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定芳;徐荣斋;
<正> 标本学说是研究疾病过程中的矛盾双方的主次、先后及其因果等关系的,掌握标本理论,就能执简驭繁,在错综复杂的病情中,辨明病因病机,为治疗奠定原则。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我们在学习《素问·标本病传论》后初步认为标本理论中有三个关键必须明确,现联系经文,试析如下。
1981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大鹏;徐英滋;
<正> 元气是祖国医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物质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元气又称“真气”或“真元”。它产生于先天,即先天之精——肾精是它最原始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又在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养下,不断获得充实、成长并发挥多方面作用。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说明先天肾精虽然是元气产生的源泉,元气强弱与先天禀赋有直接关系,但后天饮食、锻炼、劳作、精神因素、疾病等也可
1981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衡;
<正> 痰饮与水气,是两种不同的津液病变,《金匮要略》已各立专篇,原是很明确的。但由于一些注家强调两病的方剂可互为补充,甚至有言某饮即某水气;而一般内科学中,阐述两者之病因病机,又概曰肺、脾、肾不足等等,于是难免发生疑窦:一,两病的病机有无区别?二,何以痰饮偏注于局部,而水气则泛溢周身?三,两病治则有无不同,是否可普遍地互相借用?这些问题确是急待解决的,笔者从探讨《金匮》原意入手,用比较鉴别的方法
1981年04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景才;
<正>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脾升胃降,通上达下,外灌三阳,内渗三阴,为五脏六腑之海,转输之机,成为心肝肺肾四脏生理活动中心,升降出入之枢纽。所以,李东垣以“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而立论,后人又有“气化之机则在于脾之健运”及“治脾胃可以调五脏”之说。
1981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文彬;陈予舟;林志斌;
<正> 温病异于伤寒(狭义),由于温为阳邪易伤阴精,而津液又是阴精的重要部分,它与血同源异出(“津血同源”),故历代医家在热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视“存津液”。笔者拟从《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篇》及《临证指南》等著作中对叶氏温病“存津液”的有关内容,作如下研讨,限于水平,错谬容正。
1981年04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明道;
<正> 黄叔康老中医今年八十一岁,生平精通针灸疗法。退休前任杭州铁道医院针灸科医师,积有六十多年临床经验,治愈不少风湿性腰痛、臂痛、神经痛等疑难病症,获得当地群众的称赞。黄老曾写过多篇、“太乙神针”文章,署名黄毓潇,发表于陕西及浙江等中医杂志上。笔者师事黄老,平日耳提面命,略有记录。现将黄老运用“太乙神针”治病的有关资料,简介如下,供同道参考。
1981年04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段励夫;赵玉清;
<正> 农安县老中医赵阑甫年逾七旬,临床近五十年,经验丰富,尤其擅用割治疗法治疗淋巴结结核,疗效颇佳,有独到之处,兹整理介绍如下。一、割治方法患者上肢以掌向胸呈屈肘位,从曲池穴直上,用患者的一中指长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横开1.5厘米,共长3厘米,此即为手术切割线。常规消毒后,取1%普鲁卡因20毫升做局部浸润麻醉。术前,用左手将施术部位的皮肤捏起,用26号银针沿切
1981年04期 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福天;
<正> 十几年来,笔者在临床中认真学习,反复实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尿毒症,取得了一定效果,兹介绍如下。一、辨证施治尿毒症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常见症状有浮肿、尿少、头晕、贫血、疲乏无力、颜面苍白或萎黄、皮肤搔痒、食欲不佳,每伴有较重之恶心,呕吐,腹泻及出血倾向如鼻、齿衄、皮下出血等。多有气急、
1981年04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秀艳;
<正> 近年来笔者依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治疗慢性肾炎54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54例中,患慢性肾炎一年以上,尿蛋白(++)以上,有红、白细胞及颗粒管型者34例;属于慢性肾炎肾病型,长期全身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增高者15例;慢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型,具备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以血压
1981年04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启明;邱凤娥;
<正> 我们采用民间验方“烟、盐合剂”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疗效良好。。兹介绍如下:药物及配制方法:黄烟梗10根(无烟梗可用黄烟叶代替),食盐50克。将烟梗洗去泥土,然后将食盐、烟梗放入盆内,加水1000毫升,煮沸。待水冷却后,去渣沉淀即可使用(如条件不便,加入白开水1000毫升浸渍亦可)。每日外洗阴部两次,每次约3分钟。
