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良春;朱步先;
<正> 《问斋医案》乃蒋宝素先生所著。先生为清乾隆、同治间名医,早年承其父椿田公家学,后文师事同里王九峰先生,尽得其传,医道大行。毕生好学不倦,博闻强识,采撷诸家,折衷至当,而又能自出新意,颇多创见。除攻医外,兼习经史子集,以广见闻。著述宏富,主要有《医略》八十一卷(先刻十三篇)、《问斋医案》五卷、《儒林正记》二十四卷等。
1983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姜春华;
<正>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心痛、真心痛、胸痹、胸闷、胸痛等证。为了探索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下面谈几点个人体会:一、古代医学对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侧枝循环)的认识《巢氏诸病源候论》说:“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治。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
1983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顾维超;
<正> 近代河北盐山名医张锡纯先生,学验俱丰,毕生学术经验融汇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笔者反复研读是书,受益非浅,今集书中有关论治胃气不降的学术经验,作一研讨如下:一、胃气不降的病理因素阳明胃者,属六腑之一,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受纳,腐熟运化,资生气血、津液,以荣养全身,故合称“后天之本”。然胃所具纳化之功,全赖“胃气”。张氏认
1983年0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铎;
<正>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更是针灸学的基础。早在《内经》成书之际,前人就对经络现象作了大量观察,留有许多精湛的论述。由于经络感传的现象早已证实,因而对经络实质的探讨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注目。本文仅就经络感传现象与横纹肌纤维之间的密切关系做一初步探讨。一、经络走行与肌纤维的分布:全身横纹肌大致以纵向排列,经络走
1983年0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光震;
为了满足我省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从本期起,开设“吉林名医”专栏,较为系统地分别介绍我省著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利于我省中医事业的发展。
1983年01期 1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森;
<正> 笔者十来年,以自拟“芪芍芨草汤(丸)”为主,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2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2例中,男性56例,女性6例;14~25岁3例,26~50岁51例,51岁以上者8例;病程三年以内者33例,三年以上者29例,其中最长者十二年。本组病例均经 X 线钡透或纤维胃镜检查后确诊,其中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8例,复
1983年01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肖桂樵;
<正> 静脉输液中,常因药液外渗而引致局部肿、痛或组织坏死。笔者从临床护理中摸索出用五倍子煎剂先熏后敷,治本病疗效颇佳。现简介如下:煎法:选黄褐色较大有光泽的五倍子适量,分装两布袋,放入2000~3000毫升的水容量内,煮沸20分钟后,乘热熏肿胀之处,待布袋温降至皮肤可耐受时,用此袋热敷。一袋已凉则另换一袋,两袋交替使用(换下之袋即时放入容量内),直至药
1983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庆文;柴翠云;张长和;
<正> 几年来,我们以茶芪散为主临床辨证加减,治疗51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初步小结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用药前均经钡餐透视,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确诊之。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下垂3例;合并胃窦炎5例。51例中,男27例,女24例;年龄23岁至65岁间;病程短者一年半,长者十年。
1983年0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董治中;
<正>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是以多饮、多尿、多食为其特点,化验血糖、尿糖均增高,重症者常有消瘦及各种并发证。本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笔者用人参白虎汤治疗8例,均获临床治愈。现初步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者82岁,最小者40岁;病程长者6个月,短者2个月;疗
1983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秀艳;
<正> 笔者从1974年~1980年间,以中医辨证论治并配合西药治疗尿毒症45例,疗效较好。现将我们的粗浅体会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3名,女22名;年龄最小者25岁,最大者63岁。本组病例均属慢性肾炎继发性贫血,肾性高血压尿毒症的患者。其中少数病例伴有抽搐或胸水、腹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均有血、尿常规的改变。其中血色素最
1983年01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竹松;
<正> 我们从1972年至1977年以中医辨证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34例,疗效较好。现将临床体会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其中10岁以下3例,11~19岁47例,20~29岁110例,30~39岁42例,40~49岁48例,50岁以上4例;病例中农民267例;294例发病于11月份。
1983年01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永厚;马翠萱;卜凤菊;
<正> 腹泻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腹泻的病儿,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较重的腹泻,耗伤阴液,可转变为慢脾风证。我们在临床上使用自拟的“诃防汤”加减,治疗本病230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诃防汤的药物组成及用法诃子5~10克防风5~10克葛根5~20克,陈皮5~10克山楂5~20克
1983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肝气不可犯,而肝血自当养也;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医宗必读》此言肝、肾两脏各自的生理特点和治疗上应注意的事项。肝经之病,一为气郁阳亢国;一为阴亏血虚。阴血不足可导致阳亢火旺;阳亢火旺又易耗阴灼血。故治疗时,气郁者宜疏宜散,阳亢者宜清宜镇。疏之散之则气郁自调,清之镇之则亢阳自平。肝之阴血常患亏虚,阴虚者宜滋,血虚者宜补。补之滋之则虚者自复。所谓“肝为刚脏,喜
1983年01期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耀廷;
