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安宁;
<正> 伏邪温病,也称伏气温病。始自晋·王叔和的《伤寒例》。历代医家对此既有发挥,亦有争议。本文试从病邪性质的角度,对其实质作以初步探讨。一、伏邪温病涵义的演化晋代以前,祖国医学并不仅仅崇伤
1985年0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新年伊始,谨祝读者同志在为振兴中医事业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吉林中医药》杂志自创刊以来深蒙广大读者、作者厚爱,使刊物质量日渐提高,我们愿在此基础之上,在改革之中把
1985年0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洪文;
<正> 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少阴三急下证”的体会,简述如下: 一、关于少阴本病《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
1985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树新;
<正> 根据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学习心得,认为精、气、神虽为人身之三宝,但三者之中当以精为主体、为基础。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无论疗疾补虚,方可见诸实效。首先,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它不仅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
1985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永盛;
胡永盛同志(1926~),吉林市人。长春中医学院教授,现任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胡老学识渊博,好学不倦,娴熟经典,旁涉诸子。临证经验丰富,用药精贵专一,组方中,每每善用对药,使各药组成一有机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整体,故频愈大证,屡起沉疴。胡老自一九五五年始,受聘于长春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学院前身),前后执教过中医诊断学、内经知要、中药、方剂、各家学说等课。胡老教学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听胡老讲课,每有享受之感,故深受历届学员之好评。今将胡老的治学思想及临床经验一文介绍给读者。然限于版面,此所述者不足什一,欲观其详,当另有撰著。
1985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绍恩;李树棠;于沧江;胡玉玲;尚贞一;王大鹏;范素华;王烈;马翠萱;范垂敏;刘玉书;周润芝;朱淑贞;
“小儿肺宝”是长春中医学院程绍恩教授多年临床的经验方。1983年与长春人民制药厂以厂校联合体方式开始试制,经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于1984年7月由吉林省高教局、卫生厅组织科学鉴定,认为该药为我省之科研成果。今刊用《小儿肺宝治疗肺脾两虚咳嗽552例临床观察报告》一文供读者参考。据该文称:其总有效率达90.6%,且无毒副作用。若此则可谓是一种安全高效之新药,值得推广。
1985年01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门纯德;何永泽;
<正> 高热一症,临床较为常见。门纯德副教授在对高热病审症求因,辨证论治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兹将门纯德副教授临证治疗高热病经验浅介如次,以供参考。例1:付××,男,6个月。患儿发热十余日,体温39.5℃,咳嗽、喘。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菌群失调综合
1985年01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玺;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应用清热宣肺法配合抗生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取得一定疗效,并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重症肺炎,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对象肺炎患儿具备以下一项即为重症肺炎:1.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而伴有明显中毒症状(嗜
1985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路;
<正> 升降散方出于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是调表里三焦气机升降的代表方。方由白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等药组成,方中白僵蚕辛咸性平,轻浮而升阳,能解郁清热,祛风除湿,化痰散结定惊,杨栗山称之“能辟一切拂郁之气”;蝉衣甘寒,其气清肃,能开肺窍,凉散疏透郁热,解痉定惊;姜黄辛苦温,能散郁破血通络;大
1985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郝文轩;
<正> 杨栗山‘升降散’本治温疫初起,三焦热张。方中僵蚕、蝉蜕感天地之正气以升清阳,大黄得土气之厚味以降浊阴,而姜黄色黄入脾,味苦入心,芳香化浊,行气散郁,辟秽解毒除恶,有祛风胜浊之妙。全方外解太阳,内疏阳明,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加减借用,每有奇效。
1985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知行;王霞芳;
<正> 对于儿科常见病,吾师董廷瑶老中医擅用仲景方。这里,我们试谈在老师指导下运用三阴病方的部分经验,有待指正。一、腹痛小建中汤和桂枝加芍药汤是我们治疗小儿腹痛常用之方。两方的区别在于,小建中汤治脾胃虚寒之腹痛者,其症面(白光)肢清,腹痛隐隐,或阵作不已,舌淡苔薄,脉呈沉弦;若气血亏虚,可
1985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时长才;
