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倡建“中医地理学说”

    谈运良;

    <正> 重视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内经》及后世许多医家对中医地理问题均有论述。《内经》不仅对地理进行了分区,而且对各地域的气候、水土、物产、风俗习惯等特点及对人体的影响,各地多发疾病和相应的诊断治疗等都进行了描述,如《素问·异法方异论》云:“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

    1986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风证治十法

    谢兆丰;谢建华;

    <正> 笔者总结临证治验,结合文献参考,将中风病的证治,初步归纳为十法,兹分述如下,以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一、清心开窍法:本法适用于风中脏腑窍闭神昏的证候。风中脏腑,起病骤然,多由情志不遂,忧郁恼怒所致。《素问·举痛论》谓:“怒则气上”,气有余便是火,火动风生,挟痰浊上蒙清窍。症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牙闭,两手握固,身热面赤,痰壅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此为“阳闭”,即《内经》

    1986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董建华教授诊治石淋验案三则

    杜怀棠;马朋人;

    <正> 一、徐×,男,40岁。初诊:1976年10月15日。腰痛已十年,时轻时重。经拍片检查,诊为肾结石。近期腰痛转剧,不能弯腰转动,少腹胀满,溲赤不畅,舌质紫暗、苔厚腻,脉沉细。肌注杜冷丁等镇痛剂后可暂缓一时,随后腰痛、腹胀、尿憋刺痛又作。尿检:红血球10~20。病属湿热蕴结下焦,积久成石。治宜清利湿热,消石通淋。处方:金钱草60克鸡内金、木通、酒大黄、乌药各5克车前子(包煎)、火麻仁、萆薢各12克泽泻、甘草梢、赤白芍、丹皮各10克,水煎服。

    1986年06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喜亭治疗膀胱癌个例报告

    孙凌阶;

    <正> 吉林市郊区医院孙喜亭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治疗颇有特色,近年对癌症的治疗有所探讨,有一定的建树。现将孙老治疗膀胱癌的经验,概要报告如下:案1:孙××,男,54岁,工人。该患自1969年11月,反复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每次持续3~10天,伴尿频但无尿痛等证。1974年1月因血尿频发,经河北新医大医院做膀胱镜检查,诊断为膀胱乳头状瘤。1974年8月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经尿脱落

    1986年06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谈小中风的诊断与治疗

    严玉林;王永泉;

    <正> 小中风又名小卒中,是中风之始,亦是中风病之轻者。历代医家对本证多有论述,《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说:“又有小中,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若遇小中证,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虽未必为完全,亦不至有伤性命也,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或再发,发必加重,或至丧命”。《河间六书》说:“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1986年06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申长征;

    <正> 1980年~1985年,我们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2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9例,女23例。年龄16~52岁,以20~40岁为多。均经省级医院检查确诊。临床表现:食欲亢进,心悸多汗,疲乏无力,情绪易怒,肢体颤动,体重减轻,眼球突出等。甲状腺肿大Ⅰ~0~Ⅱ~0 26例,Ⅲ~0 5例,Ⅳ~0 1例。基础代谢率+15~+30%6例,+30~+60%20例,+60%以上6例。测定甲状腺~(131)Ⅰ吸收率20例,24小时45~60%11例,61~80%7例,大于80%2例。

    1986年06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观察

    聂有智;

    <正> 我们自1981年1月至1984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对81例甲亢患者,分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1例中,男18例,女63例,年龄16~61岁,其中20~40岁者55例,占67.9%;青春期发病者29例,占35.8%;更年期发病者27例,占33%。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36例,其中病情属重度13例,中度12例,轻度11例;中西医结合组45例,其中重度17例,中度17例,轻度11例。

    1986年06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青春期功血的临床探讨

    刘国文;

    <正> 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多发于14~18岁之间。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宫血大多属无排卵型功血,促进卵巢排卵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所在。祖国医学认为,女子月经是天癸、肾精、脏腑、气血、冲任督带四脉共同作用于胞宫而形成的。《内经·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这就是说,发育正常的少