1981年04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庆生;
<正> 笔者应用滋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肝炎20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兹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肝炎患者,均有典型肝炎发病史及肝炎主症,肝功变化明显,符合慢性肝炎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者11例,50岁以上者9例;病程最长九年,最短者二年,平均病程为六年。
1981年04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福来;
<正> 病历摘要:姜××,女,22岁,未婚。78年12月30日因高热,微恶风寒,头晕目眩,咽干痛,精神萎糜,心悸心烦,腰膝酸软,小便短赤,大便干躁,入院治疗。该患平素易患感冒,常服解热镇痛类药。入院前三天自觉寒热头痛,遂肌注“安痛定”2支。本人及家族中均无血液病史。检查:体温39.6℃,脉搏118次/分,血压126/84毫米汞柱;面晦少华,目赤,气促,咽部充血,颊粘膜及软腭可见散在的溃疡面,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舌质嫩
1981年04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长发;
<正> 睡眠对精神病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失眠不仅是各种精神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预示着病情的恶化。对精神病失眠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安眠药。而大多数安眠药均有后遗作用或成瘾性。我们于1977年制定中草药复方“灵丹合剂”,用以治疗各种精神病失眠,取得一定疗效,无毒、副作用,现将所治160例介绍如下。
1981年04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毕谦;朱玉铭;史辉;
<正> 神经官能症,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难以治愈,影响患者的工作和休息。近年来,我们应用徐长卿治疗各种类型神经官能症100例,疗效较佳,兹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32例,女6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55岁;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17年。按西医分型:神经衰
1981年04期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福祥;
<正> 病历摘要:朱×,女,19岁,社员,1976年5月4日来诊。近年来面部及四肢肿胀,并逐渐发现颜面及四肢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包块37个。两侧面颊皮下可扪及2个扁圆形包块,大者1.5×1.5厘米,小者1.0×1.0厘米;两上肢皮下可触及5个卵圆形包块,在1.5~3.0×1.5~2.5厘米之间;两下肢皮下扪及30个扁圆形包块,在1.0~2.0×1.0~2.0厘米左右。包块按之柔韧,无移
1981年04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玉轩;刘旭丹;刘柏龄;
<正> 胫腓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由于胫腓骨的解剖特点,中或上1/3骨折血运良好,治疗得当都能较好的愈合;而中下及下1/3由于局部没有肌肉附着,血液供应较差,骨折后容易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近年来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胫腓骨中下及下1/3骨折76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报告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981年04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立早;
<正> 人迎洞刺,是用针刺激颈动脉窦部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人迎穴相当于颈动脉窦的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灵枢·寒热病篇》云:“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针灸甲乙经》云:“人迎……在总颈动脉应手,挟咽喉,以候五脏气,足阳明动脉所发”。古代针灸文献,如《针灸聚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等记载,人迎穴的治病范围很广,如吐逆,霍乱,胸中满,喘呼不得息,咽喉肿痛,瘰疬,食不下,头痛,耳鸣等。
1981年04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级三;
<正> 妊娠末期,或值产时,或产后,突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口吐白沫,时作时止,甚则角弓反张,此为子癎。亦称“妊娠癎证、“子冒”。为妇产科危重证候。历代医家多认为系由孕妇血虚,复受风邪所致。如《诸病源候论》说:“妊娠体虚受风,而伤足太阳经,遇风寒相搏,则口噤项强,甚则腰背反张,又名之曰‘风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之,名子癎,亦名
1981年04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天助;
