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标中气与《伤寒论》六经从化关系浅析

    吴勇;

    <正> 《伤寒论》刊行以后,金代成无已首先为之作注,到现在治伤寒之学者已有四百余家,他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说理方法进行研究,代有名贤。但从本标中气来解释《伤寒论》的六经从化关系者,历代还不

    1987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略述《伤寒论》中短气证治

    梁华龙;

    <正> 短气一证,在《伤寒论》中多处见到,虽然其症状表现略同,但其病变机理迥异,考其成因,既有邪在表里上下之别,又有邪属有形无形之异;既有寒热之辨,又有虚实之

    1987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谈中医学的营养观

    姜超;杨宝琴;

    <正> 当前,“营养学”已成为一门日渐为世人所瞩目的科学,“中医营养学”也正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为进一步促进营养科学的发展,广开营养源,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医营养学,谈下我们的看法。

    1987年05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焦树德教授验案二则

    肖丹;

    <正> 变枢汤是焦树德教授的经验方,用以治疗慢性肝胆疾患,疗效颇为满意。笔者随焦老师在外宾门诊运用此方治愈2例国际友人,现介绍如下:病案一胁痛(慢性胆囊炎,胆壁赘生

    1987年05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惟康老中医治疗眩晕病经验介绍

    赵力维;

    <正> 吴惟康老中医系黑龙江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副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不仅精通经典,而且对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仅将吴老治疗眩晕病之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987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扶正祛邪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0例

    张坚石;

    <正>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严重症侯群。笔者自1983~1987年间,用扶正祛邪法(以补肾健脾、化湿降浊、养血通络法为主)治疗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疗效满意,现总结探讨如下。

    1987年0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45例急性出血性中风血瘀特点的分析探讨

    陶凯;

    <正> 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如唐宗海说:“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对治疗出血性中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见出血而止血者颇不乏人,岂不知出血的后果,是导致血瘀的原因。有鉴于

    1987年05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医药治疗急性胆囊炎54例

    毕庆丰;张学深;黄蔓新;

    <正> 中医治疗急性胆囊炎,多从“胁痛”辨证立法,笔者以疏调肝胆、宣化湿热为治疗大法,拟定基本方剂,随证加减,颇得心应手,疗效满意,兹简介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4例均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或急性胆道感染。初发36例,复发18例,54例中女性33例,

    1987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葶苈五味汤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并心力衰竭47例

    李述文;

    <正>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东北地区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危重患者多在冬季死于因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因此,在积极控制感染基础上有效地纠正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近

    1987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血尿验案二则

    王国柱;

    <正> 1.调理阴阳,和法为先毕××,男,53岁,干部,住院病历号25037。患者因尿血间断发生廿余年,近两个月加重而于1983年8月2日收入我病区。患者于1963年夏,突然发现尿中带红,即到某医院就诊,经查尿中有大量红细胞,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故未予诊断,

    1987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盆腔瘀血症12例

    李明全;曹秀勤;马秀云;

    <正> 盆腔瘀血症又称盆腔瘀血综合征,是慢性盆腔静脉瘀血引起的特殊病变,我们用中药辨证治疗本病12例,疗效满意,特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年龄最大者41岁,最小25岁;曾生产1胎者1例,2胎以上者11例;有人工流产史

    1987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调经利水法在妇科中的应用

    夏丽华;张启明;

    <正> 调经利水法是理血调经、健脾利水两法的综合应用,是对因血、水运行失常,血瘀水壅病证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方法。调经利水法的理论,来源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血不利则为水”的水瘀互阻学说。仲景的桂枝茯苓丸,以桃仁、丹皮活血,桂枝

    1987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

    宋景利;

    <正> 近几年来,笔者以阳和汤加味为主,配合西医常规治法治疗慢性骨髓炎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兹总结如下。一般资料7例均为虚寒型慢性骨髓炎,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14岁4例,16~28岁3例。临床表

    1987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益气聪明汤治愈排尿性晕厥1例

    付绍德;

    <正> 王××,男,57岁,工人,1983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1979年以来经常失眠多梦,少食纳呆,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1979年12月始,出现排尿后即感短时间的意识障碍,甚则昏倒。曾在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病”,虽服用大量镇静药,晕厥仍时有发作,故于1983年6月6日来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

