为主,轻者腰痛、活动后尤重,重者腰痛剧烈,活动障碍。治疗方法 1.取穴:大肠俞、肾俞、腰眼

    1988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脱发治验

    刘敏玲;

    <正> 例1.夏某某,女,24岁,1985年7月25日诊。患病已3年,始则头面发痒,嗣后出现脱发,虽经多方求治,随生随脱,终不巩固。诊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倦怠乏力,手足发麻,经行量少,时有愆期,脉细弱。证属风盛血燥,予以养血祛风之品,_仿神庄养真丹方:首乌30克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12克怀牛膝10

    1988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参芪麦味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陈建平;

    <正> 笔者用自拟参芪麦味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15例,获显效9例,有效6例。方药组成及加减:党参10克黄芪10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当归10克丹参6克柏子仁10克白芍10克生地10克炙甘草10克。阴气虚加玄参;气滞血瘀加红花、赤芍、川芎;心悸心慌加磁石、龙骨、牡蛎;气阳虚加桂枝;纳呆加山楂、谷麦芽;胸闷加薤白、瓜蒌、陈皮、木香;热重加石膏、黄芩、板蓝

    1988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治疗阴吹

    耿爽;

    <正> 徐××,女,28岁,1982年8月7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4月5日,初产,足月分娩1男婴,但产后流血量多,未经治疗,渐自好转。时突然发病犷阴吹而正喧,!逐渐加童,每日发作数干次,发则连续术断,声如矢气扩经西医治厅,症状未能控制,'乃求余诊治。证见面色萎黄,头春种疲户倦急嗜卧,,·腰酸膝软声气短声微,

    1988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治验

    赵广安;潘炳森;李焕奎;

    <正> 梁×,男,34岁。1987年6月4日初诊。左侧颈部浅表淋巴结串珠样肿大,体温38.7℃已12天。诊见左侧颈部有8个大小不等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大者如花生米,压痛明显,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滑数。理化检查:尿黄透明,上皮细胞少许,余阴性;胸部 x 线拍片,心肺膈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800/mm~3;血沉32mm/h;血培养无细菌生长。病理检查:淋巴结结构紊乱,淋巴窦多闭合,包膜完整,淋巴结内散在

    1988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厥脱证治

    林家荣;

    <正> 厥证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或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为特点,重者可转为脱证而昏不知人、血压不升而死亡。《类经·厥逆》云:“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者渐苏,重则即死,最为危候。”概括了厥证的病机与临床特点。祖国医学对厥证的论述众多,分类方法亦不尽相同。其中以《伤寒论》对厥证的论述尤为精

    1988年05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疱疹样皮炎治验一例

    崔广钰;

    <正> 王××,女,30岁,1986年8月25日初诊。周身出水泡20余年,曾用中药及抗组织胺、激素等西药治疗无效。余诊见: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继则变成水泡,水泡如黄豆大,泡壁较厚,不易破溃,泡液清澈,有痒、热、痛感,泡疹遇凉舒适。周身散发,此起彼伏。身倦怠乏力,口不渴,饮食二便正常,舌尖、心红,舌心无苔、边有薄白苔,脉沉缓。证属湿邪内蕴,心火偏盛,相互搏结,郁于肌肤。治宜健脾燥湿,清心解毒。方用平胃散加减(苍术、陈皮、生甘草、通草、薏苡仁、双花、丹皮、茯苓,水煎服);外用紫金锭研末撒涂破溃处。禁忌辛辣、鱼腥等物。2个月后,患者欣然来告,按其方共服6剂,痼疾即愈,至今未再复发。

    1988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

    曲富屏;

    <正> 突发性耳聋,系指病因未明突然发作,在短时间内导致的严重的感音性耳聋。笔者自1984年至1987年间,共收治了4例患者,全部治愈,现总结如下: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最小者34岁,最大者65岁;单侧发病者2例,双侧发病者2例;发病至就医时间最长者96小时;最短者9小时。临床表现:突然发生耳聋(单侧或双

    1988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高热一例

    尤洪金;

    <正> 患者齐××,男,84岁,农民,1987年8月2日就诊,持续发热4年,每年七、八、九3个月加重。近15天体温持续在39℃以上,甚时可达41℃,检查血象、疟原虫、抗“O”、肥达氏反应及胸透均未见异常。某医院诊为“夏季热”。曾口服解热药、肌肉或静脉注射多种抗生素及柴胡奎宁皆无效,于8月2日邀余诊治。