<正> 戴××,男,58岁,住靠山公社李围大队,1978年11月2日初诊。病史:素病喘咳,夏伏冬发,已迁延十余年。近日即感懈怠,步履踉跄,今晨登厕,解后两足痿软难举(无疼痛,凌楚),呼家人背回屋中,旋即舌头笨拙,言语不清。查体:神识明了,口眼位正,颧红,血压140/80毫米汞柱,心率88次/分,无杂音,瞳孔(-),划跖试验(一),舌淡无苔,脉细弱。诊后思讨:此乃痰饮旧疾,正值冬时,又受风寒之邪,流窜经络,投涤痰汤加白芥子两剂,服后舌
1981年04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守仁;
<正> 连××,男,48岁,干部,于1980年10月14日来诊。一个月前因生气精神不好,性情急躁,少寐多梦、纳呆、口苦、小便短赤。近一周来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多疑,夜间尤甚。现证:神疲体倦,走路有欲倒之势,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曾多次去医院诊治,投安神镇静之品和舒肝理气,豁痰清热之药均无效。既往史:患阳萎5年。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神清语明,舌质红、舌
1981年04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庞润辉;
<正> 黄芪,一名黄耆,为豆科紫云英属膜荚黄芪(Astragular membranactus (Fisch)Bgc)或内蒙黄芪(A·mongholicus Bgc)的根,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之一,李时珍指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为中医补气之要药,味甘,性微温,入肺、脾二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目前对黄芪的药理研究主要限于对全草的研究。
1981年04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正> 人参是一种名贵中药,自古以来被视为具有“扶正固本”、“大补元气”的作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用现代药理学方法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人参确实能够调节机体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对酶的活性及物质代谢的影响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抵抗力。人参在防治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中也是常用药物。据文献报导人参不但对某些致病菌和原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延缓病原体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如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淋巴
1981年04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春荣;关景和;
<正> 一、治神经衰弱方:五味子50克蜂蜜100克白开水350克共泡在一瓶内,7天为宜(为一付)。喝完一付后可在原瓶内,再放入蜂蜜100克凉白开水400克再用。轻者一付即愈,重者可服3~5付可全愈。一个疗程7~10天,轻者1疗程、重者2~3疗程可愈。二、治肺结核方:菠菜2000克煮猪肺,后将菠菜秸子煮烂后捞出,放入鸡蛋清10个熬成膏状,勺在小盆或大碗内贮藏。每饭前吃一羹匙,每日服三次。三、治伤力、肾虚方:鱼鳔5克黄酒100克,共泡一夜,后蒸,然后服。
1981年04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振声;
<正> 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及触诊两部分,其中脉诊的应用尤为广泛。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指出从脉诊即可测之病人气血之盛衰,因此脉诊在辨证中占有突出的位置。故《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
1981年04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黄元御《素灵微蕴》一书颇为重视,尤其注重黄氏的“升降学术观点”的探讨。本刊征得《素灵微蕴研究》编写组同意,将于本书出版前先发表其中“藏象解”部分,供读者参考。因篇幅所限,对文稿略有删节,请鉴谅。
1981年04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振球;
<正> 《杂病源流犀烛》系清·沈金鳌所撰。他认为:“人之有病,或感七情,或染六淫,皮毛肌肉,经络脏腑,受其邪即成病,而病即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故曰杂也。杂者,表里易蒙,寒热易混,虚实易淆,阴阳易蔽,纷形错出,似是实非。欲于易蒙易混易淆易蔽中,确定为勿蒙勿混勿淆勿蔽之症;……”。有必要详究由来,细察变迁,从病辨证,找出确切的施治方法。故将杂病,分别棣属于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和身
1981年04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赵国新;
<正> 按摩是医生以手或使用器械,作用于机体表面组织,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调节神经机能,以达到防治疾病或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物理疗法。按摩分为医疗按摩、保健按摩、体育按摩、美容按摩、产业按摩等。按摩要由有造诣和素养的人来进行才有效果。依据施术的时间、部位的大小、组织的状态、疾病的种类、施术的目的,单独或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使用。一般地和其它种物理疗
1981年04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