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霭春;高文柱;
<正> 《素问》一书,是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石,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义古奥难懂,复经辗转传抄而产生许多衍误脱倒之处,故历代校订注疏者甚伙。就中影响大者,当属唐代王冰的次注。本文仅就其次注《素问》的几方面问题,作初步探索,以就正于同道。一、整理次注《素问》的时代背景王冰整理次注《素问》的年代,其序曰:“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序”。考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序中并称:“历十
1984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继学;
<正>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其中有些词句和术语不易理解,笔者仅以下列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供同道们参考。一、《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王冰注:“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则结为痤疿;膏粱之人,内多滞热,皮厚肉密,故内变为丁矣。外湿既侵,内热相感,如持虚器,受此邪毒,战曰受如持虚。”《黄帝内经太素》作“膏
1984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曼玲;
<正> 在祖国医学领域里,妇科和其他各科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十二、十三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妇科病的记载,但直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才把妇科疾病与内、外科疾病分开,归纳为“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三部分,较精辟地阐明了妇人病的辨证施治原则,有病有证、有方有药,为妇科学形成专门学科并为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妇科学奠定了基础。
1984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志清;
<正>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1984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扶国;
<正> 《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法有着详尽的论述,立法全面,切中病机,组方严密,百验不殆,至今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笔者归纳为九法,兹分述如次,聊供同志们参考。一、建中抑木法本法《金匮》共有两条条文,一为虚劳篇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一为妇人杂病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其共同点均有腹痛,均用小建中汤。联系到《伤寒论》“脉沉涩,腹中痛,先用小建中汤,
1984年01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志超;石正声;
<正> 石春荣老中医,现年九十三岁,系我省名老中医,吉林省政协委员。伤科医术精湛,于吉林市行医六十五载,医名远播。石氏接骨,迄今已传四世。石春荣老中医为第二代传人,幼承庭训,学文及医二十六岁时,先以内科悬壶,后系统学伤科家传,遂专伤科,子袭父号,人亦称之为石九先生。渐次名噪江城,就诊者踵趾相接。
1984年01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大方;
<正> 腑气不通一证在中风的病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作为判断病情,推测予后,决定治则的指标之一。对此,笔者略作探讨。以冀引起同志们的注意。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的地位我们在1980~1982年曾观察了255例脑血栓病人。大便正常组的平均年龄为58.21岁,中度便秘组平均为64.53岁,而重度便秘组平均为67.43岁。可以看出,中风病人的便秘程度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老年人由于食量和
1984年01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许炳炎;
<正> 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此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内经》称为击仆、偏枯,自《金匮》起把它称为中风。中风以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多因内风而起,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犹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历代医家对中风病
1984年0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志贵;
<正> “治肝实脾”是仲景承内、难经“治未病”之旨而提出的治肝大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人认为此法仅用于肝之实证而防其犯脾。如此理解似有片面之嫌。治肝实脾用于肝之实证,防止肝病蔓延;肝之虚证,亦需实脾。笔者对此法稍有心得,兹略抒管见,敬请同道教正。一、木横乘脾脾土属阴,需肝木升散疏泻,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而运化不息。若恼怒忧思,
1984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显达;陈国恩;
<正> 1983年我们以自拟苍葛米壳汤为主治疗流行性腹泻56例,疗效较佳,兹总结如下。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均发病急骤,泻下急迫如注,泻下稀水样或米泔样便,腹部胀痛。时值本地区此病流行,符合流行性腹泻之诊断。56例中男24例,女32例。以青中年为多。治疗方法以苍葛米壳汤为主方,辨证加味。苍葛米壳汤组成:苍术20克葛根15克车前子15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
1984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书礼;
<正> 肾炎是临床常见病,笔者学习前人经验,临床中略积心得,兹浅述如次。肾炎的治疗当分两期:水肿期和水肿消退期;按证又分阳水和阴水:阳水,发病急骤,属于实证。多因风邪袭肺,肺气不宣,水道失于通调,水湿内蓄外溢而致。或冒雨涉水,感受暑湿之气,水浸浸渍,湿郁化热,脾失健运,蓄而成肿;疮毒内侵,伤及肾脏,气化不利排泄障碍而发为水肿。阴水为虚证,或脾阳衰微,健运失职
