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献琳;
<正>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原是一部书,即《伤寒杂病论》,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在《金匮要略》的启发下创立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做如下初步的探讨。
1984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魁梧;
<正> 兹就标本中气和伤寒六经的关系论述如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又:“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太阴
1984年06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有昌;高长福;
<正> 表里同治法首见于《伤寒论》。此法为表里病情比较均衡而设,有表里双解之功。表里同病之证,纯攻其表则里证不除,甚则加剧;纯攻其里易致表邪内陷,转为坏病,故仲景创表里同治之法。此法虽为外感热病而设,但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作用。表里同病之证有偏于表、偏于里之不同,临证之际须成竹在胸,运筹帏幄,分清孰多孰少,孰重孰轻,治法亦略有差异。
1984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阎学国;李锐;
<正>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之一。“辨”是为了“治”,“治”又必须依据“辨”。首先是“辨”得准,然后才能“治”得好。那么,如何才能“辨”得准确一些呢?笔者认为抓住疾病的特有症状,往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简便方法。特有症是指能够反映出该疾病独特病
1984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永谦;
<正> 自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问世后,几经隐现,赖晋、隋、唐医家传抄而将其保存下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宋王朝成立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举国家力量,整理出版大批古典医籍,《伤寒论》亦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刻印出版。至此,《伤寒论》有了文字定型版本,后世称之为“宋本”。随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1984年06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庶;
<正>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其六经辨证及其传变的理论与治则都体现了辨证法原则。伤寒六经辨证抓住了疾病在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实际上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病毒感染时,病毒首先必在其所侵入的局部组织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以增加该病毒的数量和毒力,同时向邻近的组织细胞扩展增
1984年06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振兴;庄宝珠;张敦义;
<正> 为探索中医治疗急性热病方法,我们应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大叶肺炎,疗效较好。本组全部病例均经临床检查及 x 线透视,部分摄片,一般表现: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少量血或呈铁锈色。白血球增高,舌质红,苔黄腻,脉多滑数或弦数。
1984年06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南征;
<正> 《金匮要略》关于热证的条文约有73条,处方可达42张之多,常用药64种。这是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金匮》治热十一法(一)清法:清法包括滋阴清热、清化湿热、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营凉血等法。
1984年06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启明;
<正> 《金匮要略》是我国最早记述妇科疾病辨证论治的著作,其中关于妇人病的三篇(下简称“三篇”),在妇科病证的分类、病理机制、辨证论治要点以及选方用药等方面都各有特点,本文试就三篇的特点做一粗浅的论述。
1984年06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龙侪;
<正> 马骥教授为我省名老中医,在多年医疗实践中,每以活用经方取得良效。马老尝谓:仲景遗方,虽二百有奇,然其最常用者,厥为“柴胡剂”,其方虽仅六首,但若能增损化裁,或与它方合用,则可执简驭繁,治愈多种疾病。并谓:欲熟谙柴胡
1984年06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义;
<正> 《金匮要略》载:“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本条文道出了胶艾汤治疗妇人三种不同情况之下血;经漏、产后恶露不绝以及胞阻下血。胶艾汤是由川芎、阿胶、甘草各100克,艾叶、当归各150克,芍药200克,干地黄300克组成,其功用为补血调经,安胎止漏.“妇人有漏下者”,我治疗此证的体会是:若经漏属血热型或肾虚型,可加大白芍的用量,酌
1984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崇奇;
<正> 大承气汤系仲景方,载于《伤寒论》者十九条,载于《金匮要略》者十条,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及少阴病之阴伤里实等证。历代医家皆用大承气汤治疗各种热性病所致的腹痛、便秘等疾患,并将其适应证高度概括为“痞、满、燥、实”。近代多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及某些急性热病出现的高热、神昏、惊厥、发狂等而有阳明腑实证者,亦有用于外科腹部手术后,防止术后鼓肠和腹部胀痛。
1984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春德;
<正> 麻杏石甘汤方证,凡两见于《伤寒论》。一是,“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一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984年06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一军;姜跃武;