    1987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调理脾胃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张沈东;

    <正> 近年来,笔者在专科临床以调理脾胃法为主,治疗耳、鼻、咽喉窍道之病,多有良效,爰举数则,以就教于同仁。一、耳聋、耳鸣薛××,女,37岁,晨光厂工人。双耳听觉减退已匝月,伴头昏、耳鸣,耳闭闷

    1987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197例

    崔生今;王宗淑;张凤英;李丙义;陈忠正;石志坚;王宏;耿来军;王志义;黄显达;

    <正> 我内科疗区于1984年1月~1985年8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栓形成197例,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97例中,男性143例,女性54例,年龄40

    1987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松血膏治疗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张林;

    <正> 笔者用自拟方松血膏外敷治疗外伤瘀血及疮痈等症,收效颇佳,兹简介如下。松血膏组成、制法及用法1.先制红粉:取松香50克捣碎末,放磁碗内,加酒精100毫升,点燃后用小铁铲翻搓至溶化,

    1987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用“肺主皮毛”理论治疗皮肤病

    李艳春;朱赵十;

    <正> 一九七一年春,正逢赴英华乡大岗村防治伤寒,偶遇一教师,男性,年四十有二。其手足、口角、鼻翼、眼内外眦均干裂,毛皮及指甲、趾甲皆焦枯不荣,裸露处皲裂甚重,手掌手背的皮肤粗糙如铁锉,裂纹深,且多处有血自其中渗出,冬季尤

    1987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车蛤蚧丸治疗21例空洞型肺结核

    邵观清;

    <正> 笔者十几年来采用中药自拟河车蛤蚧丸合并化疗治疗21例空洞型肺结核,效果满意。方剂组成及用法紫河车1具,将血管挑破洗净烘干,蛤蚧1对(去头留尾),白芨300克,百部100克,川贝200克,黄芪200克,共为细末,蜜丸每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一个月为1疗

    1987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檞实粉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0例

    李中国;纪丙贤;倪淑贤;孙淑芳;魏建华;焦淑成;

    <正> 我们用檞实粉干成熟檞实粉末治疗小儿秋季肠炎4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选择从1985年10月至12月经诊断为肠炎的住院患儿,每日腹泻5次以上稀便、水样便或蛋花样便(便常规检查无脓球、红细胞),或伴有发

    1987年05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指端断离用麝香再植1例

    郭大振;

    <正> 患儿李××,女,12岁,因用菜刀剁玉米杆伤及左手食指,至指端断离1小时而来诊。诊时一般状态良好,左手食指距指甲根部之近心侧2毫米处,横向完全离断,断离完整,但苍白,创面整齐,污染轻微。创面出血不多。

    1987年05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吴铁;

    <正> 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广泛用于心阴心阳两虚证。药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组成。本方以益气养血为法则,临床只要病机契合,即可广泛应用,笔者运用本方治疗冠

    1987年05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运用《伤寒论》经方一得

    周文;

    <正> 盖古人云:“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余运用《伤寒论》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吐利交作症,较用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理中汤等方治疗效果明显。其方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四味药组成。笔者以此方治疗吐利证,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1987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艾灸治疗湿热淋

    褚乃鲁;

    <正> 艾灸疗法治疗湿热淋(即尿频、尿急、尿痛)。此法简便易行,不用服药且收效快,如家中备有艾卷可自行治疗。方法:点燃艾卷即可灸中极穴(脐下3寸处)、关元穴(脐下4寸处)。时间约20分钟左右。此法多半一次收效,如灸后症状不减者,可每隔几小时再灸一次。

    1987年05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紫蛤散治疗哮喘58例

    张宗如;

    <正> 笔者自拟紫蛤散治疗哮喘病58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多系门诊患者。男性37例,女性21例,年龄16至30岁6例,31至50岁20例,50岁以上32例;病程1年以内3例,1

    1987年05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治疗腮腺炎验方

    邓朝纲;

    <正> 验方一:芒硝30克青黛20克合为细末,用鸡蛋清适量,调匀外涂患部。每日3至4次,一般2至3日即愈。按:芒硝泻火消肿,青黛清热解毒,蛋清亦有消炎解毒之功。三者合用,从而达到消肿、散瘀、止痛的目的。

