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晓;
<正> 明代医家张介宾继承《内经》脉诊理论,阐发前贤诸家脉学精义,撰《通一子脉义》,启秘发微,精审立论,为丰富祖国医学的脉学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试从脉有阴阳、常变、四诊合参、脉证从舍、察神察胃等问题,初探张氏脉学理论中的辩证思想。
1984年02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陆文彬;陈予舟;夏云鹤;
<正> 祖国医学治法有常有变,“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等,皆言其常;“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则系变法。对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诸复杂的证候变化,临床常以“相反”的配伍,达“相成”之目的。笔者拟就临床肤浅体会,简介如下。调阴阳,寒热相济《内经》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谓:“阳虚则寒,阴虚
1984年02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森;
<正> 癥积者腹内之结块,为诸积之总称,其病始载于《内经》,后来《难经》将“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者称为“积”;将“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者”称为“聚”,并列五脏之积。《金匮要略》创“癥瘕”之名,后世医家又有“癖块”、“痃癖”、“痞块”等称。名称不同,实质无
1984年02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学瑜;谷振前;
<正> 高宜民先生是我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任浑江市政协副主席、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中医院院长。年逾花甲,临床四十余年。高老为人谦和敦厚,文雅儒风,道德高尚,医术精湛,深为医界崇敬,病家景仰。高老天资颖悟,勤奋好学。少时缘家贫体弱,弃儒从医,矢志歧黄。先受业于沈阳三世名医张子舟老先生,后就读于沈阳汉医讲习会。医理大通,技业显进。先悬壶于桑梓,后施术于浑江。擅长内科兼
1984年02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耀廷;
<正> 胞宫、胞脉、胞络是妇科学中的常用三术语。对胞宫的功能,历代医家不乏论述,而对胞脉、胞络的阐发则较少。本文仅就胞宫、胞脉、胞络的部位、功能及胞宫的证治进行初步探讨,尚祈指正。一、胞宫乃肾藏精之处男女皆有男女皆有胞宫,男子为精室,女子为子宫,是肾精贮藏之
1984年02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玉璞;
<正> 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人,著名医学家。孙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故所著方书,以千金为名。其书总结唐以前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甚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病列于众疾之首,并对妇女的生理特点,辨证方法,诊治之诀提出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后世中医妇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仅就孙思邈对妇科学的贡献简述如次。
1984年02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柏龄;
<正> 我国伤科传统的治疗方法非常强调发挥一双手、几块夹板的作用,尤其强调正骨手法的恰当运用。手法在伤科临床上应用的范围很广,如骨折、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软组织损伤——伤筋的按摩手法,都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因为骨折、关节脱位不施行正确的整复手法,虽有“灵丹妙药”,亦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医宗金鉴》指出:“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一、手法的渊源与发展
1984年02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增济;
<正> 历代《伤寒论》注家对太阳病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徐灵胎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字,为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无论风寒湿热,疫疠杂病,皆当仿此,以分经定证也”。徐氏认为太阳病是广义的,即太阳病包括六淫为患的一切外感疾病的初期(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轻证、太阳温病)。《医宗金鉴》曰:“太阳主表,表统营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营,均为表病也…
1984年02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治燥与治火不同,治火可用苦寒;燥证则宜柔润。火郁可以发之;燥邪则宜濡之。治火可用直折;治燥只宜滋润。《温病学释义》
1984年0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学中;张岚;魏继周;
<正> 计量诊断学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统计运算,编制成诊断指数表,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我们为中医辨证寻找客观指标时选用了这一方法,作为辨寒热虚实的依据。经验证明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中医临床辨证。现将计量辨证表的程序和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一、计量辩证表的编制程序
1984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东北地区首次仲景学说学术讨论会筹备会议于1984年2月18日在长春市长白山宾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柯利民、郭友昌、谢彦、关庆增、艾鸿飞、郭维民、刘述舜、王宾琮、杨麦青、刘玉瑞、刘冠军、刘柏龄、夏洪生、王增济、袁世华等15人。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召开东北地区的仲景学说学术讨论会,对推动仲景学说的研究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振兴中医事业非常必要。并商定东北地区首次仲景
1984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英硕;