<正> “治病与安胎并举”,作为妊娠病的治疗原则,几为千古不易之论。但笔者认为,妊娠病的治疗,应包括“病”与“胎”两个方面,对病要治,对胎不仅要“安”,还应包括“下”与“杀”等,可以统称为“理胎”。因此,提“治病与理胎并举”似更为全面。本文仅就理胎的有关问题略加探讨,不当之处,请予教正。一、流产的概念及病因凡妊娠不到20周,胎儿体重少于500克
1983年01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孟繁荣;单士昌;
<正>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采用指压双侧“胆俞穴”,治疗胆道蛔虫症200例,均收到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治疗方法:患者取俯卧或坐位,医者用两手姆指按压双侧胆俞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1~2分钟。症状重者可重复按压或延长按压时间。
1983年01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向明;赵文海;
<正> 急性腰部软组织扭挫伤,为腰部急性捩伤,多系突然扭腰或负重时用力过度,因牵拉而使腰背筋膜、韧带、骶棘肌等软组织部分撕裂并脱离其附着点所致。本病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主张尽早治疗,以免遗留长期腰背痛,给患者带来痛苦。几年来我科在门诊治疗本病10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小结如下:
1983年01期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洪宝;
<正> 近两年,我们采用针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疗效尚可。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62岁,平均为37岁,其中35岁以下者20例,36岁以上者36例;病程在45天以内者17
1983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振声;
<正> 急性热病是指发病急而伴有发热症状的一些疾病,属中医伤寒与温病范畴,先父对治疗急性热病有丰富的经验,今举例如下,以供同道参考:肺炎祝××,女性,28岁,身热面红,间或有汗,胸痛脘闷,咳嗽气促,咯痰不利,痰色如锈,口干喜饮,不思饮食,舌红脉数,拟方清肺化痰:银花12克连翘9克竹叶9克生石膏15克黄芩6克
1983年01期 3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兴德;
<正> 王××,男,28岁,干部。曾于1959年患无黄疸性肝炎,迁延未愈。有先天性近视眼病史。于1962年因工作过量,发现右眼视物模糊,日渐加重,经某医院诊断为:左眼眼底视网膜黄斑部出血,视网膜混浊。经肌注凝血质等西药治疗月余,效果不佳,遂于1963年初请陈老医治。患者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两颧发红,自觉眼内干涩,视物一片通红,左眼视人无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背酸痛,右季肋部疼
1983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宏仁;
<正> 昏迷,危证也。证虽重笃,但只要认证准确,治之得当,亦可转危为安。笔者曾治二例昏迷患者,疗效较为满意,兹介绍如下:例一:李××,女,71岁,住盘石镇福安街,1982年4月3日邀余诊治。患者五、六天前曾患感冒,诊视时已昏迷二日。证见神昏谵语、恶热、揭衣去被,有时昏沉状似熟睡,循衣摸衣;食物不进,二便失禁,舌尖红、无津,苔黄燥、脉细数。此乃外
1983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明鲁;高士贤;段维和;
<正> 吉林省中草药资源丰富,从东部长白山地到西部白城草原,蕴藏着大量的天然药物资源。据初步统计,我省可资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约1100种,药用动物约400种,计中药材1000余味(包括民间药和西药原料药)。资源虽然这样丰富,但生产利用的却很少,药材经营部门收购的大约130种。即或连基层卫生部门自采自用的品种计算在内,也不超过150种。
1983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本;
<正> 柴胡为常用中药。我国使用的柴胡主要为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 Bupleurumscorzoneraefolium Willd 和北柴胡 B.c-hinensis DC 及其同属植物的根部。柴胡具“解表和里、疏肝解郁、止痛”之功效。由于疗效确切,早已为国内外医药界所重视。因此,柴胡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广泛地用于临床外,柴胡属植物的药理作用也成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现将这方面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1983年01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五、现代研究概况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祖国医学,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对《伤寒论》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进展。沈氏认为,现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更迫切地需要从实践中汲取新鲜有益的东西来充实中医学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祖国医学。(一)病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祖国医学,探讨其病理学基础,这是中医现代化的一个新课题。《伤寒论》现代病理学研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进展。如对太阴病的研究,认为太阴病的主要病
1983年01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本刊消息:吉林地区、延边自治州的《吉林中医药》通讯员会议,分别在1982年的10月29日、11月14日召开。本刊总编阎洪臣同志、编辑部副主任高光震同志,编辑王雨亭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颁发了《吉林中医药》通讯员聘请书;卫生局和中医学会的有关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讲话。会上,很多通讯员同志对本刊的办刊方向、刊物的优缺点,提出了宝贵意见,
1983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仲平;
<正>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也有的似同而实异。本讲着重谈古今词义的差别。一、古今词义有别阅读古代医籍,大约需要掌握1000个古汉语常用词(不包括中医名词术语),其中大部分可以在医古文教材里见到。这些古汉语常用词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代常用,现已基本不用的生僻词。例如盍、瘩、侪、瘳、橐、舛、
1983年01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编辑部;
<正> 我们以无限喜悦的心情,送走了胜利的1982年;又以百倍的信心,迎来了战斗的1983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向对本刊给予热情支持和爱护的广大读者、作者同志,表示衷心的谢意,并致以新年的祝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承蒙全国各地的读者、作者同志的支持和协助,收到了千百封的信件与来稿,使得本杂志得以顺利地刊出,而且质量期期有所提高。我们的杂志,从中医的理论著述,到各科的临床实践;从医史学界的考证,到现今各种学派的争鸣;
1983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