<正> 银屑病属祖国医学的“白疮”、“松皮癣”、“白壳疮”范畴。笔者自1981年以来。遵师传之方,略为加减,治疗本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50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者9岁,最大者69岁;发病时间1~5年25例,
1985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侃;
<正> 药物组成及用法:荔枝核,橘核,桃仁,水蛭,昆布,海藻,苍术,薏苡仁,木通,车前子,小茴香,肉桂(沸水浸泡兑服)。据年龄、体质不同斟酌药量,每日1剂,早晚分服。红肿发热者加公英,金银花,山栀,连翘;疼痛明显者加川
1985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凤材;
<正> 笔者自1971年10月至1983年3月,运用自拟“愈癇丸”治疗癇证38例,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及用法:甘遂大戟、白芥子、天麻、全蝎、僵蚕各10克朱砂5克麝香0.1克(如无麝香可用冰片1.5克代)。将上药共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三丸,日服三次,空腹淡姜
1985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庆山;
<正> 患者徐××,男,47岁,干部,1983年6月10开初诊。平素性情急躁,嗜烟酒。近日因情志波动,头目眩晕,双耳听力突然下降,经某医院诊断为双耳混合性耳聋,对症治疗两周,病情无好转,继来我院治疗。诊见患者双耳堵塞感,伴有耳鸣,头痛眩晕,口干苦,心烦易怒,舌红苔
1985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杰一;
<正> 1982年暑假,兄友王×,年近60,患痢疾证,余为诊治。其证腹痛阵作,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日数次。舌红苔滑腻,脉滑数。为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所致。予焦楂60克煎汤,红白砂糖各26克冲服,并饮茶杯余,不期而愈。
1985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兴才;
<正> 泌尿系结石症,初起多为实热,治宜宣通;后期多虚,或虚实夹杂,治疗时则宜重视调补脾肾,扶助正气。笔者用清热利湿兼补脾肾疗法治疗此症,每每获效。试举一例,以供参考。李××,男,33岁,工人,1982年1月13日初诊。自述1981年10月28日,突感左腰及左下腹
1985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贻芳;
<正> 1977年至1983年,我们应用清肺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其中肺心病合并绿脓杆菌感染18例治疗效果尤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本组1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在47岁~80岁之间。治疗结果:18例中,显效11例,占61.11%。有效3例,占16.66%。无效4例,占22.22%。
1985年01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浩江;
<正> 白虎汤在《仿寒论》中是阳明经证的主方。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恶性肿瘤的高热,疗效满意。兹举病案验证如下: 例1:吴××,男,56岁,干部。门诊号:79—54624。初诊:1979年6月25日。该患经X线胸片发现:右下肺有一块状阴
1985年01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庆生;
<正> 达原饮出自吴又可的《温疫论》,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效。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笔者应用此方,治愈一例无名高热,现简述如下: 徐××,女,26岁,工人。从1982年7月始,每日午后高热(39~41℃之间),经住院检查,没
1985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育德;
<正> 薏苡竹叶散系吴鞠通所创,载于《温病条辨》。由薏苡、竹叶、飞滑石、白蔻仁、连翘、茯苓、自通草七味药组成。为治疗湿热郁蒸,外发白(疒咅)的常用方。笔者几年来,用之治疗湿热并重(有无白(疒咅))之疾,均获效验。现择验案如下: 潮热:李××,男,3岁。其母述:二十天
1985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张介宾说:“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谓:“咳虽肺病,五脏六府皆能致之……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可见,辨治咳嗽是属内伤,还属外感至关重要。
1985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戴德军;
<正> 笔者从1973年以来,用马前子外敷治疗面瘫,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取生马前子(选质黑或黑黄者佳),在温水中浸泡七天后取出,每枚切成六薄片,按面瘫范围大小,一片片摆满在氧化锌贴膏上(用2~3层平展贴在一起)敷在患者口角侧。向
1985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冲;
<正> 笔者用解毒洗、搽剂治疗天疱疮(“黄水疮”),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解毒洗剂:银花30克苦参30克明矾20克艾叶20克,加水煮沸滤其药液,趁热外洗患处,每日3次。解毒搽剂:黄连20克雄黄30克密陀僧30克轻粉10克冰片10克青黛20克,黄
1985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天育;韩天助;
<正> 笔者近年来,用自拟的黄芪汤治疗滑胎四例,结果治愈三例。现择验案一则,谈体会如下: 患者:赵××,37岁,农民。1974年11月10日初诊。二十岁结婚,婚后妊娠13次,均在妊后2~8个月内流产。经多次体验,未发现异常体征,基础
1985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为;
<正> 苍术,别名赤术、山精、山蓟,菊科植物,药用根部,味辛苦性温无毒。《本草纲目》云:“阴中阳也,可升可降,人足太阴、阳明太阳之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但世医皆以其性燥伤阴,而不敢放胆使用。笔者酌其性味,对症施用效果不凡。现择其要者,分列如下。一、苍术能发汗,治感冒效佳。苍术性温善