    1986年06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魏品康;钱康源;

    <正> 笔者应用通窍活血汤治疗中风3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治疗对象:本资料住院患者24例,门诊患者10例。其中脑溢血14例(均经西医抢救和治疗3~7天,病情已相对稳定,没有继续恶化),脑血栓形成20例。二、一般资料:34例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2~76岁之间,平均59岁。病程1~30天30例,30~90天4例。接受中药治疗时临床表现:浅昏迷9例,失语14例,语言障碍14例,二便失禁17例,半身不遂34例。病因:绝大部分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

    1986年06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颈椎前脱位复位新法

    任宪田;

    <正> 颈椎前脱位以往在临床上常采用牵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等方法治疗。笔者研究探索出一种颈椎前脱位复位法,用于临床,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复位方法令患者端坐在约20厘米高的小凳上,医生站在患者背后,左肘弯曲,置于患者下颏部,左前臂置于患者右侧面颊部,左手环抱在患者后枕部。医生右手拇指抵于患者脱位颈椎的下一个颈椎棘突上(此棘突略向后隆

    1986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痰汤治疗婴幼儿哮痰证100例

    王烈;王东生;

    <正> 理痰汤为张锡纯所制。本文应用该方治疗婴幼儿哮痰证(喘哮性支气管炎),收到良好效果,兹将1985年冬~1986年春所治的100例报告如下。方剂组成生芡实10克清半夏4克黑芝麻3克柏子仁2克生杭芍2克陈皮2克茯苓片2克。临床资料100例均为我院哮喘专病门诊病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7~12个月44例;~2岁42例,余均3岁以内,计14例。所患疾病均为哮证。治前主证痰壅,病程短者3天,长者月余,多数为7日左

    1986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洋金花总硷注射液治疗银屑病100例临床观察

    周建华;贺永香;张建国;

    <正>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我院自1983年10月~1984年10月用洋金花总硷注射液治疗银屑病800余例,并随机追访观察了100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9~55岁,其中20岁以下25例,20~40岁62例,40岁以上13例;病程20天~28年不等,其中1年以内21例,1~10年50例,10年以上29

    1986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试谈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

    邓振明;

    <正>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属中医的痿证、痹证、厥证等范围。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麻木、无力、肌肉萎缩或肢体发僵,病变在经脉、肌肉、筋骨,与脾肝肾有关。损伤(磨损)是直接致病因素,风寒湿邪为诱因。本病初起在肌腠,终至筋骨;初为实证,终至虚证,或虚实挟杂。治疗时以虚实为纲辨证论治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1986年06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棱莪七味散治疗慢性盆腔炎135例

    杨锦瑞;

    <正>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病程长,易反复,常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影响孕育。笔者近九年来,以自拟“棱莪七味饮”治疗本病,获效满意,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5例,25~30岁者43例,30~40岁者74例,40~50岁者14例,均为慢性盆腔炎患者,其中有少部分伴亚急性发作。病程1个月至8年。

    1986年06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合香丸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

    奚忠贞;

    <正> 苏合香丸出自《和剂局方》。其药物组成: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龙脑苏合香油薰陆香。其方具有芳香开窍,辛温行气之作用。笔者在临床,用苏合香丸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均获良效。验案举例:王××,男,45岁,工人,1985年11月26日就诊。两年前曾在某医院五官科确诊为:过敏性鼻炎。每遇寒冷气候时则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流泪、反复发作,近日因气候变化症状加重,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而转中医诊治。证见鼻塞声重,喷

    1986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验案二则

    聂尚娟;

    <正> 肾阴虚型口渴;周××,女,52岁,教师。病志号830615,1985年4月5日初诊:咽干,口渴,眩晕,耳鸣已有三月。近日加重,经常夜间渴醒,但饮水不多,小便亦少。诊见:体瘦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尿糖(一)。治宜滋补肝肾。处方:熟地、天花粉各30克、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元参、白芍各15克,水煎服。服12剂病愈。追访五个月未见复发。按:肾为阴阳并俱之所,今肾阴虚则其阳易亢,故临证所见一派水亏火旺之征。笔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愈。