1984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丽华;张启明;
<正>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该方由杏仁、薏苡仁、门蔻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八味药组成。可使清升浊降热透于外,湿渗于下,具有宣上,畅中,利下之功效。凡因湿邪为患者,皆可加减用之,多能获效,现举案例如下:一、无名高热王×,女,30岁,门诊病历号:1357,1980年8月3日初诊。该患不明原因持续高
1984年01期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谢海洲;李崇贤;
<正> 余曾诊治一位反患李××,年近三旬,反复咳血十余年,近半年加重。西医诊为“支气管扩张”,“右下叶肺不张”。多次服用消炎止血剂,效不显。初诊时咳血量多,其色鲜红,咳嗽咯痰清晨为甚,痰色黄白相兼,质粘稠易咳出,伴有气短懒言,倦怠无力,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望其色面部萎黄,两颧潮红,目光无神,形体消瘦,舌质暗,苔薄白黄。闻其声语音,咳声低微。候其脉寸关沉细数,尺
1984年01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品康;
<正>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晚期肿瘤31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治疗结果与体会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年龄与性别:32—39岁5例;40—49岁4例;60—69岁8例;60—69岁9例;70—80岁6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二、一般资料:胃癌7例;肝癌3例;结肠癌3例;直肠癌3例;肺癌7例;食道癌3例;膀胱癌2例;乳
1984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文蔚;
<正> 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采用自拟补血糖浆,配合西药治疗本病164例,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一、辨证论治(一)主方:(1)补血糖浆:当归10克黄芪10克山楂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陈皮10克鸡血藤10克红花5克内金5克生地10克枸杞10克何首乌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大枣50克蜂蜜50克。水煎三次,去渣浓缩至200毫升,加入蜂蜜。日服三次,每次
1984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万芳;
<正> 笔者运用自拟活血消肿汤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肿胀、渗出等各种疾病,临床观察每多效验,兹简要总结如下。药物组成及加减苏士虫15克南红花15克赤芍药15克薏苡仁50克苍术25克泽兰20克茯苓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上肢加桂枝,下肢加牛膝,局部灼热加生地、黄柏,肢体寒凉加蜜麻黄、附子、肉桂。经络瘀滞加地龙、蜈蚣,胃纳欠佳加砂仁。
1984年01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鲁景奎;李济生;
<正> 延吉市中医院李钟璇,擅长刺血疗法,手法独特新颖,疗效颇著。现举验案二则如下:验案1:金××,男,40岁,邮局职工。于1980年2月23日初诊。素患脱肛(轻度)、痔疮,近日加重。肛周红肿、并有突出,时作痒刺痛,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气血壅滞。治宜清热活血,选用腰俞穴针刺放血。刺法:取俯卧位,腰俞穴周围及针具常规消毒后,将三棱针缓斜刺入其处血管,拔针出血后,加拨火罐,以出血自止为度。半月后复诊:诸症悉平,为巩固疗效,如前法再刺放血一次。
1984年01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丹;
<正> 焦树德老师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病辨详,立法遣药切中病机。焦老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挹神汤方,用于阴虚肝旺之证,疗效甚好,兹整理介绍如下:挹神汤组成:生石决明21—45克(先下)生牡蛎15—30克(先下)生地9—15克生白芍9—15克白蒺藜9—12克夜交藤9—15克合欢花6—12克酸枣仁9—18克远志6—9克黄芩6—9克香附6克。方义分析:生石决明性凉,养肝阴又能清热,兼潜肝阳,生牡蛎性寒,潜阳,收敛浮越之
1984年01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建中;
<正> 自拟处方:石见穿15克白商陆10克海浮石10克海金砂20克黄芩20克金钱草50克硝石5克。水煎后冲鸡内金粉50克,琥珀粉20克,一日三次口服。例1:刘××,男,45岁,社员。1980年1月因右侧腰痛,曾在某医院确诊为“肾结石”,经治疗好转。于1981年12月3日突然发生右侧腰痛如绞,急来我所就诊。诊见: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脉紧。诊为石淋。服上方约一小时后,感觉频频欲小便,便则茎中痛、忍痛尿出高粱米粒
1984年01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学文;
<正> 阳痿冉××,男,28岁,绥德县×部战士。1981年2月24日来诊。于1989年患左侧腹股沟静脉曲张,术后渐觉阳痿不起,日趋加重,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负重则睾丸、少腹坠胀不舒。诊见:面色晦暗,舌质暗紫,舌底脉络粗张,脉沉濇。治宜活血化瘀,扶阳育阴,拟丹参桃红四物汤
1984年01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健柏;高云峰;王鹏飞;
<正> 松黄素是一种高级营养滋补剂,不仅具有一定抗衰老和恢复青春的活力,而且对某些疾病有防治疗效。目前我国对松黄素研究报告实为罕见。我们从1982年开始研究,以长白山地区人工饲养蜂箱内,收集的蜜源(虫媒)花粉为原料,进行了提取,制成口服松黄素,含量1:1(即1g/ml),初步做了有关药物质量、生理机能和药物疗效动物实验,现报告如下:一、药物质量实验1 毒性实验:首先做了一般安全实验,用小白鼠每日灌胃一次,0.5毫升/次,连续给药
1984年01期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德贵;
<正> 毒烈性中药中毒,屡有报道。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重者危及生命,实应引起注意。根据多年积累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对斑蝥等十一味毒烈性中药,就其药物来源,用法用量、中毒表现及解救方法加以论述,仅供参考。斑蝥来源:为芜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法用量:0.05~0.1克,炮制