    1988年05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妇科采珍

    冯(黄阝);

    <正> 制创治子气方论,方名为香附散,后李伯时易名曰天仙藤散(天仙藤首香附陈皮甘草乌药木瓜生姜苏叶),为后世医家治疗子气习用之方。孕妇气逆冲心,胸膈胀满,忽一时昏闷,名子悬。宜紫苏软。苏叶一钱当归八分川芎五分人参三分陈皮腹皮各五分甘草二分白芍六分姜三片水煎空心服,如心腹痛者加延胡八分木香研末二分冲服。〔评〕子悬的病因颇多,陈良甫认为“胎热气逆”,又说:“腹内素有寒气,致令停饮与气相争”,张景岳认为“七情郁怒”,何松庵认为“浊气举胎”。总之,此症挟气者居多。紫苏饮中紫苏、陈皮、腹皮、川芎以疏其气,归芍以利其血,气利血行则胎不上逼也。配以人参甘草,健脾益

    1988年05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方愈病得失

    赵焕东;

    <正> 王××,男,70岁,1985年8月诊。素有冠心病史,因下利10余日,夜间突发热恶寒,心下满而欲呕。诊见:痛苦貌,发热恶寒(39℃),四肢厥冷,心下逆满,泛泛欲呕,头晕重胀痛,头汗出,脉弦细。忆及《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可与小柴胡汤”。急书:柴胡1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6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服2剂后往诊,脉证如故,细审之心下

    1988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误治一得

    王克银;

    <正> 吴××,男,55岁,于1987年12月5日就诊。患高血压5年余,血压经常波动在230~200/180~160mmHg 之间,须长期服用多种西药维持。近日来症情加重,服西药无效,乃求中医诊治。诊见:头痛眩晕,心烦少寐,腰膝酸软,面色红赤,口苦,乏力,舌红苔黄,脉弦细数,血压250/175mmHg,心率88次/分,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予天麻钩藤饮加夏枯草,生龙牡各30克,2剂水煎服,日1剂。方中钩藤45克另包后

    1988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前期头痛偶瘥一则

    汪良华;

    <正> 徐某,女,40岁,干部,1984年12月19日诊,自1982年5月以来,每逢月经前3日,出现前额及后项部头痛,逐日加重且有空虚感,经来痛止。曾服大量中西药无效。余诊时正值月经将潮,头痛始作、形瘦面黄,询期月经期、量、

    1988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病举隅

    董福来;

    <正>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诸证。然笔者于临床多用于治疗奇难杂证每获良效,现举验案数则。一、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董××,男,43岁,1983年4月23日诊。患流行性出血热、高热、休克、呕血经抢救脱险。于5月5日进入多尿期,日尿量5650毫升,西药给予输液、能量合

    1988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蒿芩清胆汤内科杂证治验

    王凤山;王世琪;

    <正> 蒿芩清胆汤系《重订通俗伤寒论》方,由青蒿、黄芩、淡竹茹、半夏、赤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组成,主治暑温少阳胆热兼痰湿内阻证。我们扩大了此方的应用范围,取得了满意疗效。一、低热待查江××,女,31岁,工人,住院号303879,于1985年8月31日入院。3个月来午后低热,头重倦怠,恶心纳呆,胸脘痞闷,手足心热,体温37.3~37.6℃,巩膜无黄染,肝脾未触及,脉滑,舌红苔黄腻。血常规:血红蛋白11.7克%,白细

    1988年05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催生汤异病同治六则

    秦亮;

    <正> 催生汤由桂枝茯苓丸改为煎剂而成,《医学纲目》曾有记载,本方源于《金匮》,是治疗妇人病下血的主方。然而泰县中医院王玉玲老中医,用本方治疗不孕证、痛经、崩漏、胎漏不止,产后恶露、闭经、瘕、堕胎,每获良效。现笔者将侍诊时所录案例,整理介绍于下。不孕证 (亻儿)××,女,30岁,于1985年8月10日初诊。婚后近5年不孕(经检查男女双方均正常),形体消瘦,肌肤粗糙如鱼鳞,舌紫苔簿白,脉结代。证属瘀血内阻胞宫,胎元难成,治宜化瘀消,方用催生汤加减。处方:桂枝6克 茯

    1988年05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肾药分类运用浅识

    吴以岭;

