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医学阴阳概念的内涵和特征

    洪梦浒;张新渝;

    <正>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思想方法、说理工具,支配着中医学对自然、生命、疾病和防治等的认识。通常人们把“阴阳”解释为“对立”。其实,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有别于辩证唯物主义中某些相近的概念,本论即着眼于此。

    1988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胃升则康证要

    王昕耀;

    <正> 众所周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胃升则康”鲜为人知。胃居中焦,乃升降出入之枢纽。其具有升和降的双向性。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之升有重要的意义,不可不知。一、胃之经络有升有降从经络循行看,胃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

    1988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傅宗翰辨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经验

    潘文奎;

    <正> 风湿性心脏病的辨证,现代医学是辨其风湿之活动与否、瓣膜之损害情况、心脏功能之代偿程度。祖国医学则辨其邪之性质、虚之所在、瘀之有无。两者颇有相似之处。傅老藉此将辨病、辨证内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之辨治效果。兹将傅老辨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988年02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开郁导气汤”治疗腹痛验案

    张正乐;崔弼铉;

    <正> 开郁导气汤载于朝鲜著名东医学家许俊先生所著《东医宝鉴》,用于治疗诸般腹痛。方由苍术、制香附、炒白芷、川芎,赤茯苓、滑石、炒栀子、神曲(炒)各5克,炮干姜、陈皮各2.5克,炙甘草1.5克所组成。《东医宝鉴》云:“治诸般腹痛一服立止”。笔者用此方化裁,临床治疗各种腹痛,每获奇效。今介绍几例,以飨同道。一、腹膜后淋巴腺瘤腹痛案徐××,男,26岁,朝鲜族,工人,延吉市人。1986年5月8日初诊。

    1988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消积散结治愈胃结块症

    王烈;朱淑贞;

    <正> 例1,宋×,男,3岁。1983年1月16日入院。病史:病儿于入院前4天空腹吞食市售黑枣6市两。即日夜间作吐,伴有腹痛。病后恶食,睡卧不安,大便秘结。曾用输液及止吐、消化等西药治疗6天无数。查体:体温36.6℃,脉搏104次/分,呼吸28次/分。神乏、面

    1988年02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

    陆永昌;

    <正> 景银莲,女,22岁,陕西省宝鸡市某工厂职工,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当地医院给予强地松,丙酸睾丸酮、维生素 K 及 B_(12)、叶酸和中药治疗,并每隔7~10天输血200毫升。经治半年,因效果不显著,故慕名来我院求治。症见头晕耳鸣,心慌乏力,动则加剧。望其面色

    1988年02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略谈痧证64方

    姜法乾;

    <正> 痧证64方,始见于清·王凯的《痧证全书》,该书系由其师闽人林药樵亲授,复经王凯“综核古今,即所闻见,编成”。20年后,于康熙丙寅年(1686)刊行。后全书被收入鲍氏《验方新编》续集,始得广为流传。《沈氏尊生书》亦将其中的痧症64方收入《杂病源流犀烛》,并传于世。痧症64方,初以六十四卦名方,即,“一号乾象方”、“二号姤象方”……,直至“六十四号归妹方”。嘉庆三年(1798)重订时,改为“八音分

    1988年02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妙散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35例

    陈建平;

    <正> 近几年来。我们采用四妙散治疗小儿急性肾炎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3~12岁,其中7岁以上84例,7岁以下51例。135例全部门诊中药治疗而愈。疗程最短者18天,最长者52天。治法用药:基本治法以清利湿热为主,选用四妙散加减。基本处方:苍术、黄柏、苡仁、牛膝、茯苓、泽泻、车前子。兼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兼风寒表证者加防风、羌活;伴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牛蒡子、桔梗;湿重于热者加大苍术用量,热重于湿者加大黄柏用量,兼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山药,以血尿为主者加小蓟炭、蒲黄炭,白茅根;以蛋白尿为主者加鸡内金、黄芪、麦芽、六曲。病案举例刘×,女,6岁。患儿病起于乳

    1988年02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泻法治疗急性胆系感染128例临床观察

    孙思宏;