1985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育华;
<正> 五、长白瑞香长白瑞香为瑞香科植物长白瑞香Daphne koreana Nakai的根。民间习称辣根草。为落叶小灌木。根茎横走,黄白色。茎高1米左右,多分枝。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倒卵状披针形,全缘,上面有短绒毛。花淡黄白色,花被呈筒
1985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桂兰;
<正> 荨麻疹,祖国医学称为瘾疹。笔者近年来,运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荨麻疹124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124例中,女性85例,男性39例;病程
1985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倪佳奎;
<正> 药用真菌是指能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的真菌。这是一类天然药物。其主要来源有野生采集、人工栽培及发酵培养等。通常所说的药用真菌多限于在形成个体较大的子实体或菌核结构的高等真菌。临床常用的大部分属于担子菌纲中品种,少数的属于子囊菌纲的品种。在其它种属中如酵母菌或霉菌中也有个别品种有药用价值。药用真菌的野生
1985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宁;
<正> 中药中毒事故的发生,古往今来屡见不鲜。兹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一、中药中毒的途径: 1.经消化道中毒。口服中药,经胃肠吸收而致中毒。这是中药中毒的主要途径。 2.经皮肤中毒。许多中药所含的有毒成份,具有脂溶性兼有适
1985年01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金良;徐阳孙;
<正> 《内经》授课,教师需要讲些什么?回答都是一致的,需要讲解原文。但是怎样讲解原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就众说纷纭了。本文试从《内经》授课的内涵与外延,主流与支流,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1985年01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学传;
<正> 《古汉语纲要》说:“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叫做‘重言’,又叫‘重言形况字’我们叫它做‘重言词’”。《内经》中重言词应用很广,计有一百余。《内经》古奥晦涩处,有的是与这些词有关。为对学习研究《内经》有所裨益,本文将《内经》重言词归为以下几个方面试作浅
1985年01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玉林;
<正> 已故长春中医学院王海滨教授,乃医界名宿,以治学伤寒名重一时,且博学多识,论精善断。余有幸从之学,获益匪浅焉。尝与王师门诊,一男子年可三旬,农民装束,面身尽肿,脸肿不能视。时方八月竟重裹绒衣。自谓数日前涉水贪凉,致发热恶寒,头痛甚,腰疼似折,从公主岭
1985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艳春;
<正> 任××,男,21天,1983年2月20日就诊。患儿于生后一周(2月8日)发生呕吐及腹泻,11日开始无大便,尿少,每于吮乳后即发生喷射样呕吐,吐出物为白色凝乳块及清液。经本院外科诊断为新生儿肥大性幽门狭窄,建议手术治
1985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德云;
<正> 小儿变蒸之说,始自西晋王叔和,隋唐以后相继传演。所谓婴儿“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者变其情志,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变蒸的表现是生理还是病理现象,古代医家见解不一。笔者认为小儿变蒸和轻度维生素D缺乏症(即轻度佝偻病)很相似。就此探讨如下:
1985年01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志山;
<正> 陈氏文中,字文秀,宋金时安徽符离人,为南宋末年儿科名医之一,与北宋钱乙齐名,为当时主温热与寒凉派的主要代表。陈氏特别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力倡小儿阳气不足的观点,在所著《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中,阐述了其主张温补的学术思想。
1985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系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高士宗注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因自然界中一切太过或不及之气候变化,皆可乘人体之虚而致病。避,含有躲避、预防之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此“避”字即含有采取
1985年01期 41-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三、太阳温病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1985年01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本篇所论血痹与虚劳二病,同属虚证,慢性病,且二病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常可互相转化。故合篇论述之。一、血痹病 1.释名:从病理上解释,痹者,闭也,不通也。因本病系由血脉痹塞不通所致,故名;从
1985年0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正> “颐和春”是长春中医学院和吉林省延边敖东制药厂联合研制的中成药新产品,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诸证。一九八四年七月,通过了吉林省卫生厅和高教局组织的科学鉴定。被评为吉林省一九八四年
1985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