<正>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和体会,基于《伤寒论》中“不得小汗出,身必痒”,“痒为泄风”,按中医有关论著,多以“汗出中风,胃肠失和”为其审因论治;以肺合大肠,肺主皮毛为立论依据,运用经方施治,临床取得一定疗效。本文仅就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荨麻疹与动物实验研究报告如下:
1984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黄显达;陈国恩;
<正> 桂枝附子汤是《伤寒论》方,亦见于《金匮要略》,为治疗太阳病类似证之方剂。根据该方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以之加减治疗寒湿为患,心阳不足之心动过缓、雷诺氏病及坐骨神经痛等杂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984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谭福天;
<正> 真武汤是仲景扶阳抑阴,化气行水的代表方剂,配伍严谨,药品精良,仅有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五味组成。取其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之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敛阴和营,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诸药合之,共奏扶阳抑阴,化气行水之功。余常用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炎、尿毒症疾患,临床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两则,聊供同道参考。
1984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庆贺;寇幼敏;杨凤珍;邸振福;王晓明;
<正> 刘××,男,45岁,工人。1979年去外地公差,因路旁施工扔跳板打伤头部,当即送医院,经抢救治疗,半年后出院。遗有头晕,头痛,恶心,多梦等证,曾多处医治不效而来我院。证见:头晕、头痛、恶心、夜多恶梦,项背强难以转侧,无汗,偶得汗自觉轻松,微喘,口渴不甚,舌质稍红,苔薄黄,右寸脉浮而有力。
1984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慧芝;孙亚珍;郝计科;王志杰;
<正> 泻肺糖浆是以《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地龙而成。本院自1983年始应用本方治疗咳、喘、痰饮等。(包括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肺炎)。经临床观察结果,对祛痰止咳、平喘效果较好,今介绍如下:泻肺糖浆制备:葶苈子10克大枣15克地龙15克用煎煮提取法,按1977年药典制成原糖浆为100毫升装瓶,内含生药66克。服法:均采用口服法,6个月内小儿每次5毫升,7个月至一岁每次10毫升,一日三次,病情重者可日服3~5次。本组80例,其中支气管炎40例,显效者18例有效21例,无效1例;喘息性支气管炎16例,显
1984年06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永沛;郑艺钟;
<正> “仲景学说”之内函极为丰富,但历来治《伤寒论》的学者,常忽略其中针灸学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伤寒论》关于针刺期门穴的记载,探讨仲景运用针刺经络俞穴,调整脏腑气血的理论。不当之处,望同道斧正。
1984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廷汉;
<正> 弄清楚仲景伤寒是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是研究《伤寒论》的首要前提。而欲弄清楚此点,必须从仲景所处年代所发生的“伤寒病”入手。据仲景原序,仲景家族二百余人,在不到十年间死于伤寒者竟达一半之多,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之高,非“天行”不能如此。对于此点,后人多有考证,亦无非议。仲景伤寒即是天行,而天
1984年06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建华;
<正>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1984年06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凤池;
<正> 笔者认为,《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方名与原著本意颇有出入,现简述如下:一、仲景方名用“加”字的本意有二:其一,有重叠之意,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方中把桂枝或芍药加重药量而得名;其二,有增多之意,如桂枝加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是在原方中增加药味而得名,大都在原方中加一、二味或二、三味药味,其所加药味均在方名中体现出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加”字本意不甚贴切。
1984年06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林;
<正> 桂枝法,是针对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总结出来的一种将息调护方法。桂枝法首见《伤寒论》第14条,其方后“注”中有“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第20、21、22、23、31、35条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第二”的葛根汤方证里还有“将息前法”,“余如桂枝法将息”,“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等。
1984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大同;王圭一;
<正> 一、痰证的分类和特点历代医家对痰证的分类极多。有以性质分类者,如风痰、郁痰、虚痰、燥痰等;有以部位分类者,如痰阻肺络、痰迷心窍、痰浊附骨等;有以症状分类者,如痰泻、痰哮、惊痰、痰厥等。此外,“痰”停留于人体的部位不同,又可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如痰滞于肺,可见咳喘咯痰背冷;痰迷于心,则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一、痰证的分类和特点历代医家对痰证的分类极多。有以性质分类者,如风痰、郁痰、虚痰、燥痰等;有以部位分类者,如痰阻肺络、痰迷心窍、痰浊附骨等;有以症状分类者,如痰泻、痰哮、惊痰、痰厥等。此外,“痰”停留于人体的部位不同,又可出现各自特有的症状。如痰滞于肺,可见咳喘咯痰背冷;