    <正> 急性胆系感染,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等急腹症。一般主张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多,远期疗效较差。笔者以大承气汤为主方治疗本病128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均为急性胆系感染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72例,占56.2%,女性46例,占48.3%,男女之比为1.8:1.4。年龄:15岁以下2例,16~25岁10例,26~35岁21例,36~46岁32例,46~55岁36例,66岁以上29例。最小年龄为12岁,最大75岁。

    1988年02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瘀论治疑难病证四则

    林宪武;朱自强;

    <正> 临证中常遇到一些病情复杂的疑难怪病,缠绵不愈,久治难复,而从瘀论治,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举四例,介绍如下。一、常年便秘案1985年夏季,笔者曾治一老翁,自谓常年便秘不已,痛苦异常,总需内服蜂蜜、香油、酚酞等导泻之品,且外用开塞露方能维持3~5天一行大便。询问病史,该患曾于1963~1985年间,先后因阑尾炎等病四次行腹部外科手术,元气大伤,

    1988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攻下法在治疗脑型早期中毒性菌痢中的应用

    陈玺;韩国琴;王文君;

    <正> 攻下法是一种攻逐体内结滞、通泄大便的方法,常用以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和体内异常的水液潴留,具有清除邪气和推陈致新的作用。我们应用攻下法配合西药治疗脑型早期中毒性菌痢(简称脑型早期毒痢),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分组将任院治疗的2周岁以上的脑型早期毒痢患儿21例,随机分为攻下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病例都在发病6小时内住院。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及接受治疗前的病情均无明显差异。

    1988年0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寒疫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例报告

    万兰清;

    <正> 患者万××,女,50岁,已婚,江西上高县农民,1986年11月30日下午4时20分入院,住院号:1094。发病经过:11月27日起,发寒热,寒重热轻,(发热呈阵发性),头痛、腰痛,全身骨节痛,恶心呕吐,纳少,下利清谷,精神萎靡,仍坚持家务劳动2天,至11月29日曾注射青霉素(剂量不详),30日病情危笃,门诊以流行性出血热收住院。现症:恶寒特甚,自觉阵发面部烘热,时汗出,头痛,腰痛甚,口淡口粘,渴喜热饮,恶心

    1988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肾健脾法治疗经前泻水症两例

    刘传秀;骆占国;

    <正> 所谓经前泻水症乃是经前2、3天阴道先泻水而后经潮者,首载于《傅青主女科》。该书云:“妇人有经未行之前泄水三日而后行经者,人以为血旺之故,谁知是脾气虚乎……调经之法不先治其水而在先治血;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盖气旺而血能自生。抑气旺而湿自能除,且气旺而经自能调矣。方用健固汤。”但在临床实践中,用上述方法治疗,效者固多,不效者亦复不少,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

    1988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止咳化痰汤治疗小儿咳嗽32例

    张力山;

    <正> 小儿外感咳嗽临床常见,特别是素禀肺气不足之小儿,每当天气变化或稍遇凉受热,随即发病,屡治屡犯,给患儿造成很大痛苦。医者多执小儿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治咳重在宣肺化痰,收效常不迅捷。笔者自拟止咳化痰汤治疗小儿咳嗽反复发作者32例,在咳嗽初起时,治疗重在清肺止咳化痰,收到显效,略述如下。

    1988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儿宝止咳糖浆”治疗小儿肺炎330例

    宋景萍;宋从有;庄书田;

    <正> 肺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自拟“儿宝止咳糖浆”治疗婴幼儿肺炎330例,收到满意效果,兹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30例患儿中,男201例,女129例;年龄1~6个月47例,7~12个月95例,1~3岁118例,4~6岁56例,7岁以上14例。发病时间:1~3天30例,4~7天78例,8~13天92例,14~30天73例,1个月以上57例。“儿宝止咳糖浆”药物组成,制法及用法“儿宝止咳糖浆”由贝母、杏仁、苏叶、前胡、桔梗、桑白皮、黄苓、枳壳、栀子、板蓝

    1988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风重用导法治验

    程亦成;

