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经络在临床上的意义

    方药中;

    <正> 经络是脏象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门学科较系统的论述始自《黄帝内经》。几千年来无论在中医理论研究,还是在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中,都起着指导作用,所以《灵柩·经脉篇》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汉书艺文志》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

    1982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8 ]
  • 针药并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穆淑坤;

    <正> 急性扁桃体炎属于中医的“乳蛾”,为常见多发病。笔者1976年至1980年间,用五味消毒饮并用针刺治急性扁桃体炎10例,其中9例治愈,1例中断治疗,疗效颇佳。仅举2例病案介绍如下:病例1:刘××,男,21岁,工人。于1976年11月6日初诊。2天来,自觉发烧微恶寒,头痛咽痛,经服安乃近、土霉素等片剂,病势转重。诊见:头痛,体温38℃,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咽部充血、左侧扁桃体Ⅱ°肿大,白细胞计数13000/立方毫米。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乳蛾),证属肺经蕴热。治宜清热解毒,宣肺透表。

    1982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1 ]
  • 冠心病的针灸施治法

    刘冠军;

    <正> 冠心病属于中医论述的“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症范畴。它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治以通为补,通补兼顾,灵活化裁,常收显效。现就针灸治疗本病的规律,简述如下,仅供参考。病因与辨证冠心病以痛为主证。由于血脉瘀阻,导致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原因大致有:1.寒邪侵扰:血之为物,得热则行,遇寒则凝。《素问·举痛论》指出:“五脏卒痛”乃因“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

    1982年04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95 ]
  • 医海珠玉

    肖永林;

    <正>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张氏医通》引喻昌语胃为水谷之海,阴阳气血精津之源,此言其来路也。饮入于胃之后,或蒸津化液而为人体之用;或为水湿痰饮,停蓄体内而病为邪实;或为遗尿不禁、频数无度而病为正虚,总皆在于肾气之化与不化。而肾气之能化与否,又全在于肾阴肾阳之不虚。阴阳充盛则气化有权;阴阳亏虚则

    1982年04期 5+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7 ]
  • 试论腠理与三焦相应的机理

    刘荩文;

    <正> “腠理”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发腠理”。王冰注曰:“腠理谓渗泄之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进一步解释:“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尤在泾注云:“腠理云者,谓凡病纠缠于身,不止经络血脉,势必充溢腠理,故必慎之;使无由入腠者,三焦与骨节相贯之处,此神气所来往,故曰元真通会;理者,合皮肤脏

    1982年04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8 ]
  • 论肝肾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李济仁;

    <正>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之中又分阴阳。就肝肾而言,肝为阳,肾为阴。《内经》说:“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肝为牡脏,肾为牝脏”,牝牡本指鸟兽的雌雄,古人用以比喻肾肝,因肝以阳为主,肾以阴为主。故叶天士又称“肝为刚脏,肾为柔脏”,并按五行学说,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的理论而论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

    1982年04期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0 ]
  • 从凉膈散的加减应用看中医的“上病下取”治则

    李永寿;

    <正>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这是有关“上病下取”的最早记载,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它与通常按疾病所在部位而因势利导的方法不同,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的络属关系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理而确定的。本文仅以凉膈散的加减应用为例,来谈谈我对“上病下取”的体会。凉膈散的组成及演变

    1982年04期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4 ]
  • 治乳头皲裂验方

    徐铁汉;

    <正> 乳头皲裂是妇女哺乳期较常见疾病。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红枣猪油蜂蜜膏治疗,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红枣1000克猪油500克(香油亦可)蜜500克。制配方法:先将枣洗净去核,以适量清水煮沸一小时,装纱袋内挤压,去渣取汁;再将枣汁熬稠,放入猪油、蜂蜜,以文火熬炼,不停搅动,应防止焦化,除泡

    1982年04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3 ]
  • 论《金匮要略》内伤黄疸

    周衡;

    <正> 黄疸一病,病因复杂,证类繁多,故历代有二十八候、三十六黄之说。仲景将黄疸约为外感(阳)与内伤(阴)两大类,外感发黄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太阴各篇;内伤发黄则集中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内分谷疸、酒疸、女劳疸三个基本类型。这种病因学的分类,从根本上把握了黄疸病的因果关系,不仅为治疗提供了病理依据,而且有助于采取相应的予防和护理措施。所以全面学习仲景的黄疸论治,一是从横的方面按病因划

    1982年04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6 ]
  • 仲景对情志病的治疗及其指导意义

    袁世华;

    <正>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不仅记载了情志病的重证(如热病谵妄、癞狂癎)和轻证(如百合病、奔豚气、脏躁病、梅核气、不寐及嗜卧),而且还描述了其它一些与神志有关的症状,如眩晕、心悸、惊悸、郑声、邪哭等。对上述病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都或详或简地作了介绍。这些内容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中医药治疗情志病

