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宏阳;程士德;
<正> 《内经》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论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系统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相统一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而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脉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四时五脏脉(简称“时脏脉。”) 。深入研究《内经》中对四时五脏脉的理论,不难看出它不仅说明了自然界与人体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而且对于临床诊治疾病,判别予后转归亦有很大作用。本文拟对《内经》中的四时五脏脉作一初步探讨。
1984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荩文;
<正> 《灵枢》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将人体的胃、冲脉、膻中、脑四者,比拟为自然界的东南西北四海。它们既是全身精神气血的泉源,也是营卫气血、十二经脉汇合之处。四海与头、胸、腹、胫四部气街有密切关系,兹分述如下:
1984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孟庆云;
<正> 《内经》中的运气学说,源自《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和《六节脏象论》等其他篇论。因《六元正纪大论》中有“五运六气之应见”句,故又称五运六气。其所论内容素以深奥称著,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学之玄机”。近年来随着医学气象学及系统工程理论的深入发展,运气学说又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仅就五运六气历法的特点、运气格局是古代的大系统理论、运气理论的实践与各家学派等三部分内容来说明运气学说是古代的医学气象历法。
1984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牌肺之病生。《医法心传》在正常情况下,肾阴能滋养于肝,使肝阴充足,肝阳不亢;上济于心,使心神得养,心火不生。当肾阴不足时,则肝阴虚而肝阳易亢,甚或肝风内动;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阴虚,神失所养,或至心火上炎。故在临床上由于肾阴虚导致肝阴虚者,可滋肾以养肝,如用六味丸,一贯煎等;导致肝阳上亢者,可滋阴以潜阳,
1984年04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大正;
<正>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又有“脏者藏也”之谓。然五脏之藏是相对于六腑之泻而言,故有上语出焉。事实上,五脏是既藏又泻,以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
1984年04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显达;
<正> 陈国恩副主任医师,现年七十岁。任吉林省政协委员,通化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通化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陈老幼承庭训,学有渊源。十四岁随祖父,当地名医陈宪全公诵读经典,侍诊于侧。七载寒窗,学业锐进,弱冠即悬壶
1984年04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冠军;
<正> 头痛仅是一个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如颅内疾病、五官、心血管疾患及各种急性感染病等。由于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髓海之所居,它既有经络与内脏相连,又有诸窍与外界相通,故凡外感、郁怒伤肝、肾精不足、痰湿内阻以及外伤淤阻脑络,皆可导致头痛。正如《类证治裁》云:“头为天象,诸阳经会聚,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本文就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法则,简述如下:
1984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柏龄;曹铁梅;
<正> 近年来,活血化瘀的研究,进展可观,一些疑难病证运用化瘀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活血化瘀法亦可广泛地运用于虚证,“虚证不宜单补”。《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指出:无论该补该泻,均应先除去血脉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
1984年04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浩然;
<正> 缺氧其病因多与痰浊,瘀血,痰瘀以及气滞,气虚,阳虚等有关。在脏腑中多涉及肺肾和心,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试探讨其证治分型及其机理。
1984年04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长江;
<正> 笔者针刺扁桃体,治疗急性扁桃体炎21例。获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次。21例扁桃体炎,I°肿大者6例,Ⅱ°肿大者12例。Ⅲ°肿大者3例。21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以下者10例,38℃以上者11例(1例超过39℃)。在接受针刺治疗前,10例有服药治疗史。但无明显疗效。针刺后,均停用药物。
1984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浩江;
<正> 饮食疗法渊源已久,早在《周礼》中即有“食医”的记载。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之分,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异。肿瘤病人的饮食疗法,必须根据其寒热温凉之异,辨证选用。方能收到予期效果。笔者结合临床体会举述如次,供同志们参考。
1984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长信;陈景芳;
