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谈“肾主纳气”

    刘霞;

    <正> 肾主纳气的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然而历代医著中对其论述较少,且观点不尽相同,有必要深入探讨之。肾主纳气一词,《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却多次论及肾与呼吸有关,《素问·逆调论》曰“肾者……主卧与喘也”,《素问·经脉别论》曰“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均指出呼吸异常可以由肾所致。《难

    1988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芷青教授诊治胆病计算机医理设计

    程志清;

    <正> 陆芷青教授系浙江省名老中医之一,家学渊源,临证经验丰富。近几年又潜心于心胆病的研究,尤其对胆病的诊治有其独特的经验和很深的造诣。为此,我们于1985年开始与本院电教室共同承担开发了本课题的研究。现将医理设计的内容报道如下:一、医理设计的依据和原则胆病系指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道息肉等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以“痛”、“吐”、“热、”“黄”四大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1988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延令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孙秉芳;

    <正> 肖延令老中医从医四十余年,在诊疗皮肤科疾病方面学验俱丰,造诣尤深。笔者曾从师肖老,对肖老唯求实学,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及不务虚名,为人正直的医德人品深为敬佩。兹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概要总结如下:一、辨证审因亦察皮理法方药总相宜肖老认为,运用四诊八纲检查、诊断皮肤病是中医的独到之处。哪怕是常见的

    1988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47例的远期疗效观察

    孟祥生;冯桂梅;

    <正> 自1978年以来,对口服硝酸甘油、潘生丁、消心痛等西药疗效不佳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改用益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并进行了5年的远期疗效观察。结果表明,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对防治冠心病的心脏性昏厥和猝死、对治疗心绞痛的远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性17例,女性30例;小于40岁者2例,41~50岁27例,51~60岁14例,61~70岁3例,76岁1例。平均年龄50.3岁。全部病例根

    1988年03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脑动脉硬化症的辨治体会

    顾维超;

    <正> 脑动脉硬化症系脑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动脉功能障碍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病久易发卒中之变。以其病程中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中的“眩晕”病范畴。笔者在探索本病病因证治中,积有一些肤浅认识,现略述如下。一、脑动脉硬化的病因病理本病何以多发于中老年人?这是因与中老人的病理生理状态有关。人到中年以后,易因饮食起居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五脏功能发生由盛而衰的病理变化。就本病而言,主

    1988年03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内关穴治疗胸部迸伤

    李建国;

    <正> 胸部迸伤,是指平时无其他病症,而在用力举重、攀高、搬重物等活作中,为了完成动作而迸气用力,或骤然用力过猛而发生的胸胁部或肩背部疼痛。祖国医学称之为“岔气”。近年来,笔者临床观察,针刺患侧内关穴,均能及时获得速效,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9~30岁,病程1天以内18例,2至3天8例,3天以上4例,全部病人均有损伤史。操作方法

    1988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芎牛琥珀汤治疗血管性偏头痛54例

    王文明;

    <正> 血管性偏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发作性疾病。笔者自1983年12月~1985年12月采用自拟芎牛琥珀汤为基本方治疗本病54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988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平胃散加味治疗胃脘痛

    杜去非;

    <正>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笔者应用平胃散加味治疗胃脘痛,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全部病史均为门诊患者。本组59例,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16~35岁35例,36~60岁24例。经 X 线钡透诊断为单纯性十二指肠溃疡15例,慢性胃炎31例,十二指肠炎13例。病程1年以内32例,2~4年20例,5~8年7例。59例中,属气滞型胃脘痛20例,火郁型6例,血瘀型15例,胃热型3例,脾胃虚寒型15例。

    1988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5例

    王德贤;

    <正> 笔者从1985年4月~1986年10月,辨证治疗慢性胃炎35例,获得满意疗效,今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在门诊观察治疗。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5~79岁。病程以有自觉症状开始计算:1年以内者24例,1~5年者7例,5年以上者4例。其中29例经胃镜并活检确诊,6例经钡餐胃透确诊,属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者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合并轻度胃下垂者2例,胃粘膜糜烂者7例,球部憩室者1例,胆汁返流者1例。服药3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两个疗程。

    1988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崩漏证120例

    赵洪斌;曹秋莲;