    1982年04期 1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6 ]
  • 昆蛎桔半汤治疗梅核气

    胡翘武;马继松;

    <正> 我省名老中医胡翘武,经过长期摸索,采用自制“昆蛎桔半汤”内服,配吴萸外敷涌泉穴,治疗“梅核气”取效满意。现简介如下,以资参考:方剂组成及加减:洗昆布10克生牡蛎30克桔梗6克射干10克清半夏10克(最好用竹沥夏)杷叶10克紫苑15克茯苓24克。痰多难咯者加白芥子6克杏仁10克;嗳气频作者加旋复花10克刀豆子10克;肝郁湿热尤甚者加川贝10克夏枯草10

    1982年04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2 ]
  • 验方二则

    谢起昆;

    <正> 治溃疡病方1.木香汤:主治气滞型溃疡。证见胃脘胀痛,攻窜胁肋,嗳气反酸,苔薄白,脉沉弦。药用:党参15克川朴16克焦曲15克枳实15克焦楂15克半夏15克香附15克砂仁15克榔片16克木香10克肉桂10克甘草5克,水煎服。2.活血化瘀汤:主治血瘀型溃疡。证见胃脘刺痛、固定不移、食后益甚,或见呕血、便黑,舌质紫、脉细涩。药用;生蒲黄20克灵脂20克当归20克赤芍

    1982年04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5 ]
  • 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哮喘的体会

    康连智;

    <正> 哮喘又称哮证,亦称哮吼,从临床特点看,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但喘不一定兼哮。临床必须注意哮与喘当分则分,当合则合,不必拘泥一说。张景岳说:“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景岳全书·喘促》)。

    1982年04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8 ]
  • 对哮喘状态标本兼治的讨论(附82例疗效分析)

    张贻芳;

    <正> 哮喘状态是多种疾病表现的症状,常常发生于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及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等疾患。其发作多以气道过敏或各种外来刺激为诱因。这些刺激分为特异性刺激(即过敏原);非特异刺激(如空气、粉尘、有害气体、运动);精神刺激及呼吸道感染等。本文着重讨论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哮喘状态。

    1982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8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菌痢458例临床分析

    王保义;代兴云;白林;朱淑华;邢士儒;马敬民;刘立云;邵志强;

    <正> 我科从1980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菌痢,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治疗组治愈,率为98.9%,一疗程(三日内)治愈率95.9%。现将458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病例选择及分组按总后卫生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凡符合急性菌痢诊断标准的病例,不经选择,以随机抽样按6:3:2比例分为治疗组、对照

    1982年04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0 ]
  • 面神经麻痹治验一例

    纪青山;

    <正>江××,男,24岁,学生,80年8月28日来诊。主诉:中午靠窗睡觉,醒后觉面部活动差,继则出现口唇、眼脸不能闭合,流眼泪,不能皱眉,进食困难,口苦。诊见:额纹消失,限裂大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平,口角对称,不能鼓腮,面部无表情,呈

    1982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4 ]
  • 53例冠心病辨治小结

    孟祥生;

    <正>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证的范畴。近年来,笔者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53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30岁~40岁者7例,41岁~50岁者24例,51岁~60岁者15例,61岁~70岁者7例;病程在1年~2年者44例,3年~4年者6例,5年以上者2例。

    1982年04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7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孔令举;

    <正>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0岁。经治疗,基本治愈4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按1964年全国血液学会议标准)。治疗方法西药:丙酸睾丸酮50毫克/日、强的松30毫克/日、维生素 B_130毫克/日、维

    1982年04期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8 ]
  • 黄芪赤风汤治疗“五十肩”

    付忠芬;

    <正> 黄芪赤风汤原载于《医林改错》,笔者近年来,用共治疗“五十肩”17例,疗效较好,兹介绍如下:17例中,均有肩部疼痛,患肢上举、后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亦受限制,甚至洗脸、梳头、穿衣等都感困难。其中病程1~2月以内者7例,2~6月以内者6例,6个月以上者4例。治疗服药最少者6剂,最多为16剂。17例中,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2例,中断治疗者1例。

    1982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52 ]
  • 点刺放血治高血压病50例

    高洪宝;

    <正> 高血压病,用一般方法治疗,疗效很不稳定。我科从1977~1979年间用点刺放血方法,共治疗本病50例,疗效较好。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20~30岁者3例,31~40岁者16例,41~50岁者21例,51~70岁者10例;病程半年~1年4例,1~2年17例,2~3年22例,3年以上7例;临床分期:Ⅰ期21例,Ⅱ期23例,Ⅲ期6例。

    1982年04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1 ]
  • 头部乳头状皮炎的中医疗法

    王俊芳;