    <正> 庚申岁暮,同事徐某,猝得中风(脑出血)重证,旋即住院。中西医协力抢救三日,昏迷渐深,面赤唇焦,口张目阖,声鼾痰鸣,呼吸深缓,时见屏气,瞳孔右大左小,血压由高渐趋下降,刻诊舌暗红,苔黄燥,脉弦,势在危笃。再次会诊,众虑出血未止,脑疝形成,可致应激性溃疡,

    1988年02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足底夹板固定治疗跖跗骨骨折

    李卓明;赵路;胡妍;钟理;刘秀芳;

    <正> 跖跗骨骨折系足部常见损伤。传统之石膏靴固定颇不受病家欢迎。我省名老中医胡黎生主任医师祖传之足底夹板固定治疗跖跗(距、跟骨除外)骨骨折,方法独特,经验成熟,疗效满意,兹简介如下。方法一、器材制备1.足底板:取3层椴木胶合板1块,剪成足底平面形状,宽度略窄于足底横径,长度前达趾尖,后至足跟中心位(跗骨骨折后至足跟后缘),

    1988年02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诊疗胆道蛔虫病22例

    申长征;李宏业;刘若臣;郝蕴珩;

    <正> 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农村尤为多见,它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痛苦,还常引起一些严重并发症。我们自1980年以来,在门诊共收治22例,现整理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2岁,平均20.5岁;城镇居住者7例、农村15例;从发病至就诊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5天,平均2天;22例均有剑突下偏右阵发性疼痛,其中阵发性钻顶样疼痛者20例、钝痛2例;伴发热(37.6~38.5℃)畏寒者6例,有黄疸、胆囊肿大(超声波检查发现)者2例;22例均有右上腹部压痛,其中

    1988年02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中毒性脑病治验

    杜学孟;

    <正> 患儿杨××,男,2岁8个月,于1982年10月18日初诊。其母代诉:于10天前患“中毒性痢疾”,高热40.3℃,脓团便,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经西医抢救治疗4天后,体温逐渐正常,腹泻已愈。唯仍昏迷、抽搐不见好转。检查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血尿便化验正常,脑脊液阴性,颈软。西医诊断:急性中毒性脑病。经西药综合治疗无效,特邀中医会诊。

    1988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鲍永成;

    <正> 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属外治法之一。近年来,我们采用按柔平推、牵引归挤、提腿斜搬、卧硬板床休息等方法,配合电疗,先后治疗80例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0例中,男性46例,占57.5%,女性34例,占42.5%。年龄20~45岁62例,占7.7.5%,46~65岁18例,占22.5%。其中工人48例,农民6例,干部16例,学生6例,战士4例。病程在1个月

    1988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乌金煎治疗白癜风21例临床体会

    刘沛然;

    <正>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从临床体会,其游在风,风宿于血,皮表主肺,其源在肾。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蔓延遍体,脂肉脱营,肾气不得温煦,则药倍不支,老年罹久难复即此理。病例分析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14~24岁6例;25~35岁7例;36~46岁3例;47岁以上5例。病程7个月~2年者10例,3年~4年者3例,

    1988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症消渴合并水肿治验1例

    商荣义;

    <正> 消渴病临床比较多见,该病的严重性不在于消渴病本身,而在于其并发症。任何一种并发症,都会加重消渴病的病情。《诸病源候论》中说:“消渴病变多发痈疽,或皮肤生疮,或为水肿”。笔者于1983年12月19日诊治重症消渴合并水肿患者1例,兹介绍如下。商××,男,76岁,辽宁海城人。患消渴病10余年,时轻时重。1983年12月初,由于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复又饮食不节,致使病情恶化,极度消瘦的体质出现了腹水及全

    1988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承山穴治疗习惯性便秘

    于春江;

    <正> 针刺承山穴治疗习惯性便秘,疗效颇佳。针1次即便通,针5~7次即可巩固疗效。治疗方法:选双侧承山穴,皮肤常规消毒,垂直进针2~3寸,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1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刺激强度因人而异,隔日针1次,

    1988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霉菌深部感染治验

    鲁凌飞;陈宗凯;