<正> 近年来,我们治疗58例郁证患者,疗效满意,略积心得。兹浅述如次,供同道们参考。郁证所包括的证候范围广,表现复杂,变化多端。丹溪创六郁之说:景岳认为都证以思郁、忧郁、怒郁三者为主。前人尚有“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之论。辨证方法亦众说纷纭,使人无所适从。我们注意到,相应的病程内,其表现及病变部分有一定的规律,可根据其病程长短之不同,分别予以相应的治疗。
1984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赫令君;
<正> 近年我用疏肝利湿法治疗肾炎,疗效显著,现将积累的10例资料总结如下:一、病例选择均为西医明确诊断的住院病人,男性7例,女性3例,中年以上为多,其中急性肾炎4例,慢性肾炎3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3例。并发尿毒症2例。
1984年04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隽田;
<正> 月经病最佳治疗阶段系根据妇女月经周期中各阶段的不同生理特点,和不同月经病的病因、病理变化来选择疗效较高的治疗时期而确定的。它可以有效地把中医治疗与月经周期生理、病理特点相联系,避免临床上漫无边际用药的弊病。
1984年04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汪永生;
<正> 赵×,男性,28岁,职员,已婚,住院号3085。因皮肤出血六天,鼻出血一次,于1981年6月29日以“再障”入血液病房。患者素健,于入院前九天因咽痛,全身不适伴发冷发热.自用四环素、青霉素、喉症丸(10丸),用后咽痛,全身不适减轻,但三天后却发现
1984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凤文;
<正> 董某,男,11岁。1982年4月20日就诊。患儿二岁时,发现肌肤干燥,上下肢出现鱼鳞样改变。以后逐渐加重。查患儿躯干与四肢皮肤呈灰褐色,干燥粗糙无华。上下肢伸侧呈鱼鳞状,中间紧附皮肤,边缘翘起。腰背部
1984年04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济生;
<正> 项软李××,男,48岁。1980年6月5日就诊。患者素健。近因护场,常卧寐于打谷场中。初感项软无力。近十余日头不能举。时自汗出。扶杖来诊。诊见:项软不能自举,头汗自出,面如新浴。神情忧苦,语声气弱。脉见弦缓无力。正气不足,邪客络脉。治宜益气固卫,祛风和营。黄芪3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水煎服。
1984年04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月蟾;黄永杰;
<正> 龙胆泻肝汤系李东垣方。方中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瀑热;配黄芩、栀子的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引火下行;柴胡疏畅肝胆;当归活血;生地养血益阴;甘草调中和药,共奏泻肝(胆)火,清湿热(三焦)之效。故儿由肝胆实火(或湿热)之因而致病患,皆可用本方治疗。择验案列下:
1984年04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慧之;
<正> 小儿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之说,因气血未充,神气怯弱,故发育过程易出现脏腑功能紊乱。尤其女孩,更易患心胆虚怯、惊悸诸症。笔者用温胆汤加减疗上疾,治从少阳。获效颇捷。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而成。主治胆虚(触事而惊),多汗不寐,短气乏力,痰热上扰诸证。
1984年04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继棠;吴自来;
<正> 平胃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我市已故名老中医江墨垣先生,常以本方加三棱、莪术、牛膝、鸡内金治疗寒湿闭经,疗效卓著。现将笔者治验案例,列述如下:患者史××,女,27岁,已婚,教员。闭经三年。病起于月经期下水田,经水骤止,渐觉身倦头昏,胸闷腹胀,纳谷不香,迭服中药二百余
1984年04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扬风桐;
<正> 笔者以细辛五倍散外敷治疗黄水疮,多获奇效。现将药物组成、用法,验案简介如下:处方:细辛100克五倍子200克冰片2.5克,前二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冰片研匀,贮瓶内备用。用法:先用苦参熬汁洗净患处(将脓汁、结痂
1984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志明;
<正> 笔者用自拟的益气镇惊汤(散),治疗多例惊悸患者,疗效颇佳。现择验案一则如下:崔××,女,16岁,1981年4月5日来诊。两月前受惊吓,后感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四肢酸软,恶心干呕,痰涎多,脉细微滑、左关脉弦细。证属心阳虚怯之惊悸,用益气镇惊汤治之。处方:人参15克生黄芪75克五味子15克柴胡15克合欢花20克半夏25克陈皮15克胆星15克远志15克菖蒲15克百合25克龙骨40克 杜
1984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詹忠辉;
<正> 笔者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妇人经行吐衄多例,均获显效。现简介验案一则如下:柯××,32岁,农民。半年来经行吐衄,服多药无效.诊见:颜面潮红,多怒,舌边红赤,脉弦数,经色鲜红,经行或衄或吐、量时多时少。方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生地3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二剂后,吐衄即止。一年后随访,月经正常无吐
1984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宫殿升;
<正> 笔者从民问验方中总结自拟出“蝉黄汤”,治疗急性肾炎,均获显效。现举验案以证之:处方:蝉蜕15克大黄15克竹叶15克 萹蓄15克瞿麦15克,水煎服。另大黄10克研末,红皮鸡蛋一枚,打孔除清留黄,大黄末5克入蛋壳内搅拌后封孔,文火烧焦吃,同时服汤药。首次盖被出微汗,次服不必再汗。高度浮肿加蟋蟀4
1984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见于元·朱震亨的《平治会粹》,是在谈泄泻的治疗方法时引用的。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更直接地将“湿”改做“泻”字,而成“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清·陈念
1984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治疗下肢溃疡(臁疮)的验方广东省乐昌县罗家渡卫生院曾冲处方:牛胆(或猪胆)一个青黛三十克陈石灰三十克黄丹十克轻粉10克冰片五克黄柏三十克密陀僧三十克五倍子二十克枯矾二十克。制备:将青黛、石灰、黄丹、轻粉、冰片纳入牛胆中(保留胆汁),悬高处阴干后研为细末;黄柏烘干后研成末;密陀僧、
1984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宝洪;
