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国琪;
<正> 积聚是指腹部肿块的一类病证,早在两千年以前,《内经》中已有记载。《内经》对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予后及诊断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其理论影响至今,现将其整理归纳如下。
1987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和贵章;李僖如;
<正> 张子和继承祖国医学心理治疗学的法则,在自己一生的医疗实践中除了用汗、吐、下三法防治疾病外,还采用了“以情胜情”的特殊疗法治愈了不少疾病,在他所著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还集中的记载了以心理疗法
1987年03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启明;
<正> 《金匮·水气篇》第二十条在论血分证的产生原因时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先贤对此观点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阳虚血不行,血水互化论。如《金匮直解》云:“经虽为血,其体则水,况水病而血不行,
1987年03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云正华;
<正> 泄泻系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的疾患。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前人论述较多。先父据其多年治泄体验,认为泄泻种类虽多,然不出脾肾二经之病。为便于临床运用,将其分为初泄、久泄两类。按其寒热虚实,运用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及的治
1987年03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曹铁梅;孙柏龄;张伟;王孜优;韩宏妮;李兵;段英春;张海发;牛彤;张勇;郝学云;金钟焕;林希生;
<正> “益疡灵”原名“益胃灵”,因临床观察对消化道溃疡面愈合高效而改名。该药经解放军二○八医院、通化市人民医院、长春市二四六医院对183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一般资料胃溃疡27例,男25例,女2例,年龄20~50
1987年03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德新;
<正> 清热利湿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笔者近年来运用该法治疗多种病证,收到满意疗效,兹举验案几则如下。一、肾结石鲍××,男,28岁,工人。1978年10月17日初诊。半年前因右侧腰部绞痛伴尿血.经某医院 x 线
1987年03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殿芬;
<正> 升清法是根据人体气机有升有降而确立的。《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升降出入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发生多种疾病,而应用升清降浊法又可以
1987年03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锦录;孙蔷君;赵凤琴;刘兴德;胡明继;申喜范;
<正> 我们应用北京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组研制的消喘膏(由吉林省四平市卫生材料厂供样),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121例,疗效满意,兹将近期疗效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21例,均在门诊观察治疗,其中男40例,
1987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立新;范垂敏;孙朝晖;
<正> 小儿久泻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多由急性腹泻失治、误治或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以腹泻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为特点,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一年来,笔者
1987年03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坚;
<正> 我科1979~1985年收治肠伤寒患者210例,笔者对本病运用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如下:一般资料210例肠伤寒病人随机分成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两组治疗。西医治疗组114例,男60例,女54例;中西
1987年03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爱芬;
<正>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自拟补血汤与生血散辨证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5例,疗效较满意,兹总结如下。一般资料25例为1977~1984年我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最小10岁,最
1987年03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恒亚;
<正> 肾与皮肤的关系,《内经》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故治疗某些皮肤顽疾,从“他脏”入手取效不佳时,可考虑从肾论治。外科名家顾伯华教授应用补肾药治愈了不少皮肤科的疑难疾患,笔者随师从学,受
1987年03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解广智;
<正> 笔者采用耳针疗法治疗产后缺乳症265例,效果良好,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265例中,初胎无乳症15例,初胎缺乳症172例,二胎缺乳症36例,三胎以上缺乳症42例;耳针治疗4次以内见疗效者260例,治疗5次以上者5例。
1987年03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聂天义;
<正>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故对寒热错杂证,当以寒热并用疗法,效果始著。然寒热错杂之证,其肇常异,其证多惑,而寒热并用之法,亦当有别。笔者勒要钩玄,探讨如次。寒热饮燥易从化表里不偕常兼挟邪之为患,常不单一。如寒邪弥笃,治之热
1987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广贤;
<正> 笔者自拟海藻昆布牡蛎汤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腺瘤7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34岁;瘤体最大如鸡蛋大,最小如蛋黄大;左侧4
1987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森;
