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洪生;
<正> “气味学说”是《内经》针对药物的功能特点所总结的理论。仲景“勤求古训”,在他富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注重药物的气与味,并依据“气味学说”进行遣方用药。本文就《伤寒论》中的“气味学说”做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983年06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柴中元;
<正> 张景岳“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之说,医家咸宗之,故明末以降,无论分气血阴阳,或则言“二统”“三本”,用药大致不离此范围;转求不用补药理虚者,渐有如凤毛麟角矣。然扶弱拯羸,原不以补药拘,惜仲景理虚大法,今人多不讲求,则不异欲得飞
1983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景藩;
<正>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要略》曾列呕吐哕证治专篇,论述其诊治方法,其内容反映了仲景治疗呕吐的学术思想及其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仍有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笔者就个人学习及临证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一、逐邪外出不可止呕仲景谓:“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脓”,源于内痈,主要指胃
1983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映前;
<正> 辨色,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笔者就《伤寒论》中所涉辨色内容作如下研讨,不当之处,敬希指正。辨“赤”色1.面色发红,其病在表:原文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
1983年06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国庆;
<正> 本文对仲景从“肾”辨证论治的特点略申管见,不当之处,幸请教正。一、决死生首重肾气仲景论肾,在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方面无不强调重视肾气。在病因方面,认为房劳有伤肾气,提出“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之一,告诫人们“房室勿令竭乏”,以预防疾病发生、传变。在病机方面,认为
1983年06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建;
<正> 邓维滨先生是吉林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现年七十岁。任吉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医学会吉林市分会副理事长,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邓老为人谦和诚恳,正直忠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的爱戴。邓老治学谨严,尝谓祖国医学典籍浩如烟海,非博览群书,不能广其见闻,尽撷菁华;非由博返约,不能提纲挈领,执简驭繁;非精研深讨,不能探微钩玄,洞
1983年06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森;
<正> 前列腺炎为男性常见之生殖系统疾患。其病以排尿余沥不尽、尿频、涩痛、或有血尿、血精、尿道口有分泌物粘合,会阴、肛周围区坠胀、腰疫、阳萎等为主证。属中医“淋浊”、“白淫”、“血精”、“阳萎”之范畴。笔者十余年来,临证观察治疗本病58例,现结合本组病例谈谈对前列腺炎的认识及治疗体会。
1983年06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渭凌;刘乃深;曹国桓;刘哲;
<正> 几年来,我们以溃疡散Ⅰ号与其它疗法对照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现将观察结果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分组: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溃疡散Ⅰ号治疗者为观察组,它法治疗者为对照组。二、一般资料:观察组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为46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30例,女
1983年06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坦立;
<正> 神经衰弱是临床上的常见病。1965年以来,我们应用自拟的调节丸治疗本病400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兹整理介绍如下,供同志们参考: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145例,女性255例;10—20岁50例,21—30岁100例,31—40岁150例,51—60岁85例,61—80岁15例。
1983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舟方泊;邢振谦;
<正> 小儿肺炎是临床多发病,其中腺病毒所致者症情多属严重。我科于1975年春季,收治临床符合腺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重症肺炎68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其中25例应用清营解毒为主治疗,效果较好。现将资料介绍于下:一般资料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在1岁以内2例,1岁者12例,2岁者8例,3岁者3例。发病3—7日后由本组治疗,全部病例在本组治疗前均有抗感染治疗史。
1983年06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必成;周景;冒翼南;
<正> 痔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较多。我院痔科在总结以往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消痔液治疗本病464例,疗效可靠。实践证明,这种疗法痛苦小、效果高,且简便易行,适合推广应用。临床资料本组464例,其中男性390例,女性74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18岁,多数在30至50岁之间;病程最长为40年,最短
1983年06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文芝;