<正> 为观察活血化瘀法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远期疗效,我们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对用心脑康治疗冠心病气血瘀滞,心(脑)脉络痹阻的病例进行了连续随访观察(自1972年1月至1982年12月,共观察17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一般情况:所观察之病例皆按1974年全国冠心病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984年02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长凯;张云鹏;王文君;韩国芹;林文华;李淑清;陈玺;
<正> 1974年我们应用中药止痢散治疗小儿急性菌痢,收到了与氯霉素、四环素,痢特灵联用相同的效果。近年又在止痢散基础上,初期加强祛邪,后期注意扶正,疗效更佳,兹小结如下。观察对象系1976年6月~8月住院治疗的50例小儿急性菌痢患者。本组病例均在2周岁以上,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未包括中毒型菌痢和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例。治疗方法:
1984年02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级三;
<正> 鸡鸣泻亦称“五更泻”,一般认为系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独盛所致。故治疗此病多用四神丸温补命门,固涩大肠。二十年前,曾治一杨姓男患,六十二岁。素患鸡鸣泻,迭治罔效。又罹风寒感冒,身疼恶寒,鼻塞流涕,肢体沉重,倦怠嗜卧。余以其年高体弱,疏人参败毒散以扶正解表。服药两剂,不仅表证悉除,多年的鸡鸣泻亦不复作矣。又继服四剂,
1984年02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赵十;
<正> 1968年春,同乡刘宝生,男,32岁,患慢性腹泻多年,久医无效。趁来长春之机,嘱予请名老中医为之诊治。恰逢长春中医学院陈玉峰教授诊视。陈老凭脉后问予是否看过脉,脉象如何?即答:“看过,脉缓而虚,左脉大于右脉。
1984年02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维学;
<正> 近年来我科收治过敏性紫癜50例,运用中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兹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有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符合过敏性紫癜之诊断。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10岁31例,11~15岁14例,5岁以下5例。分型:关节炎型12例,皮肤型11例,混合型27例。合并肾脏改变者12例,合并肠套叠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贫血2例。
1984年02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尚尔寿;高世文;尚祖伯;
<正> 我们于79~82年5月,辨证治疗胆石症42例,疗效较好,兹小结如下。42例,多在其他医院确诊。其中女性26例,男性16例。多在30~50岁之间。结石部位:胆囊结石26例,胆管10例,胆囊、胆管同时存在者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胁痛、黄疸、纳呆、(口恶)心呕吐、腹胀、厌油食。
1984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连金;
<正> 笔者近年来用王清任活血化瘀法,治疗不孕证20例,治愈16例,今简介如下:20例患者中,均有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或冷痛,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不畅,血少色紫黑有块,乳房胀痛,舌质红或有瘀斑,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滑。治以理气调经,活血祛瘀之法。药用:当归川芎白芍桃仁 红
1984年02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家信;曲生;侯国学;
<正> 近年来,我们以遥逍散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治疗乳腺增生病18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一侧乳房或双侧乳房触到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呈圆形、质韧的结节,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除外其它乳腺肿瘤。乳房胀痛或刺痛,经前期疼痛或肿胀加剧。182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82例中,15~20岁9例,21~30岁51例,31~40岁89例,41~50岁33例。
1984年0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富秀;
<正> 张××,男,8岁。双下肢瘀斑,尿血两月余,经治未愈,于1981年7月5日来诊。诊见:颜面浮肿,口渴咽干,双下肢及臀部有大小不等瘀斑多处,便血,尿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室检查:血小板5万/立方毫米,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拟清热凉血,止血化瘀法。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5克(无犀角可用玳瑁10克代)生地5克赤芍5克黄柏
1984年02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景祺;
<正> 一、产后血崩陈××,女,二十五岁,1954年3月2日诊。因产后大失血,神昏不醒,急请余诊治。病人躺在地下秫秸排上,仅有一息之微,神志昏迷,两眼不睁,颜面、口唇、舌质极度苍白,四肢厥冷,脉象微渺,似有若无。当日下午,其脉转芤大而浮数,时发谵语,经县医院妇产科诊断为产后大失血、失血性休克。并进行三次抢救不应,已濒临死亡边缘。辨证:属产后失血过多,血脱气陷,危重之候。治法:大补气血,强壮五脏,佐以止
1984年02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衣先荣;
<正>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临床以儿童和壮年为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单纯超痔结扎,或结扎与明矾固脱油肛旁注射或单纯固脱油肛旁注射(为自行配方研制)等法,治疗不同类型直肠脱垂,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兹将近期100例直肠脱垂的疗效观察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92例,占92%;女性8例,占8%;男女之比为
1984年02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士学;赵路;孙业;钟理;孙明岩;