    1986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外关”穴治疗落枕168例

    衣振云;

    <正> 落枕在临床上较为多见,笔者从1976年~1984年在门诊过程中,应用外关穴治疗该病16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68例患者,男156例,女12例;年龄20~30岁92人,31~50岁76人;病程短者1天,长者7天;针刺一次治愈99人,二次治愈59人,三次治愈10人,总有效率100%。

    1986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土汤治疗血崩

    张林;

    <正> 黄土汤出自《金匮要略》一书,是治疗下血、先便后血(远血)之有效方剂。笔者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牌阳不足、脾不统血之便血,气血虚弱、寒热挟杂之便血,经行便血、衄血、崩漏等证收到满意疗效,尤以治疗血崩无不应验。现举一例:李×,女,42岁,家务,1972年春初诊。自述阴道不规则流血一年余,月经周期不准,经期延长(10~20天),血量时多时少,血色紫暗,过劳时经血大下,色鲜有块。身倦无力,食少纳呆,腰腹冷痛喜热按,近五日加重,曾服人参归脾丸、安络血

    1986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儿便秘所致急性尿潴留治验

    陈树林;

    <正> 便秘可引起小儿急性尿潴留。我们采用标本兼顾之法治疗本病13例,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治法:先用肥皂水灌肠,行膀胱区按摩、热敷或针灸通利二便以治其标;缓解后施用大黄、蜂蜜等缓泻剂通腑润肠以治其本。

    1986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肾功衰竭一例治验

    王孟兆;曹秋莲;

    <正> 笔者用中医中药治愈一例急性肾功衰竭,报告如下:姚××,男,20岁,住院病志号:204233,扶余县西安镇大队社员,1984年3月10日入院。入院前10天,感冒发热,咽喉肿痛,3天后出现颜面浮肿,心悸气短,少尿、腰痛,近一天半无尿,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入院时除见上述症状外,尿化验:蛋白卅,红细胞8—12个,白细胞15—20个,颗粒管型满视野,腊肠管型3—

    1986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连温胆汤临证治验

    王光晃;

    <正> 黄连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方由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大枣、甘草等药组成。主治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惊悸不安,口苦心烦,舌苔黄腻诸证。笔者按异病同治的原则,临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因痰热所致的多种疾病,多获效验。兹举验案四则,以就正于同道。

    1986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临床运用

    郝洪江;

    <正> 半夏白术天麻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由姜半夏、麦芽、神曲、白术、苍术、人参、黄芪、橘皮、茯苓、泽泻、天麻、干姜、黄柏等药组成。有补气健脾,行湿蠲饮,息风定眩之功效。主治脾胃内伤,虚风内动,眼黑头眩,头痛如裂等证。笔者临床中,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获显效。兹举治验六则,仅供同道参考。

    1986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韩忠林;

    <正> 血府逐瘀汤,载于清·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颇受医家推崇。多年来,我以此方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常见病疗效颇著。现将四例验案报告如下:肌衄:于姓女孩,6岁,1985年2月15日初诊。其母代诉:女儿昨日临睡前突感两下肢疼痛,不能行走。当时以为外伤所致,请骨科医生检查未见异常。次日询之,发病前二天吃过鱼蟹。查体:双下肢有片状、点

    1986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成药使用宜辨证而施

    肖永林;

    <正> 高热之证非一端,不可滥用安宫丸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安宫丸、安宫丸),为名贵中成药之一。因其由牛黄、麝香、犀角、珍珠、金箔等稀贵药物组成,并有较明显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及息风止痉的功效,对高热、神昏谵语、痉厥动风、痰热壅闭心窍、小儿惊厥等证有较好的疗效,故被誉为“温病三宝”之一,颇受医患的重视。但方中有些中药,药源稀少且价格昂贵,致使药