    <正> 漏崩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笔者以古人之法,先贤之方,本着塞流、澄源、固本之原则,辨证治疗崩漏证12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整理如下。一般资料120例中,18岁~25岁48例,26~35岁61例,35~56岁11例,以中青年患者为多。病程最短15天,最长5个月。已婚116例,其中妊娠3次以上者39例,生产3胎以上者38例,有流产史者32例,已进入更年期者7例;未婚4例。

    1988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丹药传统制法与临床应用

    邓来送;

    <正> 丹剂是用矿物类药物,经高温烧炼而成的结晶状药物。丹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笔者自幼跟随表叔张子达学习伤外科,制药炼丹,秘而不传。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应用丹药对一些常见病和不少痼疾顽症,在一般中草药治疗无效时,亦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丹药的制法与临床应用做一介绍,供同道参考。丹药制法现代使用的丹剂(汞制剂)种类很多,但其制备方法不外升法、降法两种烧炼方法,一般是《医宗金鉴》、《疡医大全》等书传授的。各地在

    1988年03期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小议中暑与藿香

    丁彦军;冷长春;

    <正> 以发热、眩晕、呕吐、腹泻为主症的疾病,一年四季皆有发生。笔者发现,每到夏季,发生此类病证,患家常以为“中暑”,服藿香正气水(丸),有些医生也随意诊为“中暑”,常规投以藿香之剂。孰不知,盛夏之季,天气炎热,虽易中暑,但发热、眩晕、呕吐、腹泻之症绝非中暑仅有,且藿香之剂更非对一切中暑有宜,现撷取3例,以述管见。例1 张××,男,39岁,农民,1986年7月22日初诊。

    1988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拟药酒方治疗风寒痹证

    秦志贵;

    <正> 自拟“三乌一支梅”药酒方,治疗风寒痹证,效果满意,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川乌20克草乌20克首乌20克乌梅20枚白酒2斤。功效:疏经络,祛风寒,益精血,补肝肾,行气消积。服用方法:将上药共为粗末,用纱布包好,浸酒中,7日后过滤取汁,每次服用10~15克,1日3次。如有口角麻木感可减半。若气血虚弱者,可加炙黄芪50克、红花15克,共合入药。

    1988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固涩法治疗周期性麻痹

    林子奇;

    <正> 笔者应用补肾固涩法,以自拟基本方,治疗周期性麻痹12例,均收满意疗效。基本方组验:川断15克生地15克女贞子50克杜仲15克芡实15克桑缥峭30克金樱子15克山黄肉15克构祀15克

    1988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骨结核、淋巴结核治验二则

    崔周燮;刘云;

    <正> 例1:张××,女,37岁,农民,1984年9月5日就诊。颈部右侧患淋巴结核5年,破溃2个月,低烧,盗汗,食欲不振,消瘦,乏力。曾注射链霉素、口服异菸肼3个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查:形体消瘦,右侧颈部可见破溃之淋巴结形成瘘管,脓水溃漏。附近还可触及3个核桃大小的淋巴结,腋下及鼠溪部可触到肿大的淋巴结。诊断:淋巴结核(瘰疬溃疡)。治则:抗痨杀菌。药物:选一粗壮而亭立的鲜走马芹(独活 Angel-ica dahurica Benth.et Hook),削去稍端茎,抓一条蝮蛇[Agkislrodon hatys(Pall-as)],头朝下装进走马芹茎内,上口用塑料包扎紧密,过一个月后,蛇已溶解为液体,靠走马芹根部砍下来,解开包扎口,倒出蛇液,装在磨口瓶里备用。用法:用玉米粒大小的脱脂棉球醮蛇液涂于已破溃的淋巴结溃疡面上,未破溃的淋巴结涂于周围,每天涂两次,两周一疗程。治疗结

    1988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32例临床报告

    朱秀锋;

    <正>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我们应用自拟方药“降糖1号”和“降糖九”,随证加减用药,治疗糖尿病32例,收到较好疗效。一般资料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4例,女8例,年龄在24~74岁之间,病程6个月~5年。32例中,27例出现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症状。

    1988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顽固性腹泻治验

    刘韵文;

    <正> 张××,男,60岁,退休工人,1976年8月初诊。脓血便反复发作25年,五更泻2年,久治不愈而来诊。病人于26年前因过劳、着凉后患肠炎,未经治疗而愈。以后每年夏秋季因劳累或着凉而复发,里急后重,便脓血便。如是20年后出现腰酸膝软,四肢无力,耳鸣,近2年每日大便3~4次,首次排便时间为3~4时,多为溏便,偶有脓血,便前肠鸣,脐周绞痛,便后腹部舒适。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充血、水肿、粗糙,呈颗粒状、散在小出血点,有较多粘液。诊为慢性结肠炎。现颜面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1988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治验

