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析证型观 恢复证候论

    范国梁;

    “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如何辨“证”?古往今来有不同之答案。近年来在中医学术领域内出现的“证型”与“证候”之争,集中反映了此方面的分岐意见。本刊组织了一批关系论述中医“证”的文章,于此发表,以期引起中医界人士的注意,并能展开讨论,以促进中医学术之发展。

    1985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医学的“证”

    詹文涛;

    <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总的指导原则,其精髓是“证”。通过多种途径,研究和阐明“证”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它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将有促进作用。本文试就“证”的若干基本问题陈述个人管见。构成“证”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医诊断的目的和要求,重点在于辨证。辨证就是通过四诊八纲等方法,对掌握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归纳、综合,

    1985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的意见

    陈国庆;

    <正> 当前,正在讨论如何搞好中医内科科研工作。对于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长期以来意见并不一致。如果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对疾病缺少比较严格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重复验证的问题就不易解决,中医临床的疗效也就不好肯定。因此,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医内科科研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同道参考指正。

    1985年04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病”小议

    王玉玺;

    <正> 辨病、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特点之一,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几千年来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然亦有“中医只辨证而不辨病”“中医辨证论治,无须辨病”之说,且在近年的中医文献和病历中,常见没有中医病名诊断,或详于辨证而略于辨病。有的虽表面上是中医病名,但实际上没有中医四诊的依据,而是依据西医病名套用中

    1985年04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证、症字析

    洛雨;

    <正> 在中医学里,经常使用的两个字,便是“证”和“症”。证,本字音征,《说文》,“谏也,从言,正声,读若正月”。可见此“证”字与病证的“证”字,本义不同。病证之证,应是“證”,《说文》:“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曰:“今人为證验字”;在“证”字下,又注曰:“今俗以证为證验字”。据此。则“證”是本字,“证”是假借字。证,用于疾病,含有征验、证明等义。《玉篇》:“证,验也”。凡事物能帮助判断或证明其性质的各种表现,皆谓之“证”。中医所谓的“证”,皆是疾病在人体上的各种表现,如发热、头痛、项强等等,这些表现足以证明疾病在人体上的存在,医生亦可据此而分析、判定其存在的部位,及

    1985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绍恩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

    胡玉玲;

    <正> 程绍恩教授为长春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全国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程教授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在中医学术上具有较深的造诣。先后主讲了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课程。共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实际,深受学员欢迎。除教学工作外,还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

    1985年04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毒性肝炎758例临床总结

    张荣显;靖雨珍;朱祖振;严明;邰贵贞;

    <正>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尤其乙型肝炎。由于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现将我们系统治疗的758例病毒性肝炎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全组病例均根据杭州全国肝炎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病毒性肝炎。本组计758例,其中澳抗阴性者438例,阳性者320例;小儿病毒性肝炎707例,其中男438例,女269例;10岁以下464例,10~14岁243例;病程6个月以下者310例,6个月~1年者180例,1年以上者217例。707

    1985年04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固本止咳夏治片防治慢性支气管炎

    晁恩祥;高世静;吴群;张孝礼;费雨田;冯培贤;

    <正> 固本止咳夏治片(简称夏治片),系我院自1972以来,研制的一种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药物。该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及实验研究,证实其对慢支有较好效果,其近期有效率为82.9%。现将我们临床观察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一般情况 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按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评价。

    1985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辨证治疗肾炎84例

    朱恒才;

    <正> 肾炎,是以全身水肿、蛋白尿及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水肿”、“肿胀”、“水气病”范畴。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采用疏风宣肺、补睥温肾、活血化瘀等法,以着重调理肺、脾、肾三脏功能为主,佐以利水之品,辨证治疗肾炎84例,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1985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腹泻455例

    孙桂珍;马学兰;马淑贤;贾耀东;李杰;

    <正> 流行性腹泻(以下简称“流腹”),自1968年以来先后在全国十几个省市流行。1982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有较大流行。1983年吉林省及辽宁省部分地区也有流行。经科研单位研究认为流腹的病因是一种新的轮状病毒,并得到世界有关医学组织的证实。我院于1983年3月6日至5月17日共收治455例流腹病人,均获痊愈。其中162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差异,住院天数也有显著差异,疗效尚满意,现报告如下。

    1985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证治疗乳腺癌的临床体会

    周宝琴;