    1986年06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谈影响中成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刘汉清;龚跃新;

    <正> 临床疗效是评价药品质量的最主要指标,许多中成药之所以经久不衰,深受欢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疗效好,副作用小。我们知道,影响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因素很多,现仅就影响中成药质量的原、辅料,制备工艺及质控指标等作一浅述,仅供同道参考。

    1986年06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谈中药的药引

    姚弭乱;

    <正> 古代“药引”的应用主要是起“引药归经”的作用,实际其运用得法,既能增强药效,又能节省药源和经济开支。但古代很多药引不易取到,后世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提炼和发展了药引,并使其作用逐步丰富起来。现将药引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浅述如下。

    1986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苦杏仁的炮制及其应用

    张秀玉;

    <正> 苦杏仁,为临床常用之中药。药用杏仁炮制与否,它关乎临床疗效,且不经炮制又用之不当多易导致中毒。为保障更好的发挥苦杏仁的临床药效和用药之安全。现将本品的传统炮制法、炮制规范及其临床合理应用,简述如下,仅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1986年06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灵猫香的资源和应用

    江淑平;

    <正> 灵猫香为哺乳纲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和小灵猫之雌雄体的肛门与外生殖器间,外分泌腺(香腺囊)的油状分泌物。此分泌物气味似麝香,故药材名称为灵猫香。我们在大别山南麓采到了灵猫香的药材标本。在丘陵灌丛之近农田处多有分布。这两种动物的主要别名有麝香猫、灵狸香、九节狸等。属杂食动物,除捕食鼠类、蛙类、蛇、虾、昆虫外,

    1986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钱子用量应根据士的宁的含量确定

    武银久;袁淑芳;

    <正> 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云南马钱 Stry-chnos pierriana A.W.Hill 或马钱 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等功效,多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等慢性疾病。运用得当,常能收到奇效。但因其含士的宁成分,用量稍大即易发生中毒。本品多加入丸、散

    1986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皮非陈不能入药吗

    姜波;

    <正> 陈皮即橘皮,橘皮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陈皮之名始见于《食疗本草》,后世亦多沿用此名。陈皮之沿用,是因传统认为橘皮入药以陈者为佳。如《名医别录》谓:“陈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汤液本草》谓:“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为使后学者皆知陈皮等药以陈者为佳,李杲在《药性赋》中编成六陈歌一首。而学医者多将背诵药性赋为入门捷径,致使后学医者无人不知六陈矣。

    1986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葛根芩连汤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李在邠;李选华;徐文富;曹育才;周永良;

    <正> 葛根芩连汤临床用于结代脉的治疗,历史悠久,效果尚佳。近年来对其方剂中单味药的药理研究已有文献记载,而全方是否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几种动物模型观察了它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报告如下:

    1986年06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眼外伤的中医治疗概况

    陈刚;

    <正> 眼外伤是眼科的急、重症,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临床治疗较为复杂,预后多不良。祖国医学对眼外伤的认识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现就近30年来中医治疗眼外伤的概况作一综述。一、治疗方法外伤引起的眼病,其症状表现十分复杂,由于致伤的原因不同,受伤的部位及轻重程度亦异,临床变证多端,病机错综变化。故常用治法如下:

    1986年06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栗山温病制方析义

    刘荩文;

    <正>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1986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素问·上古天真论》林校方法浅析

    龚云;

    <正> 宋嘉祐年间林亿等人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整理。他以唐·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底本,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叙而考正,“伏念旬岁”而成。“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本文仅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新校正”为例,浅析林亿校勘法之运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林亿出校注十一则,运用了对校、他校、理校三法。

    1986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五更泻》病机质疑

    张新渝;

