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敏南;
<正> 伤寒学流派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一是以研究伤寒为主,有一定的理论主体,附有若干学术内容,从而在学术上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二是有众多的医家,有一定的代表作,他们相互继承而发展,在伤寒学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并有所贡献。本文对错简寒温流派进行讨论,错漏之处,容请斧正.
1986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裕民;
<正> 明·李中梓在其《医宗必读》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中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然木既无虚,又言
1986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傅国治;郝洪江;王瑞荣;
<正> 顽固性剧烈头痛葛××,男,64岁,工人。1985年10月21日初诊,病历号:4469。患者从1978年7月始,无任何诱因出现后头部疼痛,呈阵发性剧痛,常持续1~2小时,伴后颈部发硬、麻木,手颤,下肢发麻,萎软无力。曾在某医院作两次腰穿检查,无异常。脑血流图示:不正常脑血流图,脑血管供血不足。血压160/110毫米汞柱。头痛发作时注射杜冷丁无效。1980年在某医院用平肝解痉止痛中药治疗一度缓解,不久又复发。近一个月来头痛频作,诸药不效,故求治于张老。
1986年05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炳耀;
<正> 案1:张××,男,36岁。1984年4月14日初诊。身热、咳嗽、咯痰已八天。汗多,时有恶寒,胸闷而痛,口干不欲饮水,大便艰少。曾用青、链霉素治疗效果不显。查:体温,39.5℃,白细胞14200/立方毫米,胸透诊为右下肺炎。苔薄黄腻、脉浮弦数。属风温挟湿,交阻肺卫,清肃失司,肺热传肠,传导失常。拟宣肺豁痰,清热化湿通腑法。
1986年05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单守先;
<正> 案1:赵××,男,42岁,工人。1985年5月20日初诊。主诉患肝病二年余,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1984年初经医大确诊为“肝硬化”。现症状:肝区刺痛,腹胀,食欲不振,周身无力,口干苦,两胁肋痛。查:面色灰褐,皮下有散在出血点、蜘蛛痣,肝掌,皮肤焦干无润泽,舌质紫绛,无苔,舌尖有瘀血点,舌中心有裂纹,口
1986年05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志成;
<正> 蚂蚁是我国传统的补品、良药。《周礼·天官·醢人》记载:“馈食之豆,其实葵蜃,蚳醢”。“蚳”即蚁卵。唐·刘峋著《岭表录异》载:“交广溪洞间酋长多收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至于药用,汉代治疗筋骨软弱的“金刚丸”,就是用蚂蚁制成的。古代本草对蚂蚁食疗记述最详的首推《本草纲目》,李时珍认为蚂蚁不仅可以药用,而且是珍贵的食品。多年来,笔者学习和收集了民间蚂蚁药用、食用的经验,选用良种山蚁治疗6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方法简便,兹将观察结果概述如下。
1986年05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雨梅;翟玉秋;刘士学;李贵阁;尚祖伯;高世文;
<正>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 HBV 感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肝病研究组于1984年1月至1985年1月在药理、药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收到满意效果,现将360例慢性乙型肝炎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5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顾维超;
<正> 高脂血症属于祖国医学的“痰湿”、“浊阻”范畴。笔者治疗本病,积有点滴经验,兹择数例,予以介绍。(一)痰湿内阻,宜健脾温化袁××,男,52岁,工人,1983年3月12日初诊。素嗜饮酒,近年形体肥胖。自觉头晕胀重,胸脘痞闷,甚则吐恶痰涎,身沉肢重,乏力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滑。查胆固醇268mg%,甘油三酯168mg%,诊
1986年05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光荣;王秀英;杨学忱;
<正> 我们应用消黄汤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961例,经临床观察,降黄效果颇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6例均为病情较重的急性黄疸性肝炎,皮肤、巩膜黄染较深(黄疸指数平均44.8单位),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79岁,临床分型:急性黄疸型83例,急性重症型5例,急性瘀胆型8例。
1986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缪正来;
<正> 癃闭之名,《素问·五常政大论》称之为“癃”或“闭癃”,是本病最早的记载。后世谓小便淋沥点滴而出为“癃”,小便点滴全无为“闭”。癃闭实际是小便不通的总称,它包括由肾脏、膀胱、尿道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患引起的尿闭、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症候。癃闭为临床常见急症之一,《景岳全书》指出:“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为最急证也。”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其证,“水道不通,则