    <正> 病例1:苏××,男,58岁。10年前在头后起小疙瘩,时痒痛,多次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终未治愈。于79年9月29日来门诊治疗。检查:头后部散在高粮、黄豆粒大炎性结节,质硬,有压痛。部分顶端有浆痂。诊断:头部乳头状皮炎。洽宜:解毒燥湿,化瘀软坚。方药:皂刺25克川椒30克蛇床子25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马齿苋50克,加水4斤沸开,溻洗。每晚一

    1982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0 ]
  • 针药结合治疗脑血栓

    王建中;

    <正> 近年来,我们运用针灸和自制的“解栓散”结合治疗脑血栓,收到一定疗效,介绍如下:针灸取穴:头部,取百会、神庭、风池、风府、角孙、合谷;上肢:取肩髃、曲池、肘髎、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承山、昆仑、太冲、足三里。加减:语言障碍加廉泉;血压高加大敦;面瘫加下关、颊车、地仓;痰多加天突。每日一次,初用强刺手法。解栓散组成及服法:生水蛭100克土虫100克丹参200克全蝎50克血竭50克姜黄50

    1982年04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8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132例

    夏德林;

    <正> 肱骨外科颈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2例中,男性99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3岁,以19至42岁间为多。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外展型骨折23例,内收型骨折17例,后伸型骨折92例(其中严重移位后伸型骨折8例)。

    1982年04期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4 ]
  • “治糜灵”治疗宫颈糜烂598例

    董克勤;李华;曲秀华;齐国君;孔令嘉;

    <正> 子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病变中最多见的局部体征。我科在对工厂、农村801名已婚妇女普查中发现患该病者468名(占58.4%)。由于本病与子宫颈癌之发生有一定关系,因此,积极治疗本病是予防宫颈癌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我们运用清热燥湿,祛腐生肌的治则,以自制的“治糜灵”外用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598例总结报告如下。

    1982年04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9 ]
  • 鼻炎膏的临床疗效观察

    孙钺;李大经;赵万芳;刘向东;张亚敏;郎需才;常兆麟;

    <正> 鼻炎是北方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轻则鼻塞流涕,重则头痛、记忆力减退,很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我们从1979年至1981年间在长春中医学院门诊和青林工大门诊应用自制的“鼻炎膏”(即722鼻炎膏)治疗鼻炎症65例,多数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病人获痊愈。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982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5 ]
  • 痤疮临症一得

    吴恒亚;汪玉兰;

    <正> 痤疮又称粉刺、酒刺,多发于青年男女的颜面部,甚或延及前胸及肩背等处。初起皮疹如粟,或见黑色小头,可挤出白色粉汁。若抠破感染可形成脓泡、疖肿,此时一般即称之为痤疮。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乃肺胃积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所致,常用枇杷清肺饮治疗,但验之于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明显。我们根据《内经·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论述,认为此

    1982年04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9 ]
  • 陈玉峰医话(一)

    高光震;

    <正> 一、治肝炎肝炎属中医的“胁痛”。现在通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汤、逍遥散、一贯煎等,用之对证皆有疗效。我主要以芎归汤加鳖甲为常用加减方。治肝炎离开鳖甲不行,《本经》上说:“鳖甲味咸平,主心腹症瘕坚积寒热,去痞、息肉、阴蚀、痔恶肉”。可见鳖甲

    1982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5 ]
  • 呃逆验案

    王希庭;

    <正> 郭××,女,22岁,社员,于1981年2月13日初诊。主诉:近日因与邻里口角,情志不舒,遂致呃呃连声,胃脘胀闷,夜不能寐。诊见:面色晦暗,精神不振,呃呃连续,声音洪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此乃气郁化热,肝火犯胃。治疗:针刺人中、内关、上脘、中脘

    1982年04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8 ]
  • 越鞠丸治验三则

    马绍飞;

    <正>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载于《丹溪心法》,方由香附、川芎、炒山栀、苍术、炒神曲组成。笔者将此方改为汤剂,随证加减治疗胆囊炎、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一、治疗胆囊炎王××,男,40岁,职员。1980年9月16日诊。病人平素易怒,常感胸闷、胁痛。一周前,突然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胛下区放散。经某医院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近日

    1982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4 ]
  • 治验二则

    顾维超;

    <正> 近年来,对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较快。笔者按着中医辩证论治体系,治疗了“白细胞减少症”、“接触性皮炎”,均获较好疗效。现将有关验案介绍如下:一、白细胞减少症张×,女,37岁,工人,1977年4月8日初诊。该患既往体健,五年前患急性关节炎,假“保太松”片一个月,热退痛止;继发头晕心悸,乏力易倦。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偏低,经服“鲨肝醇”、“利血生”等药均无效。近半月来,诸症加重,午后潮热,颧红,夜寐不

    1982年04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3 ]
  • 艾灸疗法的临床运用

    王立早;