    <正> 补肾药物品种繁多,性味不同.功能各异,初临证者对如何选择运用,使药物切中病机,取效最佳,多感不易掌握,颇有望药兴叹之难。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补肾药物性味功能区别,结合肾脏生理病理特点,将补肾药分为五类,执简驭繁,选药组方,感到颇便于临床应用,故不揣浅陋,就教于同道。一、滋水益阴类药有地黄、元参、天门冬等。诸药寒凉甘咸,汁充液浓,有滋阴降火、润燥除烦之功,可滋天一真水。临床主要用于肾水不足,阴虚火

    1988年05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论中药复味的整体化研究

    刘树民;

    <正> 近年来,随着中药五味理论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认清了味觉与药味的直接联系,并对味觉对机体的作用模式、作用机制、生理效应等进行了构效学、细胞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但此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侧重一种“味”,而对复味的整体化研究只是从临床配伍角度略有论述,更很少深入地探讨药味的双重性或多重性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本篇试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药性多味的研究问题,以抛砖引玉。

    1988年05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活力宝”对小鼠空间分辨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张树臣;杨晓静;王志勤;张泓嵬;宛薇;

    <正> 临床观察“活力宝”对年老体弱用药者的体力恢复和精神状态转佳等均有良好的康复作用。该组方中的人参和冬虫夏草均有促进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以及增强动物记忆功能的作用。“活力宝”是否也同样具有促进和提高动物的学习与记忆的功能,为本文报道的内容。材料与方法药物:“活力宝”原药粉,过120目筛,实验前用蒸馏水稀释。氢溴酸樟柳碱为成都制药一厂出品。动物:小鼠,昆明种。体重20~22克。选择

    1988年05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不育症的研究

    李广文;

    <正> 我们从1976年开始对不孕症、不育症进行了重点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点不成熟的经验。已先后发表的文章有:男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体会、情志与孕育、中国医药学是治疗不孕症的宝库、性机能异常所致的男性不孕症、精液异常所致的男性不孕症、石英毓麟汤通任种子汤治疗女性不孕症、原因不明的不孕症、中药治疗不孕症对后代的影响等。我们的研究还比较肤浅,经验也不太成熟,但愿与同道交流,现综述如下:

    1988年05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明理论》串讲(三)

    夏洪生;刘宏岩;金东明;宫晓燕;

    <正> 潮热原文伤寒潮热,何以明之?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所时发者,乃为潮热。阳明者属土,应时则王于四季,应日则王于未申。经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盖邪气入胃,谓之入府,府之为言聚也,若府库之府焉。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邪气郁而为实热,随王而潮,是以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惟其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经曰:潮热者实也。又

    1988年05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撰写中医论文(十一)

    赵玉芝;

    <正> 第十一讲医籍评介的撰写医籍评介就是对医学书籍的评论与介绍。中医书籍向有“浩如烟海”之誉。据1982年卫生部中医局组织有关人员统计,目前需要整理的中医古籍就有6,000余种,列入1982~1990年整理规划的书目为600余种;而且每年全国各地还有数量众多的新书出版。这样数量众多的书籍给读者阅读带来了不可言喻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有一种为读者提供信息、介绍、指导等性质的文章,帮助读者选择阅读书籍,指导阅读重点,这类文章便是报刊常见的医籍评介。

    1988年05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刻《注解伤寒论》版本初探

    韩国辉;

    <正> 古医书数量不如经史多,同样为收藏家和考据学家所重,明版及明以前所刻,流传至今者,为数不多,历经沧桑,焚毁者不在少数,劫后幸存的宋版书已寥若晨星,就连明本校刻之精者也是凤毛嶙角。象蜚声杏坛的《注解伤寒论》,宋刊本早佚,元刻仅存一部(藏北大图书馆)。明嘉靖本只两部而已。一部涵芬楼藏,后归北京图书馆,一部藏白求恩医大图书馆。涵芬楼本为汪济川校,郑佐序;医大本乃汪通值校,汪济川序。现将医大本介绍如下,以求正于同好。

    1988年05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条辨》中互文辨析

    刘琦;

    <正> “互文”又称“互备”,是在两个对称的结构中,处在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语言修辞现象。运用互文,不仅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语言错落有致,又可以适应一些文体对字数的限制、音律的要求,因此,在t·狂古诗、文、赋中互文现象大量存在。中医古籍亦如此。张仲景《伤寒论》中就存在许多互文现象。而且张仲景所用互文不限于词与词之间,而是较多地扩大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参互见义,堪称《伤寒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被明代方有执所注意,并在《伤寒论条