    <正> 患者蔡××,女,67岁,退休工人,1986年9月25日入院,住院号59536。入院前1周因劳累着凉而发热,周身疼痛,呕吐,经用中西药治疗无好转,以发烧待查入我院治疗。现症:发烧,寒战,咽痛,咳嗽无痰,尿频。既往有冠心病、房颤7年,尿路感染20余年,1年前因头部外伤出现过贾克森氏癫痫。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12克红细胞432万,白

    1988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夜尿症43例

    杨月珍;

    <正> 自1968年至1981年间用针刺疗法治疗夜尿症43例,其中治愈41例;无效2例(其中1例未坚持治疗,1例因隐性脊柱裂而复发)。41例痊愈病例中,经1个疗程治疗即获愈者19例,占44.2%;经针刺2个疗程痊愈者8例,占18.6%,经3个疗程获愈者9例,占20.9%,3个疗程以上者5例,占11.6%。全部治愈病例经6~20年随访,均未复发。治疗方法:取夜尿穴、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首次针刺夜尿穴(直刺0.2~0.3寸),以后与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交替针刺

    1988年02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丹栀射郁汤验证初步体会

    施再东;

    <正>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耿鉴庭老师祖传六世喉痹验方“丹栀射郁汤”,由丹皮、山栀、射干、郁金、前胡、连翘、赤茯苓、淡豆豉、竹叶、生甘草、陈莱菔英组成。笔者从1984年至1986年6月,经95例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其中急性喉痹25例,因咽喉疾患所致之咳嗽70例。另有两例失误。分述如下。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急性喉痹,多为风火热毒壅滞,气血瘀阻,痰气互结之候,耿氏“丹栀射郁汤”,验之多效。

    1988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建中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巩殿琴;

    <正> 小建中汤系《伤寒论》方。主治由于上焦营血虚寒所致的腹部挛痛,按之则减,不思饮食或心悸虚烦等症。几年来,我运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几种疾病,获效甚佳,兹举验案数例如下,以资佐证。一、胃脘痛1.姜××,男,27岁,1984年4月16日诊。患者胃脘胀痛1年余,上消化道钡透未发现

    1988年02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仙方活命饮的临床应用

    赵士毅;

    <正> 仙方活命饮,又名真人活命饮,出自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由金银花、赤芍、穿山甲、天花粉、当归尾、防风、乳香、没药、贝母、陈皮、白芷、皂角刺组成,为外科治疗阳性痈疡肿毒初起的代表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笔者应用本方对热毒壅盛、气血瘀滞引起的多种疾病进行治疗,收效良好,举例如下。一、邪热壅肺所致的喘咳

    1988年02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证论治

    南征;

    <正> 一、血证的含义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疾患的总称。《内经》中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记载。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称之为“血证”,则始于《医学正传》。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1988年02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黄饮子加减治愈小脑共济失调

    刘明武;

    <正> 共济失调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进行性疾病。以小脑皮质萎缩为病理特点。临床表现为肢体运动姿态异常,步态不稳。语言迟钝,头及眼球震颤,站立闭目眩晕欲倒。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笔者运用祖国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以滋阴温阳,

    1988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物消风饮治疗老年皮肤瘙痒

    王起正;

    <正> 笔者用四物汤加消风散治疗老年皮肤瘙痒56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病例一则:曲××,女,72岁,1987年4月10日初诊。全身皮肤瘙痒半年余,夜间尤甚,不能安寐,十分痛苦,面容消瘦、晦暗,

    1988年02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愈急性乳腺炎53例

    回克义;

    <正> 笔者从1982年以来,单纯用针刺治疗急性乳腺炎53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此疗法介绍如下:取穴:内关、太冲、梁丘,每日针刺1次,留针25~30分钟。操作:找准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刺入皮肤,捻转到一定深度,待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

    1988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治疗小儿泄泻经验点滴

    赵三立;