1986年05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述文;李家祥;
<正> 坐骨神经炎是一种常见并反复发作的疾病,笔者近年来,应用自拟“驱痹汤”重用细辛治疗本病30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在24~57岁之间,病程2个月~3年,其中初病者2人,其余均系反复发作久治无显效者。本组病例均有典型坐骨神经病症状和体征,并经腰椎摄片和其他检查,排除继发性坐骨神经痛而确诊者。发病诱因:有明显受凉史者21人,足跟感染1人,不明8人。
1986年05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永才;
<正> 血管性典型偏头痛为神经内科疾病,但在眼科门诊中较常见。笔者于1979年3月至1982年5月以调中益气汤治疗该症36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6例中,男6例,女30例;其中13岁以下2例,13~30岁26例,31岁以上者8例;首次发病年龄:6岁2例,13岁至20岁26例,31岁至36岁8例,20岁以前发病率在70%以上,与其他文献报告相一致。
1986年05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艳晶;李远学;李石梅;田爱春;
<正> 肝功能失代偿期为肝硬化晚期的临床表现,予后多不良,我们对17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患者用逍遥散加减治疗,收到较好疗效。一般资料:17例中,男12例,女5例;年龄39~56岁;病程1—6年。治疗方法: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药用:当归柴胡白芍茯苓党参泽泻水红子郁金生三棱鸡内金枳壳厚朴等,腹胀甚者加木香、槟榔,黄疸甚者加茵陈、栀子、大黄,小便少者加葶苈子、桑皮,脾肿大者加川芎、赤芍、莪术。治疗结果:痊愈:浮肿、腹水和自觉症状消失,肝功能试验恢复正常者6例;好转:浮肿、腹水消
1986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玉兰;
<正> 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很广,但使用激素在减量或停药时经常会出现“反跳现象”,这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难题。笔者在撤减激素同时加服玉泉丸,收到良好效果。本组共治16例,均为急性风湿症患者,其中前3例在撤减激素中出现了反跳症状后加服玉泉丸而症状缓解,后13例在撤减激素同时加服玉泉丸均未出现反跳症状,既巩固了疗效又顺利地撤减了激素。
1986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德新;
<正> 代××,男,47岁,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诊。患阳事不举五年,近三年加重,已无性欲要求,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曾肌注荷尔蒙月余)。诊见阳物不举,周身刺痛,面色晦暗,舌色暗紫有瘀斑,脉沉涩。诊为:阳痿(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投予血府逐瘀汤。方药:当归15克枳壳10克熟地20克桃仁20克红花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川芎15克牛膝15克,水煎服一日一剂。7剂后症状好转,已有性要求,但不能合房,20余剂后能正常合房,余症消失,随访十个月,疗效巩固。
1986年05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国兴;
<正>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自拟“蚯蚓白糖液”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配方:取肥大的活蚯蚓30—40条,用清水洗净后置于消毒的容器内,再放入白糖一两,用消毒镊轻轻搅拌,约20—30分钟后,白糖溶化,蚯蚓躯体萎缩卷曲,渗出清液,与白糖混合在一起,呈一种黄白色粘液,再用一层纱布滤过,将蚯蚓白糖液盛入消毒瓶内,备用(不易存放时间过长)。用法:适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使用前,用3%的双氧水清洗中耳内脓性分泌物,反复洗两次,用消毒棉球擦干。后将蚯蚓白糖液滴入3—4滴,日2—3次,滴药后在外耳道塞一无菌干棉
1986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周燮;
<正> 笔者自1980年5月至1985年6月,以家庭病床形式,用柞树皮煎剂治疗感染性腹泻48例,疗效满意,发现柞树皮有较强的止泻作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8例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64岁;腹泻1—3天接受此疗法者33例、4天以上者15例。
1986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学安;李道田;
<正> 巴蛙散是我院已故老中医李洪勋治疗臌胀证之经验方,笔者用于临床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青蛙一只,巴豆七个,砂仁七个。取青蛙一只去肠肚,再将巴豆、砂仁放入青蛙腹中,外用泥封,火烧存性,去泥研末。将上药分成七包,每次一包,每日1—3次,白开水送服,禁忌生冷、油腻等物。
1986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世学;王继为;
