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庆;
<正> 温病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与理论升华。温病学派虽然崛起于明清,但《内经》中的一些理论,对温病学的建立早已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从温病的概念、证候和病机以及治疗大法等三方面略谈《内经》对发展温病学说的贡献,不当之处,希求指正。
1982年03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时振声;
<正> 为了抑制耐药菌株,更有成效地治疗细菌性痢疾(包括急性与慢性)及其它肠道感染疾病,探讨一下中医学的治痢方药,是有其重要临床意义的。兹就《温病条辨》治痢法,作如下研讨:《温病条辨》是对多种急性热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专著,其中有关痢疾的条文,在中、下焦二篇中,共有29条,绝大多数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因此,学习《温病条辨》的治痢法,实际上也是学习叶天士的治痢法。今之细菌性痢疾多属这个范围。
1982年03期 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荆国民;刘容华;
<正> 温法,是应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以治里虚寒证的方法。《内经》的“寒者热之”,“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即是本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的依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对温法的应用有了更大的展。论中无论从表证到里证,从本证到兼证,都处处体现了温法的运用,并创立了许多著名方剂,兹析之如下:一、温法的单独运用
1982年03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肖永林;
<正> 气实则宜清宜降;气虚则宜补宜温。——《医宗必读》气实者,邪气有余也。或由五志过急,或因外邪之侵,或因饮食之伤。人体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肝气喜于条达。气实则肺胃不降而肝气横逆。逆者宜降,故以顺气降逆为法。如苏子降气汤、代赭旋复汤、五磨饮子等,皆降逆之代表方。“气有余便是火”,火则宜清,然须分脏腑而用药。气实证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尚有气滞证,故理气舒郁,也较常用。
1982年03期 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扬清;
<正> 饮证创名于《内经》,至《金匮》首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设温、逐、汗、利诸法,证治方药几臻完善。后世许多医著围绕饮证,颇多讨论,不断补充其病机、方药,但大多分类过繁,其治则鲜有超出《金匮》者。兹联系《金匮》等古代文献和个人实践体会,对饮证的病机、证治等有关问题,谈点认识,冀同道和前辈批评指教。
1982年03期 10-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士魁;
<正> 临证确诊后,药用量之适当与否,是治愈疾病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药用量必须以三因制宜。现述其因如下:一、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仅就气候而言,东方湿、西方燥、南方热、北方冷,寒热相差悬殊(桂林与海拉尔冬夏之温差,常在摄氏40°左右)。因此,药用量必须因地而制宜。今举一例言之:
1982年03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轩;
<正> 林××,男,43岁,干部患者心慌、眼花、手颤、头胀痛,食欲亢进、眼球突出。于76年6月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甲亢”,门诊对症治疗,病情不见好转。于77年4月又在该院住院治疗,经吸碘~(131),吸收率为89%(24小时),确诊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经用抗甲状腺素,利尿激素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不见明显好转而出院。病人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仍在加重,遂来请中医治疗。
1982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柏令;
<正> 年龄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到中年、老年以后,无论从正常生理到病理变化,均与年轻人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老年病人的无效医案中受到启发,发现此类医案虽无临床上的明显肾虚体征,但如能在辩证施治基础上,佐以适当的益肾药,则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故依据老年病人的特点及本人临床体验和近百例的治验医案而提出“老当益肾”的课题进行探讨,望同道指教。
1982年03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毛翼楷;黄炳山;范隆昌;
<正> 1937年土耳其 Behcet 氏首先提出了以眼、口腔、生殖器为主要病变的独立性综合病征,命名为“白塞氏病”。公元三世纪初,我国汉代医家张仲景就有关于该病的论述,称谓“狐惑病”。这较白塞氏之报告早1700多年。对本病之治疗,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使用中药治疗有时确能获得较好的疗效。72年以来,我们依中医辨证施治法则,治疗本病35例,均获显效。现将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体会,小结如下。