<正> “宫颈散”是我科自制的散剂,1970年开始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宫颈糜烂、阴道炎等疾病。经临床观察,“宫颈散”治疗外阴溃疡疗效尤佳,经治疗的100余例外阴溃疡患者均收到满意效果,有的仅上药2~3次即获痊愈。兹将“宫颈散”治疗外阴溃疡的资料简介如下:一、药物组成及用法:儿茶、海螵蛸、樟丹各等量,研成散剂备用。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患处,然后均匀在创面上撒散剂,每日一次或两次。
1983年06期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棣华;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拟大、小陷胸汤以治疗结胸证。大陷胸汤由大黄、芒硝、甘遂三味药组成,适于因水热互结,郁阻胸膈所致的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拒按、舌燥口渴便结、日晡潮热之大结胸证;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栝萎三味药组成,适于因痰热互结,郁阻胸膈所致的心下按之痛、胀满、脉浮滑之小
1983年06期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德昌;
<正> 白虎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经证的方剂,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笔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鼻衄、流脑、钩体病等,疗效较好。现举验案如下:一、鼻衄彦××,女,78岁。1981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因鼻出血在县医院住院3日,经填塞及止血药物治疗均不能止血。诊见:右鼻腔填塞纱布,血流不断。面赤颧
1983年06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宗汉;
<正> 四逆散方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方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和里,疏肝理脾,升清降浊,敛阴泄热之功效。笔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治疗某些疾病疗效较好,故举验案如下:
1983年06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宇;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吉林省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经验交流会于1983年9月9日至12日在长春召开。会议进行了两天半的学术经验交流,半天的咨询建议,一天的会员代表大会,并通过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本届理
1983年06期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永厚;
<正> 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由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甘草五味药组成,主治太阳中风,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笔者用此方治疗内伤杂病,略有心得,将桂枝汤在杂病治疗上的功效归纳为平肝降逆,补虚缓痛,温煦表里,
1983年06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吴崇奇;
<正> 四逆汤首载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计有13条论及此方。本方由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微细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之证。《伤寒论》中,用生附子只有四逆汤方,且生附子必配干姜;其余皆用熟附子,且不与干姜配伍。经云:“寒淫所胜,治以
1983年06期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明武;
<正> 赵××,男,34岁,农民。于1982年11月11日经××医院作阑尾切除术后,常腹部胀痛。1983年2月17日因饮酒、贪食寒凉之物而腹痛加重,西医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未效。19日来我院求治中医。诊见: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两天未解,不排气,面色晦暗,痛苦病容,疼痛
1983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增济;
<正> 胡××,男,79岁,农民。1970年1月8日初诊。其子代诉:二十多天未大便.腹胀甚,胃腹气逆,时吐粘沫,心下痞塞。诊见:苔黄白厚干,腹硬满拒按,脉沉实。诊为大承气汤证。病为实、热、燥相结,阳明腑气不通之属,拟用调中扶正,泻下燥实之法治之,方宗调胃承气汤:大
1983年06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秀芝;赫雪筠;
<正> 例一:李××,男,31岁,农民。1981年11月初诊。七个月前因患尿路感染而口服大剂量呋喃(口旦)啶,一周后指趾麻木作痒,感觉迟钝,半个月后腕踝以下疼痛较剧,活动后尤甚。曾服抗风湿药及激素治疗,疼痛稍减。三个月前在长春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末梢神经炎”,使用多种维生素治疗,症状时轻时重。现指趾灼热疼痛,肢体沉重痿
1983年06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振声;
<正> 例一:常××,女,64岁,病历号11694。因发热二天急诊入院。诊见:体温39.8℃,嗜睡呻吟,面色无华,干咳气短,头身疼痛,口干无汗,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咽赤,尿黄而少,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治以辛凉甘寒之剂,银翘汤加味:忍冬藤30克连翘10克淡竹叶10克生甘草10克生地24克荆芥穗10克茯苓12克麦冬12克板蓝根12克
1983年06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影;姜国辉;
<正> 刘××,女,28岁,护士,于1983年3月8日初诊。诊见:左耳聋一天,面容焦虑,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浮缓,左耳膜略红,光环正常。听力:左气导2寸,右气导6寸。诊断:暴聋。治疗:宣畅经气,疏风开窍
1983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风池;