1984年01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爱华;
<正> 《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4期同时发表了冯汉镛的《支法存生平及其佚方与成就》和王致谱的《支法存生平及其在脚气病防治上的贡献》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以刘敬叔《异苑》卷六的一段有关记载作为考证支法存卒年的主要依据,但两家却大相径庭。冯汉镛认为,支法存卒于晋永和中期,即公元350年左右,为广州刺史王淡所害;王致谱认为,刘宋时期,僧侣势力强大,支法存为有声望的沙门名
1984年01期 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正> 整理古籍,选择版本是首要问题。兹将有关版本的资料,浅识如下,供同道参阅,不当之处,敬请指正。版本的含义版本系指一书在印刷或传钞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唐以前的书籍,都是写本。刻写在兽骨、甲壳上的甲古文,是最原始的“书籍”资料。但真正称得起“书”的,乃是从竹简、木牍问世之后。春秋以前的古
1984年01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庄树范;
<正>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板书设计是否周密,运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故有人称板书是“粉笔的语言”“教师的助手”。板书的形式多种,运用灵活,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教师既可在课前把讲课提纲写出,又可在课堂上边写出讲授提纲,边讲授教材内容。为了启发学生思维,巩固
1984年01期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庆法;
<正>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清代名医叶天士对本病阐述精辟,临床经验丰富,用药恰到好处。兹将《临证指南医案》哮喘两门,三十则医案略加分析,并把笔者临床体会,概述如下。一、哮和喘之区别:哮和喘,症有轻重缓急,病情亦有差异。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二、病因病机:
1984年01期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卫气麻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医学源流论》综观前后之意,此处之卫气当泛指阳气,荣气当泛指阴
1984年01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翘武;马继松;朱华;
<正> 《虫类药的应用》一书,为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朱良春所著,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集22种(附11种)虫类药物,主要内容有虫类药的发展史、虫类药的药名、科属、产地、性味、归经、药理药化、炮制用量、服法宜忌、功能主治、临床应用及异同鉴别等等。书中介绍了四十余首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方,并附有临床资料。如上海龙华医院用守宫、蟾皮配清解肺经痰热的草药八月扎、鱼腥草等治疗晚期肺癌,好转率为
1984年01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华;
<正> 第一讲绪论一、《金匮》一书的价值(一)从书名上看:《金匮》是《金匮要略方论》的简称。金为黄金。匮,亦作馈,与柜略同,为盛物之器。故《金匮》原指金质之柜,为古帝王盛放圣训或珍宝的器具。后来,特别是晋唐时期,人们常将极有价值的书籍冠以“金匮”、“玉函”等称呼,该书既为济世活人之宝典,
1984年01期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葛鲁;
<正> 词序又称语序,是词在句中排列的顺序,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按一般的语法规律,古汉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的情况基本一致,即主语——谓语——宾语。但古汉语的词序,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本文拟着重讨论一下古汉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发生的一些特殊变化。一、宾语前置古今汉语语法,宾语均位于动词谓语
1984年01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瑞龄;
<正> 多年来,国内外对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方面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骨折愈合过程至今尚未获本质上的认识,因此,势必使该项研究受到很大影响,不少项目还处于假说及现象的罗织。这些研究内容,有许多在祖国医学中早就有所载述。一、动与静1.局部固定:骨折治疗中功与静,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祖国医学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骨折超关节久固定的严重弊病。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凡平处骨碎皮不
1984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正> 当本期编完之际,正是83年的年末;而读者展卷之时,却属84年的新春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我们怀着喜悦而又感激的心情,向支持本刊、爱护本刊的读者作者同志,致以新年的祝贺!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迫切要求,为振兴中医事业,解决“后继乏术”做出贡献,本刊继医古文讲座之后,决定安排《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专题讲座。本期先发长春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副主任表世华讲师
1984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本刊讯〕为提高认识、统一体例,以期圆满完成中医古箱整理任务,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承担比项工作的部分同志于1983年12月5日至10日在长春中医学院举行了座谈会。座谈会由辽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东北片负责人史常永同志主持。长春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张仙洲、院长邓明鲁、副院长王耀延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吉林省卫生厅刘庆欣副厅长、中医处周立
1984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