<正>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 Panax no-togins eng(Burkill)F.H.chen 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市场供应时有紧缺,有人即乘机用伪造品充三七兜售。最近我市发现一种假三七,其外观性状与三七极相似,经鉴定为姜科植物 Curcuma 属莪术加工伪造而成。为保证药材质量,现将假三七的性状、显微特征分述于下。
1986年05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淑芳;王卫红;
<正> 全国各地习用的八角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我们发现市售的中药中,有以外形、颜色均与八角茴香相似的莽草的果实充当八角茴香入药。莽草果实有毒,曾有报道误用本品中毒致死者,甚至集体伙食将伪品当茴香做调料促成集体中毒之事例。因两者极易混淆,尤以误用为调料机会颇多,故须注意鉴别,现将两者的鉴别分述如下:
1986年05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曲忠山;郭景明;
<正> 沙参为补阴佳品,《神农本草经》谓:“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无南北沙参之别。后世医家多依此而南北不辨,相互替代,所生问题不少。实则南沙参属桔梗科沙参(含沙参皂甙),北沙参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的根(含生物碱)。两者在性味、归经及功用上虽有相似处,但亦有差别,故临床上应注意鉴别。现将个人心得,归类分述如下:
1986年05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有顺;
<正>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题目广泛,方法繁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已取得一些可喜成果。现就笔者十年来对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体会,谈些认识。
1986年05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宪田;
<正> 桂枝茯苓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活血化瘀、缓消(疒征)块之功。《妇人良方》称为夺命丸,《济阴纲目》将丸改汤剂,易名催生汤。笔者应用本方在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腹部肿物、崩漏、不孕症及闭经等症,均获疗效。举验案介绍如下:
1986年05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庆山;
<正> 小柴胡汤源于《伤寒论》第97条,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胀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本方药性温清兼攻补,故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源其方义,随证加减,在临床用治悬饮、淋症、臌胀、产后发热、水肿、黄疸等,均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
1986年05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成药的品种亦日益增多。其中有历史悠久,素享盛誉的名贵成药;也有最近研制,疗效优异的新品种。中成药有携带方便,易于服用等优点。但是,因其方药之剂量服法多固定不变,针对性较单一,每一种成药适应范围有限,故临床使用中,对于复杂多变的疾病,难免产生呆板不灵,削足适履,难于对证的缺点。
1986年05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育华;李居林;纪淑芳;赵科;张大方;
<正> 人参,东北特产之一。古代本草载有“大补元气、延年益寿”之功,未见有“解毒”作用的记述。现代医学认为人参对机体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尤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但人参与单味有毒中药配伍而减毒的实验鲜有报导,本实验通过人参与有毒之藜芦配伍,呈现毒性降低的结果,初步认为人参有解毒作用,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986年05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秀莲;曲淑岩;陈颖莉;李伟;
<正> 人参天麻酒系由人参和天麻经酒浸而制成的复方制剂,由通化206医院提供,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证并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药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实验材料动物:实验用鼠购于本所、省药检所动物室,大鼠体重为50~160g,小鼠体重为18~23g,雌雄兼用。
1986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辉;
<正> 特发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除一般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外,尚有原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远端溃疡性结肠炎、血栓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名。国外又称“溃疡性大肠炎”或“特发性大肠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特发性结肠炎。
1986年05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灿玾;