1982年03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博文;来挺豪;刘同库;杜端芹;马凤良;王贵臣;于长江;
<正> 我室从1981年10月至1982年3月,用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研制的“理气舒心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60例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本文按1974年全国冠心病座谈会修订的标准,共选择冠心病心绞痛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
1982年03期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金秀文;
<正> 几年来,笔者用黄芪鳖甲汤合用鳖石散治疗肿瘤九例(其中甲状腺瘤1例、肺脏良性瘤1例、骨髂良性瘤1例、胃癌2例、喉癌2例、食道癌1例、骨癌1例)。临床证明,本方对良性瘤疗效满意,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初中期,可以改善其症状与体征,从而延长了寿命。现将粗浅体会整理如下:
1982年03期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耀廷;
<正> 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带下病乃一切妇科疾病之总称。如《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狭义带下病,系指妇女阴中流出分泌物,量多似带,绵绵不断,“秽液常流,谓之带下”(《医学直指》)。本文仅就狭义带下的生理病理及辨证施治,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982年03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振国;
<正> 我院自1977年至1978年间,用中药治疗包块型子宫外孕11例均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一、病例选择:凡有下肤痛(持续反复发作)、痛时有便意、并有较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阴道有不规则的少量出血。阴道检查:有着色,宫颈举痛,某些附件处有软性包块,后穹窿常饱满有触痛;多数患者有停经史或多年不孕史;经后穹窿或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暗红色血液;多伴
1982年03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少金;王桂兰;张碧琳;
<正> 慢性前列腺炎属祖国医学“淋证”中的一种,为临床常见病。近年来,我们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本病232例,收到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232例中,17—24岁46例,25—45岁132例,46—52岁54例;其中嗜酒、多吃辛辣食物者62例,有手淫习惯者32例,性生活过频者46例,长期两地生活者
1982年03期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阎纯义;李浩川;
<正> 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所致,以皮肤出现成簇水疮,沿周围神经分布,剧烈疼痛,局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常于春、秋两季急性发病,患者因剧烈刺痛而昼夜不安。笔者近年来以《景岳全书》中芍药蒺藜煎化裁治疗带状疱疹30余例,疗效甚著。今举两例,以求教于同道。病例1:张××,男,26岁,初诊于1979年10月24日。7天前左腹部出现红色
1982年03期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文泰;
<正> 我科于1979年收治两例骨折病人,皆因木制小夹板外固定过紧,造成肢体坏死,最后截肢,终生致残。为防止这类严重事故再次发生,特报告如下,引以为戒。病例1:石××,男,29岁,德惠天台社员。于1979年2月12日入院,住院号21111。该患于1979年1月28日右小腿被汽车压伤,造成右胫腓骨中1/3骨折。当时去私人医生处治疗。给予木制小夹板外固定,并
1982年03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文俊;
<正>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四季皆有发生,而以夏秋季为多。婴幼儿脏腑娇嫩,发育不完善,消化能力差。因其正处于发育生长期,对营养的要求较高,胃肠道的负担亦较重。稍一不慎,外感六淫,内伤饮食,均可使脾胃受戕,而致腹泻。对本病采用推拿法治疗,源于徐谦光的《三字经》。已故儿科老中医李德修又经五十余载的临床实践,使本法大有发扬。笔者有幸随李师学业多年,体会到李师对
1982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仲圭;
<正> 两种流浸膏我于1952年9月至1954年12月,在四川重庆卫生工作者协会门诊部任职,该门诊部除用中药煎剂外,兼用自制的流浸膏。其中银翘散流浸膏和小青龙流浸膏最为灵效,银翘散流浸膏用于急性热性病初起,病在卫分,症见微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透,头痛,苔薄白,脉浮数,或滑数,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流浸膏治之,常
1982年03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学泽;
<正> 一、治尿血辛散升阳得效患者张××,男,48岁,因尿血于1969年4月来诊。主诉;近半年来曾服用清心泻火、凉血止血之剂(导赤散、小蓟饮子加减)尿血无明显效果。诊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