    1988年05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胃主降质疑

    来雅庭;

    <正> 每言及胃腑功能,总谓“以降为和”,每施治胃法,则曰“以通为补”。此说几成定论,其实未必如此,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为气血生化之源,与脾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胃气有降必当有升,这才合乎胃的生理常态。纵观《内经》及金元各家之论,皆未见明确论及胃气必降而无升,唯《临证指南医案》多处指出“胃宜降则和”,而治胃当用通降之法。其实《内经》就明确提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胃论》则曰“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血证论》曰:“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脾与胃以膈膜相分,胃受纳腐熟水谷,化其精微,然后通过胃气上输入脾,脾气则散布精微归肺而宣发全身。假若胃气不上升,则脾之精微何能散布于肺?可见《内经》的本意,精微输布首由胃气上升为始。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阳协调而使清阳上升也,正如《不居集》所曰:

    1988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痿易”之“易”析

    洛雨;

    <正> 《素问·阴阳别论》:“病为偏枯痿易”一语,王冰注:“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于鬯谓:“易当读为疡”。并引《说文》:“疡,脉疡也”。《广雅释诂》:“疡,痴也”。认为“易与痿是二病,”若如王注释为“变易”,则误二病为一。按:于解很是,易当为痴。《说文》:“痴,不慧也”。段注:“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正相反”。此“迟钝”似应有两个含义:其一指神经症状,中风后遗症之反应迟钝也,如言语蹇涩,活动不便等。其二指肌肉麻木不仁,甚或萎缩,无疼痛感等。此病不仅限于中风后遗症,其他如今日之神经根炎,脊髓空洞症等皆可出现类似的症象,故释易为痴是较为符合的。

    1988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脾约证

    张登文;扈新女;

    <正> 脾约证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原文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对于这段经文的论述,最早见于宋代成无已所著《注解伤寒论》。论曰:“跌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今脾强胃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为脾约丸,通便润燥。”后世医家多从其说。笔者认为,用“胃强脾弱”来解释脾约证,有违仲景旨意,与临床所见也不相符,麻子仁丸

    1988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文体写作》即将付梓

    <正> 由中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学报编辑学会主持,有山东、长春、上海、北京、成都、南京等17所中医学院参加编写的《中医文体写作》一书,已于最近脱稿,审稿会4月中旬在郑州举行。中医界人士认为,这将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医文体写作的专著,它对于促进中医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将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文体写作》分概论、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普文、应用文和写作技术与规范等7章,近70小节,约25万字。每种文体论后将附有例文,书后还附有常用的医学写作参考资料和国家标准。全

    1988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春市中医院简介

    <正> 长春市中医院的前身为长春市中医门诊部,创立于1954年;1958年正式建立长春市中医院。该院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医院。医院占地面积为1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209.23平方米。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现有职工700余人。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共493名。副主任医(药)师7名,主治(主管)药、护师43名,医(药、护、技)师191名、医士27名,护士106名,护理员66名,医技及其它卫生人员53名。职工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89名,中专233名。设病床351张。内科按系统设5个疗区及骨伤科、普通外科、肛肠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共11个疗区。门诊设医疗各科及医技科室共19个科室。日均门诊1500人次左右。医院以病人至上为办院宗旨。突出中医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发挥专科特长为办院方向。医疗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科学地应用各种理化诊查手段配合诊断治疗。同时注重专科建设,积极开

    1988年05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镇赉县中医院简介

    <正> 镇赍县中医院是一所县级综合性医院。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该院不断创新,增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活力,把开展专科专诊专病建设做为业务建设的重点。建立了中医骨伤、肛肠、针灸、按摩、眼科、药物发泡灸、抗衰老、气功等8个专科,研治了胆石症、肩周炎、颈椎病、面神经麻痹、肝胆疾病、胃肠疾病、脑血栓形成、男女不孕症、近弱视、副鼻窦炎等10个专病,引进了经络导平治疗仪等24台新技术设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院在1987年末省中医管理局评比检查中名列县级中医院第二名,并先后于1985年、1987年两次被评为省的文明单位。院长朱赵十同志被评为优秀院长。

    1988年05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