    <正> 乳腺癌,祖国医学称为乳岩,历代医家对此证多有论述,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为了进一步探讨乳岩的治疗规律,本文试将几年来辨证治疗本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分型及治法《灵枢·九针篇》云:“四时八风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妇人良方大全》亦云:“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闭塞,结积成核。”可见,本病病机是多种致病因素致使经络闭塞,脏腑功能失调。其临床表现不一,单纯用初、中、晚来分期治疗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临床上可按以下四个证型辩证施治。 1.肝气郁结型:急躁易怒,两胁胀痛,乳房结块如石,舌红有瘀点,脉弦有力。治以疏肝

    1985年04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男性中年期忧郁症治疗举隅

    孔庆洛;

    <正> 男性中年期忧郁症属中医之“脏躁”范畴,临床表现虽有共同之处,但成因不一,肝郁者有之,心脾亏虚者有之,病程亦长短不一。按中医辨证治疗原则而治,疗效很好,兹介绍两例,供同道参考。 1.陈××,男,45岁,职员,1983年10月8日初诊。素有失眠、遗精史,今年初始,情绪日见消沉,每日心中懊恼,长吁短叹,待人接物极其冷淡,做事毫无效率。自述头晕腰酸、胸闷乏力,夜梦纷纭,苦楚难以形容。现舌红少苔,脉寸关微弦、尺弱。曾做多种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诊为中年期忧郁症(脏躁,肝气郁结、肾阴亏虚)。

    1985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烙铁治疗宫颈糜烂1062例疗效观察

    于慕贞;赵镇宏;

    <正> 子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许多资料证实,它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积极治疗宫颈糜烂不仅可以解除病痛,也是预防宫颈癌的一种措施。我科应用自制小烙铁治疗宫颈糜烂已有十一年之久。现将自1980年3月至1984年12月的1062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62例均经临床确诊为子宫颈糜烂,做常规阴道涂片,排除癌变及急性阴道炎、盆腔炎。按统一标准判定病情程度,Ⅰ°糜烂者(糜烂

    1985年04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方地虎胶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姜长胤;

    <正> 我院泌尿外科门诊自1984年2月至7月,对已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的109例患者,应用复方地虎胶丸(长春中医学院研制)系统观察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 109例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50岁以上21人;已婚94人,其中17例为男性不育。本组病人经常骑自行车者53例,占49%;饮酒44例,占40%,包皮过长或包茎12例,占11%;排尿异常96例,占88%;疼痛108例,占99%;性功能障碍60例,占55%;神经衰弱82例,占75%,前列腺局部有触痛101例,占93%;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均超过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明显减少。

    1985年04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松枝五味子汤治疗潜在型克山病疗效观察

    范毅然;

    <正> 我们在敦化县黑石乡试用松枝五味子汤治疗潜在型克山病45例,经省、州、县防治医师共同检诊与复查,一致认为效果满意,判定总有效率为78%,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导如下。一般情况本组45例,女性36例,男性9例,其中3~15岁的11例,16~57岁的34例。疗程为15天,共检诊三次,进行服药前后对照。方药制法及用法本药由鲜红松技4000克、五味子759克组成。将五味子加水20公斤煮沸,将红松枝切碎放入缸内,待五味子煎煮液凉后,倒入缸内,浸泡红松树枝,每天搅拌数次,浸泡一周后过滤,将滤液20公斤加糖精10克调味,分装40瓶,每瓶590毫

    1985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穴位割刺治疗面瘫

    王庆;

    <正> 我们采用穴位割刺法治疗面瘫,收效显著,简介如下。取穴:口角歪斜取地仓、颊车,若向上歪斜加大迎,向下歪斜加颧髎或下关。眼不能闭合取阳白、太阳、四白。不能耸鼻取四白、迎香。耳部疼痛取翳风。上述各症均加健侧合谷。

    1985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术后呃逆一例

    于洞扬;

    <正> 刘兆祥,男,77岁。因患胃癌于1973年8月31日行胃全切除术;9月6日因腹膜炎再行手术,术后呃逆不止,用药无效,于9月13日13时请余会诊,行针刺治疗。体针取足三里、内关、气海、公孙,并配用额中透印堂、天突。足三里、内关各双穴分别按正负电极予以电针中等刺激量;气海行补法留针20分钟,余穴不留针。耳针取胃、神门,皮质下穴,留针20分钟。头针取胸腔区,以180~200次/分频率,捻转1分钟,间隔5分钟,约20分钟出针。待15时复诊,呃逆症状消失,未再复发。足见针灸疗法,在某些条件下确有超越药物治疗的绝妙功效。

    1985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治疗斑秃20例

    郝立群;