    李享烈;王烈;

    <正> 应用自拟方药,对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进行治疗,其效颇佳,现报告于下。资料分析本文按1983年郑州肝炎专题学术讨论会所订的肝炎诊断标准,选择4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其中住院病例5例,门诊35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岁3例,5~17岁15例,8~10岁12例,11岁以上10例。病程均不超过4日。根据肝炎乃疫毒为病,伤肝损脾,导致肝热脾温、湿热郁蒸的病变理论,拟定新方,以

    1988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惊恐闭经治验

    尹亚杰;

    <正> 陈××,女,21岁,未婚,1985年4月20日初诊。1985年1月初月经来潮之日,因他人不轨突然受惊,而至经闭,至今已3个月未来月经,曾服血府逐瘀汤等中药,未见疗效。现症见面色微黄无华,少言懒语,心悸,虚烦少寐,多梦易醒,善惊恐,常有如人将捕之之感。纳呆食少,少腹

    1988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和汤用于内科病的体会

    沈才栋;

    <正>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家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是治疗外科阴证之著名方剂。由熟地黄、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炭、麻黄、生甘草七味药组成。该方具有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之特点。笔者尝以此随症加减治疗由气血虚弱,阴寒内盛所致之内科杂症,屡获佳效现举验案数则,简介如下:一、肠结核

    1988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

    李述文;

    <正> 普济消毒饮为元·李东垣所创,方载《东垣十书》,由黄芩、黄连、玄参、鼠粘子、连翘、板蓝根、马勃、桔梗、陈皮、僵蚕、升麻、柴胡、薄荷、甘草等组成。本方原为“大头天行”而设,具有疏风消肿、清热解毒、清咽利膈之功效。几年来,笔者以本方随证加减,除施治头面感染诸疾外,还治愈了部分变态反应性疾病,现举例介绍如下,供同遭参考。

    1988年03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顺肝益气汤临床新用

    朱素;

    <正> 顺肝益气汤始见于《傅青主女科》,其药物组成为人参、白术、茯神、当归、杭芍、熟地、麦冬、陈皮、砂仁、苏子、神曲。有益气养血安神、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是为“妊娠恶阻”而设。吾据此理,按“异病同治”的原则,扩大应用于小儿肠胃炎、肾盂积水、尿毒证呕吐等病证,每收良效,现举例如下:一、小儿肠胃炎朱××,男,2.5岁,1982年5月18日初诊。因患急性肠胃炎在市×医院住院,用西药治疗20

    1988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妇科採珍

    清·冯晋台;

    《妇科采珍》系清·乾嘉年间代州(山西省代县)冯(黄阝)(晋台)所著。冯氏生卒年代及事迹不详,据陈瑺于该书“序”文中称:冯氏“本世家子,为通儒兼精于医”;其自序亦曰:“自顾通显无有,遂弃举子业,无志闻达……爰究心医理,搜览群书、著作,选择经验良方,各种病症,莫不悉备。”冯氏一生主要从事“幕僚”工作,所谓“随宦四十余年”即指此而言。因精于医,尤擅妇产之术,故亦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历游东西南朔,活人甚夥”。其著作无几,仅存此书,“每欲付之剞劂,以公同好(?)缘力绵未逮”,看来此书从未刊印过。此次据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馆藏之杨际春手抄本,由王耀廷同志予以校勘评注,在本刊连载,以公同好,使冯氏未遂之愿得以实现,亦有益于中医妇科学术之发展。

    1988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血证论治(2)

    南征;

    <正> 3.咳血血由肺内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为咳血。(1)燥热伤肺主要症状: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主要病机: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络破血溢所致。治疗方法:清热渊肺,宁络止血。代表方药:桑杏汤加减。桑杏汤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可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凉血止血。

    1988年03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骨槽风证治三法

    张明亚;

    <正> 骨槽风又名牙叉发。《外科正宗》云:“治牙根尽处结肿,连及耳项作痛名骨槽风也”。并指出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其疾虽系小恙,然而病位较深,初起治之得法即可获愈;如邪毒久羁,肌肉腐烂,疮口不合,其病难瘳。笔者根据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辛温发散,活血化瘀,祛痰化结等骨槽风证治三法,现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1988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遗尿治验