<正> 案1:章××,男,39岁。1959年3月27日诊治,病志号:7。诊见:腰疼神倦,寐时欠酣,舌滑,脉弦滑。拟清痰为主,兼益肾气。方药:陈皮15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枳实7.5克竹茹5克炙冬花15克茯苓15克前胡7.5克炙甘草5克,三剂水煎服,配服肾气丸。按:该患痰饮为病,饮为阴邪,得热则化,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曰:
1983年06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鸿州;范曼玲;
<正>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确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在药物剂型,煎服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制剂有方任何疾病发生的过程,都有急有缓,病势有轻有重。针对不同病情,
1983年06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宏仁;
<正> 麻黄是临床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其性味辛微苦、温,入肺与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的功能。仲景常以之为主配伍组方,现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在《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方中,使用麻黄的方剂有十三首,且方方用法各异,独具匠心。下面从上述十三方中选取一些方剂,仅从其药量上,配伍上浅析之,以窥仲景用药一斑。
1983年06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华庭芳;
<正>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历代注家对此条颇多争议,或主张冠于六经之首,或主张列于太阳篇内,如钱璜云:“此一条提纲挈领统论阴阳,应冠于六经之首,自叔和、无己诸家,错简于太阳脉证之后,致喻氏以未热说无热,惇于立言之旨矣”。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1983年06期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孝先;
<正> 宋朝林亿在校勘《伤寒论》的序文中,首倡《伤寒论》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之说,九百余年来,中医界一直沿用其说,认为《伤寒论》载方一百一十三首,缺方一首,实为一百一十二方。细考《伤寒论》一书,实际载方一百一十五首,缺方二首,而为一百一十三方。林亿所遗漏的两方为二百三十三条的“猪胆汁方”和“土瓜根方”。
1983年06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宗孟;
<正> 读《吉林中医药》1983年第3期吴化林同志之《试析五更泻泄之机理》一文后,深受教益。但临床上五更泻泄不仅为脾肾阳虚所致,也有肝火炽盛者,如《医医小草·医精汇通》中所云:“故纸、豆蔻、吴萸、五味,四药合丸,治食后脾泄,五更肾泻,神效。殊不知脾肾之泄,有命火虚者,有肝火炽者,徒以为神,即有增病速死之神矣”。吾师马志院长甚赞此
1983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真阴衰极之候,切不可服乌附等补阳之药,恐反助火邪而烁真阴;元阳虚甚之躯,亦不可投芎苓等辛散淡渗之剂,恐反开腠理而泄真气。
1983年06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国强;王志新;
<正> 《肘后方》为晋·葛洪所著,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医方书。书中记载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内外妇儿及五官急症的病因与症候以及治疗方药和急救措施。近代著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说:“葛洪在医学上的贡献,一种是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一种是炼丹,为制药化学的先驱”。本文仅对《肘后方》在传染病学方面的贡献作一简单介绍。
1983年06期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永年;
<正> 《内经》成书久远,篇目繁多,不少篇名含义令人费解。本文对《内经》篇名作一解析,供同道参考。一、《内径》篇名命名的几种形式1、以该篇全部内容命名:如《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即顺四时气候调养精神。该篇正是集中论述了如何顺从四时气候变化来调养人体精神,以达到防病
1983年06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者悦;
<正> 类书,《玉海》称之为“类事之书”。所谓“类事之书”,就是依照“分类录事”的原则,广泛地采辑或杂抄各种书籍中相关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编排而成的工具书。简而言之,类书就是资料的分类汇
1983年06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鲁;
<正> (四)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的成份叫做补语。副词、形容词、数量词、动宾词组、介宾词组都可以充当补语。1.副词做补语:多表程度。危窘已甚。(《医案四则》)2.形容词做补语:多表结果、特点等。古方本重,吾已减轻矣。(《医话三则》)予治方最久。(《良方自序》)3.数量词做补语
1983年06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洛雨;
<正> 所谓“诀窍”,非江湖术士的秘诀,能遣鬼驱神;亦非走方郎中的秘方,能包治百病。此之诀窍,乃分析句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之谓也。简言之,主要有三:一曰:熟谙词性。析句要从掌握词性入手,名、动、形、代,副、介、连、语等的词性,必须分辨清楚。例如:在通常情况下,名词、代词是做主语和宾语的,故析句时,
1983年06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1983年0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本期较集中地选编了关于仲景学说的研讨文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其学说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限于版面和编辑者的水平,我们只能从来稿中选编一部分,呈献给读者以供参考。气味学说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夏洪生同志的《略论<伤寒论>中的气味学说》,探讨了仲景对《内经》气味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983年06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