    <正> 斑秃,又称油风、鬼舐头,病因不明。祖国医学认为多因精血不足,治疗以滋养肝肾为主,佐以祛风清热,每收良效。笔者近年来辨证治疗斑秃20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2例,女8例;18~35岁14例.36~45岁6例,病程1~6个月12例,6~12个月4例,1年以上4例。治疗结果

    1985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水疝治验

    孙永安;

    <正> 叶×,男,八岁,学生,1977年9月20日来诊。患儿左侧睾丸肿胀疼痛已16天,曾在某医院诊为鞘膜积液。现左侧睾丸较右侧约大9倍,触之园滑柔软,按之疼痛,局部无硬节。阴囊呈光亮皮色,透光试验阳性。舌脉无异常。证属水疝,药用:熟地5克茯苓15克山药20克益智仁5克五味子5克菟丝子20克韮子10克补骨脂5克炙附子3克白术1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10克生姜30克,水煎早晚分服,一日一剂。经治四次,服药15剂,睾丸肿痛完全消失,两侧等大。为巩固疗效,继服上药10剂。随访5年,未见复发。

    1985年04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李钟旋;鲁景奎;罗宏;

    <正> 延吉市中医院刺血科从1982年始运用针刺放血疗法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100例,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20~40

    1985年04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础洗剂外洗治疗皮肤病

    王俊芳;

    <正> 笔者自拟之基础洗剂,具有活血消毒,祛风止痒、灭菌杀虫、清洁皮肤之功效。经多年临床验证,对多种皮肤病疗效显著。药物组成及用法:黄柏30克苦参30克川椒30克百部30克马齿苋50克。加水4~5斤,煮沸待稍凉,外洗患处,10~20分钟,每晚1次。适用范围:脂溢性皮炎、汗疮疹、慢性湿疹、脓皮疮、夏季皮炎,头部慢性多发性毛囊炎、肢端皮炎等。病案举例:王××,女,36岁。双手对称性脱皮瘙痒,时有小水疱发生,以大鱼际处为重,轻度肥厚,有色素着斑,已一年半。诊断为慢性湿疹。基础洗方加白矾,共用12剂而获愈。

    1985年04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黄仁生;

    <正> 补中益气汤出于李东垣的《脾胃论》,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由于历代医家对之多有阐发,故其临床运用愈加广泛。如《医宗金鉴》用治“内伤,清阳下陷,劳役过度,脉虚而洪”,“头痛时作,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困倦、懒言”;《时方歌括》治“阴虚内热,心烦不安,表热自汗不任风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方加减化裁为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近代用本方治疗痢、疹、疟、泻、发热、肝病、胃溃疡、潜克、肾性糖尿、虚人感冒、内脏下垂、乳糜尿、眼睑下垂、经闭、胎漏、尿潴留、血证、癃闭、腺癌、神

    1985年04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独活寄生汤的临床应用

    李宏仁;

    <正> 独活寄生汤出自《千金要方》,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方中药物,祛邪为主者有独活、细辛、防风、肉桂、秦艽祛风湿、而止痛;抉正为主者有党参、茯苓、甘草益气,熟地、当归、芍药、川芎补血活血,杜仲、牛膝寄生协熟地补肝肾、健腰膝、壮筋骨。故凡风、寒、湿痹证、属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均可用之。笔者惯以此方加减治疗体虚而患痹疾者,疗效顿著。现择治验两则如下:

    1985年04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治肿不可专主分利攻逐

    肖永林;

    <正> 水肿乃由水湿停蓄,泛滥肌肤所致。故治肿者,必治水。水之停蓄,在气之不行。故治水者,亦须治气。因之治水肿,尝以二苓、泽泻、车前、木通等品分利,佐陈皮、小香、枳壳、厚朴以宣通气机助水湿得行,若五皮饮、茯苓导水汤等;或佐麻黄、苍术、羌活、防风等外散内利,若越婢加术汤、疏凿饮等。用上法效不彰者,或病重剂轻则宜加重前药之量;或更用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攻逐,如舟车、濬川散(《张氏医通》:酒大黄、牵牛子、郁李仁、甘遂、木香、芒硝)等。

    1985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治验二则

    滕殿君;

    <正> 补中益气汤,因其立法严谨,配伍精当,故临床应用颇广。今将笔者用此方治验两案介绍如下: 案1:王××,男,42岁。1981年4月20日初诊:低热二年(37.5°~38℃闻),每劳动后加重,诊为“无名热”,使用多种西药治疗无效。近期伴有头晕心悸,动则气促汗出。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中气不固,阳虚外越。治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原方,水煎服,每日一剂。服三剂后,热退食进,诸证大减;继进四剂,病痊愈。