1984年06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博文;
<正> 慢性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治疗是一个国内外难以解决的问题。近10年来,遵循扶正固本法的治则,用细辛壮力汤、改进细辛壮力汤及甲号方等,治疗430例慢性布病患者,结果如下:一、一般资料依据1958年全国布病防治会议规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病人,发病1年以上者为治疗对象。430例主要为农牧民;男357人,女73人;病程:1—2年115人,3—10年192人,10年以上123人。
1984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辉;
<正> 我们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冠心汤随证施治,治疗32例冠心病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一、冠心汤及随证施治(一)主方: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降香、桃仁、没药、郁金、瓜蒌、麦冬、茯苓。(二)随证施治:肝郁气滞型加柴胡、厚朴;心肾不足型加生地、沙参;痰浊内阻型加藿香、枳壳,每日一剂,分两次水煎服。
1984年06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宗庆;
<正> 乙脑属中医暑瘟范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历来有其独到之处。今将个人参加抢救治疗中的体会,分述如下。一、临床资料:1982年我院收治乙脑患者65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成人49例,儿童16例,经脑脊液化验检查,均符合乙脑诊断。二、病因病机:暑热之邪是乙脑的主要致病因素,在
1984年06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洪斌;王孟兆;高洁超;
<正> 痛经为妇科临床的常见疾病,是以病人的周期性腰腹疼痛为生证。笔者从1964至1981年间共治疗84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4例,均为门诊治疗者。其中,18~25岁64例,26~29岁8例,30~35岁12例;病程3个月以内者54例,4月14例,5月16例;已婚者32例,已婚生产者35例,未婚者17例.
1984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年顺;
<正> “燥”为六淫之一,对其阴阳属性,历来有不同看法,主张属阴者有之,主张属阳者也有之。长期以“燥为阴邪”说被多数医家接受。但笔者认真思考“燥为阴邪”的论据,深感其理不足以服人,而燥为阳邪说则更合医理。现申述如次。
1984年06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米长才;
<正> 中医伤科的治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深受广大中西医工作者欢迎。六十年代中期创造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其法简便易行,疗程短,疗效佳,并发症少,符合骨折治疗的三原则,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可是,近年来,有忽视中医内服外敷法的倾向。其原因有二:一,认为中药对加速骨折愈合无显著作用;二,认为中药外敷缺乏理论根据,疗效不可靠。中医治疗
1984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士贤;邓明鲁;
<正> 人们每当谈起长白山的名贵药材时,无不议论人参、鹿茸、虎骨、麝香。谁知岂止如此。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长白山的名贵药材日益增多,引起了国内外药学工作者的重视。尽管如此,由于宣传的不足,对长白山一些珍贵动、植物药材,有人尚不十分清楚。为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长白山的宝藏,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药用动、植物作以介绍,以便合理地开发利用。
1984年06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上古天真论《素问》篇名。王冰注本第一篇;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类经》一卷摄生一二三、三卷脏象类十三;《太素》卷二寿限。上古,指远古而言。《内经》的著者将人类社会按时间分为上古、中古和今世三个阶段。天真,此指先天肾气(详见天真条)。本篇论述了上古之人的养生方法,指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原因;同时,篇内阐述了人体生长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机能特点;最后以四种善于养生的体征为标准,指明了长寿延年的可能性。
1984年06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一、概说1.病名:李(文彡)云:“疟者、虐也。寒热侵入,暴虐至甚,故名。”2.病因病机:夏秋之交,疟邪侵入。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而成。3.主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先寒后热,汗出而解。4.治则:和解达邪为主,兼以清、温、下、吐、汗等法。
1984年06期 43-4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第五讲太阳伤寒的主证、兼证及其治法在上一讲里,阐述了太阳中风的兼证及其治法。太阳中风证是太阳病经证的一个类型,根据其发病特点,后世称为“表虚证”,这是与太阳伤寒的“表实证”相对而言的。那么,什么是太阳伤寒证?如何辨证论治?本讲就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1984年06期 45-4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1984年06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本刊讯〕东北地区仲景学说首届学术讨论会于今年7月25日至2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这是继南阳会议之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地区性学术活动。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辽、吉、黑三省及辽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正式代表
1984年06期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