<正>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1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1例,疗效较好,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4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8岁;均有典型的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辨证湿热型19例,寒湿型2例。
1987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文超;董德;
<正> 便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之一。对恐惧手术或不宣手术者如年老、体弱,服用地榆止血汤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疗效。方药组成:乌梅炭3O克棕柏炭20克贯仲炭20克地榆炭30克槐花炭30克艾叶炭15克白茅根40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苦参25克腹胀者加枳壳、郁金、木香;食少纳呆者加焦三
1987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继棠;
<正> 一般而言,临床上见有舌质鲜红者,多按阴虚或热证施治,忌用辛燥伤阴之品。然亦有例外者。例一男孩,11岁,持续发热三天不退,上午低热,下午渐升,晚上则高达40℃左右,直至天明前后汗出而热度稍降,伴恶风、微咳、口渴不欲饮。曾作感冒治疗,症情不减。诊见
1987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志广;
<正> 治疗方法配制:青黛适量,加雷夫奴尔调成糊状。治法:将药糊充填疮疡创面,外敷消毒纱布,每日换药一次。小口创面2~3天即愈,大口创面10天左右可愈。
1987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东柱;
<正> 笔者在临床上每遇产后大便难兼有外感表证的患者,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例:尹×,女,27岁,农民。1981年3月15日诊。产后一个月,汗出淋漓不断,大便几日不解,
1987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春;
<正> 治疗方法取大椎、百会、人中穴,以30号1~1.5寸毫针常规进针,得气后施行补泻手法。补法:顺着经脉循行从后向前沿皮针刺,三进一退,先浅后深,紧按慢提9次,留针50分钟,出针时急闭其孔。泻法:逆着经脉循行从前向后沿皮针刺,一进三退,先深后浅,紧提慢按9次,留针45分钟,出针时摇大其孔。病案举例
1987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礼兴;金巧兰;
<正> 笔者用理疗加中成药大活络丹治疗风湿症140例。分析如下。一般资料140例中,男76例,女65例;年龄20~60岁之间,均经检查确诊为慢性风湿症患者;病程10年以内98例,10年以上42例。
1987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常兴仁;
<正> 肾炎发病率较高,血尿迁延不愈,预后难以估计。本人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治疗54例肾炎迁延性血尿,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其中6~13岁7
1987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玉书;原小风;冯晓纯;
<正> 我儿科疗区自1984年4月至1986年4月共收治肾病综合征59例,以中药为主辨证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9例均为住院患儿,其中53例曾在其他医院用激素治疗,疗效不显著而转入我科,6例经我院
1987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坚;安笑然;丛德毓;
<正> 急性肾炎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我们自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辨证治疗42例小儿急性肾炎,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例,男34例,女8例;年龄2.5~5岁8例,6~10岁22例,11~14岁12例;病
1987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运莉;李宏伟;冯晓纯;
<正> 紫癜证是指以皮肤出现紫斑或瘀点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与祖国医学“发斑”、“肌衄”等证相似,故属“血证”范畴。紫瘢证一般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两种,本文所述病例均为过敏性紫癜。我科从1984年初至1986年初,共收治过敏性紫癜24例,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987年03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金风;
<正> 小儿黄疸为儿科常见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笔者自拟“黄疸汤”在门诊治疗小儿黄疸,每收良效,现将病例较完整之80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最小3岁,
1987年03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宝山;
<正> “苓桂剂群”是刘渡舟氏对茯苓桂枝方剂群的简称(见《伤寒论诠解》)。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苓桂剂群含方九首,出现十六次。虽见于不同篇章,但在药味、方义、功能、主治诸项有其规律性,故可属于
1987年03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功。药少意精,在临床上应用颇广。笔者师仲景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
1987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宇;
<正> 长春中医学院程绍恩教授科研课题组和辽源无线电三厂共同研制的电子脉象仪,由吉林省教委主持下,于1987年2月10日在长春市通过科研成果鉴定。与会专家、教授一致认为:这是中医脉学理论
1987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朴东勋;
<正> 笔者临证多年,应用射干麻黄汤治疗百日咳,其效甚佳,仅选1例,供同道参考。刘××,男,3岁,1985年3月初诊。患儿阵发性痉咳已十天,咳时弯腰曲背,涕泪俱下,面红
1987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永生;
<正> 患者:张×,女,28岁,已婚,会计员。1986年1月10日急诊入院,住院号:37628。该患于1月9日晚,突然高烧,体温39℃,伴有怕冷及全身不适,头晕恶心,腰痛无汗。10日晨来我院急诊,以“发烧待查”入院治疗。入院后检查:急性病容,颜面及口唇绯红,体温38.2℃,心
1987年03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维廉;
<正> 案1:张××,女,51岁,教员,住院号:35680。1985年5月16日初诊入院。现病史:全身浮肿,尿少,腰痛已半年,近十天加重。入院前曾在某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炎,经用青霉素肌注及口服双氢克尿噻等药治疗,效果欠