    1985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

    曾冲;

    <正> 治疗方法:一组环跳(双)、阳陵泉(双);二组秩边(双)、委中(双)。用红花注射液2支(1毫升/支),注入一组穴;当归注射液1支(2毫升/支),注入二组穴。常规消毒穴位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穴内,作缓慢提插,待穴位得气后,抽吸无回血,每穴注入0.5毫升药液。日二次,7天一疗程。

    1985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补中益气汤治愈产后便秘

    杨红甫;

    <正> 产后便秘乃妇科常见病,失治或不治易导致脱肛或子宫脱垂。笔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愈多例,疗效顿佳。现举验案二则如下: 案1:罗××,22岁,于1984班9月28日初诊:初产妇,第二产程过长,流血较多,产后六天大便未解,欲便则挣努不下。诊见:形瘦倦怠,面色(白光)白,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数。证属产程长耗中气,失血阴云。治宜补益中气,养阴润便。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炙草10克白芍30克熟地50克炮姜5克,水煎服。二剂后大便正常,未再复发。

    1985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愈亚急性联合变性病一例

    王子文;邹志民;

    <正> 侯×,男,54岁。半年前,双下肢从足底向上呈进展性麻木,有蚁行感,偶有刺痛,筋脉拘急,行立不稳常易跌倒,至晚尤甚。经诊查为“亚急’性联合变性病”。1980年3月20日诊见:头晕,耳鸣,目赤心烦,视物昏花,少寐多梦,舌绛,脉弦。证属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方用镇肝熄风汤: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牡各10克龟板、天冬各20克元参、白芍、生麦芽、茵陈各15克川楝子10克甘草5克,水煎分二次服,日

    1985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足三里注药治疗幼儿早期肠套迭9例

    陈云海;

    <正> 笔者自1980年起,在农村条件下治疗婴幼儿早期肠套迭9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穴位注药一次痊愈6例,二次注药愈者3例。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将阿托品(4~6月幼儿0.1毫克,7~12月0.2毫克)和2%普鲁卡因(4~6月儿1.0毫升,7月~2岁2.0毫升)吸入针管,刺在一侧或双侧足三里穴内(深约1厘米),抽吸无回血后将混合药液注入皮下。一般20~30分钟即可获效。治验病例:宫××,男,6个月。1980年11月30日来诊: 8小时前食粥,经2小时后突然哭闹,呕吐胃内容物。检查:腹部柔软,右侧肝缘下可触及一姆指大腊肠型肿块、推之可移动,扪

    1985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挑治配石炭酸烧灼法治疗颈后毛囊炎

    张学安;

    <正> 颈后毛囊炎在农村四季均常见,且反复发作缠绵痛苦。笔者用挑治配石炭酸烧灼法治愈30余例,均治愈。现介绍如下: 治法:病人反坐靠椅上,充分暴露患处,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在皮肤暗褐表面有脓头、基底部发硬,触痛明显处挑治。医者用左手捏起挑点之皮肤,右手持三棱针将脓头挑破并挑断3~5根肌纤维,并在挑点垂直重刺激3~5下,用竹签蘸石炭酸少许点其处,外用消毒纱布固定,隔日一次,一般2~3次疾愈。

    1985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的服用法浅谈

    陈文贵;王秀蓉;

    <正> 中药的服用方法得当与否,对确保疗效、防止副作用的产生均有极大关系。现将实用方法,分项叙述如下: 一、汤剂的服法汤剂,一帖药一股煎二次,滋补及质地重者可煎服三次。挥发性、易溶性成份多在第一煎中熬出,二、三煎可将较难溶解的成份继续煎出,为此宜将二或三煎的药液混合摇匀后,分二、三次服用。上、下午各服一次,亦可每晚临睡前、次晨各服一次,以半空腹服下为宜。药液煎好

    1985年04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白山珍贵药用动植物介绍(五)

    高士贤;邓明鲁;

    <正> 为医蛭科动物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Whitman)俗称蚂蟥,是体型较大的一个常见种。体长一般100~200毫米,宽15~25毫米。体略呈纺锤形.背面有5条淡黄色和黑色相兼纵纹,中间1条纵纹较粗长;腹面两侧各有1条粗而明显的黑褐色纵纹,中间有7条断续纵纹,以中间2条较明显。体分107环,眼点5对排列于第2、3、4.6及9环上。前后吸盘均小,口内有颚,上有两行钝的齿板,虽能刺破皮肤,但不吸血(见下图)。