    <正> 艾灸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柱,点燃温灼穴位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之目的。笔者专攻钊灸三十余年,通过临床体会到灸法有其独特的疗效。尤其某些疾病长期针刺不效,改用灸法后收效甚佳。仅举治验数则,以就教诸同道。一、不孕症艾××,女,38岁,于1955年3月3日初诊。16岁初潮,月经一直错后,2~3月一次,

    1982年04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1 ]
  • 中药阿魏抗生育的动物实验观察小结

    杨宗孟;王耀廷;吴纯清;李春光;张海莹;辛兵;

    <正> 为了更好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在阿魏铅粉栓剂放置宫颈管内进行中期引产的基础上,干1981年5月开始,又进行了阿魏水煎制剂抗生育的动物试验观察。兹将实验结果初步小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材料:本实验用的阿魏系购自长春市药材公司,经本院中药教研室鉴定为伞形科植物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L、)的树脂。阿魏制剂系我院药剂科制成的1‰

    1982年04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18 ]
  • 对舌诊的初步探讨

    童维新;仰红野;

    <正>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确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院于1977~1979年,在探讨慢性气管炎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简易指标过程中,对舌诊亦作了重点观察,初步探索到有关舌苔、舌质的一些规律,现小结如下。舌象观察一、临床望诊所见:为了探讨简易舌诊观察指标,我们根据中医舌诊的传统特点,将舌质的淡、红、紫和舌苔的薄、厚、腻,用日常食用

    1982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5 ]
  • 人参名方例释

    吴崇奇;

    <正> 人参,是一种名贵药材。医者早在两千年前,就将它应用于临床,长期以来深受人民欢迎,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较高的信誉。历代医书中,以人参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可以说不胜枚举,仅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方剂略举几例加以论述:四君子汤:见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方中人参甘温,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又可健脾益肺,治疗脾肺气虚之病证,常用于抢救气虚欲脱的危急重证,为补虚

    1982年04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0 ]
  • 谈石膏的药用量

    安东柱;

    <正> 仲景用石膏必“碎、绵裹”,表明仲景所重视的是两个问题:其一,为溶解度问題,因石膏本身属微溶物质,为了充分溶解而达到溶液的饱和,故仲景每用石膏必“碎”,其二,绵裹的目的,在于水煎服的石膏只取溶解在水中的药物成分。笔者认为其中溶解度是个主要问题。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所溶解的

    1982年0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8 ]
  •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况和设想(四)

    夏洪生;

    <正> 四、证治举例(一)呕吐证呕吐是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外感内伤,导致冒失和降而上逆,都可引起呕吐。《伤寒论》载有呕吐的条文,计76条,占20%。其中,言吐38条,言呕29条,言干呕9条。伤寒六经皆有呕吐,究其病理,聂氏认为,太阳为外邪干扰于胃,阳明为热扰胸膈和胃热津伤气逆;少阳为肝胆疏泄功能紊乱,气机横逆犯胃,致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太阴为损伤脾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湿

    1982年04期 48-5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0 ]
  • 试论孙思邈的医德观

    吴鸿洲;

    今年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邀逝世一千三百周年,为此,我们发表了吴鸿洲、段奇玉等同志的文章,以兹纪念。

    1982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大医精诚》译注

    段奇玉;

    <正>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

    1982年04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8 ]
  • 孙思邈与内科

    南征;李守成;

    <正>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8工年,逝世于682年。他一生中博通诸史百家,勤求古训,撰写《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 给我们留下了极丰富的医学遗产。今年是孙思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现在我们来纪念他,并研究他的著述,对继承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孙思邈,做为学识渊博,具有八十年临床经验的医学家,其学术内容极为丰

    1982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1 ]
  • 浅谈“彰之之法”

    段其忠;

    <正> “彰之之法”,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李念莪注曰:“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可见彰之之法就是温补之法。具体运用,《内经》有明确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是关于此句经文的解释,历代医家则不尽相同。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张景岳则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

    1982年04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3 ]
  • 第二讲 识字(二)

    崔仲平;

    <正> 阅读古代医书会遇到大量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现在,我们介绍中医经典著作和医古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字。一、通假字(一)什么是通假?通假,也称通借,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古代,文字不象现代这样有统一的规范。古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找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东汉经学家郑玄

    1982年04期 61-6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6 ]
  •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在长春召开

    <正>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于1982年9月22日至26日在长春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29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名中医药学及民族医学专家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二大胜利闭幕后召开的。会上,洋溢着振兴中华、振兴中医,为全面开创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强烈气氛。吕炳奎同志、赵金铎同志分别就进一步贯彻落实衡阳会议精神以及中医理论整

    1982年04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9 ]
  • 《吉林中医药》1982年总目录

    <正>~~

    1982年04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及所属机构组成名单

    <正>~~

    1982年04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