<正> 吉林省名老中医胡黎生先生用“环行压垫夹板固定法”治疗肱骨干骨折,方法独特,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用适当对抗牵引,畸型及成角即可纠正。对横断骨折,无断端重叠移位,切忌牵引过大造成断端分离。术者复位时手法要轻柔、稳准,一次成功。复位后由助手维持位置。术者在骨折断端处用绷带缠绕十五至二十层,形成环行压垫。用四块长短宽窄合适的夹板来固定,上段
1984年02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文泰;
<正> 肩背痛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症,尤以青壮年女性多见。肩背痛系肩背部肌肉劳损,复感风寒湿邪所致。推法是沿背部经脉逆行而推,有消除壅滞、疏通气血之功效。抓法系用手指抓提皮肤和皮下组织,有消除或缓解背部软组织痉挛,剥离粘连之作用。肩背痛,以酸痛为主,发沉,背屈时疼痛,遇寒冷、潮湿疼痛加重。发病部位
1984年02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知闻;
<正>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称为孟太奇氏骨折。临床上以尺骨骨折向桡掌侧成角,桡骨小头向前外侧脱位的伸直型最为多见。孟太奇氏骨折的治疗不外内外固定两大类,但疗效常不确切。作者用逆回过屈法治疗9例孟氏伸直型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兹介绍如下。治疗方法:整复:臂丛麻醉生效后,病人取仰卧
1984年02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轩;
<正>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柯雷氏骨折128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绝大多数为跌仆损伤等间接暴力所造成的新鲜闭合性骨折。其中男性72例,女性56例;左侧57例,右侧71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4岁;106例有不同程度移位。粉碎型47例,横断型68例,骨
1984年02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连贵;程远大;
<正> 本文对175例,经纤维胃镜(以下称纤镜)活检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炎,进行舌象和中医分型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科病例选择:经用 GF—B_2型纤镜检查,活检病理证实十二指肠炎175例。男163例,女12例。年龄:<20岁30例,21~30岁115例,31~40岁14例,41~50岁12例。>51岁4例,以<30岁为多,占82.8%。病程:<6个月28例,7个月~1年108例。>1年39例,最短3个月,最长8年。其中单纯十二指肠炎46例,合并慢性胃炎129例。观察方法:上午行纤镜检查前,病人空腹在
1984年02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基云;
<正> 偏头痛多为病久血虚生风所致,故又称偏头风。每当情志不遂、气候变化或汗出当风之时易于发病。应内外同治,否则难以根除。举验案二则供同道参考。张××,男,45岁,工人。头痛20余年,曾经某医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于1978年3月某日因心情不悦,汗出当风而头痛发作,求治中医。诊见:恶风,头痛而眩,偏于左侧,状如虫行,精神抑郁,
1984年02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绍光;
<正> 肾气丸出自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本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现就几个问题讨论如下:一、桂枝与肉桂的选用肾气丸中的桂,有的用桂枝,有的用肉桂。在《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原方是用桂枝,唐代《千金要方》引用时改用桂心。至宋代《和剂局方》时改用肉桂。桂枝和肉桂都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1984年02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演江;尹作清;赵正茵;
<正> 急性心肌缺血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的病症,常常威胁人们的生命。本病可以通过改善冠状循环的灌流或提高心肌对缺血的适应能力而得到预防或治疗。针刺可以提高心肌对缺血性损伤的防御能力已有不少报导,但是艾灸在这方面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采用艾灸心包经上的“曲泽”穴,观察对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影响,证明艾灸“曲泽”穴能减轻家兔因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而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伤。
1984年02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晓山;
<正> 《尔雅·释草》:“芨,堇草”。郭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诗经·大雅》:“堇,荼如饴”。朱注:“堇,乌头也”。此说流传甚广,现代中医药著作也多采用此说。本文拟对此说试作查考、商榷。一、古籍中有可食之堇堇,徐锴认为即苦堇。苦堇,《本草纲目》以为石龙芮别名。今人《诗草木今释》说同。
1984年02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耀民;
<正> “小心”一词,在整部《黄帝内经》中唯见于《素问·刺禁论篇》。该篇也仅有其名,不复描述,《难经》亦不曾引论。历代医家多有注释,如马莳谓心胞络,张志聪谓鬲俞之间的微细心气,吴昆谓肾,张景岳谓肾俞、命门相火,王冰谓真心神灵之宫室等等,众说不一,致使其实质所指成为千古疑案。笔者参考文献,分析原文,对
1984年02期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1984年0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本篇为全书的总论部分。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指导思想,论述了脏腑经络患病的一般规律。对病因病机、诊断、治则、预防等各方面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一、总纲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
1984年02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者悦;
<正> 把两种以上各自独立的书籍,按着某种原则汇编在一起,并题以统括各书的总的书名,这种成套的书籍,就叫作丛书。丛书在我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宋朝的《儒学警悟》为丛书之祖。但有的学者认为,六朝时已经有人编
1984年02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