    管德春;

    <正> 患者,张庆斌,男,18岁,1985年3月12日就诊。自幼体弱多病,尿床至今。精神苦闷,倦怠懒言,腰酸腿软,畏寒肤冷,纳呆,口不渴,喜冷饮,面(白光)唇淡,夜间熟睡时遗尿,惊醒后不易入睡,脉沉细无力。诊为遗尿。治以温阳固涩。处方:龙骨、牡蛎、锁阳、大黄各等分,为细末,黄酒调成鸡蛋黄大丸用锅蒸,开锅半小时后取出晒干再研末,重复上法炮制

    1988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鼻渊治验

    徐福刚;

    <正> 桔梗汤,《千金》苇茎汤是仲景治疗肺痈之经方,笔者曾二方合用,治鼻渊效果满意,故介绍如下:方处:桔梗10克甘草15克芦根20克薏苡仁30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用法:以上为成人1日量,水煎2次分服。头痛重加生石膏60克先煎,白芷10克后下;脓涕多加野菊花、金银花各20克;鼻塞重加石菖蒲10克,涕中有血者加栀子10克。

    1988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脊髓珠网膜粘连治验

    陈鸿德;

    <正> 陈鸿忠,男,52岁,1985年10月由高处干活不慎摔伤,呈仰卧式落地,当时自觉腰痛,服镇痛药后疼痛逐渐好转。4个月后,自觉由臀部至双下肢开始麻木无力。当地医生按风湿治疗1个月未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麻木上至腰部,后经哈医大确诊为“脊髓珠网膜粘连”。经几家医院多方治疗无效而回家待毙。余诊时见患者精神尚好,全身瘫

    1988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药在阴虚证中的临床应用

    谢炳国;

    <正> 阴虚证运用滋阴法,是临床必遵之法,然而阴阳是互根的,阴伤日久,必及其阳,再则滋阴药又有遏阳滞邪之弊;因此,若能在临床酌情反佐温阳药,可防其弊,相得益彰,增强疗效。张景岳指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他创制的阴虚良方“左归丸”,用鹿角胶,旨在“助阴中阳气。”今就临床所得,介绍于后,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1988年03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戟天与其伪品羊角藤和虎刺的薄层鉴别

    傅艳敏;崔静莲;

    <正> 巴戟天为常用中药,由于价格较高和货源紧缺,目前药材市场上大量出现其伪品,主要有羊角藤和虎刺两种。因为三者为同科植物,性状较相似,为了防止误用,本文就其薄层层析间的差异作以介绍。一、样品来源1.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How、的根。样品经吉林省药品检验所鉴定。

    1988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香的一种传统炮制法

    宫海民;

    <正> 我院采用灯芯炒法加工乳香已有30多年历史,该法简便易行。其特点是:既可防止炒制时因温度太高而粘连,又利于乳香中挥发成分的除去。具体方法先将灯芯切为1~2厘米的小段,然后取净药材(乳香小块)与灯芯混匀,再置炒药锅内用火加热,并不断翻动,炒至乳香表面熔化出现油亮光泽并有气味外溢

    1988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炮制对大黄鞣质含量的影响

    毛淑杰;

    <正> 大黄是常用的中药之一,中医用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破积导滞,收敛止血,外用治疗烧烫伤等。除用生品外,还有各种炮制品。鞣质是大黄含量较大的成分之一,据报导,含量在10%~30%左右。近年来大黄及一些生药中鞣质类新的研究结果陆续发表。有文献报导,大黄煎剂对小鼠离体肠管运动影响先是亢进,后是抑制,而去鞣质煎剂则只看到亢进,看

    1988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卫气的研究进展

    刘进;

    <正> 祖国医学的气学理论目前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卫气学说是气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卫气的所出部位,与营气的关系等问题,在中医学术界争论已久。近年来现代医学特别是免疫学的发展,揭示了卫气的某些现象和本质,说明卫气是物质的,它有着特定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就卫气开展讨论,将有助于中医古典医籍的整理和中医基本理论的提高。现概述一下近五年来的进展情况。

    1988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伤寒明理论》串讲(一)

    夏洪生;金东明;宫晓燕;刘宏岩;

    由夏洪生教授主讲的《伤寒论》讲座连载25期,已全部刊载完毕。经作者同意,该讲座稿业已单编成册,预计近期即可出版。从本期开始,陆续刊载《伤寒明理论串讲》,供读者学习参考。