1982年03期 4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志良;郑书勤;宋竹青;陈铮;田路;袁力威;王以废;任桂凤;贾丽娟;候艳波;
<正> 近年来,我们运用电诊中的部分仪器对中医部分脉象验证作了初步观察,并对脉象生成原理做了初步探讨,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简报如下:一、临床资料与方法其方法是,被验者来诊室后平静10分钟,继则仰卧、取左侧桡动脉之寸脉部位,用日本三用心电机和 Aloka SSD-110型超声心动图仪,做Ⅱ导联心电图与左手寸
1982年03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演江;尹作清;逄春风;赵正茵;孟繁春;
<正> 艾炙是中医传统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灵枢·官能篇》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谓: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于它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故一直被医者广为应用。本文以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时 P—P 间期为指标并与几种不同电热灸的效应相比较,对艾炙的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1982年03期 45-4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本祥;
<正>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医认为,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气生血,助精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气虚,以此补之”。人参主要起扶正固本的作用,实验研究证明,人参有抗肿瘤作用。现将有关人参抗肿瘤的药理、化学成分及临床疗效概述如下。
1982年03期 47-4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彩玉;
<正> 刺人参(东北刺人参)为五加科 Ara-liaceae 植物刺参 Oplopanax elatusNakai 的干燥根、根茎和茎入药。具有滋补强壮,解热镇咳,调节血压,兴奋中枢神经之功能。经我所药理组研究,其茎具有防治实验性关节炎作用。国外报道其为适应原性药物。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类似人参的作用。本品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皂甙、黄酮、挥发油、鞣质、醇类、游离酸和碳水化合物等,是有待研究的新
1982年03期 4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三、诊法研究仲景对外感病的诊断方法,是在《内经》诊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望、闻、切方面,能吸收《内经》中较切合临床的部分,具有“简而有要,浅而有用”的优点。进行“四诊”的目的,在于别阴阳,明表里,辨寒热,定虚实。问诊,在《伤寒论》中内容较丰富,如问恶风寒,发热,出汗,头痛,身痛,身重,眩晕,便秘,下利,小便不利,不能食,咳喘,心烦懊(忄农),呕吐,结胸,痞,腹满,腹痛,耳聋,口
1982年03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雨亭;
<正> 徐大椿(1693~1771年),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江苏吴江人。幼禀聪敏,不屑于功名,一心苦究学问,对天文、历算、史地、音律、兵法、水利等靡不通贯,尤精通于医学。他治学严谨,不落前人窠臼,主张“本内经以探其源,次难经及金匮、伤寒论以求其治。其有未备者,则取六朝唐人之方,以广其法。”博采群书,笃于实践,故其医学造诣日深,多能救危挽垂,活人
1982年03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崔仲平;
本刊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从本期起,开辟“医古文入门”专题讲座,由长春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付主任崔仲平讲师主持和撰稿。全文共分九讲,准备每期刊登一讲,每讲后均列有重点练习和答案,以资自学提高。
1982年03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葆贤;
<正> 对《素问》一书命名涵义的认识,诸家阐述虽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其一解“素”为平素,解“问”为学问。如张介宾云:“平素所讲学问,是谓素问。”吴崑说:“平日讲求,谓之素问”。其二解“素”为原始本质,解“问”为问对。如全元起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歧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林亿等根据《乾凿度》载:“太素者,质之始
1982年03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瑞玲;
<正> 读贵刊1980年第一期发表的孙业、陈方良同志所著《对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分型和治疗的探讨》一文,颇有收获。对文中的分型以及“以蛇液为主”的治疗方案印象很深。本人愿结合临床实践,就文章的若干观点,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一、关于分类慢性骨髓炎需不需要分类?如何分类?确实是当前骨科必需解决的问题。过去中、西医对本病很少有妥善的分类。一个完美的疾病分类,应能全面体现它的病理过程;致病因素的势态;局部和全身的
1982年03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