    <正>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从事儿科临床20余载,现将对“小儿泄泻”治疗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与结果内服“枯粟散”——枯矾0.4克,炒罂粟壳0.3克,炒鸡内金0.3克,上药碾细过罗为1包量。1岁1次1包日3次;6个月以下减半;3个月以下用1/3包;两岁以上加倍,余可随年龄大、小酌情加减用红糖水适量冲服。穴位注射——维生素 B_1100毫克、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05毫克混合液分双侧“足三里”穴注射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拔火罐疗法——用500克玻璃罐头瓶

    1988年02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外敷治疗急性腮腺炎35例

    向同进;

    <正> 两年来,我们用自制中药配成的糊剂外敷治疗急性腮腺炎3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方药与配制:大黄、赤小豆、川芎各300克,白芨、青黛各150克。前四味用文火烘干碾成细末,再将青黛混合拌匀后备用。

    1988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镇心丸加减治疗癫痫

    傅德峰;

    <正> 癫痫俗称“羊癎风”。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是“风”、“痰”为患。风主动摇故抽搐,痰蒙清窍而神昏。因此,定痫熄风,豁痰开窍法是治疗癫痫的常法。故而当其抽搐停止,神志转清,配制丸药常服,熄风除痰,调和气血,以防痫证再发。临证每以《沈氏尊生书》之金泊镇心丸为主方加减,治疗癫痫30余例均获显效。

    1988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行痉厥治验二则

    许振亚;许振州;

    <正> 气逆于上肝失柔抑王××,女,35岁,农民,1979年10月12日诊。素善恼怒,每值经行之时,一遇情志不舒或精神紧张,则胸膺壅塞,眩晕泛恶,继而昏仆,四肢逆冷,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伴有经行量多不畅,少腹胀痛,两胁胀满,纳呆嗳噫,如是之证,罹及二稔,辗转医治,效果不显。求余诊视,舌质淡黯,苔腻而薄,脉象弦紧,证属肝气上逆,气机失和,木失柔抑,亟拟大剂苦降辛

    1988年02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速感宁的工艺改进

    刘忠义;宋永杰;方钖宝;

    <正> 速感宁是以柴胡、金银花,贯众,大青叶、牛黄五味中药为主与西药扑热息痛、扑尔敏配伍而成的胶囊剂。对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及小儿腮腺炎等症有一定的疗效。该药利用中西药物的协同作用,减少了西药的用药剂量,降低了毒副作用,是当前比较理想的治疗感冒的药物。

    1988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图影响

    纪青山;张颖欣;洪杰;黄毅;吴飞;

    <正> 针刺治疗头痛具有较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笔者以脑血流图为指标,对24例头痛患者进行了针刺前后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2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为76岁,最小年龄为15岁;病程长者为20年,短者为2天;疼痛的部位为全头痛者7例,前额痛2例,后头痛4例,左侧头痛7例,右侧头痛1例,巅顶痛3例。

    1988年02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巴豆中毒与治疗

    郝继先;

    <正> 巴豆,系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种子,性热味辛,有大毒,热下寒积,逐痰行水。现代研究证实,其主要成分为脂肪油(巴豆油)及巴豆醇与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等结合成的酯类。此外尚含巴豆毒素、生物碱和巴豆甙等。巴豆毒素对动物和人毒性极大,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组织坏死。巴豆油酸能引起下消化道炎症,引起腹泻腹痛等症。巴豆中毒一般表现为口腔、咽喉异常灼热、刺痛、流涎、呕吐、腹痛、腹泻。病人常因剧烈

    1988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小议柴胡

    董明兴;

    <正> 柴胡的功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和解退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之发热,微恶寒,头痛等症,透表泄热,如柴葛解肌汤;再用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之证,引邪透表外出,如小柴胡汤。二是升阳举陷,常与益气药配伍,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胃下垂等症,如补中益气汤。三是疏肝解郁,常作为肝经的引经药,为治疗肝气郁结,胁肋胀痛,头晕目眩及月经不调之要药,如逍遥散。

    1988年02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药合用应兴利除弊

    冯光复;田华;