    1988年03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撰写中医论文(九)

    王雨亭;

    <正> 第九讲中医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和要求一、概述科技文献是科学知识和思想赖以保存、收录、交流,传播的一切著作之总称。文献综述则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文献资料的综合评述。它一般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将所收集到的众多而分散的有关某一专题的一次文献资料加以整理、提炼、归纳而言。凡对文献资料综合归纳、加工整理,客观地介绍本专题的有关论点,集大

    1988年03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划线定点”是《灵枢·骨度》中的度量要领

    刘山永;

    <正> 《灵枢·骨度》中的度量方法是研究本篇的难点。现就这一问题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灵枢·骨度》中的量法,大体上分为竖量、横量和围量三种,而以竖量为多。虽然并不复杂,但也很有讲究。首先须把各段起止部位弄清、找准,再则要掌握度量要领。例如躯干部由上至下的各段,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从腹背中线

    1988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中丸适用于太阴提纲证?

    林家坤;

    <正> 理中丸源于《伤寒论》,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历代伤寒注家据《伤寒论》164条“理中者,理中焦”之文,一致认为理中丸主治脾虚寒湿证,是太阴病主方,适用于太阴提纲证。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试陈管见如下。一、太阴提纲证,虽属脾虚寒湿所致,但以寒温之邪偏盛为特点。《伤寒论》273条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是太阴病脾虚

    1988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之我见

    史法建;

    <正>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中唐·王冰注解《内经》认为“足生大丁”即“丁生于足”。后世不少医家对此注提出异议,认为冰之所注有望文生训之嫌。清·张琦《素问释义》说“冰之注得不偿失……曲为解说,牵合附会,强以相通”。胡澍以为“足,当作是字之误也。是犹则也”。吴崑著《内经吴注》亦认为“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

    1988年03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不和则卧不安”刍议

    庄建华;

    <正> 本句出自《素问》。自清《医学心悟》释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此食积也”以来,均无异辞,几成定论。包括高校教材在内,都以“食积所致不安眠”释,且病机之解亦不免牵强。笔者以为上论未尽其义,现略陈一己之见,就正于同道。

    1988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蜈蚣过敏谈其归经

    赵玉麟;

    <正> 蜈蚣为昆虫类药。《本草纲目》载“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药也。故所主诸证,多属厥阴”;又载“归经入肝”;《医林纂要》载“入肝、心经”;《中药大辞典》载“归经入肝”;《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七七年版)无归经记载。笔者在实践中应用蜈蚣,出现目赤痛、羞明、胞肿如桃;前臂内关上下至肘中,内踝上至膝下均见密集红色粟样疹点,后融合成片;阴部、胸腹、

    1988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从正与“地浆”

    张胜忠;

    <正> 张从正在其代表著《儒门事亲·卷十一·湿热门》中,对霍乱吐泻失水的治疗提出“转筋之病,治之奈何?……如无药处,可服地浆。地浆者,掘地作坑,注新水于其中搅浑,旋旋取澄清者。饮三、五盏立愈”。以地浆水救治霍乱吐泻失水,实乃祖国医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地浆,为泥浆澄清之水。地浆水的成分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结构。不同地区的土质结构差异很大,其地浆水的成分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地浆水的泥土来源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1988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扶余市中医院简介

    <正> 扶余市中医院建于1959年,现有职工220人,总建筑面积6千平方米,由门诊、病房两栋楼为主体构成。全院设有内科、骨伤、骨病、痔痿4个疗区,152张病床。门诊设有11个医疗科室。本院医疗技术力量较强,副主任医师以上6人,主治(管)医(药)师22人。主任医师董志中是吉林省名老中医,在群众中享有盛誉。本院前身是已故骨科名医王立德创办的联合诊所。历来以治疗骨伤科疾病而闻名遐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扶余市中医院本着图发展一要靠传统医学,二要与现代化科学相结合,三要加强专科建设的精神,逐步地调整了内部机制,从延续传统的整骨技术开

    1988年03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平市中医医院简介

    <正> 四平市中医医院是一所市级中医综合性医院。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拥有床位100张,职工184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人,中医(药)士以上人员68人,主治(主管)医、药、护、(技)师33人,副主任医师3人。内设中医13个临床科室,有 B 超等500元以上的医疗器械34件,是一个技术力量,设备、房舍初具规模的市级中医院。

    1988年03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