1987年03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明武;
<正> 患儿:于×,男,4个月零13天。1982年12月14日就诊。患儿两天前发热咳喘,继则烦躁不安,拒绝吮乳,便干尿黄,服土霉素、甘草片等无效。诊见:壮热烦躁,鼻煽唇青,喉闻痰鸣,
1987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穆齐金;
<正> 笔者自1982年以来,运用辨证治疗之法治疗12例失眠症。其中病程长者6年,短者1年,均为服西药无效者。经余诊治,结果治愈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分型用药:肝气郁结用甘麦大枣汤合四逆散加胆草、大黄;肾阴亏虚,相火妄动用甘
1987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协兵;
<正> 患者:黄××,女,36岁,农民。1985年6月初诊。患肺结核病五年,经服药初愈,但仍经常咳嗽,吐痰不爽似觉喉间有痰不易咯出。近月余,忽感吞咽困难,不能饮食,饮水至咽即咳呛而出,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而来诊。
1987年03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文贵;王秀蓉;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113方中,有43方使用了桂枝;《金匮要略》262方中,使用桂枝者有57方。共计100方。两书中,除16方的方名与药味相同(其中又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乌梅丸等方药主治完全相同)外,余者皆
1987年03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长荣;魏旭;
<正>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笔者自1984年以来用土金散治疗本病130例,一般服药3~5天,多能获愈。药物组成及用法:金银花、板蓝根、桔梗、赤芍、玄参、连翅、砂仁、白芷、茯苓、栀子、大
1987年03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承宗;
<正> 中医外科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组成部份之一,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治疗方法和用药上有其独道之处,但多散在于民间而秘不外传。余今选录
1987年03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恩亭;薛庆海;杨梅香;杨勇;
<正> 龟版是一味常用的滋阴中药。龟版习惯上是指龟下甲(腹甲),而龟上甲(背甲)长期以来却被废弃,不做药用。本文拟将龟甲的滋阴作用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报道如下,并从而考查龟上甲和下甲的滋阴效果。
1987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树臣;王志勤;张泓嵬;杨晓静;
<正> 山葡萄为葡萄科植物 Vitis amurensis Ru-pr。药用部位为根和藤,有驱风、止痛作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将其与松节油配伍,组成复方制剂,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有良效。本文报道此复方制剂对实验性关节
1987年03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长凯;
<正> 我院儿科于1983年~1985年以百部、麦冬、枇杷叶为主组成方剂,治疗百日咳,平均治疗5~6天,全部有效。药物组成:百部15克麦冬15克杷叶10克杏仁5克桔梗10克钩藤15克陈皮10克马兜铃10克瓜蒌10克茯苓10克茯苓10克生甘草
1987年0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煦电;
<正> 清末医家石寿棠在《医原》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燥湿理论,将燥湿学说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燥湿理论家,故有燥湿学家之美称,其系统燥湿论
1987年03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国福;刘人道;
<正> “仓廪”二字,按荀子富国篇杨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可见“仓”所储者,是未经加工的不精之粮;“廪”所储者,是经过去粗取精过程的精粮。仓廪之所藏是为了用,故必有进有出,只进不出则积而霉烂,
1987年03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祝跃平;
<正> 一、“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对“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1987年03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敏南;
<正> 《伤寒论》记载13种数、促、动的单一脉和复合脉。数脉为“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促脉为“来去数,时一止复来,如蹶之趣,徐疾不常”;动脉为“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从次数归纳,此三种均属数脉类。《伤寒论》记载数脉类有22条、24处。笔者重温这些内容,殊觉仲景
1987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毕德田;
<正> 太息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历代注家对其症状描述颇详,然亦右未尽之处。王冰注:“太息,忧叹也。”《楚辞·九思·伤时》注:“倾章华兮太息”。《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太息,即深呼吸,但以呼气为主,与叹气同义。在正常人的呼吸中,也有间
1987年03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有地滋;赤丸敏行;孟乙强;
<正> 前言现代医学重视病名诊断,与之不同,中医学中有可称之为体质分类诊断法的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法的基点在于使西医学更能发挥治疗作用,也就是现代医学首先考虑决定病名,再根据病名决定治疗法的集团治疗,而中医学不同于现代医学的是基于
1987年03期 41-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三、少阳病兼证及其治法(一)兼太阳证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51)本条主要阐述少阳病兼表的证治。“伤寒”指狭义而言,“六七日”表明病有传入少阳的可能,但能
1987年03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第四节修改论文写完之后,不要急于投稿发表。正确的做法是写完之论文,先放在一边,借此机会再查阅一下有关资料,可能会有其他发现,补充到论文中去;更重要的是此时让大脑休息一下,注意力有所转移,为修改文章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每位有经验的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文章刚写完,
1987年03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