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襄国;
<正> “肝传脾”理论源于《内经》,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医圣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桂《临证指南医案》中专门列出了“木乘土”一节;王旭高在论肝时也指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均有“侮脾乘胃”之虞。笔者试从病因、病理、诊断诸方面对“肝传脾”这一理论加以探讨,不当之处,诚望同道指正。
1984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国清;
<正> 在一年四季阴阳变化、昼夜更替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体这种规律性变化,现代生物学称之为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部的规律性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天地阴阳的升降消长都有一定的规律。天体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这种运动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这就是现代所
1984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郝文轩;
<正> 缓脉之名,由来尚矣。上自《内》、《难》,下及后贤,稽形论病,各具妙义,既之李士材驳高阳生“缓脉主热”之说行,缓脉之主病,渐失庐山真面目矣。后之医者,率以缓脉为迟立说,而缓脉主病之真谛,掩没殆尽,因而有重加整理、研究之必要。一、缓有三解迟非本义林之翰曰:“同一缓脉,而有曰和、曰迟、日纵”之异。三者之分,“有虚实寒热
1984年03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中正;董廷汉;
<正> 陈有恒先生,现年65岁。任通化地区中医学会暨通化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副主任医师。陈老业医四十余年,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尤擅儿科,学验俱富。审证辨析入微,洞察症结;用药颇具特色,于当地有“小儿王”之雅称。兹将陈老儿科学术经验举述梗概,以飨读者。儿科论治首重调肺历代儿科医家,或以“肾水常虚”而
1984年03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福天;
<正>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病。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略积心得。兹分述如下,仅供参考。一、风心病的发病机理《内经·素问》云:“心主一身之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可知心既有推动血液流到全身,又有接纳血液从全身流回的功能,这一功能是靠心气的正常推动和接纳实现的。心脏瓣膜恰似橐钥,其开合适宜,心气旺盛,才能鼓动血液在脉
1984年03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春志;
<正>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骤,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收集我院1971年来中西两法治疗的146例病人进行分析,并试谈中医治疗一些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一般资料临床分型与分期:本组分析1970年10月~1978年3月近七年间,我院传染病疗区住院的出血热病人146例。其中轻型31例,中型48例,重型33例,危重型34例。发
1984年03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忠耀;
<正> 我院1980年——1982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病人248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兹总结如下:一般资料5—7月份住院43人,占17.3%,10~翌年1月份住院179人,占72.2%;年龄最小14岁,最大73岁,20—40岁住院167人,占67.3%;其中男性192名,女性56名;农民214人,非农业人员34人。临床表现发烧248例,咳嗽13例,头痛168例,眼眶痛
1984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玺廷;王长印;王晓君;
<正>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25例,疗效较好。兹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0岁;农村16例,城市6例,郊区3例;其中轻型4例,中型6例,重型9例,暴发型6例;25例中头痛者24例,呕吐20例,高热者23例。浅昏迷9例,烦躁10例,深昏迷4例。双瞳孔缩小16例,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0例。脑膜刺激征
1984年03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烈;吴运莉;马翠萱;