    <正> 先辈张锡纯等倡导中西药合用已近百年。一个世纪来,许多同道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特别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情况已日趋广泛。中西药合用的效果也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实践证明,中西药合用确实可以收到单一用药所不能获得的理论效果。但是,由于药物之间、药物——机体——药物之间的反应,改变了药物原来的体内过程或药物的理化性质,从而产生单一用药所没有的不良反应,减弱药效甚至变得完全无效。偶尔还会出现预想不到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本文就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利弊,结合文献也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1988年02期 38-4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证演变”浅谈

    傅延龄;

    <正> 所谓“证演变”,简言之,就是一证到另一证的发展变化。证演变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现象。以外感风温为例,其病初起多见风温表证,而后或变为热邪壅肺证、或变为热结肠胃证、或热邪逆传而入陷心包、或病证稳定而后转向痊愈。外感病中证常演变,内伤杂病亦是如此。如胸痹之发多因胸阳不振、痰饮痹阻;其后或变为心气虚证,或变为心阴虚证;或变而生瘀、化热,甚则变而心阳虚脱。赵锡武说:病不变而证常变,病有

    1988年02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栗山用大黄

    时永华;

    <正> 杨璇,字玉衡,号栗山老人,清代著名医家治疗温病擅用大黄。其名作《伤寒疫病条辨》中有治温方剂共十五首,应用大黄者就占八首。杨氏认为“大黄味辛气大寒,气味俱厚,阴中之阴,降也;推陈致新,走而不守”,既能除胃肠瘀热燥结;又可抑亢盛之壮阳,以苦补虚;还可降阴中之浊阴,定乱致治。归纳杨氏治疗温病应用大黄机理有三:

    1988年02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辨析蒿芩清胆汤之功用

    肖永林;

    <正> 蒿芩清胆汤出于《通俗伤寒论》,为俞根初的经验方。从方名可知本方以青蒿、黄芩为主药,重在清泄胆经之火。何秀山曾说:“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方剂学》将本方列入和解剂中,谓其作用是以清泄胆腑邪热为主,兼以降逆和胃化痰利湿。所列临床证状,也皆系因胆火炽盛与枢机不利而致者。但通过临床运用及对该方的药物组成进行分析,

    1988年0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仲景方中“啜粥法”

    都晓春;

    <正> “啜粥法”是古法之一。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小用到米粥之方达三十余首,兹将有关情况论述如下:一、粥的原料:有小麦、大麦、粳米等谷物。如白术散后附“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枳实芍药散”以麦粥下之”。桂枝汤“啜热稀粥”等。二、粥的用量:仲景用之有度。如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余”;大建中汤“可饮粥二升余”;三物白散方服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等。

    1988年02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狐惑证小议

    陶昔安;

    <正> 《金匮》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根据高等医药院校《金匮要略讲义》第五版教材(下简称教材),对该证明确地将“惑”字

    1988年02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议“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片面性

    陈建章;

    <正>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作为辨证论治原则下的常用方法,对指导中医临床,突出中医特色,超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又反映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片面性。本着发展祖国医学的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加以讨论,并使之完善。“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只要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的治

    1988年02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撰写中医论文(八) 第八讲 谈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宗媚娟;

    <正>一、概述经验总结类文稿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在传统的医案、医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老中医个人临证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总结性质的论述文章。是中医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春秋时代便有关于医生医事活动的记载。如《左传》中“医和、医缓”的故事。后来汉代司马迁著《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不但记有古代名医扁鹊的医疗事迹,尤为可贵的是完整保存了仓公“诊籍”(即病案)25个。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的医案。

    1988年02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在厦门成立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编辑学会(简称全国中医编辑学会)成立大会,于1987年11月6日至10日,在厦门市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等单位的领导及来自全国各中医(药)杂志报刊、出版社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委员会,成立了杂志、学报、出版、新闻科普等专业学组,并就学会的工作任务和1988年的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88年,学会将进一步健全组织,发

    1988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春市第三届中医学术交流会召开

    <正>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长春分会第三届中医学术交流会于1987年11月12日~13日于长春召开。长春市卫生局领导同志和马志、任继学、刘冠军、刘伯龄、王耀庭等中医专家出席了大会。会议

    1988年02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