    <正> “五更泻”因泄发五更黎明,应时而作乃名,故又有“晨泄”,“黎明泄”、“鸡鸣泄”等之称。其病机众说皆谓肾阳虚衰或言命火衰微,火不生土所致,故又有“肾泄”之谓。诚然,肾阳(命火)衰微,不能温养脾胃即所谓火不生土,而使运化,升清失常,以致黎明阳气未振,阴寒较甚之时而泄泻发作。此虽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众说由于忽视了“五更泄”时间性这一特点,进而忽视了肝在本病病机中的重要作用。

    1986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

    王会田;王玉;

    <正> 针刺和中药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配伍、制方、治则等方面都是相一致的。针刺理论是以经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针刺疗法直接作用在人体的俞穴上,而俞穴不论是经穴,还是经外奇穴,都离不开经络。中药与经络也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把中药的作用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结合起来,创造了

    1986年06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考《十四经发挥》传本系统

    薛凤奎;

    <正> 元末明初针灸大师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原本久已亡佚。目前国内流传的《十四经发挥》单行本,以承澹盦的1956年校注本传阅最广,其次有民国初年大成书局的石印本。1936年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的《古本十四经发挥》即承氏本。据笔者所见,单行本时间早者当推日本的几种版本:日本享保十六年,即公元1731年版,一函一册;宝历十二年,即公元1762年大阪河内屋喜兵卫版新刊《十四经发挥》,一函一册;宝永六年,即公元1709

    1986年06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简析“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赵辉;

    <正>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提出来的。他所论述的是因相火妄动,煎熬真阴,阳易动,阴易损所致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论据归纳起来有三:一是发自对天象的观测,认为天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大地小,是阴不足;日为阳,月为阴,日恒园,月常缺,是阳有余;二是出自经旨,就人身而论,《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阳道实,阴道虚”。说明阳有条而阴不足;三是实践体验,人之相火易动,则阴精泄泻,促成阳有余而阴不足。

    1986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傅青主男科》惑证辨疑及治疗妙法

    蒙木荣;

    <正> 《傅青主男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青主所著,读后诱掖非浅,教益良多。傅氏深研医理,探幽索隐,可谓曲尽匠心。临证辨惑析疑,制方用药,别具一格。本文对是书惑证辨治择录几则,以飱读者。一、病在上而求诸下“头痛目痛耳红腮肿,一切上焦等证,除清凉发散正治外,人即束手无策,而不知更有三法:如大便结、脉沉实者,用酒蒸大黄三钱微下之,名

    1986年06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讲座(十七)

    夏洪生;

    <正> 在前一讲里,阐述了阳明腑证中的痞满证、燥实证和痞满燥实证的四条原文。本讲归纳总结痞满燥实证,并阐述阳明急下证和脾约证。通过上讲四条原文的分析,痞满燥实证归纳概括如下:病因:同痞满证。证候:潮热:日哺热甚,为两阳(阳明经气旺盛和阳明燥热)相合所致。

    1986年06期 39-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讲座(十八)

    袁世华;

    <正>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一、疮痈之诊断原文: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痛。脉浮主表,脉数为热,如为风热表证则应有发热而恶寒不重,现洒淅恶寒并有痛处,说明非外成而为疮痈初起。洒淅恶寒为卫气不能外达,局部疼痛为营气内遏不行。营卫稽留,壅遏不行,则成疮痈。如《素问》所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1986年06期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气学说概论(四)

    张灿玾;

    <正> (六)失时反候,所谓失时反候,就是气候不是应时而至的反常现象。前面主要谈到运气篇中有关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情况,如果不去注意另一种情况,容易被误以为运气变化都是很有规律性,其实不然。气候变化这一野马是最难驾驭的。它虽然有一些规律,但是变化也很大,古人早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所谓“失时反候”的问题。

    1986年06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颐和春”研制概况摘要

    倪佳奎;

    <正> 一九八四年,长春中医学院和延边敖东制药厂联合组成“颐和春科研协作组”,研制成功中成药新产品——“颐和春”。该药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诸症,效果显著,曾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一九八四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一九八五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1986年06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吉林中医药》1986年总目录

    <正>~~

    1986年06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