<正> (四)胜复相关:胜指胜气,也就是过胜之气。如太过之年,其气本身便是胜气;不及之年,我所不胜之气,必乘虚而至,形成胜气。复指复气,有报复或复仇的意思。如太过之年,胜气之后,则我克之气的子气必能为母气对胜气进行报复;不及之年,则我子之气,必能对克我之胜气进行报复。因而胜气与复气,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也是运气篇中论述较多的一个命题。
1986年05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在前一讲里,重点阐述了阳明经证。阳明病除经证外,还有腑证,这一讲就谈这方面的问题。四、阳明腑证(一)燥实证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50)本条主要阐述太阳病发汗后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是言其病因。本证系太阳病发汗太过,或发汗
1986年05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惊悸吐衂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本篇论述惊、悸、吐血、衂血、下血、胸满、瘀血七种病证。概括来说是惊悸与血证两类,因均与心及血有关,故合篇论之。一、惊悸(一)概说:惊自外来,因外界刺激引起,证见惊恐不安,神魂不定,脉动不宁。惊自内发,由心神失养而致,自觉心跳,不能自主,脉弱无力。
1986年05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畅达;
<正> 本文兹就《伤寒论》注释分歧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如次:一、客观方面的原因1.简牍散乱,传抄有误,流传版本不同。《伤寒论》书成于200~210年间,时值三国战乱,故至西晋时简牍已几经散乱,由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重编才得以流传,然错简脱漏已在所难免。此后八百年间流传全靠辗转传抄,至宋·至平年间才被刊印,传抄中纰缪差误更不可免,流传版本文字亦常有不同,迄今《伤寒论》流传版本就有赵本、长沙古本、桂枝古本、康平本、康治本等多种。由于注家所依据的版本不同或校勘水平不一,故造成了注释的分歧。
1986年05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义宁;严玉林;
<正>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古人为解释这些自然现象,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以五行配天干组成“五运”,以六气配地支组成“六气”,以干支纪年为基础,归纳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演出“五运六气”的变化而形成了“运气”学说,“胜复”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便应运而生。
1986年05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书功;
<正> 唐宪宗元和丙戌(公元806)年,西蜀江源人梅彪所写的《石药尔雅》,是一部专述矿物药的小型著作,对研究中药学、研究医药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唐朝开国一百几十年内,一方面由于本草家们对石药的收集和解释不详,一方面由于道教的影响,神仙方术之士四起,丹术论功之作遍出,遂使药石之名或隐而难晓,或异而罔闻,客观上甚有将其考订注释之必要,此即梅彪写作《石药尔雅》之背景。
1986年05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谭银章;
<正> 开展如何辨证的讨论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至关重要。本文试就与辨证有关的问题,略抒已见如下:一、辨证与病机的关系辨证,就是通过四诊,分析、辨别和论证疾病在一定阶段的证候特点及其病因病机,从而为正确治疗找出可靠依据。病机,有总病机和具体病机之分,前者指“阴阳失调”
1986年05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江丹;
<正> 一、首重问诊,行四诊合参之大法张景岳是明代著名的临床医家。他在临症时发现有些医者独以切脉诊病,而对其它诊法却不重视。这种以脉概全的诊病习惯,流以成弊,不仅医家以此自傲自吹,病人亦信而不疑。景岳则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这种习俗的危害。他说:“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证,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
1986年05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世增;
<正> 姚××,男,26岁。脱发二年余,伴腰痛,按肾虚论治服药百余剂,病反见重,头发全脱,状如绒毛,眉毛稀少,烦燥不寐多梦,腰痛而软,脉细小数,舌边略红。四诊合参乃阴虚之象,滋补肾阴未能取效,故采用“四物加味”方:
1986年0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倪佳奎;
<正> “颐和春”是长春中医学院和吉林省延边敖东制药厂联合研制的中成新药。据有关医疗单位临床应用此药治疗肾阳虚所致诸证,其总有效率达96.2%;经急性、亚急性毒理实验结果证明,此药无毒副作用,安全高效。一九八四年七月,通过了吉林省卫生厅和高教局组织的科研鉴定。经批准投入批量生产以来,受到国由外广大用户欢迎。一九八四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一九八五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级优质产品。
1986年05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