    1987年05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桃核承气汤治验一则

    于百川;

    <正> 患者于××、男,57岁,教员,1986年7月15日初诊。因小便不通,四肢头而水肿而住××医院泌尿科治疗。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肾积水。经治疗效果不显,而改

    1987年05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析要

    程绍恩;张绍灵;

    <正> 二、肺与大肠的辨证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肺与大肠在经络上相互络属,互为表里,在生理上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1987年05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五毒膏的制剂工艺

    郑秀春;

    <正> 五毒膏系黑膏药的一种,是中药传统剂型之一。疗效好、作用持久、使用方便、应用广泛。五毒膏在我院外科、皮肤科临床使用二十几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实践证明五毒膏对各种无名肿毒、各种疗毒及疮疖的消肿、拔毒、止痛、祛腐生

    1987年05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不良反应述要

    于静波;武银久;张春霞;

    <正> 近年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临床应用产生不良反应屡见报道,并有增加的趋势。为引起重视,我们查阅了1981—1986年国内部分期刊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214篇,病例364例,其中过敏反应97例,休克16例,死亡13例,兹将主要症状简介於下:

    1987年05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枝子总黄酮的抗炎作用

    付桂云;王庆贵;

    <正> 材料和方法胡枝子总黄酮是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植化室从胡枝子(Lespedera bicolor Turcz.)叶中提得的外观为棕色粉末,吸湿性较强,用时以蒸馏水配制成所需浓度,供 ip。组织胺、卵蛋白为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出品。

    1987年05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蜜源花粉的研究进展

    孙敬贤;朴京哲;杨雪峰;李焕荣;

    <正> 蜜源花粉是由蜜源植物雄蕊产生,系从蜂巢中收集而得,目前在世界各国应用的花粉,均为此类花粉。花粉的形状花粉的形状因植物种不同有很大差别。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五边形等。其体积很小,最

    1987年05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热熨疗法

    李树仁;任汉阳;

    <正> 热熨疗法是将药物炒热或蒸热,用布包裹放置身体局部或将药物粗末、泥糊、药饼、药膏直接放置患处,然后用器具在药上加热,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热熨疗法最初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烘火取暖,以后又加用药物,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治疗方法。《史

    1987年05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灵枢·大惑论》眼论析疑

    来雅庭;

    <正> 吾每读《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之经文,认为存在某

    1987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天士温病“逆传”是与伤寒六经传变相对而言

    郭治安;

    <正>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1987年05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痈、疽、痤、疡、疱——古代一组中医同义词辨析

    林楠;

    <正> 古代工具书,多以词解词,用词义相近的词相释,这为我们确定同义词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但它们一般不注意词义的分别。虽然有些同义词,古人曾指出它们之间的分别,但比较零散,这就给我们使用古代工具书,准确理解词义带来了困难。

    1987年05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思维方法谈六经提纲

    姜建国;

    <正> 自方中行于《伤寒论条辨》注释太阳病第一条:“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始,“提纲”之说,遂渐形成。柯韵伯会通全书立论:“仲景作论大法,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彰之”。《医宗金鉴》则迳言“提纲”二

    1987年05期 3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讲座(二十二)

    夏洪生;

    <正> 在上一讲里,探讨了太阴病、少阴病提纲和少阴寒化证。少阴病除寒化证外,还有热化证、兼证,在这一讲里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三、少阴热化证(一)阴虚火旺证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

    1987年05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撰写中医论文(五)

    王广尧;

    本讲座总论部分已分四讲登载完毕。自本期始,将由我刊各刊栏责任编辑分别介绍中医各种常用文体的具体撰写方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987年05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根据免疫遗传学做予后诊断——论日本中西医学结合应有之态度

    有地滋;赤丸敏行;孟乙强;

    <正> 前言对于现代医学(西洋医学)的病名诊断,在汉方医学中,存在着可称之为体质医学诊断法的证诊断。依靠证诊断,将被分类的患者群的 HLA 抗原分布显示特征性的分布图形一事,通过前报作了报告。这一证诊断思想,能成为选择现代医学治疗学

    1987年05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