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春华;
<正> 一、哮喘定义支气管哮喘,属于古代“喘促”、“上气”病范畴。《内经》中叙述喘息颇多,但似难确指本病,《素问·逆调论》之“不得卧而息有音者”甚似本病。
1980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文;
<正> 五运六气学说,首见于《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后世医家统称之为运气七篇。祖国医学运用这一学说研究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以其理论指导辨证和施治。但是由于运气学说文理深奥,不便于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甚至有的人否认运气,提出:“运气之学,何益于医?”。而张景岳则认为:“常以五六之
1980年01期 6-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夏洪生;
<正> 寒温并用,是从病理需要出发,将寒性药物与温性药物共同组合成方,进行施治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源于《内经》,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载法四十余条,组方三十余首,是学习参考的宝贵文献。《伤寒论》里有关寒温并用的治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
1980年01期 13-1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业;陈方良;
<正> 慢性骨髓炎(即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祖国医学称之为“附骨疽”,临床常见,并较难治。近年来,我们以“蛇液”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就该病的分型和治疗的一些体会作如下讨论。一、关于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分型
1980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鹏翔;
<正> 石膏,气味淡而甘辛无毒,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镇静,去肺、胃、三焦之热的功用,可适用于治疗急性热病,高热不退,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发狂,肺热喘咳,中暑自汗,疹毒发斑等证。家父在临床上应用石膏大胆、灵活、颇有见地,现整理介绍如下,仅供同志们参考。生石膏其性大寒,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不言而知石膏是用于治疗热性病的。
1980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妇女白带特效验方:贯仲100克(捣碎)甘草15克该仁15克,用白开水适量煎两小时,每日吃一煎,连服三天。- 治经血暴下不止验方炮姜、地榆各50克,共为细末,每服15克,童子便为引。日服二次。治膨闷胀饱方:炙水红子25克研末,黄酒冲,顿服即愈。治胃胀、胃痛方:香附500克(醋浸三天取出晒二丑250克良姜500克
1980年01期 26+50+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柏龄;李玉轩;陈向明;
<正> 股骨上1/3骨折,临床上较常见,由于其损伤机制和骨折部肌肉的牵拉而造成典型移位,给手法复位和固定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我们运用手法复位与牵引复位相结合,用小夹板、棉纱垫等局部外固定,治疗本病132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100例病人的疗效观察,初步报告如下:
1980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凯成;黄永生;
<正> 至今,原发性心肌病仍是原因不明的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率不断增高,现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临床特征取决于心肌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由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障碍。目前,根据动力障碍可分为充血型,缩窄型和肥厚型。本文就5例原发性心肌病作一临床分析,并探讨原发性心肌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1980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矫英范;
<正>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反复发作,病程绵延,对小儿健康影响颇大。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院自1978年以来,以扶正为主,应用黄芪汤加味对小儿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观察,初步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资料完整的30例介绍如下。
1980年0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乘璘;
<正> 神经性头痛,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力劳动者发病较多。患者除头痛外,伴有失眠、心悸、头晕、多梦、记忆力减退、感情容易冲动、易疲劳等。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因情志不和,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是肝肾阴虚而致肝阳上亢;亦可因气血不足,脾虚生痰;或气滞血瘀等。
1980年01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泽森;
<正> “痹症”多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沉、肿胀、麻木、活动障碍或强直变形为特点。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多种疾病。中医虽认为痹症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但是由于感受邪气的不同侧重,在临床上又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分。风邪盛者为行痹,其表现是肢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盛
1980年01期 43-4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厉纯朴;
<正>~~
1980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玉峰;郭洪仁;
<正> 李××,男,53岁,系农安县三岗公社社员,住院病志号10742号。病人下肢运动失用20余日,八月中旬,因出汗后用冷水浴而引起发热,双下肢活动不用。数日后下肢失去知觉,难以站立,小便淋漓,大便秘结。经当地卫生院应用大量青霉素、链霉素、安痛定等药物治疗,病情仍不缓解,遂入中医学院附院治疗。
1980年01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冠军;李一青;
<正> 缪刺法,首见《素问·缪刺论》,它是一种病左刺右,病右刺左,刺络出血的针刺方法,即所谓“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该法运用适当,确可收到“病立已”,“如食顷已”的效果。现将该法的应用,简介如下,不当之处,请教正。
1980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雨亭;
<正> 余治疗呃逆,每用加减镇逆汤,得心应手,效如桴鼓。加减镇逆汤药物组成:生赭石50~100克(轧细)清半夏15克生姜5克生石膏40克木香10克薤白15克。水煎两次,早晚分服。肝胆郁热,去薤白,加黄连,吴茱萸;胃火上逆,去薤白,加黄连
1980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家兴;
<正> 中风,亦称“卒中”。中者伤也,如矢中“的”,有猝不及防之势。卒者,是猝然昏仆,发病急,来势快之意。风者,含义有二:一是形容发病急骤,变化快,突然昏倒,如同暴风急来,骤然刮倒树木之势相类比;一是指肝风而言。以“风”
1980年01期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圭一;刘大同;徐相富;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并不少见。近年来似有上升之势。该病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有人认为,“骨髓再生障碍,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改变,必须用支持疗法,输血及抗菌素。轻型病例。骨髓功能可能转过来,延长生命,直至自发缓解”。但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死亡率高达49~98%,而完全缓解率仅占10%。对本病的治疗是悲观失望的。
1980年01期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瑞玲;
<正> 近20年来,我国广大骨科工作者,努力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在传统的中医处理骨折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吸取了中医和西医处理骨折的长处,以“动静结合”、“局部与整体并重”、“内外兼治”等原则为指导,摸索出一整套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合饼症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好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特点之
1980年01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士贤;邓明鲁;
<正> 药物在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治疗能否取效,与药物有绝对关系。古医治病,非常重视药物,依时采收,精心炮制,新陈地道,真伪优劣,详加考究。现今医生对此则有些忽视,治病多详察理法,而对药物不求甚解,这是不应该的。我国地大物博,药品庞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已成为历史问题。同一药
1980年01期 61-6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段育华;
<正>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基础理论内容之一,自古至今被视作中药处方配伍禁忌。近年来,由于对十八反的深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归纳起来,大体为三种:一认为十八反是不科学的,很多相反药物在临床应用证明并无相反作用,动物实验也未见其毒性反应,故应打破十八反之戒律;二认为十八反是古人千百年来
1980年01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兴春;陈廷华;王丽娜;
<正> 众所周知,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并且很早就创立了关于疾病防治的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它突出地强调了维护“正气”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据以确立了“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联系现代免疫学原理可以知
1980年01期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书健;
<正> 暑温,古称“暍病”。《淮南子·人间》有“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的记载。《北齐书·后主纪》曾记有“六月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素问·热论篇》曰:“凡病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1980年01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权;
<正> 针刺的治疗作用是在进针后缓慢出现的,并且在停止针刺后,其作用还可延续一段时间,这就说明针刺可能启动了某一生化反应,并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某种物质,待其积聚到足够浓度后才能发挥药理学效应,有人认为这种物质可能就是神经激素。
1980年01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拟从本期开始将一九七九年吉林省选拔中医中药人员的各科试题及答案陆续刊出,供同志们参考.
1980年01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