<正>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多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急性感染。临证以暴喘、哮鸣为主。与马脾风相似,症缓则与痰证类同。故本文将其辨为实证、虚证。分别用降气活血、止哮平喘与益气养血、止咳化痰之法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将1980年以来,治疗此病的190例资料介绍于下:临床资料190例中,男121例,女69例;年龄:
1984年03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喜宽;
<正> 百日草,原产墨西哥,又名步步高、对叶菊,百日菊、火球花等名。本品为菊科植物百日草 Zinniaeleans.Jacg 的干燥地上全草。在《家庭养花》一书中记载百日草叶和花可供药用。其味微苦、性凉。
1984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麻庸;
<正> 王××,男,49岁,住院号,29784。因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40天,于6月29日入院。病人于40天前,暴怒后大量饮酒,酒后受凉,醒后即觉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如劈。翌日病进,谵语,昏不识人,四肢抽搐,二便失禁。曾在某医院诊为“非特异性脑炎”。治疗后唯热退,余症不减。转来我院治疗。查体见意识障碍,呼之不应,谵语时作,四肢强,直性抽搐,角弓反张。汗出,瞳孔右侧大于左侧。视神经乳头水
1984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国恩;黄显达;
<正> 二十五年前,通化地区肝炎流行。我在肝炎门诊治疗了大量的传染性肝炎患者。我常用茵陈蒿汤治疗黄疽型肝炎,初施以常规剂量,疗效不佳,茵陈加大至500克以上,疗效始著。俟后,我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皆重用茵陈,奏效迅速。兹将近年来治疗的急性黄疸型肝炎84例,总结如下,供同志们参考。
1984年03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滕书章;
<正> 阿魏丸组成、制法和服法:阿魏(醋炙)100克木香50克槟榔50克,共为细末,大蒜100克捣烂如泥和糖浆为丸。如赤小豆大。成人每次口服3~4克,小儿每次服1~1.5克,日服4次。疗效:临床症状消失,脓血便消失,便检查,脓细胞阴性,为治愈。
1984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学毅;
<正> 安胎止呕汤药物组成:白参10克炒白术15克砂仁5克橘红10克当归10克炒香附10克厚朴10克竹茹10克甘草5克沙参10克石斛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若闻药即吐者可先食生姜片少许,随之服药。若胃火上逆者,加栀子,痰饮加茯苓、藿香。67例全部治愈。服药三剂愈者39例,五剂愈者22例,六剂以上者6例。
1984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廷楼;
<正> 罗××,14岁。半年前月经来潮,量多色淡,淋沥不断。近两月病情加重,下血量多。神疲肢倦,头晕心悸,食少便溏,夜寐多梦。曾经西医诊为“功能性子富出血”,迭治罔效。诊见面色苍白,口唇尤甚,四肢欠温,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心脾气虚,统摄无力。
1984年03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会文;
<正> 血府逐淤汤系清代王清任所创,载《医林改错》,由11味药组成。本方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换白芍)加柴胡、桔梗、枳壳、牛膝、甘草而成。有活血祛淤,养血理气之功。主治胸中血淤,气机不畅的淤血证。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几种淤血病机的疾病,均获良效。现简述如下:
1984年03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志文;
<正> 越鞠丸载于《丹溪心法》,系朱震亨氏所创。由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组成(原方为上药各等分,制成散剂或绿豆大水丸、每服2~3钱),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常用良方。笔者临床上运用本方辨证加减,化裁煎服,获益匪浅。现择治验数则,简述如下。
1984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脾胃二者,相互关连,紧密配合,又各有专司不可不知。李东垣以补土派著称于世,其《脾胃论》重点阐述了脾脏,以补益升举为治,但用药偏于温燥。明清以晚之医家多有习用此者,惟对胃腑特点及治疗,则较少探究。现择其要略述之:胃主纳食,以清导降浊为功;脾主运化,以转输升清为用。故不纳不降,甚或逆上者,过在阳明;不运不升,甚至陷下者,咎在太阴。脾之不运不升,多缘阳气
1984年03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忠维;
<正> 笔者用去腐生肌散(黄柏、大黄、地榆、儿茶、五倍子、乳香、没药、白芨、三七、血竭、冰片)外敷,治愈术后肠瘘一例。现简介如下:初××,女,45岁。曾患化脓性兰尾炎手术切除。1980年11月5日以绞窄性肠梗阻、泛发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入院。剖腹探查:发现从回盲部向上70厘米粘着于兰尾切口下端,并以粘着