<正> 乌头为大辛、大热、大毒之品。有逐寒凝、回阳气、蠲痹痛之功。善治胸腹、肢节疼痛等症。用之得当,能起沉疴;用之不当,轻者中毒,严重者可至殆命。笔者通过学习,搜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将乌头的应用,做一浅述。
1984年04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彦群;
<正> 笔者多年临证,按《本草纲目》书中用高良姜、香附相伍,对噫气吞酸,痰逆呕恶,胸膈痞满,停痰宿饮,胸阳闭阻,心腹诸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等证治疗,功效显著。兹述如下:
1984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雪梅;张树勋;崔文秀;刘权;张永和;刘长有;
<正> 理气舒心片是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研制成的治疗冠心病的新药,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有显效。以往实验表明该药有提高小鼠对缺氧耐受力及对抗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能增加离体兔心和麻醉狗在位心冠脉流量等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理气舒心片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大鼠实验性心肌坏死心电图,心肌形态学影响的观察,进一步证实理气舒心片保护心肌的作用.
1984年04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琦;杨健武;
<正> 三、脏象实质的探讨与实验研究近来采用多学科多途径对脏象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按五脏分述如下:(一)肝肝的生理病理功能,危氏认为可概括为:思维、意识等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肝气
1984年04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第三讲太阳中风的主证及其治法在上一讲里,阐述了总纲和太阳病提纲。总纲的两条原文,有指导全书的意义;太阳病提纲,是对太阳病规律性的总结。那么,太阳病含有哪些内容?如何进行辨证施治?这一讲里,就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1984年04期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三、暍病(一)概说1.病名:暍病亦称中暍或中热。是夏日伤暑所致气阴两伤之证,与现今中暑概念不同。2.病因病机:暑为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致热证。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本病即因夏感暑热,气阴两伤所致。3.主证:发热,汗出、烦渴、少气、溺
1984年04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仲平;
<正> 古代医籍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训诂。注字音,释通假,正字形,解词义,详出处,明句义:这六个方面都属于训诂的范围。如果说训诂学奠基于汉代,一方面是由于汉代的文字、语音、词义与先秦相较
1984年04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湖南中医学院吴润秋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全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所致,人亦不例外,“生之本,本于阴阳”
1984年04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熊继柏;
<正> 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原文是说,大凡阴阳二者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原文在这里着重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注云:“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似此,原文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阳气致密则阴气固守,五脏精气充足。反之,“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而产
1984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耀民;
<正> 六经气血多少之说,自《黄帝内经》提出以后,历代注家对其奥理无不引发。虽见仁见智,不乏其解,终因《灵枢》《素问》所载不一,校之别本出入更
1984年04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汉钧;潘群;吴恒亚;
<正> 顾伯华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附属龙华医院外科主任。顾老宗《内经》《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等诸家之说,搜集四十余年临床经验、医案,著成《外科经验选》一书。书中对疮疡、疔(疒节)、痈疽、痔瘘、皮肤病、急腹症等疾病做了详细阐述,辨证准确,治法灵活,用药精当。拜读之后,受益非浅。本文仅对顾老融汇诸家理论,治法灵活的特点,略谈一得。
1984年04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拱志;韩凤仙;刘向东;
<正> 最近,为了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我们初步调查了一些医院门诊、病房的中药处方,发现如下几个问题,认为有必要提出来,以期引起注意。
1984年04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洛雨;
<正> 吉林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副主委、长春中医学院九三支社主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长春分会副理事长、长春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教授王海滨同志,在参加省政协五届二次全委会议期间,因冠心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于1984年4月23日在长春逝世,终年七十八岁。王海滨教授系辽宁省海城县人,生于1907年。幼承庭训,笃志歧黄,1924年毕
1984年04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