    1985年04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养阴镇静丸的镇静、镇痛作用研究

    张树臣;刘雅珍;张泓嵬;

    <正> 养阴镇静丸(下称养阴丸),系白求恩医大临床一院,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的对神经衰弱治疗之有效方药。经万余人次服用,证实该药疗效好,具有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的优点。本文仅对养阴丸的镇静与镇痛作用,作初步药理分析如下。实验材料养阴丸的药物组成:茯苓、党参、夜交藤、麦冬、丹参、远志、生地、元参、当归、柏子仁、硃砂、珍珠母,实验时取上药过120目筛之药粉,用蒸馏水混匀后,作灌胃用。实验动物为大白鼠、小白鼠,雌雄均等,随机分组。

    1985年04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三十四年有关血室的研究概述

    张友堂;

    <正> 血室一名,始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指未详。致使后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内涵,见仁见智,各持一端。热入血室证,在临床上及期刊报道中,均不少见。因之,对其深入研讨,不仅在学术上,且对指导临床实践皆有较大意义。笔者综述了近三十四年来的有关资料,分项列下。一、血室的概念血室一称,见于《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条,《伤寒论》以热入血室,载在四条原文中。其实质若何?综合有关医籍,有以下几种学说:

    1985年04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谈肝硬化的中医护理

    谢兆丰;

    <正> 肝硬化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的“症瘕”,“积聚”、“痞块”、“臌胀”、“单腹胀”等,都是肝硬化病程中的临床体征。中医对肝硬化的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则,根据具体病情,标本并治,攻补兼施。由于肝硬化病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很好的护理工作来配合,尤其是肝硬化的晚期,容易发生各种病情变化,护理工作更为重要。现对肝硬化的中医护理问题略谈几点:

    1985年04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谈风温肺热病的辨证施护

    程俊凤;

    <正> 我院自1980年4月以来,在董建华教授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医治疗急性热病小组,研究与摸索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经验和规律。在我病区先后收治了热性病病人400多例,其中风温肺热病149例,经过中医中药治疗及相应的护理,疗效均较满意。现着重对风温肺热病的辨证施护,总结探讨如下: 一、邪在肺卫时的辨证施护邪在肺卫,常见于病发1~2天,病人多呈急性病容,发热无汗或少汗,恶寒或寒战,头身痛楚,并伴有咳嗽、咯痰、口渴、舌边尖红,苔薄

    1985年04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经》训诂初探(下)

    罗荣汉;

    <正> 三、《内经》训诂研究的基本内容《内经》的训诂资料比较丰富,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 集中在《内经》各类注文中的训诂内容 1.解释词语在使用中的具体涵义 (1)以区别“义界”为重点的。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王冰注:“天光,谓日月也”。《素问·藏气法时论》:“间甚之时,生死之期也”。张志聪注:“间者,持愈之时;甚者,加甚之时也”。

    1985年04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内经词语辞典样稿》选登(五)

    高光震;

    <正> 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烦,动也,躁动不安。《史记·乐书》:“水烦则鱼鳖不大。”张守节注:“烦,犹数搅动也。”此句“烦”与下句“静”相对,故不能单谓为“烦躁”。受暑邪袭害之后,可有自汗,若躁动不安者,就伴有喘息、呼吸粗声的症状;若安静不动,此乃神疲已极,将会出现语无伦次的多言表现。

    1985年04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伤寒论》讲座(九)

    夏洪生;

    <正> (五) 心阴心阳两虚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82) 本条主要阐述心阴心阳两虚的证治。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这里的“伤寒”指广义伤寒),由于禀赋不同,气血衰弱,或心有痼疾,复感外邪,出现结代脉(结代脉可先后出现,但不能同时出现,这里指或结或代),心动悸(“动”,言其甚也,这里指心跳得厉害)者,此为心阴心阳两虚,可用炙甘草汤治疗。本证以虚为主,心阴不

    1985年04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匮要略》讲座(十)

    袁世华;

    <正>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本篇所论腹满、寒疝、宿食三病,病位均在腹部,病变涉及肠胃,均有腹满与腹痛,治法上亦有共同之处,故合篇论述之。一、腹满 (一)概说 1.释名:腹满即腹部胀满,本属一个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但本篇是作为疾病论述的。

    1985年04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