1984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希廷;
<正> 笔者用胆道排石汤,治愈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多例,均获显效。现举验案一则:杨××,女,19岁,农民。1980年1月突然发病,右上腹胀痛,痛连胁背,甚则呕吐黄水及吐蛲。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1981年3月25日,因情志不舒,病又复发。诊见: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右胁可触及4×4厘米之胆囊、压痛明
1984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荣活;
<正> 朴××,女,36岁,农民。该患妊娠五个月,1977年1月15日突然两拳紧握,抽搐,舌强不语,不省人事,3分钟后甦醒。16日就诊,主述:恶心,耳鸣,自觉腹中有物上冲。请妇科会诊,诊为“子痫”。经静注25%葡萄糖,针刺内关、风池,症状减轻。17日自觉头昏,针头维、足跟穴、人中,不见好转,目觉全身无力,当晚又昏倒不省人事,以后每隔15~20分钟发作一次。
1984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本立;
<正> 肖姓,男孩,5岁。便后淋鲜血,以常法服中西药止血无效。诊其形神、舌脉均无所异,惟大便干秘。余以苍术、内金、红茶各5克,放入暖水瓶内用开水浸闷,随意饮此液。经三日便血止;三月后随访未复发。按:血下于肠,其制在脾,其本为燥。此案便干为津少血燥使成。今用苍术升运脾气;内金通导胃气,升清降浊;茶叶气香升散,上助苍术之升运,其性微
1984年03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传富;
<正> 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多数中药使用比较安全,然并非所有中药用之“绝对安全”,特别是有毒或药性峻烈的药物,使用不合理同样会有弊病。因此,研究中药有毒和无毒的转化关系,掌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应重视。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对中药之“毒”的论述及其应用原则,略述管见。
1984年03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荣桂;
<正> “相思子”与“赤小豆”均为豆科植物的种子,颜色与形状基本相似,易于混淆。“相思子”又名红豆、红添豆、相思豆、鸳鸯豆等,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种子。药材性状:干燥种子呈椭园形,少数近于球形;长径5—7毫米,短径4—5毫米;表面红色;种脐白色椭园形,位于腹面的一端,其周围呈乌黑色,约占种脐表面的1/4—1/3;种脊位于种脐一端,呈略凸起直线状;种皮坚硬,不易破碎,内有两片子叶和胚根,均为淡黄色;气味青草样,味涩。以
1984年03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泽霖;胡庆福;潘晓霞;朱青梅;
<正> 本文对恶性肿瘤青紫舌和非青紫舌患者的舌尖、甲皱微循环以及血液流变学七项指标作了对照观察,对血淤型恶性肿瘤的本质作一初步研讨,以资探求在临床治疗方面寻一途径。观察对象与方法1.观察对象:恶性肿瘤病人95例,其中青紫舌者42例(男2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98岁;非青紫舌者53例(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15岁。本组病例的诊断均经病理检查、X光摄片或各种临床检验证实。健康人组42例,其中男24例,平均年龄58.08岁;女18例,平均年龄59.78岁。健康人标准已前定。
1984年03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琦;杨健武;
<正> 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病因学、诊法、辨证和治法等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大丰富了既往的认识和实践。兹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有关研究概况综述于后。一、理论探讨有关脏象学说的理论蕴涵于《内经》之中,张景岳等医家在著作中曾将脏象内容列为一类。解放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
1984年03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第二讲总纲和太阳病提纲在上一讲里,概要地介绍了《伤寒论》的一般情况,回答了什么是《伤寒论》,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等问题。这一讲里,重点谈谈总纲和太阳病提纲。总纲(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词解]①病:疾病。这里主要指外感病。
1984年03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三本篇所论痉、湿、喝三病均由外感六淫所致。初起都有太阳表证,主要病变发生于筋骨、肌肤等体表部位,都是由伤寒向杂病转化的疾病。故合篇论述,且载于伤寒篇后,杂病篇前。一、痉病(一)概说1 病名:痉,古本作痘(音 cì)恶疾也。有谓痓为广十至,以明病之至急也。痉由劲字转化而来,是因本病以筋脉劲急有力为主证。2.病因病机:素体津亏,复感风寒,邪阻经脉,津失传输,筋脉失养,强急不和是主要发病原因。亦有因外邪不解,化燥伤津或妄施汗
1984年03期 36-3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校雠是古籍整理工作中重要内容之。兹将有关校雠的知识,介绍如下:一、何谓校雠?校雠现代称为校勘。对同一种书籍,用各种不同的版本相互核对,并参阅有关资料,比较其异同,纠正其讹误,是谓校雠。研究这种校勘书籍的理论、方法的科学叫校雠学。校,《说文》:“木囚也”。系指古代犯人脚上带的木枷,从木交声。此为形声字,其本义与后来校对、校勘的“校”,没有内在联系。东汉·贾逵《国语注》曰:“校,考也。”贾逵乃是刘歆的学生,可见刘向父
1984年03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大君;
<正> 对正治与反治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大致有如下三种:以张景岳、高士宗为代表把正治反治作为治法;以李时珍为代表把反治作为反佐;以张志聪为代表把正治反治作为服药方法。现代书籍对这个问题认识也不统一,1960年版的《内经讲义》认为正治反治是治则;1978年版的《中医学基础》仍认为正治反治是治法,虽然将正治反治列入治病求本项下,但是把原文改成“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并把它们解释为顺从疾病证候而治的治疗方
1984年03期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祖玉芳;
<正> 由于“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所以重视五输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探寻经旨,可以发见《内经》五输治疗思想有如下特点:一、应用范围广泛经中言治多为五输取穴。如《灵枢·厥病》:“肝心痛,取之行间,太冲”、“肺心痛,取之鱼际,太渊”,所取之穴皆为五输中的经穴。类此经中例证颇多,不必悉列。《素问·离合真邪论》更明确指出:“有余不足刺诸经荣输脏输也。”五输取穴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是由于它们分布于四末,而“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
1984年03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葆贤;
<正> 《难经》采摘《内经》英华,申演发明,使经义更切临床。六十二难至八十一难专论针刺,尤重五输刺。其中五输母子补泻之论,实为针刺机要,因此有必要试加探析。今将心得归纳如下:一、诸经五输各有主治六十八难提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其实质在于井应邪在肝,应荥邪在心,俞应邪在脾,经应邪在肺,合应邪在肾。邪在肝,木乘土则心下满,刺井则治肝,其满可消。邪在心,火烁金则身热,
1984年03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南征;朴志贤;
<正> 《乡药集成方》一书是朝鲜著名医学家卢重礼、俞孝通、朴允德等撰,书于1431~1443年间。在朝鲜与《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合称为三大古典医籍。《乡药集成方》共85卷,分病源、乡药本草、针灸法等三大部分,是一种类书。书中记载了内、外、妇、儿、五官,急救等各科临床54门,959条证候,病源论述931条,载方10706首,针灸论述1479条,朝鲜地产药物694种及我国《大明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中的部分药物。本书撰写时曾参考了267种中国和朝鲜医药书籍。
1984年03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纪青山;
<正>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1984年03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飞;
<正> 目前,国际上流行一种“时髦”的声音与颜色疗法,简称“音色疗法”。这种疗法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在于它不会给人们带来任何不适或痛苦,同时使人们在优美的色彩、音乐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得到康复或治疗。一、国外的“音色疗法”热在美、日、苏、法等许多国家的医院里都采用了“音色疗法”。这些国家还在机场、商店、车站、候诊室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播放优美的旋律,以使人们精神振奋,解除疲劳。音乐与颜色的
1984年03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玉英;
<正> 散剂应用有悠久的历史。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其中就有散剂的记载。如疽病题下: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入一杯酒中,日五六饮之。《伤寒论》五苓散药下记载:“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一些对五苓散运用深有体会的老中医曾指出,五苓散确以散剂疗效为佳。
1984年03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